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沛中;康旭;李明意;王芳
目的探讨鹿茸多肽(PAP)对兔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分离MSCs,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CD45、CD29、CD90表达;将MSCs分为对照组、PAP不同浓度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组,培养48 h后用四唑盐比色法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测细胞增殖指数(PI)、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结果CD34、CD45、CD29、CD90分别为0.81%、0.09%、95.90%、67.00%;PAP不同浓度组与TGF-β1组吸光度值与PI较大,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棕褐色颗粒较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P不同浓度组MSCs在体外连续培养中没有异倍体的产生.结论PAP对兔MSCs的增殖有促进作用,且能逆转MSCs体外连续培养中异行性的产生.
作者:林建华;修忠标;吴朝阳;王日雄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丹参和透明质酸钠局部给药对兔膝骨关节炎(OA)模型的影响.方法建立Hulth兔膝OA动物模型.每周经膝关节穿刺给药1次,观察丹参和透明质酸钠单用或合用对兔膝关节组织形态学、滑膜丙二醛(MDA)含量及血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比活性的影响.结果丹参或透明质酸钠单用和合用组均能显著降低兔膝关节大体软骨分级评分和镜下Mankin/s分级评分(P<0.01),尤以合用组作用佳;同时丹参单用或与透明质酸钠合用组还明显增加红细胞SOD比活性(103%,158%),减少滑膜MDA生成量(66%,77%).结论丹参和透明质酸钠局部注射对OA有治疗作用,尤以合用时显著.
作者:金伟;陈廖斌;汪晖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当对有间质细胞混杂的膀胱移行上皮细胞与癌细胞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时,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LCM)是不可缺少的.LCM与RNA线性扩增结合,目的是确定一条可行的技术路线,获取均质的、足量的RNA,以备进一步用于膀胱癌相关基因研究.方法采用LCM技术分别从正常膀胱黏膜及膀胱癌组织冰冻切片中获取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及癌细胞,提取RNA,并对120 ng上皮细胞RNA进行线性扩增,获得aRNA 20μg.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验证扩增前、后RNA中β-actin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对照实验Ⅰ证实LCM后RNA完整性较好;产物RNA扩增后获得片段大小为0.5~2.5kb的aRNA,且β-actin表达完整.结论LCM结合RNA线性扩增技术获取均一的、足量的、完整性好的目的细胞RNA,能用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郝权;徐勇;李文录;赵小鸽;刘文欣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杆状病毒是一个极具应用前景的基因治疗载体[1-4].我们采用机械组织分离法进行髓核组织块的培养,以探讨Ac/CMV/GFP转染组织块中髓核细胞的效率及外源性基因的表达水平.
作者:刘小云;李康华;宋建华;朱峥嵘;张勇;陈新文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奥曲肽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体外构建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噻唑蓝(MTT)实验、流式细胞仪、侵袭和迁移实验、Matrigel实验,研究不同浓度奥曲肽(1×10-10~1×10-5 mol/L)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的HUVECs增殖、侵袭、迁移和分化成血管能力的影响.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UVECs生长抑素受体(SSTR)的表达.结果奥曲肽浓度在1×10-8~1×10-5 mol/L时抑制VEGF诱导的HUVECs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HUVECs被扣留在细胞周期G0/G1期;浓度为1×10-7~1×10-5 mol/L时,奥曲肽抑制VEGF诱导的HUVECs侵袭作用,对HUVECs迁移无影响;浓度为1×10-8mol/L时,奥曲肽抑制HUVECs体外分化成管样结构,浓度为1×10-6mol/L时,完全阻断HUVECs体外分化成管样结构.RT-PCR显示HUVECs表达高水平的SSTR3.结论奥曲肽对HUVECs体外构建新生血管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荚卫东;王鲁;许戈良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肝癌缺失基因(DLC-1)与胃癌及其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等关系,DLC-1mRNA表达与启动子甲基化的关系.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34例原发性 胃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DLC-1 mRNA表达;用甲基化特异聚合酶链反应法(MSP)检测启动子甲基化.结果正常组织中DLC-1 mRNA均正常表达,胃癌组织DLC-1 mRNA低表达或表达缺失;正常组织0.62±0.11,胃癌组织0.24±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LC-1 mRNA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化程度有关,与性别、肿瘤大小和临床分期无关.正常组织中未发现DLC-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胃癌组织中DLC-1启动子甲基化阳性12例,甲基化率35.3%.启动子甲基化与无甲基化患者间DLC-1 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LC-1与胃癌存在明显相关性,是重要的抑癌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DLC-1 mRNA表达抑制密切相关,可能是影响DLC-1在胃癌中低表达的主要因素,DLC-1是胃癌甲基化谱中主要成员.
