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鹤峰;邹杰;蔡永敏;赵会茹
目的 观察肝脂消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疗效.方法 依据中华医学会NAFLD诊断标准人选NAFLD患者(NAFLD组)22例并与20名健康人(正常组)对照.两组均进行常规体检和肝脏CT扫描,以CT肝/脾比值做为疗效评价指标.NAFLD组患者服用肝脂消胶囊8周,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和CT肝/脾比值的变化.结果 NAFLD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甘油三酯(TG)较正常组明显升高,CT肝/脾比值较正常组明显侔低(P<0.01).经治疗后ALT、TG均明显下降,CT肝/脾比值升高(P<0.05或P<0.01).结论 肝脂消胶囊治疗NAFLD疗效肯定.
作者:董慧;陆付耳;王南;饶晶晶;魏世超;徐丽君;邹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答:临床观察发现,采用中药外治,对流行性感冒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介绍几方,供选用.1纳鼻疗法:雄黄90g,金银花60g,硼砂、白芷、苍术各15g,冰片、樟脑、薄荷各9g,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每次取药末少许涂抹于鼻孔内,作吸气动作,每日2次,早晚各1次,连续5天.可清热解毒.
作者:黄成汉;胡献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每逢冬令,凡平日身体虚弱,或病后未复,或产后术后气血亏损的患者即来秦亮甫先生门诊拟求膏方调养.先生通过四诊诊察患者全身症状及饮食、二便、睡眠状况,辨清脏腑、虚实、阴阳、气血等方面的情况,分别给予平补、滋补、清补、温补.立法处方用药,均以辨证论治为原则.先生认为,膏方长久服用,若辨证用药不慎,往往导致患者腹胀、纳差、便秘、溏泻或咽喉干燥,事与愿违.故膏方用药须慎之又慎.
作者:李璟;赵海音;李虹虹;秦亮甫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会长张承烈教授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工作40余年,对各类妇科杂病的诊治,疗效颇佳,现将张师运用中药调周法治疗不孕症的经验浅析如下.
作者:孙白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书中对精神疾患有较多的论述.对其中有关精神疾患的分类、症状、病因病机以及治疗进行了阐述和归纳,是对<金匮要略>另一个角度的理解和学习.
作者:刘婉婷;杨秋莉;薛崇成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在剖析历代医家对体质论述的基础上,联系现代感染性疾病防治实际,从体质与疾病的发生、病变、证候表现、转归和治疗等方面探讨体质与感染性疾病的相关性,提出感染性疾病体质研究的思路和设想,指出体质研究对认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加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都有重要临床实用价值.并从体质与发病因素、体质与邪气的从化、邪气侵犯和伏藏部位、证候表现的特异性、邪气的传变、疾病的预后、转归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作者:冯全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通过亚健康状态相关文献的调研,建立亚健康状态知识型数据库,结合流行病学、计算机运用、数学、国际量表等有关原则,依据GB/T1.1-2000和ZY/T001.1-94标准表述方法,拟定<亚健康证候量化诊断标准>,通过临床验证,对需要增减的证候诊断因素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学分析处理后,确定终的<亚健康证候量化诊断标准>.
作者:石鹤峰;邹杰;蔡永敏;赵会茹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白花蛇舌草,味苦、甘,性寒.归胃、大肠、小肠经.其功效清热解毒消痈,利尿通淋.临床常用治疗热毒疮痈,肠痈及热淋等证.笔者以大剂量白花蛇舌草为主药治疗急性肾炎疗效颇佳,且疗程短,无副作用.现介绍如下.
作者:傅贵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针刺夹脊穴配合颈椎牵引治疗下颈椎失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自愿接受治疗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针刺组采取针刺颈夹脊穴治疗;牵引组采用颈椎牵引治疗;针刺加牵引组采用针刺颈夹脊穴与牵引综合治疗.疗程结束后进行总疗效评价、症状体征积分和影像学检测.结果 针刺组、牵引组、针刺加牵引组总有效率分别为47.67%、73.33%、90.00%;针刺加牵引组治疗颈椎失稳症总疗效、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及X线改变均优于针刺组(P<0.01).结论 针刺配合牵引是治疗下颈椎失稳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谭开强;张冲;王晓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自拟中药方益气健心汤治疗围生期心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70例围生期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进行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益气健心汤.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和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在改善患者胸闷、心悸、气促、疲乏、心律失常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EF)、心功能分级等心功能指标的改善也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为7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益气健心汤治疗围生期心肌病疗效优于西医常规治疗.
