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身菊;陈岱;张福产
以桂枝汤为例,遵循经方“方证相应”理论的内涵构建了桂枝汤方证网络,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对该网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桂枝汤方证网络具备网络复杂性,具有复杂网络的“小世界网络”特征,症状(体征)的度数分布具有幂律特点,该网络为无标度网络;并对桂枝汤方证网络中症状(体征)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评价.文章中的思路与方法对“方证相应”研究进行了新的尝试,有助于“方证相应”科学内涵的深入探讨.
作者:郭超峰;施学丽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灸药联用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A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和美洛昔康片,治疗组行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并联用温肾化瘀悬灸法治疗,以3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0.00%)(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各主要症状积分、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和IgA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且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各主要症状积分、CRP、ESR、IgA均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改善(P<0.05).结论:灸药联用法能有效控制AS病情和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胡建国;陈湘君;邓予新;庞海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电针抑制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其对松弛素(RLX)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采用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电针组选取足三里和肝俞穴进行电针刺激.8周后检查各组肝组织病理学情况,对肝纤维化损伤进行分级评分,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ALT、AST)和肝纤维化指标(HA、LN、PCⅢ、CⅣ),应用ELISA法检测肝组织中RLX、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电针能显著降低大鼠肝组织纤维化评分(P<0.01),降低ALT、AST、HA、LN、PCⅢ、CⅣ水平(P<0.01),降低肝组织中TGF-β1的活化水平(P<0.01),同时上调RLX的水平(P<0.01).结论:电针足三里和肝俞穴具有显著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肝组织中TGF-β1及上调RLX的水平有关.
作者:涂国卿;周玉平;曹耀兴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通过风药对肝纤维化的抑制,揭示风药活血化瘀的作用.方法:用50% CCl4橄榄油溶液皮下注射8周制造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A(防风、羌活、白芷)组、B(下瘀血汤)组、C(秋水仙碱)组、D(生理盐水)组,E组(正常组).观察各组药物治疗后变化情况和各组肝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下瘀血汤组和风药组大鼠血清HPC-Ⅲ、HA、ColⅣ-C、FN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光镜下可见风药组和下瘀血汤组灶性正常肝细胞索,未见肝假小叶形成.结论:风药对大鼠肝纤维化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为中医药抗肝纤维化提供新的用药思路.
作者:黄文强;彭宁静;吕德;何利黎;罗再琼;张天娥 刊期: 2013年第03期
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已成为影响女生生殖健康的重要问题,文章综述了目前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治疗方面的主要证型,以及各医家的经验方,以期对该病的治疗起到指导作用.
作者:刘军莲;李勇枝;盖宇清;高建义;刘新敏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考察黄连、附子及其配伍组对乳鼠心肌细胞的影响,拟从细胞水平阐释黄连、附子有无心肌细胞毒性.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结合MTr比色法研究黄连、附予以及黄连附子1∶1、1∶2配伍组对乳鼠原代心肌细胞的影响.结果:体外实验研究显示:黄连、附子以及黄连与附子配伍各浓度组均能显著抑制心肌细胞OD值(P<0.01),其中单味黄连各浓度组均对心肌细胞具有显著抑制作用,除黄连1组(0.55 mg/mL)外,其余各浓度组对心肌细胞的抑制率均在50%以上,并呈剂量依赖性(P<0.01);等量单味附子组对心肌细胞的抑制效应不如同量单味黄连明显.与等剂量的黄连组比较,配伍各个浓度组则能明显降低等剂量黄连对心肌细胞的抑制率(P <0.01,P<0.05).结论:黄连减慢心率引起心电紊乱,可能与其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凋亡而呈现的细胞毒性有关.附子也可引起心肌细胞凋亡,但与黄连配伍后则能缓解黄连单用引起的心电紊乱,改善心率,降低细胞毒性.
