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术中测定桡动脉阻断后压力与动静脉内瘘远期通畅率的关系分析

朱迎春;冯岗;查芳芳;吴莲叶;王青;白寿军

关键词:桡动脉压, 自体动静脉内瘘, 远期通畅率
摘要:目的:探讨桡动静脉内瘘术中桡动脉阻断后的压力与自体动静脉内瘘远期通畅率的关系。方法首次行自体桡动静脉内瘘术的尿毒症患者52例,于手术过程中监测其桡动脉血压以及残端动脉压力水平。手术过程中游离患者的桡动脉,将桡动脉测量血压的设备归零,然后用测压针穿刺患者的桡动脉,观察患者的桡动脉压力水平。使用血管钳暂时夹闭患者穿刺点近端的桡动脉,再观察患者的桡动脉残端的压力水平。随访5年,并观察其手术后第3年和第5年的内瘘通畅率。结果桡动脉夹闭前的血压水平为68~149mmHg,平均值为105.7mmHg。桡动脉残端的压力30~124mmHg,平均值98.5mmHg。患者的桡动脉被阻断前后的动脉压力差值>30mmHg或者阻断后桡动脉的残端的压力的绝对值<70mmHg的患者,采取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术;否则应用桡动脉-头静脉端端吻合术。手术成功率100%。且桡动脉阻断后压力越低,内瘘第3、5年的通畅率越低。结论术中测定的桡动脉阻断后压力水平与内瘘远期通畅率有明显的相关性,且其压力水平越低,内瘘远期通畅率越低。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合理情绪疗法对抑郁患者自我概念的影响

    目的:探讨合理情绪疗法对抑郁患者自我概念的影响。方法抑郁患者8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合理情绪疗法。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分析合理情绪疗法提高患者自我概念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干预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Carroll抑郁自评量表(CRS)得分较干预前显著下降,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得分较干预前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HRSD得分较干预前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HRSD、CRS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TSCS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自我概念各因子得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自我概念各因子中自我认同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自我概念各因子得分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伴有抑郁情况的住院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合理情绪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自我概念,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

    作者:赵宁;马晓亮;赵润平;安春;李春艳;刘洪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婚前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对出生缺陷干预效果探讨

    ??出生缺陷(BD)是指患儿在出生时的先天异常(CA),是患儿在孕前或孕期,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或两者相互共同影响下,胚胎或发育过程中发生的结构或功能上的异常[1]。明确出生缺陷的病因是临床干预出生缺陷的前提条件[2]。婚前、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能够对遗传因素所可能造成的缺陷进行监测,降低该因素的风险,同时,健康检查还能通过检查孕妇及胎儿的日常身体状况来干预环境因素所带来的影响。本文探讨婚前、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对出生缺陷干预效果。

    作者:厉晓萍;马健;王芳;黄敏;葛福章;杨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壶腹入路法在急性胆囊炎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行胆囊壶腹入路法预防胆管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8月至2013年7月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壶腹入路法7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胆囊炎患者通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壶腹入路法均顺利完成,术中胆囊壶腹、胆囊管、胆总管及胆囊动脉多能顺利显露,无一例胆管损伤,中转开腹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在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采用壶腹入路法,胆囊壶腹部与胆囊管移行区是关键的解剖学标志,该移行区的后三角区完全分离是重点,操作精准、完整显露是成功进行胆囊切除的保证,可有效避免术中胆管损伤。

    作者:董海泉;吴金荣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 CD4+ CD25+ CD127-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及其在肿瘤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子宫内膜癌患者82例为观察组,健康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CD4+ CD25+ CD127-Treg占CD4+T细胞的比例,分析其与肿瘤分期、分化程度和年龄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癌患者CD4+ CD25+ CD127-Treg占CD4+T细胞比例为(4.89±1.42)%,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34±0.84)%。不同分期、不同分化程度及不同年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CD4+ CD25+ CD127-Treg占CD4+T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外周血CD4+ CD25+ CD127-Treg占CD4+T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可能参与子宫内膜癌免疫耐受。

