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薏苡仁治疗人工流产后恶露不尽

左志雄

关键词:薏苡仁, 治疗, 人工流, 产后恶露不尽, 风湿痹痛, 泻泄, 瑞金, 清热, 脾虚, 排脓, 临床, 疗效, 健脾, 功能, 肺痈, 除湿, 肠痈
摘要:薏苡仁甘淡微寒,功能除湿健脾、清热排脓,临床主要用于小便不利、脾虚泻泄、风湿痹痛、肺痈、肠痈等.笔者在冉瑞金教授指导下,用本品治疗人工流产后恶露不尽,疗效颇佳,举例如下.
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化痰活血方拆方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PPARα mRNA的影响

    目的 通过拆方研究方法,观察化痰活血方中化痰药和活血药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肝脏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的影响,以明确化痰活血方中不同组分的调脂机理. 方法 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全方组、化痰药组、活血药组等5组,采用高脂饲料建立大鼠高脂血症模型.连续灌胃给药30天后,应用RT PCR法测定各组大鼠肝PPARα mRNA水平. 结果 模型组大鼠肝PPARα mRNA表达明显低于空白组,全方组和化痰药组大鼠肝PPARα mRNA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而活血组大鼠肝PPARα mRNA水平和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化痰药是化痰活血方中提高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肝PPARα mRNA水平的主要组分,方中活血药可能通过其他途径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闻莉;叶勇;刘松林;梅国强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中医临证医案与专家经验的报告方法——病例报告的设计

    病例报告是医学临床研究的基石,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医理论和经验传承的主要载体,但较之有对照的试验性研究,其循证医学证据等级较低.病例报告在国外主要用于报告罕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但在中医领域并不局限于此.对于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整体性诊疗模式而言,病例报告是记录临床诊疗过程,进行疗效观察的基本手段,可以体现不同医师的独特诊疗方法,其结果有助于提出临床科研的假说,促进中医临床从经验向循证实践发展.参照国际标准,结合中医特点,提出中医病例报告的设计与评价,旨在提高中医病例报告的质量和可信性.

    作者:杨红;费宇彤;刘建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论建立中医药信息学

    中医药信息学的建立和发展是中医药学科拓展的历史必然,目前该学科已初步形成,本文分析了中医药学与信息学共同的理论基础、二者在方法学上的结合点,提出中医药信息学的定义、内涵和外延、中医药信息学学科基本框架及其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

    作者:崔蒙;尹爱宁;李海燕;谢琪;范为宇;朱冬生;张华敏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祛瘀生肌法对糖尿病大鼠创面新生肉芽组织凋亡相关基因的动态影响

    目的 探讨祛瘀生肌法对糖尿病溃疡大鼠创面愈合中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 m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 48只SD大鼠采用四氧嘧啶造成糖尿病模型后,剪去背部局部全层皮肤造成糖尿病溃疡.将大鼠随机分成生肌化瘀方1组、生肌化瘀方2组、生肌化瘀方3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于创面修复第3天、11天取材,采用实时PCR法检测新生肉芽组织中凋亡相关基因Bax和Bcl-2 mRNA变化. 结果 创面修复第3天,生肌化瘀方1组和生肌化瘀方2组Bcl-2拷贝数及Bax/Bcl-2比值均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创面修复后第11天,生肌化瘀方1组Bcl-2拷贝数和Bax/Bcl-2比值仍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而生肌化瘀方2组Bax/Bcl-2比值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祛瘀生肌中药调节糖尿病溃疡大鼠模型新生肉芽组织中凋亡相关基因Bax和Bcl-2 mRNA表达是促进创面愈合的原因之一.早期重用化瘀药物能抑制细胞凋亡,有利于创面愈合,而晚期重用生肌药物能促进细胞凋亡,有利于减少疤痕形成.

