陈应泰;姜冠潮;邹国红;王丹蕾;王俊
目的探讨鹿茸多肽(PAP)对兔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分离MSCs,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CD45、CD29、CD90表达;将MSCs分为对照组、PAP不同浓度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组,培养48 h后用四唑盐比色法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测细胞增殖指数(PI)、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结果CD34、CD45、CD29、CD90分别为0.81%、0.09%、95.90%、67.00%;PAP不同浓度组与TGF-β1组吸光度值与PI较大,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棕褐色颗粒较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P不同浓度组MSCs在体外连续培养中没有异倍体的产生.结论PAP对兔MSCs的增殖有促进作用,且能逆转MSCs体外连续培养中异行性的产生.
作者:林建华;修忠标;吴朝阳;王日雄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生物反应器内构建具有一定强度的组织工程化血管的可行性.方法将体外培养扩增的猪血管平滑肌细胞接种于聚羟基乙酸(PGA)上,形成细胞-材料复合物,将其置于生物反应器内培养.实验组(n=5)为动态力学刺激培养(搏动频率:75次/分;扩张量:<5%);对照组(n=5)为静态培养.3周后行大体观察及组织学检测.结果血管样组织直径5 mm,长10mm,厚1 mm.实验组具有良好的弹性,管腔圆;平滑肌纤维与弹力纤维较多,排列有层次.对照组弹性欠佳,管腔塌陷;平滑肌纤维与弹力纤维较少且排列紊乱.结论应用生物反应器可构建具有良好弹性的血管平滑肌层组织.
作者:许志成;李宏;刘阳;崔磊;刘伟;曹谊林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运用基因芯片技术获取正常成人脑组织与人脑胶质瘤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对其中一条基因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方法抽提正常成人脑组织与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mRNA来制备探针,经杂交、洗涤后,通过计算机观察两者表达谱的差异情况,对681F05克隆子进行了Northern blot,5/RACE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通过4次基因芯片筛选,获得15条与胶质瘤相关的新基因,经Northern blot证实681F05基因在人正常脑组织中低表达,而在人脑胶质瘤中高表达.BLASTn和BLASTx分析显示,它们编码蛋白与线虫Cyp-10蛋白同源性分别为52%和72%.cDNA序列分析发现这两上克隆是同一个基因[命名为cyclophilin-like gene(PPIL3)]的两个不同的剪切体(PPIL3a和PPIL3b).结论基因芯片筛选正常脑组织与人脑胶质瘤差异表达的基因具有样品用量少,高质量,高速度,高敏感等特性.681F05基因可能是与人脑胶质瘤形成有关的一条全长新基因.
作者:祁震宇;惠国桢;李瑶;周宗祥;应康;谢毅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杆状病毒是一个极具应用前景的基因治疗载体[1-4].我们采用机械组织分离法进行髓核组织块的培养,以探讨Ac/CMV/GFP转染组织块中髓核细胞的效率及外源性基因的表达水平.
作者:刘小云;李康华;宋建华;朱峥嵘;张勇;陈新文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建立胸部撞击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模型.方法65只兔分为对照组(n=5)和实验组(LV组、MV组、HV组,n=20).对照组不致伤,实验组以不同速度撞击右侧胸壁.伤前、伤后4、12、24、48、72 h检测动脉血气、肺干湿重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总蛋白含量和胸部X线检查,观察肺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结果LV组死亡率10%,5%动物出现ARDS,肺病理变化较轻.MV组死亡率15%,25%动物出现ARDS,总蛋白含量和肺病理较LV组明显,但较HV组轻微.HV组死亡率40%,60%动物出现ARDS.伤后24 h氧合指数降到191.3mmHg(1mmHg=0.133 kPa),72 h为153.81mmHg.肺干湿重比明显低于对照组,总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肺泡结构严重破坏,大量红细胞、炎细胞渗出,肺间质肿胀增厚.左侧肺间质肿胀和大量炎细胞浸润.胸部X线双肺透光度减低.各组伤后肺组织TNF-α均为阳性表达,HV组明显.结论速度(20.29±0.03)m/s,压缩幅度20%,撞击质量5.7kg撞击面积3.14 cm2致伤家免胸部后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可作为创伤性ARDS动物模型.
作者:张金洲;刘维永;易定华;徐长杰;马福成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取决于经济的繁荣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近几年我国各大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不断扩建,医疗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对医生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合格医生的成长和数量的保证,远比建造一所大楼和购买先进仪器设备要艰巨得多.如何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医生,加速人才的造就,的确是当前刻不容缓的问题.青年医生应具有使命感和紧迫感,当前面临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医生队伍的建设,历史地落在青年医生肩上,应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使命,还应感受到形势的严峻和时间的紧迫,争取尽快成材.成材的时间始于今日,成材之路就在你的脚下.今就青年外科医生的成长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供青年同道参考.