作者:许宏珂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答:老年人患关节痛临床较多见,40~60岁约占25%,60岁以上可达70%,女性占多数.又有20%左右患者合并高血压病,30%伴有慢性胃炎.就关节痛发病特点,在病理上机体功能衰减,内损重于外邪,而合并病病理又相互抵牾,因而在治疗上则相互牵制,速效难收,疗程较长,在用方用药方面应注意有宜有忌.
作者:雍履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溃疡汤与西药三联疗法相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疗效及其对Hp的根除作用.方法 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采用西药三联疗法,口服奥美拉唑、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唑,均每日2次,连服1周,然后单服奥美拉唑,连服3周;治疗组70例,口服溃疡汤4周,同时口服上述西药,服法同对照组.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Hp,并对临床疗效作对比分析.结果 胃镜下疗效、Hp清除率、症状改善及治疗后1年复发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溃疡汤合西药三联疗法治疗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能够提高Hp根除率,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蒋旭荻;张勤;胡兆元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白花蛇舌草性寒,味甘苦,人大肠、小肠、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燥湿祛痰,收敛止血,利湿通淋的功效,笔者常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收到良好效果,举例如下.患者李某,男,30岁.因上腹胀痛反复半年来诊.疼痛无规律性,腹胀可连及两胁下、嗳气、反酸、烧心、烦躁、失眠、食欲不振、大便通畅.胃镜上消化道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肝、胆超声检查及肝功能等检查均未见异常.
作者:邓斌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答:血管性痴呆(VaD)是一种常见的老年行为、智力障碍性疾病.本病应与其他原因的痴呆相鉴别,2000年制定的<血管性痴呆诊断、辨证及疗效评定标准>对VaD的研究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痴呆的程度需通过量表进行数学的标准化计分.它包括记忆能力、判定能力、计算力、识别力、思维能力以及语言、个性、人格、年龄、病程等10个方面内容.
作者:吴沛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伤寒论>温经汤为调经之祖方,经少能通,经多能止,凡冲任虚寒而兼有瘀血阻滞的病证皆可用之,在妇科中应用甚广.方中吴茱萸得桂枝入肝经,温通血脉,兼牡丹皮则祛瘀;当归、川芎、芍药、阿胶、麦门冬皆补血滋水之药,以生新血;人参、甘草补脾气;生姜、半夏降胃气,脾升胃降,则中土有权,五脏得养.
作者:沈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利用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统计<中医杂志>在2005年的被引证情况,分析该杂志发表文献的老化速度和使用寿命,以及不同学科期刊间的相互影响.表明<中医杂志>的文献老化速度较慢,使用寿命长.中医中药类期刊与现代医学类期刊之间、图书与期刊之间存在一定的学术影响.期刊的影响力指标随着计算方式和数据来源的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
作者:刘树春;何素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定性研究起源于社会学研究领域,它关注人的行为、认识、信念和动机等方面的信息.它以研究者为研究工具,关注在自然情境下收集第一手的资料,以其独特的定性分析方法从原始资料中进行自下而上的归纳,进而阐释事物现象.结合中医临床研究的现状,引入定性研究无疑是实时适当之需.结合中医学自身特点,探寻定性研究在中医学研究领域里的切入点,将有深远意义.
作者:谢雁鸣;廖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观察丹芍颗粒Ⅱ号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5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丹芍颗粒Ⅱ号和雷公藤治疗;对照组25例,给予强的松和雷公藤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24小时尿蛋白、尿红细胞、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酐酶(NAG)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完全缓解率46.7%,对照组完全缓解率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降低血尿、蛋白尿和尿NAG酶方面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前后CD3+和CD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治疗后CD19+显著降低,CD4+、CD16/56+显著升高(均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丹芍颗粒Ⅱ号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有较好临床疗效.
作者:孔飞;孙轶秋;樊忠民;吴波;高远赋;张永春;李辉;袁斌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脑梗死后发生缺血损伤级联反应,其中脑梗死后的炎症反应及其损伤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抗炎治疗也成为当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热点之一.中药通过干预炎症反应的各个环节可减少神经元凋亡,对临床更有效地防治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我们通过观察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探讨其对急性脑梗死炎症反应的干预作用.
作者:王立田;张微微;黄勇华;李娟;王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1 病历摘要蒋某某,女,43岁.因反复发热伴乏力1年,再发2天,于2007年7月1日上午8时入院.现病史:患者2006年6月9日因乏力、发热持续不退,入本院血液科治疗,经骨髓常规、免疫分型等检查后确诊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先后予以AA方案化疗3次,NA方案化疗2次,DA及MA方案化疗各1次.MA化疗后出现严重骨髓抑制伴呼吸道感染,而以升白细胞和抗感染并配合输血治疗,至2007年6月21日复查发现疾病复发,再以中等剂量阿糖胞苷化疗4天.
作者:严仲庆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