    作者:李斌;李福伦;王振宜;范斌;徐文彬;金伟;王一飞;肖秀丽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血府逐瘀汤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临床表现以急骤起病的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和血性脑脊液为特征.血管痉挛、脑积水及再出血是SAH的三大死因,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脑脊液置换术,结合中药治疗SAH,加速了头痛症状的缓解,减少了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同时未增加再出血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作者:燕明宗;李君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针刺耳穴治疗顽固性呃逆45例

    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有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的病证,按发作时间有持续性和偶然性之分,按病因可分为单纯性和复杂性两类.呃逆发作呈节律性、阵发性、持续性、周期性特点,如偶然发作常轻浅多可自愈.我们将呃逆持续48小时以上不愈者称为顽固性呃逆,自2003年1月~2007年9月共用针刺耳穴治疗顽固性呃逆45例,疗效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阴晓健;林晓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基于临床流行病学的血瘀证量化计分表研究

    目的 制定血瘀证量化诊断量表,以此探讨将量表学运用于中医证候诊断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方法 结合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参照生命质量量表评定,运用综合分析方法制定血瘀证量化计分表. 结果 所制定计分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对血瘀程度进行评分及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分析. 结论 将多种量表条目筛选方式与量化诊断结合起来,可以为证候诊断研究提供借鉴.

    作者:王阶;姚魁武;衷敬柏;武继涛;方居正;朱翠玲;王恰如;王在意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概述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其基本病理生理为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升糖素活性增高所引起的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的代谢紊乱.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DM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自主神经

    作者:刘莎莎;王旭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喘敷灵穴位敷贴防治儿童哮喘80例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中药喘敷灵穴位敷贴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 方法 将220例观察对象随机分组,分别于夏季、冬季运用中药喘敷灵穴位敷贴,观察预防组、对照组治疗前后哮喘发作次数、发作程度及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E、嗜酸性粒细胞(EOS)及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γ(IFN-γ)水平变化情况. 结果 中药喘敷灵穴位敷贴可减少哮喘发作次数、减轻哮喘发作程度,升高哮喘患儿IgA、IgG、IFN-γ水平,降低异常升高的IL-4、IgE和EOS(P<0.05或P<0.01). 结论 中药喘敷灵穴位敷贴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疗效确切.

    作者:鄢素琪;刘昌玉;金建年;吴燕祥;汤建桥;陈正洪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针刺治疗及预防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综合征70例临床观察

    目的 研究针刺治疗及预防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综合征及对经颅多普勒(TCD)检测结果的影响. 方法 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及对照组各70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采用TCD检测做治疗前后的比较. 结果 针刺组总有效率97.14%,对照组为55.71%,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 针刺治疗及预防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综合征疗效显著.

    作者:王玲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中医心理疗法探析

    随着人类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理因素在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学自<内经>开始便创立了心理治疗方法,经后世医家的拓展不断丰富与完善,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作者:申艳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小柴胡汤和法运用发微

    和法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和法即和解少阳之法;和阴阳、和表里、和脏腑、和营卫、和气血等皆为广义和法.张仲景<伤寒论>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法而设,是和解少阳法的代表方.然小柴胡汤临床运用不仅仅局限于和解少阳的范畴,它的外延向广义和法不断延伸,其内涵已融入了广义和法的许多内容.

    作者:盛国光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肝宁方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35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肝宁方对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疗效. 方法 将7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成肝宁方治疗组(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治疗前后门静脉血液流变学指标门静脉内径(DPV)、脾静脉内径(DSV)和门静脉大血流速度(PVX)、脾静脉大血流速度(SVX),门静脉血流量(PVF),脾静脉血流量(SVF)、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层黏蛋白(LN)、Ⅳ型胶原(CⅣ)以及临床症状积分的变化. 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DPV、DSV、PVF、SVF、HA、CⅣ、临床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VF、SVF显著降低(P<0.01),DSV、HA、CⅣ、临床症状积分亦显著降低(P<0.05). 结论 肝宁方具有降低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作用.

