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绍辉;邓春富;谭学新;周青;王玉新
目的构建pcDvp3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并观察凋亡素基因(vp3)在人乳腺癌细胞-435中的表达及诱导凋亡作用.方法(1)扩增vp3基因,与pcDNA3.1连接构建pcDvp3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并测序;(2)将pcDvp3和pcDNA3.1转染Hela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凋亡素蛋白表达;(3)将pcDvp3和pcDNA3.1空质粒转染人乳腺癌细胞435和正常细胞,转染48 h后用透射电镜、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结果(1)核酸序列分析证明克隆的vp3基因与文献报道一致,且正确插入载体中,表明真核表达载体pcDvp3构建成功;(2)转染pcDvp3的Hela细胞48 h后可见明显的荧光,而pcDNA3.1组未见;(3)电镜可见细胞明显形态改变及凋亡小体形成;电泳见典型梯形条带;流式细胞仪检测出现凋亡峰,于转染48 h后达高,凋亡百分率为14.42%;而转染pcDNA3.1细胞未见上述改变.结论vp3在体内能够表达并有效地诱导人乳腺癌-435细胞凋亡.
作者:于春梅;罗丽琼;张岂凡 刊期: 2005年第07期
腹腔镜脾切除术目前在国内外已逐步开展,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对于巨脾患者则多进行手助腹腔镜脾切除术[1].我们自2003年7月至2004年11月对7例巨脾患者进行了腹腔镜脾切除术.
作者:吕海涛;刘三光;路文彦;石运明;刘建华;康建省;侯森林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后白细胞介素(IL)-1β表达的变化及其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Allen/s法建立大鼠急性SCI模型,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SCI后IL-1β表达,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SCI后神经细胞凋亡.结果对照组IL-1β mRNA为4.87±0.49,SCI后早期IL-1β mRNA明显升高,于伤后6 h达高峰为6.95±0.9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也显示伤后6 h IL-1β染色强度明显增加.TUNEL染色显示,对照组大鼠脊髓组织TUNEL阳性细胞极少(1.82±0.64),伤后6 h有少许凋亡细胞出现,24 h TUNEL阳性细胞增多明显(32.38±4.75).IL-1β表达升高与TUNEL阳性细胞增多有明显的关系.结论SCI后IL-1β表达升高,它可能参与了诱导神经细胞凋亡.
作者:王新家;孔抗美;吴珊鹏;叶卫莲;齐伟力;蔡燕玲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CDH1基因启动子-160 C/A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cSNP)和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STCCB)的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健康对照组50例,无复发STCCB组33例,复发STCCB组28例,其中复发组按复发后有无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的升高分为进展组(10例)和非进展组(18例);PCR-RFLP技术检测各组样本CDH1基因启动子-160位点基因型.结果复发STCCB组该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0.66)高于无复发STCCB组(0.4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携带A等位基因的STCCB患者治疗后复发的危险性高于C等位基因携带者,OR值3.54,95%CI为1.52~5.73.结论CDH1基因启动子-160 A等位基因与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复发密切相关.
作者:马鑫;张旭;郑涛;李宏召;张军;傅斌;郎斌;许凯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运用基因芯片技术获取正常成人脑组织与人脑胶质瘤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对其中一条基因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方法抽提正常成人脑组织与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mRNA来制备探针,经杂交、洗涤后,通过计算机观察两者表达谱的差异情况,对681F05克隆子进行了Northern blot,5/RACE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通过4次基因芯片筛选,获得15条与胶质瘤相关的新基因,经Northern blot证实681F05基因在人正常脑组织中低表达,而在人脑胶质瘤中高表达.BLASTn和BLASTx分析显示,它们编码蛋白与线虫Cyp-10蛋白同源性分别为52%和72%.cDNA序列分析发现这两上克隆是同一个基因[命名为cyclophilin-like gene(PPIL3)]的两个不同的剪切体(PPIL3a和PPIL3b).结论基因芯片筛选正常脑组织与人脑胶质瘤差异表达的基因具有样品用量少,高质量,高速度,高敏感等特性.681F05基因可能是与人脑胶质瘤形成有关的一条全长新基因.
