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荒生;王进军
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抑郁症状,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常见的一种类型.西医治疗多以心理治疗为主加用三环类药物,我院采用逍遥丸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王策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桔梗味苦辛,辛能开,苦能泄,具有宣肺利咽,化痰排脓的功效.古方以桔梗为化痰排脓要药者颇多,如张仲景桔梗汤、济生桔梗汤、《妇人大全良方》桔梗饮子、《杂病源流犀烛》桔梗二陈汤、张景岳桔梗杏仁煎等,用于肺痈、咳喘痰多等病症,疗效确切.
作者:俞宜年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疾病.异常增生的浆细胞(骨髓瘤细胞)浸润骨髓和髓外组织,并产生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和轻链.
作者:任荣政;鞠立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答:人参、党参、太子参都是临床常用的补益药,它们的功能主治不同,用量用法、所含化学成分也不同,如人参的根主要含人参皂苷,党参的根主要含蒲公英萜醇乙酸脂和木栓酮等,太子参的根主要含糖果糖氨酸等.
作者:李淑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通腑清下汤对急性胰腺炎(AP)患者的肠黏膜防御屏障和炎性反应调控的干预作用.方法 入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在患病早期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通腑清下汤,同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血浆内毒素、TNF-α、IL-6在治疗后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两组白细胞介素-2在治疗后均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提高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用通腑清下汤较单纯西医治疗更有助于调节免疫功能和减轻AP时的急性炎性反应,降低TNF-α、内毒素等水平,从而改善机体内环境,促进AP的缓解和康复.
作者:王友清;叶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方剂学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方剂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关系着中医院校学生今后临床应诊能力的培养.
作者:熊洪艳;秦竹;张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性早熟是一种生长发育异常,表现为青春期特征提前出现,其中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占女童性早熟的80%~90%,男孩性早熟的40%.
作者:徐雯;邱志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潜在病机常隐含有疾病发展演变的某些信息,临床处方时对潜在病机的恰当处理,既体现了方剂组方配伍的严谨性,又能更好地做到病证的全面辨治,这既有利于完善方剂组方配伍的规律,也会推进临床对病证病机的深入研究.
作者:王洪海;谢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王治强主任医师是湖北省襄樊市中医医院名老中医,从事中医临床40余年,擅治心血管、呼吸系统等疑难杂症,亦擅长治疗妇科杂症.现将老师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经验简介如下.
作者:王昃睿;罗新民;王晓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定心方对大鼠缺血及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及对心肌组织核因子(NF)κB活化的影响.方法 用冠状动脉结扎及再松开的方法制备缺血及再灌注心律失常动物模型;记录Ⅱ导联心电图,对心律失常进行评分;常规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的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NF-κB的表达.结果 定心方干预后缺血及再灌注心律失常明显减轻(P<0.01),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减轻,心肌组织NF-κB的表达明显减少(P<0.01).结论 定心方对大鼠缺血及再灌注心律失常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抑制NF-κB的活化是其机制之一.
作者:贾钰华;周玉平;陈育尧;张云仙;孙学刚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我们近几年用自拟益气活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头痛43例,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阴晓健;林晓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王子瑜教授学验俱丰,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种妇科疾病.笔者有幸随师临诊,受益匪浅,现撷要介绍如下.
作者:张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 对80例患者分期分型,同时进行中医辨证.结果 单证的发生率:气虚证60.0%、阴虚证56.3%、血瘀证63.8%、痰湿证75.0%和火热证86.3%;证候组合形式以三证多,证候组合形态常见的为痰热瘀证;活动期血瘀证高于稳定期,而气虚证和阴虚证则低于稳定期;重型组阴虚证明显高于轻型组.结论 本病基本证候为火热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且与病情分期分型有一定相关性,辨证时多为复合证.
作者:高长玉;王彩娟;韩淑芬;刘桂宇;贲莹;段伟松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三七皂苷不同单体及单体间两两配伍对人单核-内皮细胞黏附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三七皂苷单体及不同单体配伍处理内皮细胞后,加入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以孟加拉玫瑰红活细胞染色法测定人单核细胞系THP-1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黏附,并用ELISA法测定内皮细胞黏附分子(ICAM-1)在HUVECs的表达水平.结果 ox-LDL显著增强THP-1与HUVECs的黏附,内皮细胞经单体Rg1、Rb1处理后,明显抑制ox-LDL诱导的单核-内皮细胞黏附及ICAM-1在HUVECs的表达(P<0.05),Rg1:Rb1、Rg1:R1、Rb1:R1配伍组对单核-内皮细胞黏附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并能显著下调ICAM-1的表达(P<0.01).结论 (1)三七皂苷单体Rg1、Rb1为抑制黏附的有效单体,单体Rg1、Rb1、R1之间存在某种协同作用,对ox-LDL诱导的单核-内皮细胞黏附发挥更显著抑制作用.(2)单体Rg1、Rb1及有效单体配伍组合可能通过下调ICAM-1的表达抑制单核-内皮细胞黏附,从而发挥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作者:何翠瑶;李晓辉;何雪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从中医学理论的形态结构、思维模式、整体观念及治疗思想探讨中医学的人文特征在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中的作用及其面临的挑战,提出应用研究人文特征的社会学、人类学的方法--循证医学定性研究方法对中医证候规范化和标准化,阐述生命质量在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中的意义,选择能够体现中医自身治疗特色与疗效优势的评价指标,使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由经验走向科学.
作者:段碧芳;刘建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通过对《伤寒论》条文、汤证系统分析与综合,说明《伤寒论》中定量辨证思想贯穿于伤寒辨治体系的各个方面,张仲景不仅对同一经的证候作了量的区分,而且对不同经的证候间进行了量的分析,同时还对处方用药、服药方法、人体正气强弱等进行了量化辨证.
作者:温淑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何立群教授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肾内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笔者自跟随何教授临证以来,深深体会到中医药治疗反复发作的慢性尿路感染的优势和特色.
作者:唐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杨少山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兴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行医60余载,学验俱丰,擅长治疗老年杂病、脾胃病等.笔者有幸随杨师侍诊多年,现将其论治老年病临床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作者:李航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考察了中医学术来源,强调中医发展要靠学术创新,创新要靠方法,中医传统的历史观察法要改进完善,实验法要积极创建,提出中医学术史研究是中医观察法的有效途径.
作者:梁峻;郑蓉;庄乾竹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答: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创立的方剂因其配伍精当,疗效显著,被后世誉称为经方.
作者:杨世权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