作者:黄莚庭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检测抗肿瘤药物敏感性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为新的抗肿瘤药物敏感性检测方法的建立,特异性抗肿瘤药物的筛查提供试验理论基础.方法应用流式细胞凋亡检测技术的Sub-G1法和Annexin V法,检测10例Molt-4细胞、32例临床胃肠肿瘤细胞在抗肿瘤药物作用下,不同时间点肿瘤细胞的凋亡率.并与噻唑蓝比色(MTT)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nnexin V法、Sub-G1法、MTT比色法均可检测到药物对Molt-4细胞、临床胃肠肿瘤细胞杀伤率随药物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加.Annexin V法、Sub-G1法、MTT比色法检测药物致细胞大杀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nexin V法检测到药物大杀伤率的有效时间点明显早于Sub-G1法MTT比色法,Sub-G1法检测的有效时间点略早于MTT比色法.结论流式细胞术的Annexin V法和Sub-G1法可作为肿瘤药物敏感性有效的检测方法.Annexin V法比经典MTT比色法具有更敏感、快速、简洁、可靠等优点,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姚静;李小兰;李伟华;吴剑宏;谢大兴;龚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体外切肝不同术式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SD大鼠建立完全离体、半离体切肝动物模型,术后4、24 h处死大鼠采取标本,通过病理、电镜观察肝脏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组织的核增殖抗原(PCNA)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完全离体组肝脏损害严重,细胞凋亡阳性指数高,再灌注后4 h和24 h分别为24.4±1.9,32.6±2.7,而半离体组为17.0±2.6,26.4±1.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离体组再灌注4 h和24 h后PCNA的表达分别为66.6±2.5,77.2±1.5,明显高于半离体组的57.4±1.5,68.6±2.5(P<0.05).结论肝窦内皮细胞凋亡及之后伴随的肝细胞凋亡是肝缺血再灌注后肝脏损伤的方式之一,在肝细胞凋亡的同时也存在肝细胞的增生,半离体体外肝手术对肝脏损伤相对轻、暴露良好,因此临床上应优先选择.
作者:陈俊任;汪谦;李湘竑;陈伟锋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研究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与前列腺癌(Pca)组织标本PSM mRNA的表达,探讨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在前列腺癌诊断的特异性意义.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23例PCa、37例BPH及3例正常前列腺组织PSM mR-NA的表达,比较其在3种组织定量的差异.结果BPH与PCa组织PSM mRNA的定量表达值分别为1.54±0.21与4.95±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荧光RT-PCR定量检测PSM mRNA为前列腺癌的诊断、治疗、预后监测等提供了更为可靠的辅助指标.
作者:蔡岳斌;钟惟德;何慧婵;江福能;刘文华;戴奇山;彭志强;谢克基;欧汝彪;刘良式;魏鸿蔼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实验研究是整个科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应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实验研究.近些年来,我国胸心外科在实验研究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很多成果已从实验研究走向临床应用.目前,实验研究的热点概括起来,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高尚志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肝癌缺失基因(DLC-1)与胃癌及其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等关系,DLC-1mRNA表达与启动子甲基化的关系.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34例原发性 胃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DLC-1 mRNA表达;用甲基化特异聚合酶链反应法(MSP)检测启动子甲基化.结果正常组织中DLC-1 mRNA均正常表达,胃癌组织DLC-1 mRNA低表达或表达缺失;正常组织0.62±0.11,胃癌组织0.24±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LC-1 mRNA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化程度有关,与性别、肿瘤大小和临床分期无关.正常组织中未发现DLC-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胃癌组织中DLC-1启动子甲基化阳性12例,甲基化率35.3%.启动子甲基化与无甲基化患者间DLC-1 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LC-1与胃癌存在明显相关性,是重要的抑癌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DLC-1 mRNA表达抑制密切相关,可能是影响DLC-1在胃癌中低表达的主要因素,DLC-1是胃癌甲基化谱中主要成员.
作者:刘涛;杨维良;张新晨;张东伟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与5-氟尿嘧啶对大肠癌LoVo细胞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的影响.方法台盼蓝染色法测定药物对LoVo细胞抑制作用与时间和剂量的关系,用荧光显微镜、琼脂糖凝胶电泳对细胞凋亡进行检测.结果台盼蓝实验表明,经40μg/L复方苦参注射液单独处理细胞,LoVo细胞增殖的抑制率24 h,12.8%;48 h,25.4%;72 h,42.2%.12.5 mg/L 5-Fu单独处理的LoVo细胞,其增殖抑制率24 h,16.3%;48 h,23.1%;72 h,29.3%;而当两者合用时,对LoVo细胞增殖的抑制率24 h,26.8%;48 h,72.3%;72 h,84.6%.复方苦参注射液和5-Fu对LoVo细胞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并诱导发生凋亡.实验范围内其细胞凋亡成时间与剂量依赖关系.并且复方苦参注射与低浓度的化疗药物有协同作用,可产生较强的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结论复方苦参注射具有直接的抗肿瘤作用,并且具有增强5-Fu化疗药物作用的功效.