作者:刘涛;杨维良;张新晨;张东伟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亚型β(ERβ)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35例乳腺癌、12例癌旁乳腺组织和1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ERβ mRNA和VEGF mRNA表达,分析其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ERβ mR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0.274±0.124)明显低于癌旁乳腺组织(0.538±0.124)和乳腺纤维腺瘤组织(0.459±0.13)(t=6.37、4.09,P均<0.01).VEGF121、165mR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0.530±0.142、0.336±0.114)明显高于癌旁乳腺组织(0.184±0.098、0.137±0.059)和乳腺纤维腺瘤组织(0.280±0.078、0.187±0.090)的表达(t=6.87和4.69、5.73和3.89,P均<0.01).VEGF121、165 mRNA在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ERβ mRNA表达水平与VEGF121、165 mRN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85和0.641,P均<0.01).结论乳腺癌组织中ERβ mRNA表达下调,而VEGFmRNA表达上调.VEGF mRNA的表达水平高者可能有利于淋巴结转移.乳腺肿瘤血管生成可能受ERβ的影响.
作者:吴唯;唐中华;吕新生;张翼;李小荣;陈道谨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建立与临床动脉瘤更加相似的动脉瘤动物模型.方法利用手术吻合法将15只大白兔制成15个顶端动脉瘤模型.制作后当日及2周后行形态、病理和行为表现的观察.采用自行设计循环加压装置,显微镜下使用高速摄影机记录试件整体形态的变化.通过图形分析软件测量试件变化值.结果共制作顶端动脉瘤模型15个,1个术后24 h破裂,1个2周后破裂.动脉瘤模型建立后的平均直径为(2.10±0.24)mm(n=15),2周后动脉瘤平均直径为(3.25±0.54)mm(n=1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后病理检查可见瘤壁弹力层和胶原纤维明显减少或消失.得出试件的材料常数x1,x2均值分别为4.256 02、113.0667和655.131 6,0.256 629 2.构建出动脉瘤壁的本构方程σ=x1x2λ2Eexp[E2-E*2)].结论经酶处理的动脉瘤动物模型形态和病理上与临床动脉瘤更加相似.
作者:赵丛海;杨新健;张金男;张晓龙;丁光宏;吴中学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乌头类生物碱(四逆汤煎剂)对体外循环心肌Cu-ZnSOD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28例成年瓣膜置换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14例和乌头类生物碱口服(四逆汤煎剂)组14例.术前1周乌头类生物碱组依照中医辩证给予乌头类生物碱每天1剂口服,术后分别取右心耳组织测心肌组织铜-锌超氧歧化酶Cu-ZnSOD mRNA含量.提取各组心肌组织总RNA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β-actin为内参照对Cu-ZnSOD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乌头类生物碱(四逆汤煎剂)组(1.310±0.135)Cu-ZnSOD基因表达显著强于对照组(1.060±0.183).结论乌头类生物碱能上调Cu-ZnSOD基因的表达,发挥对体外循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殷胜利;刘子由;张希;蔡冬梅;罗汉川;吴伟康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培养树突状细胞(DC)的佳方法和合理的培养时间.方法取大鼠的骨髓细胞分别加入4种细胞因子重组大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rGM-CSF)5 μg/L,重组大鼠白细胞介素4(rrIL-4)5 μg/L,重组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rrTNF-α)10 μg/L,重组大鼠γ干扰素(rrγ-IFN)20μg/L培养2周,并用PE标记的抗大鼠CD86单克隆抗体检测它的成熟度.结果从第7天开始细胞周围开始逐渐伸出突起,第13天以后突起5~6支左右,且长度逐渐缩短,成熟的树突状细胞伸出长短不等的突起,类似神经细胞的树突.60只大鼠培养所得的树突状细胞平均为(1.18±0.21)×107第7、11、13、15天的CD86单抗的阳性率分别为30%、80%、92%、94%,随着时间的延长,它的阳性率不断增加,尤以第1周到第2周之间增长的特别明显,但2周以后,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度无明显提高.结论应用骨髓法来培养树突状细胞加入细胞因子rrGM-CSF、rrIL-4、rrTNF-α、rrγ-IFN培养2周,可得到成熟的树突状细胞.