    作者:邓鑫;梁健;周薇;覃黎葵;李龙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烧山火手法治疗原发性痛经76例

    原发性痛经是指在有排卵周期中伴随月经而来的周期性下腹疼痛,是女性常见疾病之一,多见于15~25岁及初潮6个月~2年内的女性,严重时影响工作和生活.笔者从2002年5月~2006年8月运用烧山火手法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76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仲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从脾论治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紊乱的思路

    中医认为,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紊乱发生、发展及转归与脾的关系密切,提出脾虚为本、痰瘀为标、久病入络、变证从络的病机观,治疗上以补中益气汤或清暑益气汤为健脾益气基本方,同时重视活血、化痰、通络药物的适时加减,以期从代谢综合征的早期干预,改善胰岛素抵抗、纠正糖脂代谢紊乱,终防治心脑血管事件.

    作者:陈英群;董福轮;王宇锋;颜乾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参芪通脉汤治疗中风偏瘫50例

    自2002年5月~2006年12月我们运用自拟参芪通脉汤治疗中风偏瘫50例,并与以维脑路通注射液治疗的50例做对比观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焦河玲;唐成定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14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分布及中医证候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测定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分布(CVD)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的诊断价值,并探讨其与中医证候特征之间的关系. 方法 纳入148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测定CVD,与常规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测进行比较;并进行中医证候归类、5级计分法量化评分和相关实验室检查. 结果 CVD异常率为86.1%,较同步检测的MCV、SCV异常率高(P<0.01);病程、餐后2小时血糖是CVD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CVD各频纤维传导速度与血糖呈负相关.中医证候中阴虚证、血瘀证所占比例>50%;病程长者阳虚比重显著增加(P<0.05);>60岁组阳虚、血瘀证候所占比例较高,阳虚积分显著高于≤60岁组(P<0.01).阳虚、血瘀、痰湿3种证候积分值越高,CVD异常的危险性越大. 结论 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测定CVD的敏感性高于NCV,是一种DPN早期诊断的有效手段;病程、血糖是DPN患者CVD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阳虚、血瘀和痰湿3种证候及其病变程度对CVD检测结果有一定影响.

    作者:吴群励;梁晓春;姜楠;孙连庆;栾松;崔丽英;郭赛珊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藻黄胶囊Ⅲ号对人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影响

    目的 通过研究藻黄胶囊Ⅲ号(ZHC3)对人肾小球系膜细胞(GMC)的影响,从分子细胞水平探讨ZHC3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机理. 方法 ZHC3孵育体外培养的人GMC,采用MTT法检测GMC的增殖,ELISA法检测纤维连接蛋白(FN)、白细胞介素6(IL-6)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分泌水平. 结果 ZHC3可显著抑制GMC的增殖(P<0.01),减少FN、IL-6、TGF-β1的分泌(P<0.05或P<0.01). 结论 ZHC3可减少肾小球内细胞外基质堆积,延缓肾小球硬化,这可能是ZHC3防治CRF的机理.

    作者:鞠建伟;薄守波;商滨;李建远;连培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川芎茶调散治疗急、慢性鼻窦炎20例

    2000年2月~2006年2月,笔者对在本院就诊的无鼻科手术指征的急、慢性鼻窦炎患者,在西医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辨证加服中药汤剂川芎茶调散加减方治疗,收效良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梁斌昌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皮肤针加艾灸治疗带状疱疹40例

    带状疱疹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季和秋季为多见,好发于中老年人,近几年的发病率有所增加.该病的潜伏期可达2~7天,在潜伏期可以没有皮损,而只表现为局部的疼痛,很容易误诊和漏诊,有30%~40%的患者可后遗神经痛,及时、有效地缓解疼痛是治疗带状疱疹的关键.现代医学一般采用抗病毒及使用止痛剂或神经阻滞剂及营养神经等法,疗效欠佳,副作用大,且后遗神经痛发生率较高.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具有显效快、治疗周期短、副作用小、经济,且后遗神经痛较少的特点,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我们自2003~2007年收治带状疱疹患者80例,采用皮肤针叩刺加艾灸治疗,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作者:吴成举;刘海英;谢鑫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中医杂志

中医杂志

主管:北京中医;新医药学杂志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