作者:冼沛中;康旭;李明意;王芳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正常人皮肤细胞角蛋白(CK)在从基底层到角质层的迁移过程中,经历了有序的成熟模式,在不同的皮肤及其附属器中也这存在些蛋白的分布.本研究旨在观察细胞角蛋白在皮肤中的表达.
作者:李海红;付小兵;周岗;陈伟;孙同柱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当对有间质细胞混杂的膀胱移行上皮细胞与癌细胞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时,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LCM)是不可缺少的.LCM与RNA线性扩增结合,目的是确定一条可行的技术路线,获取均质的、足量的RNA,以备进一步用于膀胱癌相关基因研究.方法采用LCM技术分别从正常膀胱黏膜及膀胱癌组织冰冻切片中获取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及癌细胞,提取RNA,并对120 ng上皮细胞RNA进行线性扩增,获得aRNA 20μg.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验证扩增前、后RNA中β-actin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对照实验Ⅰ证实LCM后RNA完整性较好;产物RNA扩增后获得片段大小为0.5~2.5kb的aRNA,且β-actin表达完整.结论LCM结合RNA线性扩增技术获取均一的、足量的、完整性好的目的细胞RNA,能用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郝权;徐勇;李文录;赵小鸽;刘文欣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比较4种不同的酶消化法在培养气管上皮细胞中的异同,改进气管上皮细胞的培养技术,为组织工程气管提供理论种子细胞.方法Dispase冷消化法(使用0.1%Dispase 4℃消化18 h后使用0.25%的胰酶37℃消化10 min)、胰酶冷消化法(0.25%胰酶4℃消化18 h)、Dis-pase温消化法(0.25%Dispase 37℃消化10 min后使用0.25%胰酶37℃消化5 min)及胰酶温消化法(0.25%的胰酶37℃消化10min),用4种消化法分离、培养兔气管上皮细胞,测定分离细胞的数量、纯度及成活率.结果4种方法所得细胞数量分别为:(430 600.00±628.49、430 780.00±580.52、430 900.00±200.00、430 640.00±93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spase冷消化法较其他3种方法得到的气管上皮细胞纯度高,细胞状态好.结论Dispase冷消化法较其他3种方法所得细胞纯度高、细胞成活率高,是一种较好的气管上皮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
作者:李小飞;邓三明;汪健;连耀国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研究结果显示,长期有规律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以降低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性[1].而此类药物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2)发挥作用的.COX-2为诱导型环氧化酶,在正常情况下多数组织细胞不表达,然而COX-2基因在消化道肿瘤、前列腺癌、膀胱癌等多种癌组织中过表达.我们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上检测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旨在进一步探讨COX-2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作者:陈德智;王永安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我们通过本研究应用雷公藤多甙(TⅡ)来治疗大鼠脓毒症,旨在为脓毒症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寻找更好的防治途径.
作者:王芳元;高卉;万敬枝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乌头类生物碱(四逆汤煎剂)对体外循环心肌Cu-ZnSOD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28例成年瓣膜置换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14例和乌头类生物碱口服(四逆汤煎剂)组14例.术前1周乌头类生物碱组依照中医辩证给予乌头类生物碱每天1剂口服,术后分别取右心耳组织测心肌组织铜-锌超氧歧化酶Cu-ZnSOD mRNA含量.提取各组心肌组织总RNA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β-actin为内参照对Cu-ZnSOD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乌头类生物碱(四逆汤煎剂)组(1.310±0.135)Cu-ZnSOD基因表达显著强于对照组(1.060±0.183).结论乌头类生物碱能上调Cu-ZnSOD基因的表达,发挥对体外循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殷胜利;刘子由;张希;蔡冬梅;罗汉川;吴伟康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颌下腺(SMG)导管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方法将SMG导管细胞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结构,了解细胞的生长特性.同时经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结果导管细胞生长期间单层生长,呈多角形上皮细胞,可传代生长3~4代,存活3~4周.其中培养72 h后,原代、第2代细胞活性与第4代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培养的原代及第2代细胞具有较高的增殖能力,可用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黄绍辉;邓春富;谭学新;周青;王玉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心肌细胞移植到宿主心脏后能与宿主心肌细胞形成稳定的缝隙连接并形成电活动的同步[1-3].因此,移植具有较快自身节律的心肌细胞(如窦房结细胞)到同种异体心脏将可能重建心脏优势起搏点从而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
作者:蔡军;林国生;江洪;杨波;蒋学俊;王腾;余奇劲 刊期: 200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