作者:吴舰宇;宋春芳;许评;宋纯;石于波;刘锐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比较4种不同的酶消化法在培养气管上皮细胞中的异同,改进气管上皮细胞的培养技术,为组织工程气管提供理论种子细胞.方法Dispase冷消化法(使用0.1%Dispase 4℃消化18 h后使用0.25%的胰酶37℃消化10 min)、胰酶冷消化法(0.25%胰酶4℃消化18 h)、Dis-pase温消化法(0.25%Dispase 37℃消化10 min后使用0.25%胰酶37℃消化5 min)及胰酶温消化法(0.25%的胰酶37℃消化10min),用4种消化法分离、培养兔气管上皮细胞,测定分离细胞的数量、纯度及成活率.结果4种方法所得细胞数量分别为:(430 600.00±628.49、430 780.00±580.52、430 900.00±200.00、430 640.00±93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spase冷消化法较其他3种方法得到的气管上皮细胞纯度高,细胞状态好.结论Dispase冷消化法较其他3种方法所得细胞纯度高、细胞成活率高,是一种较好的气管上皮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
作者:李小飞;邓三明;汪健;连耀国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比较G1期检测点和G2期检测点两种检测点的放射敏感性及细胞凋亡发生规律.方法野生型p53功能正常的人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MOLT-4)细胞株在体外对数生长期给予不同剂量(2、5、10、20 GY)的X射线照射后,继续培养0、3、6、9 h,随后分成两组:一组细胞收获并固定,用Cyclins/DNA流式细胞术对Cyclin E,Cyclin A和Cyclin B1分别进行标记,Cellquest软件分析;另一组同步采用膜联蛋白V/碘化丙锭(API技术)和Annexin-V/PI技术分析细胞凋亡.结果小剂量X射线(2、5 GY)照射后,MOLT-4细胞G2期检测点被激活,表现为:照射后3~9 h,G2期Cyclins(Cyclin A和Cyclin B1)迅速升高并累积于G2期,G1期Cyclins(Cyclin E)含量逐渐减少;9 h时G2期细胞出现明显凋亡(凋亡率为9.5%).大剂量X射线(10、20 GY)照射后,细胞G1期检测点被激活,表现为:照射后3~9 h,G1期Cyclins(Cyclin E)持续性升高并累积于G1期,G2期Cyclins(Cyclin A和Cyclin B1)含量下降;且3 h时G1期细胞便出现明显凋亡(凋亡率为10.28%).结论不同剂量X射线可激活不同的细胞周期检测点,并诱导相应周期时相内的细胞凋亡,细胞凋亡率的高低及诱导速度呈现剂量依赖性.
作者:谢大兴;冯永东;张鹏;吴剑宏;陶德定;龚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7期
我们通过构建了携带肿瘤免疫相关基因B7-1的重组腺病毒,并将其感染肺癌细胞,观察了转染基因的表达,同时检测了体外诱导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生成肿瘤杀伤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
作者:张晓膺;郑世营;赵军;葛锦峰;李小兵;王志刚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人肺癌相关基因LSCC-3表达与肺癌分期,病理类型,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提取50对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肺组织标本的总核糖核酸(RNA),以人类小核糖体RNA(18s rRNA)为内参照行半定量RNA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LSCC-3在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并结合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基因的表达程度与肺癌病理类型、pTNM分期、无瘤生存时间,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LSCC-3基因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癌旁正常肺组织(P<0.01);该基因的表达程度与肺癌患者的性别(P>0.05)、病理类型(P>0.05)、肿瘤分化程度(P>0.05)、病理分期(P>0.05)之间无明显相关;肺癌组织中LSCC-3基因高表达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和生存率高于LSCC-3基因低表达患者.结论LSCC-3可认为是一个肺癌相关基因,并且可能是一个抑癌基因;LSCC-3基因高表达患者预后较低表达者明显改善.