    作者:李莉;楼寒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扶正化瘀胶囊抗肝纤维化临床疗效的研究

    目的:观察扶正化瘀胶囊治疗肝脏纤维化患者的疗效。方法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或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的患者口服普通保肝药及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片,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服用扶正化瘀胶囊,治疗12个月,观察用药前后2组患者的肝纤维化血清指标等方面。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接受12个月的药物治疗后,肝纤维化血清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服用扶正化瘀胶囊的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扶正化瘀胶囊治疗肝脏纤维化患者疗效显著,具有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马德强;张银华;康健;孟忠吉;陈悦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持续负压吸引联合创面灌洗术在深部复杂创面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联合创面灌洗术在深部复杂性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50例深部复杂性创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并联合创面灌洗)和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及清洁方法治疗),每组各25例。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创面情况、换药次数及予手术关闭创面的时间;比较术后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术前创面予关闭的手术时间、换药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总治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负压吸引联合创面灌洗术,对于深部复杂创面治疗能够缩短术前准备时间、术后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减少换药次数,并能提高Ⅱ期手术治愈率,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李山林;计鹏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降糖药治疗初发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分析

    目的:初发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拜糖平)及甘精胰岛素治疗,比较2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96例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和拜糖平组,每组各48例,分别予二甲双胍或拜糖平及甘精胰岛素治疗,疗程共12周。结果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显著下降(P<0.05),二甲双胍组优于拜糖平组(P<0.05)。两组治疗后体重无增加(P>0.05)。两组在血糖达标时间、每日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或拜糖平联合甘精胰岛素均能较好控制血糖,二甲双胍组能减少胰岛素用量,更为安全有效。

    作者:郭建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

    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过程和规律及其发生机制的科学。传统的生理学授课侧重于教师对教材的讲授,学生通过课堂笔记被动的接受知识,整个学习过程比较枯燥,教师教学效果一般。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医学教育界的当务之急。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校生理教研室对生理学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探索性改革,现总结如下。

    作者:孟巍;王邦华;余良主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肺癌患者化疗前后生活质量及负性情绪的变化分析

    目的:通过对肺癌患者化疗前后生活质量及负性情绪变化的分析,探讨化疗对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57例肺癌患者化疗前、化疗2、4个周期后,进行肺癌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LQ-C30)及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结果57例患者共回收有效问卷52例。与化疗前比,化疗2个周期后功能领域(躯体、角色、认知、情绪、社会功能)得分较化疗前下降,化疗4个周期后得分进一步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症状领域得分(疲劳、疼痛、恶心呕吐)升高,其中恶心呕吐症状得分化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条目中腹泻、食欲丧失、失眠化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有焦虑情绪27例(52%),化疗2个周期后42例(81%),化疗4个周期后35例(67%),化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疗后患者部分症状改善,但总体生活质量下降,焦虑情绪加重。医护人员在对肺癌患者进行化疗时应高度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负性情绪,及时给予心理干预,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令晖;邓美玉;刘勇谋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偏头痛合并出现抑郁症的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偏头痛合并出现抑郁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94例偏头痛患者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偏头痛合并出现抑郁症的若干指标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ROC曲线评价各指标的预测价值。结果594例偏头痛患者,合并出现抑郁症104例,单因素分析患病时间等4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患病时间(OR:1.053,P=0.001)、遗传背景(OR:4.332, P=0.000)、头晕(OR:3.890,P=0.000)、慢性偏头痛(OR:27.282,P=0.000)为偏头痛合并出现抑郁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慢性偏头痛ROC曲线下面积达0.8059。结论患病时间、遗传背景、头晕症状、慢性偏头痛对偏头痛合并出现抑郁症具有预测价值。