作者:傅勇;刘莉娜;王建;肖武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中西药组合通过干预炎症反应而延缓AS病变的疗效,为中西医结合防治AS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4只普通饲料喂养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66只经高脂饲料喂养大鼠,经模型评价,均符合标准.分出6只作为模型对照组,将其余实验模型随机分为10组,每组按疗程给予相应的受试药物,15日后颈动脉采血,采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采用ELISA检测结果显示,各治疗组兔血清与模型组相比,CRP指标水平明显降低(P<0.01或P<0.05),各治疗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肝素、阿司匹林和葛根素、疏血通组合方案对实验性兔髂动脉硬化模型CRP水平的降低能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杨云松;刘丰;索传涛;刘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普通感冒常见证候及其诊断指标.方法:采用德尔菲法,编制普通感冒中医证候特征专家咨询问卷,向全国30位专家发送.回收的资料使用Epidata 3.0版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SAS 6.12统计软件包进行均数、变异系数和满分比的统计描述及X2检验.结果:回收有效问卷30份.专家积极系数为100%,权威系数为0.933,协调系数为0.360(X2=456.20,P=0.001).普通感冒常见证候有风寒证、风热证、风燥证、暑湿证、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并对其诊断指标作了分析.结论:普通感冒常见证候6种,常见证候与诊断指标可作为证候诊断标准的依据.
作者:王至婉;宴海红;张海龙;王明航;李素云;李建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而痰饮血瘀是COPD的重要病理因素,几乎贯穿整个病程.肺失宣降,为盛痰之器,脾失运化,为生痰之源.气机不畅,则血运失常而致瘀,水停湿阻而凝为痰饮,瘀血和痰饮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因此,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合理运用活血化瘀祛痰法治疗COPD有积极意义.
作者:应明军;曲妮妮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及评估丹红注射液对血瘀胸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按照冠心痛的诊断标准,胸痹血瘀入选标准,自2009年3月-2010年11月收集门诊病例60例,静脉注射丹红20 mL/d,治疗2周,对照观察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结果:丹红注射液能改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P<0.05),降低血黏度.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胸痹心血瘀阻患者有明显疗效.
作者:王金梅;李学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全省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现状.方法:调查填表与现场调研相结合.结果:2008~2010年全省共有村卫生室18968 ~ 19331家,其中可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仅占39.8%;新农合覆盖面也仅有29.5%.在27038 ~25730名乡医中,能中会西的仅占33.8%;中医类别执(助理)医师仅占2.6%.在35322 ~42329万元总收入中,中医药收入仅占15.5%;在2295 ~2460万张处方中,中药处方仅占16.7%.结论:辽宁省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能力还很薄弱.
作者:曹建波;黄志强;张立军;王有刚;张宏邈;李鹏;盛利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恶性肿瘤已成为我国因疾病死亡的第一大死因,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医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作者通过多年习读经典,临床实践,对中医治疗肿瘤提出新的理论依据—“瘀毒论”,并根据其属性,以阴阳为纲、脏腑部位为目,提出“瘀阴毒、瘀阳毒”理论,指出恶性肿瘤是以“瘀毒”为标、“元气亏虚”为本的新观点,并将恶性肿瘤的中医证候、病因病机概括为“瘀毒”,同时设立相应的治则方药.
作者:蔡小平;魏征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中医诊断方法的灵活运用体现了中医学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辨证论治,是否恰当运用诊断方法是衡量临床中医师技能水平的尺度,临床疗效则是检验正确运用诊断方法的标准.文章探讨的是三定辨证法在临床中的运用.理论阐释:三定辨证法实质上与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辨证体系有异曲同工之妙.先定病位,病位清楚,如同知靶,镖必中的.中医治疗疾病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辨证的内涵,一为定性,二为定程度.定性就是确定疾病的属性,为中医治疗疾病正确与否的基础,可以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如寒、热、虚、实、瘀、阻、郁等).中医在诊治疾病过程中,要确定疾病的属性,中医辨证的目的是确定疾病的属性.定程度是关键,熟知病情之轻重,用药遣方成竹在胸.定程度就是确定疾病寒、热、虚、实、瘀、阻、郁的程度,为中医疗效的关键,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中医在治病过程中的每一次定程度,都是根据特定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的.临床举隅:文章例举口渴症临床病症典型病案,重点论述定位、定性、定程度的三定辨证法的临床具体运用.同时以个人临床经验体会来总结和验证三定辨证法的临床诊辨疗效.