作者:陈应泰;姜冠潮;邹国红;王丹蕾;王俊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L-精氨酸(L-Arg)、谷氨酰胺(Gln组)及两者合用(L-Arg+Gln)对保护创伤大鼠早期肝脏功能、扩张肝脏血管、缓解内毒素血症的作用.方法制作创伤大鼠模型,分为8、16、24和48 h 4个时段,每个时段分为分为正常对照组;NS组;L-Arg组;Gln组;L-Arg+Gln组等5组,每组9只大鼠.在各时相点,检测门静脉内毒素和肝组织NO2-/NO3-的含量.结果NO2-/NO3-含量:L-Arg组、L-Arg+Gln组NO2-/NO3-升高明显,与同时段正常对照组、NS组、Gln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NS组、Gln组肝组织中NO2-/NO3-轻度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血浆内毒素的含量:NS组组门静脉血浆内毒素明显高于同时段其他组(P<0.01),L-Arg+Gln组门静脉内毒素含量较低,于同时段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大鼠早期,采用L-精氨酸+谷氨酰胺对保护肝功能与缓解内毒素血症作用较佳.
作者:谭宏昌;王三明;包仕廷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肤疾骨宁膏联合表皮生长因子(EGF)促进骨外露创面的愈合作用.方法将45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1)肤疾骨宁膏联合EGF组;(2)肤疾骨宁膏组;(3)生理盐水组.实验60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及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GF/EGFR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肤疾骨宁膏联合EGF组创面愈合快,生理盐水组创面愈合慢(P<0.01).创面在应用肤疾骨宁膏后,EGF/EGFR及其mRNA表达量逐渐增高,EGF及其mRNA表达量在15 d达到高峰,EGFR及其mRNA表达量高峰期为15~22 d,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增高,并且高峰提前(P<0.01).结论肤疾骨宁膏联合EGF可有效促进骨外露创面的愈合.
作者:张弩;李秉辉;李皓桓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颌下腺(SMG)导管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方法将SMG导管细胞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结构,了解细胞的生长特性.同时经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结果导管细胞生长期间单层生长,呈多角形上皮细胞,可传代生长3~4代,存活3~4周.其中培养72 h后,原代、第2代细胞活性与第4代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培养的原代及第2代细胞具有较高的增殖能力,可用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黄绍辉;邓春富;谭学新;周青;王玉新 刊期: 2005年第07期
实验研究是整个科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应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实验研究.近些年来,我国胸心外科在实验研究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很多成果已从实验研究走向临床应用.目前,实验研究的热点概括起来,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高尚志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各种转录本亚型在成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特殊设计的引物,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VEGF mRNA在人类成骨细胞样细胞SaOS-2和MG63和胎鼠颅盖骨细胞(FRC)在第0、5、9、14天不同分化阶段中的选择性剪接表达.结果人类成骨细胞样细胞SaOS-2和MG63表达所有的VEGF mRNA亚型,其中以VEGF121和VEGF165表达强.鼠FRC细胞表达3种VEGF mRNA亚型(即VEGF120,VEGF144和VEGF164),其中以VEGF120和VEGF164表达强.伴随着FRC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矿化,这些亚型的表达逐渐增强,并且在结节矿化后达到高水平.结论小分子的VEGF121/120和VEGF165/164在成骨细胞的分化过程中表达增强,可能起重要的血管源性调节作用.
作者:李长有;宋今丹;原银栋;范广宇 刊期: 200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与5-氟尿嘧啶对大肠癌LoVo细胞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的影响.方法台盼蓝染色法测定药物对LoVo细胞抑制作用与时间和剂量的关系,用荧光显微镜、琼脂糖凝胶电泳对细胞凋亡进行检测.结果台盼蓝实验表明,经40μg/L复方苦参注射液单独处理细胞,LoVo细胞增殖的抑制率24 h,12.8%;48 h,25.4%;72 h,42.2%.12.5 mg/L 5-Fu单独处理的LoVo细胞,其增殖抑制率24 h,16.3%;48 h,23.1%;72 h,29.3%;而当两者合用时,对LoVo细胞增殖的抑制率24 h,26.8%;48 h,72.3%;72 h,84.6%.复方苦参注射液和5-Fu对LoVo细胞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并诱导发生凋亡.实验范围内其细胞凋亡成时间与剂量依赖关系.并且复方苦参注射与低浓度的化疗药物有协同作用,可产生较强的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结论复方苦参注射具有直接的抗肿瘤作用,并且具有增强5-Fu化疗药物作用的功效.
作者:冼沛中;康旭;李明意;王芳 刊期: 200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