作者:祁震宇;惠国桢;李瑶;周宗祥;应康;谢毅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PCa)中环氧化酶-2(COX-2)和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表达,分析两者的关系并探讨与肿瘤的分级分期、远处转移的关系.
作者:严春寅;丁翔;温端改;侯健全;浦金贤;黄玉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建立胸部撞击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模型.方法65只兔分为对照组(n=5)和实验组(LV组、MV组、HV组,n=20).对照组不致伤,实验组以不同速度撞击右侧胸壁.伤前、伤后4、12、24、48、72 h检测动脉血气、肺干湿重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总蛋白含量和胸部X线检查,观察肺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结果LV组死亡率10%,5%动物出现ARDS,肺病理变化较轻.MV组死亡率15%,25%动物出现ARDS,总蛋白含量和肺病理较LV组明显,但较HV组轻微.HV组死亡率40%,60%动物出现ARDS.伤后24 h氧合指数降到191.3mmHg(1mmHg=0.133 kPa),72 h为153.81mmHg.肺干湿重比明显低于对照组,总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肺泡结构严重破坏,大量红细胞、炎细胞渗出,肺间质肿胀增厚.左侧肺间质肿胀和大量炎细胞浸润.胸部X线双肺透光度减低.各组伤后肺组织TNF-α均为阳性表达,HV组明显.结论速度(20.29±0.03)m/s,压缩幅度20%,撞击质量5.7kg撞击面积3.14 cm2致伤家免胸部后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可作为创伤性ARDS动物模型.
作者:张金洲;刘维永;易定华;徐长杰;马福成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手术创伤对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蛋白-2(MD-2)表达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设计自身配对实验,采集12例手术患者外周静脉血;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黏附洗脱法分离单核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单核细胞TLR4和MD-2的表达;血浆脂多糖(LPS)、血浆TNF-α和IL-10,以及血浆TLR4和MD-2含量分别用鲎试剂法、放免法和ELISA法检测.结果单核细胞TLR4和MD-2在术后第1~3天显著上调表达(P<0.01),两者具有显著相关性;围手术期血浆LPS在正常范围波动(<50μg/L),血浆TNF-α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IL-10于术后第3天显著升高(P<0.01);血浆MD-2在术后第3~5天显著升高(P<0.01),而TLR4仅在第3天轻度升高(P>0.05).结论手术创伤早期可导致TLR4/MD-2上调表达,致机体敏感性增强;此后血浆抑制性介质IL-10和MD-2升高并产生免疫抑制效应.这种双向性变化可能是大手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脓毒症发生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徐发良;李磊;吕凤林;顾长国;徐祥;胡承香;尹华华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生物反应器内构建具有一定强度的组织工程化血管的可行性.方法将体外培养扩增的猪血管平滑肌细胞接种于聚羟基乙酸(PGA)上,形成细胞-材料复合物,将其置于生物反应器内培养.实验组(n=5)为动态力学刺激培养(搏动频率:75次/分;扩张量:<5%);对照组(n=5)为静态培养.3周后行大体观察及组织学检测.结果血管样组织直径5 mm,长10mm,厚1 mm.实验组具有良好的弹性,管腔圆;平滑肌纤维与弹力纤维较多,排列有层次.对照组弹性欠佳,管腔塌陷;平滑肌纤维与弹力纤维较少且排列紊乱.结论应用生物反应器可构建具有良好弹性的血管平滑肌层组织.