    作者:倪健强;赵红如;王辉;段晓宇;徐敏;董万利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儿童鼻腔纽扣电池异物嵌顿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儿童鼻腔纽扣电池鼻腔异物嵌顿临床特征并探讨不同取出异物方式的预后及其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46例纽扣电池鼻腔异物患儿的临床资料,14例在无麻醉传统前鼻镜常规方式下取出(常规组),32例在全身麻醉鼻内窥镜检查下取出(鼻内窥镜组)。取出鼻腔纽扣电池后,所有患儿均经鼻腔冲洗治疗并随访6个月。结果46例患儿鼻腔黏膜均存在腐蚀性损伤,常规组与鼻内窥镜组患儿鼻中隔穿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7,P>0.05),但鼻内窥镜组患儿鼻腔粘连恢复快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P<0.05)。结论鼻内窥镜探查下纽扣电池鼻腔异物取出有助于明确鼻腔黏膜损伤范围与损伤程度,同时有助于术中充分的鼻腔创面冲洗,缓解纽扣电池内容物所造成的继发性损伤,在条件充分的情况下尽量选择鼻内窥镜探查下异物取出。规范的临床随访及鼻腔冲洗有助于缓解鼻腔粘连的发生。

    作者:张新钢;杨一晖;许会卿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现状及临床症状的调查

    目的:调查老年心房颤动(AF)患者胃食管反流病(GERD)及其他心脑肾合并症的发生率。方法老年AF患者1100例,按是否合并GERD分为:GERD组、非GERD组,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按患者年龄分为四组,比较各组合并GERD的发生率。结果在老年AF患者中,GERD组EHRA评分III级的患者显著多于非GERD组,且GERD组心悸、心动过速及呼吸困难的评分显著高于非GERD组。在年龄>80岁的患者中,GERD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各组患者。结论积极防治GERD有助于老年AF患者的综合管理,终改善其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

    作者:吴俊;曾龙欢;郑永科;徐静;丁桂英;陈宁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肺原位腺癌的MSCT征象分析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原位腺癌(AIS)多层螺旋CT(MSCT)的特征性表现,旨在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56例(58个病灶)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特征性表现及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MSCT征象大体形态(部位、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密度、空泡征)、周围改变(CT血管征、胸膜凹陷征)具有一定的特点,并与其病理有相关性。结论 AIS的大小、形态、密度、空泡征及CT血管征对MSCT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可以用于初步评估病理的分化程度。

    作者:张坤;张铁英;王梅;严金岗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妊娠中晚期心电图短P-R间期对胎儿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妊娠中晚期心电图短P-R间期对胎儿的影响。方法妊娠中晚期心电图有P-R间期缩短的孕妇200例为观察组,妊娠中晚期心电图正常的孕妇200例作对照组,两组孕妇检查24h动态心电图(ECG)和胎儿心电图(FECG)并分析。观察组孕妇行吸氧治疗1周,后再次对孕妇行ECG、 FECG检查,两组孕妇在产后3个月后均再次复查ECG,并对新生儿体重、阿氏评分、窒息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观察组孕妇的心率变异(HRV)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孕妇吸氧后P-R间期基本恢复正常,两组新生儿体重、阿氏评分、窒息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中晚期孕妇的P-R间期缩短对胎儿无影响,和需氧量、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作者:孙玲玲;王岚;黄娅瑜;黄玲;覃利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不同放疗技术治疗后无进展鼻咽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目的:对不同技术放疗后无进展鼻咽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调强放疗技术在改善鼻咽癌放疗后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意义,为其改善鼻咽癌患者放疗后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鼻咽癌患者83例分为两组,常规组45例,调强组38例,根据FACT-H&N量表,制作“鼻咽癌患者生活质量”的调查问卷,调查两组患者放疗后的生活质量并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功能状况得分均低,情感状况得分均高。两组比较,功能状况、情感状况及附加关注及特异症状、治疗副反应及量表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口干、交流情况、听力下降、头晕头痛、声音嘶哑、颈部活动受限、味觉减退、进食情况、龋齿、张口困难、耳鸣、记忆力下降等方面,调强放疗组与常规放疗组比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提高生活质量,减轻无进展鼻咽癌患者放疗后晚期放射性损伤,调强放疗技术优于常规放疗技术。