作者:袁勇;冯志成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中药内服外用配合物理理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给予中药内服外用配合物理理疗治疗的观察组和单纯物理理疗的对照组,观察治疗效果以及紧张、焦虑和疼痛等负面情绪情况.结果:观察组显效93例,有效41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89.33%,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HAMD评分(15.21±1.82)分、HAMA评分(14.33±1.62)分、VAS评分(1.96±0.23)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中药内服配合物理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有效率、缓解不良情绪,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作者:王晓锋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二白穴毫针、电针、穴位贴敷等不同干预方法对混合痔术后镇痛的疗效评价.方法:将160例混合痔(男84例,女76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4组,治疗组(毫针、电针、穴位贴敷3组)、对照组(口服双氯芬酸钾胶囊),根据疼痛视觉模拟比量(VAS)评分法、对术后疼痛进行评分.并对疼痛时间、性质、均住院日、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比较.进而评价临床镇痛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术后疼痛评分均明显改善.同时干预二白穴对创面愈合无影响.结论:电针干预二白穴对减轻术后的局部疼痛较其他方法有明显效果.
作者:王波;陈艳萍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肩部经筋病常引起肩臂疼痛及活动障碍.本病反复发作,单一治疗难以根治.文章分析了经筋的生理病理,指出治疗肩部经筋病,先以火针点刺、毫针排刺以止痛,次则依据不同证候,分别给予活血化瘀、祛风散寒除湿、补益肝肾中药内服,为针药并用治疗肩部经筋病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张昶;熊会海;王瑞红;王军;刘赵丽;廖奕歆;赵吉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依托历代中医文献对糖尿病眼底出血的理论,分析导师对糖尿病眼底出血的认识.认为糖尿病眼底出血为多种原因导致久病血瘀化水,水瘀互结,阻碍气机和影响血畅,血阻目络导致出血.糖尿病并发眼底出血表面现象虽为出血征象,但实为因血脉瘀阻而致血不循常道而出,治疗上亦应活血化瘀,通因通用.临证验案证实活血化瘀、通因通用对糖尿病眼底出血有良好疗效.系统总结导师杨明会教授对糖尿病眼底出血经验.
作者:孙大志;李绍旦;刘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总结刘文峰教授从医46年治疗消渴病的学术思想,中医传统的观点认为消渴病(糖尿病)发病病机为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主张从肺、脾(胃)、肾三脏论治.刘教授则认为消渴病的发生发展,尽管与肺、脾(胃)、肾三脏有密切关系,然而肝在此病全过程中居重要地位,而脾不散精是津液代谢失常的首要因素,故肝郁、脾不散精为糖尿病的始动因素.因此,提出了“从肝论治”“从脾论治”消渴病(糖尿病)的理论,其理论是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补充和发展,从而亦为消渴病(糖尿病)的治疗提出了新思路.
作者:王德惠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芪明颗粒对糖尿病肾病大鼠p-PKC、TNF-α表达的影响,以揭示芪明颗粒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部分作用机理.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贝那普利西药对照组(C1组),黄葵中药对照组(C2组),芪明颗粒治疗组(D组),每组10只.于实验第8周末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肌酐(Scr)、尿素氮(BUN),24h尿微量白蛋白;采用光镜观察肾皮质形态学改变;采用ELISA法检测肾组织中TNF-α、p-PKC的水平.结果:(1)C1、C2、D组FBG、Scr、BUN、UAER均高于A组(P<0.01),但明显低于B组(P<0.01或P<0.05).(2)C1、C2、D组TNF-α、p-PKC水平较B组明显改善(P<0.01).(3)光镜下,C1、C2、D组肾脏病理改变较B组明显改善.结论:芪明颗粒能通过减少糖尿病肾病大鼠TNF-α、p-PKC水平减少尿白蛋白,改善肾功能和肾组织结构,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有保护作用.
作者:奚悦;李敬林;崔秀玲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建立中医综合疗效标准模型,与WHO实体瘤疗效标准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胃癌中的预后作用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将影响晚期胃癌预后的多个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建立晚期胃癌中医综合疗效标准模型,用Kaplan-Meier法判断两种疗效标准对晚期胃癌的预后作用.结果:104例晚期胃癌患者纳入研究,根据Cox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医综合疗效标准的评价指标为瘤体大小、Karnofsky评分、体重及主症变化4项.中医综合疗效标准评价为有效与恶化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6.00与5.0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10,P=0.000),而以WHO疗效标准评价,CR、PR、SD生存曲线相互交叉.结论:中医综合疗效标准用于评价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胃癌的预后作用优于WHO疗效标准.
作者:朱尧武;杨宇飞;郝迎旭;吴煜;郭全;郭中宁;许云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