作者:许志成;李宏;刘阳;崔磊;刘伟;曹谊林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奥曲肽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体外构建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噻唑蓝(MTT)实验、流式细胞仪、侵袭和迁移实验、Matrigel实验,研究不同浓度奥曲肽(1×10-10~1×10-5 mol/L)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的HUVECs增殖、侵袭、迁移和分化成血管能力的影响.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UVECs生长抑素受体(SSTR)的表达.结果奥曲肽浓度在1×10-8~1×10-5 mol/L时抑制VEGF诱导的HUVECs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HUVECs被扣留在细胞周期G0/G1期;浓度为1×10-7~1×10-5 mol/L时,奥曲肽抑制VEGF诱导的HUVECs侵袭作用,对HUVECs迁移无影响;浓度为1×10-8mol/L时,奥曲肽抑制HUVECs体外分化成管样结构,浓度为1×10-6mol/L时,完全阻断HUVECs体外分化成管样结构.RT-PCR显示HUVECs表达高水平的SSTR3.结论奥曲肽对HUVECs体外构建新生血管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荚卫东;王鲁;许戈良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肤疾骨宁膏联合表皮生长因子(EGF)促进骨外露创面的愈合作用.方法将45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1)肤疾骨宁膏联合EGF组;(2)肤疾骨宁膏组;(3)生理盐水组.实验60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及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GF/EGFR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肤疾骨宁膏联合EGF组创面愈合快,生理盐水组创面愈合慢(P<0.01).创面在应用肤疾骨宁膏后,EGF/EGFR及其mRNA表达量逐渐增高,EGF及其mRNA表达量在15 d达到高峰,EGFR及其mRNA表达量高峰期为15~22 d,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增高,并且高峰提前(P<0.01).结论肤疾骨宁膏联合EGF可有效促进骨外露创面的愈合.
作者:张弩;李秉辉;李皓桓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磷酸钙(CaP)溶胶涂层能否传导并增强多孔型钛合金(Ti-6Al-4V)种植体表层的早期骨整合(即骨性愈合).方法将制备有极薄的CaP溶胶表面涂层的多孔型钛合金种植体作为实验组,将未经CaP涂层的种植体作为对照组,分别植入16只兔的胫骨中.种植区愈合2周后,取含种植体的骨组织标本,利用反向扫描电镜摄像技术和Bioquant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形态观测研究.结果在多孔型钛合金种植体表面,CaP涂层组所测量出的绝对骨接触长度(ACL:1.18mm)、接触长度分数比(CLF:40.4%)、骨生长直线距离(SLBG:1.19 mm)各数据均高于对照组种植体(分别为0.74mm,27.0%,1.04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孔型种植体CaP溶胶涂层能有效传导并增强骨组织长入,形成骨与种植体界面的广泛骨整合.
作者:杨成;东耀峻;孟丽娥;丁涛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冷冻和射频治疗对猪肾盂肾盏肾段血管的损伤作用.方法选择30~60kg体重母猪30头,分为3组.干性射频组(n=9),湿性射频组(n=9)和冷冻组(n=12).分别观察在干性射频、湿性射频和冷冻治疗后肾脏重要组织结构肾盂、肾盏和肾段血管的变化.结果冷冻组的肾脏重要组织结构均有明显损伤,平均大病损范围为肾盂(3.41×1.94±-0.61×1.04)mm、肾盏(4.05×2.26±0.44×1.10)mm、肾段血管(4.32×2.53±0.56×0.21)mm,无尿囊肿形成和尿漏发生.干性射频组平均大病损范围为肾盂(2.08×1.45±0.46×0.33)mm、肾盏(1.71×0.92±0.58×0.63)mm、肾段血管(3.61×2.16±0.16×0.87)mm,尿囊肿2例,尿漏2例.湿性射频组平均大病损范围为肾盂(1.98×1.18±1.05×0.78)mm、肾盏(3.71×1.74±-0.11×0.31)mm、肾段血管(3.43×2.32±-0.55×1.02)mm,尿囊肿4例,尿漏3例.结论干性射频、湿性射频和冷冻治疗对猪肾肾盂、肾盏和肾段血管均有一定损伤,近期并发症明显.
作者:邢金春;张开颜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与5-氟尿嘧啶对大肠癌LoVo细胞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的影响.方法台盼蓝染色法测定药物对LoVo细胞抑制作用与时间和剂量的关系,用荧光显微镜、琼脂糖凝胶电泳对细胞凋亡进行检测.结果台盼蓝实验表明,经40μg/L复方苦参注射液单独处理细胞,LoVo细胞增殖的抑制率24 h,12.8%;48 h,25.4%;72 h,42.2%.12.5 mg/L 5-Fu单独处理的LoVo细胞,其增殖抑制率24 h,16.3%;48 h,23.1%;72 h,29.3%;而当两者合用时,对LoVo细胞增殖的抑制率24 h,26.8%;48 h,72.3%;72 h,84.6%.复方苦参注射液和5-Fu对LoVo细胞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并诱导发生凋亡.实验范围内其细胞凋亡成时间与剂量依赖关系.并且复方苦参注射与低浓度的化疗药物有协同作用,可产生较强的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结论复方苦参注射具有直接的抗肿瘤作用,并且具有增强5-Fu化疗药物作用的功效.
