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春祥
重温经典,学习《内经》后,对其痛证学说有了进一步理解,其所论痛证的发病机理,疼痛性质特点对妇科痛经病临床有重要指导作用,在此谈一下粗浅体会.
作者:夏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益气化痰消瘿法中药对桥本甲状腺炎血清中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的影响. 方法 将60例桥本甲状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甲状腺功能均经西药控制在正常范围;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气化痰消瘿中药治疗. 结果 在降低TGAb、TPOAb值方面,治疗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及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相互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在改善甲状腺肿大方面,治疗组疗效也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中药治疗能有效降低甲状腺自身免疫性抗体指标,并且对甲状腺肿大有效.
作者:张敏;张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气化学说是以气的运动变化来阐述人体代谢和精气神转化的理论.自《内经》确立气化概念并以升降出入为基本机制以后,刘完素以气化论病机和药性,张元素发挥为气化药性论,李东垣以脾胃为气化中枢,继后孙一奎把气化原动力归于命门,遂使气化理论逐渐完善.气化学说不仅是辨证论治的指规,也是构建中药药理学的理论资源.
作者:孟庆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莪术醇修饰构建的肿瘤细胞疫苗对人胃腺癌细胞(SGC-7901)等的抗瘤作用. 方法 用莪术醇及新城鸡瘟病毒对SGC-7901细胞进行系列生物修饰,所构建的瘤苗分别对小鼠免疫接种3次后,接种SGC-7901胃肿瘤细胞,观察各组治疗及免疫效应. 结果 莪术醇构建的SGC-7901瘤苗能显著抑制皮下肿瘤结节形成,明显阻止胃癌细胞的肺转移,延长荷瘤鼠的生存时间.各组免疫效应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较同龄未免疫小鼠的LAK细胞对小鼠前胃癌细胞具有更强的抗瘤作用. 结论 莪术醇修饰构建的SGC-7901新型疫苗可以增强胃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对胃癌有较好的实验治疗效果.
作者:徐立春;卜平;许祥裕;陈平;边可君;周娟;刘志敏;孙振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多发性硬化是感染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因其视神经、脊髓和脑内有散在多灶的脱髓鞘硬化斑块而得名.本病发病特点有四:一是青壮年多发,女性多于男性;二是首发多为春夏季节,常见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热;三是先后见其视力障碍和肢瘫(偏瘫、截瘫、四肢瘫)或从头至足半身麻木,走路跛行;四是病程长,并可缓解与发作交替.
作者:雍履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答:幼儿急疹、婴幼儿玫瑰疹好发于周岁以内婴儿,发热3~4天,体温下降,同时出现全身红色粟粒皮疹,疹出热退.本病由病毒引起,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不强,很少发生流行,其预后良好.
作者:陶春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山东省潍坊市中医院王法德主任医师是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40余载,在中风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作者:姜林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只有深切感受到患者的痛苦,深刻理解患者有形无形的、自觉或他觉的症状和体征形成的病因病机,才能达到解决病患的目的.但如何感受患者痛苦,如何理解其状态,终如何治疗疾病是临床医生必须探索的课题.笔者在3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感悟到,从信息辨识状态,找出形成此种状态的基本病机,综合施治,对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繁荣中医学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姜良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周仲瑛教授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治疑难杂病,对脑瘤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证治思路及用药特色等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随周师学习多年,现就其治疗本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霍介格;顾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的烧灼样、刀割样疼痛,不伴三叉神经功能破坏表现的病症.由于其疼痛剧烈,病因不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常规针刺治疗虽有一定效果,但短时间内易复发.
作者:彭丽辉;黄贵英;陈剑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高胆红素血症是病毒性肝炎发病过程中病情危重的表现,为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有效办法,我们自2001年5月~2006年7月,在对症、支持等疗法的基础上应用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法治疗各种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86例,取得良好疗效,并与西医常规治疗35例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晓斌;孔金陵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运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观察针刺加药物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疗效. 方法 86例VBI患者经用TCD检测分出低流速型(56例)、高流速型(30例),随机分成川芎嗪组(26例、14例)和针刺加川芎嗪组(30例、16例),治疗10天为1个疗程,运用TCD观察两种疗法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Vs)的变化及疗效,并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针刺加川芎嗪组治疗低流速型和高流速型VBI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88.5%,治疗后椎-基底动脉的Vs低流速型明显增高,高流速型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 结论 针刺加川芎嗪组疗效优于川芎嗪组,并可以双向调节椎-基底动脉血流.
作者:葛起雪;武炎;王春玲;王少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揭示明清时期脾胃湿热证的用药模式及脾胃湿热方的配伍规律. 方法 从120余部明清时期重要的古医籍中收集了明清医家治疗脾胃湿热证的方剂591条,建立方剂和药物数据库,采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与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 结果 统计筛选出明清医家治疗脾胃湿热证的核心药物及脾胃湿热方中一些有意义的药-证相关模式. 结论 脾胃湿热证理法方药经明清医家的继承与发展,其内容更广泛,学术观点更丰富,有较大的理论探讨和应用参考价值.
作者:翁晓红;肖林榕;杨雪梅;杨春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慢性前列腺炎综合征(CPS)是一种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的综合征.临床发现许多CPS患者存在着便秘或者其他肠道疾病,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痔疮、肛裂等,但以便秘为多见.我们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清泻阳明汤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李宏军;刘迎辉;张晓亚;李国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温疫论》为明末吴又可论述温疫类疾病的一部专著,书中开创性地提出了温疫的致病病因--戾气,并系统地介绍了温疫的传变、辨证规律以及治疗用药特点,对后世传染性疾病的辨证论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对其在论疫中强调顾护胃气的思想浅析如下.
作者:廖红娟;王一飞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导师刘嘉湘教授从医40年,精勤实践不辍,悉心习典不倦,多融古而出新,治疗癌症用药精当,常有发挥,疗效确实,偶拾一二,介绍如下.
作者:李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高月平是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学教授,从事中医妇科教学、临床工作20余年,学验俱丰.笔者在随其学习期间,观察到高教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见解独到,疗效甚佳,现归纳介绍如下.
作者:侯建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高脂血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是冠心病、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研究有效纠正脂肪代谢紊乱的疗法,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们以燥湿化痰为大法,以瓜蒌薤白半夏汤重用清半夏治疗高脂血症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玲玲;张鹏凌;赵自冰;王红霞;王小丽;刘延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欢天颗粒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刘永年治疗失眠的经验方.刘老认为,失眠与肝关系密切,而非独咎于脑(心).肝主疏泄,藏魂、藏血,肝郁气滞,血行瘀阻,则气血逆乱,阴不潜阳,阴阳失交而致不寐.故治以达郁疏肝,活血安神为法.现将欢天颗粒对小鼠镇静催眠的作用做初步探讨.
作者:吴学苏;刘永年;朱翔;李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从原理并结合临床研究实际工作出发,着重介绍了临床试验中为什么要实施盲法、如何实施盲法以及如何对盲法实施程度进行评估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临床试验中实施盲法的主要目的是控制由于试验参与人员知道具体分配方案以后所可能引入的偏倚,实施盲法的对象包括医生、患者以及资料收集和分析人员.临床试验中一般通过外观一致而无特异治疗作用的安慰剂来实施盲法,由于安慰剂本身的设计问题,以及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等都有可能破坏盲法,因此,在临床试验中有必要进行盲法实施程度的评估,这主要通过询问试验参与人员对治疗分配方案的猜测来进行.
作者:张宏伟;刘建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