    作者:陈超;李华峰;谢洪玲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探讨多层螺旋CT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甲状腺结节病患者89例。其中良性甲状腺结节68例、恶性21例,所有患者行螺旋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根据CT影像结果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分析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CT表现特点。结果螺旋CT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的CT特征表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良性结节CT强化多为均匀强化,少数为完整环形强化,而恶性结节多为瘤周强化残圈及半岛样强化,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用于诊断及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根据CT影像特征进行准确鉴别,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严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Maslow理论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随着我国老龄化形势的加剧,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发病率近年来呈现逐年增多趋势[1],随病情进展会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导致劳动能力下降,对患者生存质量及心理状态造成较大的影响[2],因此成为呼吸科护理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3]。Maslow 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分多个层次,由低到高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4]。作者自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对 COPD 患者应用 Maslow 理论进行护理,现报道如下。??随着我国老龄化形势的加剧,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发病率近年来呈现逐年增多趋势[1],随病情进展会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导致劳动能力下降,对患者生存质量及心理状态造成较大的影响[2],因此成为呼吸科护理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3]。Maslow 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分多个层次,由低到高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4]。作者自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对 COPD 患者应用 Maslow 理论进行护理,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娟;武秋锋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64例(84眼),随机分成观察组44眼和对照组40眼,观察组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30μg肌肉注射,同时联合激素治疗、扩血管、改善微循环、加强神经营养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除不应用mNGF治疗外,其他治疗同观察组,疗程均为6周,治疗后随访3个月。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后视力恢复、治疗前后电脑视野检查情况,并观察mNGF的安全性。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4%和65.0%,前者有效率高于后者(P<0.05),除个别患者注射部位出现局部疼痛、硬结外,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mNGF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马雅娟;徐淑清;肖巍;高建波;陈林秀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改善视觉、听觉注意力对学习障碍儿童学习技能及心理影响

    目的:通过对学习障碍儿童注意力干预探讨改善视觉、听觉注意力对学习障碍(LD)儿童学习技能及心理的影响。方法对57例LD儿童分别采用循序渐进并分级别增加难度的视觉、听觉注意力训练干预,治疗3个疗程,对LD儿童训练前后视觉、听觉注意力缺损率、学习技能及心理的变化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LD儿童的视觉、听觉注意缺损率训练后比训练前显著改善(P<0.001)。LD儿童学习技能量表(LAS)各项指标在训练后较训练前均有显著改善(P<0.001)。LD儿童在视觉、听觉注意力训练前后儿童心理社会功能筛查-儿科症状检查(PSC)分别有22例和15例异常,LD组儿童心理社会功能训练后较训练前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改善视觉、听觉注意力能提升LD儿童的学习技能,改善心理社会功能。

    作者:曾桂香;王红;阎利;韩剑珊;张扬;姬红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DR在站立位全脊柱X线摄像中的优势

    目的:探讨DR在脊柱侧弯患者站立位全脊柱X线摄像中的优势。方法随机选取CR和DR站立位全脊柱X摄像各74例,对比分析图像质量、成像方式等。结果148例患者中,CR摄像和DR摄像正侧位图像各148幅。CR摄像中,图像评分为3分50幅(33.78%);评为“2~3分”或评为2分75幅,约占50.68%;评为“1~2分”或评为1分23幅(15.54%)。DR摄像中,图像评为3分的有107幅,约占72.3%;评为“2分-3分”或评为2分38幅(25.68%);评为“1~2分”或评为1分3幅(2.02%)。两种摄像方法获得正位及侧位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图像的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位图像平均质量评分DR比CR增加(0.53±0.38),约22.65%。侧位图像平均质量评分DR比CR增加(0.47±0.1),约21.96%。结论 DR站立位全脊柱摄像操作简单,成像速度快,自动无缝拼接,获得图像清晰、细腻,对脊柱侧弯的临床诊断、支架或手术矫形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意义,与CR站立位全脊柱摄像比较有明显优势。

    作者:栾炜;余正贤;王坤;马一鸣;朱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医学卫生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