作者:冼沛中;康旭;李明意;王芳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心肌细胞移植到宿主心脏后能与宿主心肌细胞形成稳定的缝隙连接并形成电活动的同步[1-3].因此,移植具有较快自身节律的心肌细胞(如窦房结细胞)到同种异体心脏将可能重建心脏优势起搏点从而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
作者:蔡军;林国生;江洪;杨波;蒋学俊;王腾;余奇劲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反义RNA封闭内源性VEGF表达对人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30只裸鼠建立人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原位分子杂交法测定VEGF mRNA、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VEGF表达和微血管密度计数,比较治疗组和空载组、对照组间的差异,研究以脂质体介导VEGF反义cDNA经局部多点注射封闭内源性VEGF表达的抗血管生成作用.结果治疗组肿瘤组织的VEGF mRNA阳性细胞数为(21.83±13.47)个/0.05 mm2、VEGF蛋白阳性细胞数(20.76±15.69)个/0.05 mm2、微血管密度计数(MVD)为(2.30±1.95)条/0.20 mm2,与对照组、空载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VEGF反义RNA治疗能够有效的封闭内源性VEGF的生成、使肿瘤组织微血管生成减少,实验结束时瘤体大小与对照组和空载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VEGF反义RNA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肿瘤抗血管生成基因治疗方法.
作者:刘毅梅;张鹏;宋世辉;张文志;张维铭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我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去细胞猪瓣、猪外周血、犬腹主动脉内移植去细胞猪瓣1个月后外周血,并同时对经戊二醛处理猪主动脉瓣加以对照研究,探讨这两种方法对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ERV)的影响.
作者:谭红梅;顾春虎;刘维永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丹参和透明质酸钠局部给药对兔膝骨关节炎(OA)模型的影响.方法建立Hulth兔膝OA动物模型.每周经膝关节穿刺给药1次,观察丹参和透明质酸钠单用或合用对兔膝关节组织形态学、滑膜丙二醛(MDA)含量及血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比活性的影响.结果丹参或透明质酸钠单用和合用组均能显著降低兔膝关节大体软骨分级评分和镜下Mankin/s分级评分(P<0.01),尤以合用组作用佳;同时丹参单用或与透明质酸钠合用组还明显增加红细胞SOD比活性(103%,158%),减少滑膜MDA生成量(66%,77%).结论丹参和透明质酸钠局部注射对OA有治疗作用,尤以合用时显著.
作者:金伟;陈廖斌;汪晖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颌下腺(SMG)导管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方法将SMG导管细胞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结构,了解细胞的生长特性.同时经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结果导管细胞生长期间单层生长,呈多角形上皮细胞,可传代生长3~4代,存活3~4周.其中培养72 h后,原代、第2代细胞活性与第4代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培养的原代及第2代细胞具有较高的增殖能力,可用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黄绍辉;邓春富;谭学新;周青;王玉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各种转录本亚型在成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特殊设计的引物,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VEGF mRNA在人类成骨细胞样细胞SaOS-2和MG63和胎鼠颅盖骨细胞(FRC)在第0、5、9、14天不同分化阶段中的选择性剪接表达.结果人类成骨细胞样细胞SaOS-2和MG63表达所有的VEGF mRNA亚型,其中以VEGF121和VEGF165表达强.鼠FRC细胞表达3种VEGF mRNA亚型(即VEGF120,VEGF144和VEGF164),其中以VEGF120和VEGF164表达强.伴随着FRC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矿化,这些亚型的表达逐渐增强,并且在结节矿化后达到高水平.结论小分子的VEGF121/120和VEGF165/164在成骨细胞的分化过程中表达增强,可能起重要的血管源性调节作用.
作者:李长有;宋今丹;原银栋;范广宇 刊期: 200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