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丽红;皮文霞;吴勉华
目的:探讨血浆胃动素变化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分别测定7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70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翌日、排便后翌日、病程第7天、病程第14天的血浆胃动素浓度,并分别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的4次血浆胃动素含量均较对照组有显著升高(P<0.01);且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各中医证型中痰热腑实,风痰瘀阻型和痰湿蒙神型的血浆胃动素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意义显著(P<0.01),随着病情好转胃动素水平逐渐降低.结论:初步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的辨证分型,特别是痰热腑实等证型的确定及通腑药的合理应用提供一个客观指标,将充实和完善中风的辨治理论.
作者:刘泰;曾祥发;陆晖;吕晶;苏毅强;顾国龙;陈晓峰;张永全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胰炎灵冲剂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具有解毒通瘀作用的胰炎灵冲剂和抑肽酶,对比观察总疗效、症状体征的变化、血尿淀粉酶的恢复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91.30%,总有效率为97.83%,对照组愈显率为80.43%,总有效率92.39%,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解毒通瘀法能改善患者症状体征,降低血尿淀粉酶的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李运伦;符为民;王永生 刊期: 2003年第07期
导师周仲瑛教授,以治疗疑难杂症见长.周老师认为怪病、久病多为痰瘀作祟,所以,在治疗疑难杂病时,不仅强调辨证施治,还常配合使用虫类药物,因为虫类药多具有破血行血、化痰散结、搜剔止痛的功能.兹选取导师使用虫类药治疗疑难顽症验案3例,交流如下.
作者:叶丽红;皮文霞;吴勉华 刊期: 2003年第07期
我们曾用自拟生脉稳压汤治疗Shy-Drager综合征(SDS)取得一定疗效.自1988年1月~1998年12月,我们对18例SDS患者,在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同时配合针灸疗法,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海虹;韩咏竹 刊期: 2003年第07期
哮、喘二症虽有区别,但临床往往相兼发病且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其病因很多,本文主要介绍防风复方治疗风寒型哮喘.此方服用简便,效果较好.如能秋季服用,疗效更佳.
作者:莫嘉俊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作者:胡献国 刊期: 2003年第07期
温胆汤是临床常用方剂,被广泛使用.笔者从医20年来,深叹此方之妙,唯服此方常见一些反应,可能引起患者误解,以致自行停药,影响疗效.今欲以此文就教于同道中喜用善用此方者,庶几使此方使用更臻完善.
作者:王彦晖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温阳活血方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用阿霉素(ADR)诱导一种类似人类微小病变肾病模型,用温阳活血方(治疗组)治疗,并设空白对照组(正常组)、病理对照组(造模组),观测尿蛋白、血清蛋白、血脂水平及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基底膜阴离子位点的变化.结果:温阳活血方组尿蛋白、血脂较病理对照组降低;血清白蛋白较病理对照组升高;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的融合及基底膜阴离子位点的丢失均有明显的修复.结论:温阳活血方减轻肾病模型尿蛋白的作用可能与其修复肾小球基底膜阴离子位点的丢失有关.
作者:鲁艳芳;袁军;陈陶厚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笔者治疗抗精子抗体(AsAb)阳性不孕患者,喜用玉屏风散加味,疗效尚称满意.其处方为:当归30g,白术10g,黄芪30g,熟地黄30g,防风10g.水煎服,每日1剂.一般服药30~60剂取效.
作者:丁禹占 刊期: 2003年第07期
重用防风治疗耳鸣,系刘强副主任医师的经验.笔者随师应诊,每用多获佳效.
作者:魏莉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其传染性强,进展速度快,病死率高,目前缺乏特效治疗.中医药的参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的开展势在必行,也是中医药学术与时俱进所必需.为使中医药辨证有据可依并总结其证型规律,我们摄取了30例SARS患者的舌象,结合一般临床资料进行记录分析,发现其中存在一定规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融冰;刘军民;江宇泳;孙凤霞;池频频;王晓静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笔者运用量子共振检测仪与脏象全息诊断系统结合,对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中药学>所载的6种清热凉血药材进行归经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闫群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通过对收治的16例新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进行单纯中医药治疗的效果评价,探讨中医治疗的临床思路以及单纯中医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运用12个主要中医处方和相应静脉用中药对16例新发病的SARS患者进行治疗,不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等西医常规用药,在没有明确的细菌感染证据前,不使用抗生素.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包括临床症状、体征、胸部影像学、生化指标等,通过退热时间、影像学改变时间、病情转归等来评价疗效.结论:平均退热时间为4.44±1.46天,X线胸片显示肺部斑片状阴影平均吸收时间为10.87±2.92天,治疗期间,无一病例病情发生恶化.结论:以中医药为主导的干预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和缓解症状,阻断病情恶化.
作者:仝小林;李爱国;张志远;段军;陈晓光;华传金;赵东;徐远;石效平;李平;田心;林凡;曹永彤;陆进;常明;王云亭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作者:王惟恒 刊期: 2003年第07期
我们应用中药内服外(火通)疗法治疗早期强直性脊柱炎68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周美玲;林起河 刊期: 2003年第07期
1 治分三期,辨证选方郑绍周教授认为面神经炎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3期病因不同,病机有异,治疗亦应有所不同.
作者:金杰;陈海燕;赵铎 刊期: 2003年第07期
施延庆主任中医师是全国首批500名学术经验继承的名老中医之一.施老擅长温针疗法,在治疗疑难杂病中独树一帜.历年来施老以温针治疗震颤麻痹症数十例,取得很好的疗效,今介绍于下,供同道参考.
作者:施孝文 刊期: 2003年第07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全球结核病呈上升趋势.随着我国对结核病监管力度的加强,结核病管治人数逐年增加.由于结核分枝杆菌对多种抗结核药有一定耐药性,结核病伴发的咯血占结核病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我们针对结核病咯血,在常规使用抗结核药的基础上,加用自拟仙柏汤这一协定处方进行短期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黄克希;张建敏;曾进德 刊期: 2003年第07期
在中医药学中,寒热是中药的基本药性,寒热程度自古至今只有文字的叙述而无数值的界定,这无疑会影响中药研究发展.本文仅对中药寒热量化进行一些探讨.
作者:蒋孝保;蒋南楠 刊期: 2003年第07期
防风,味辛苦,性微寒,归膀胱、脾、肝经,功能祛风解表,胜湿止痉,为治风通用之药.主治风寒、风热感冒,风寒湿痹,破伤风等;同时治疗肠风下血、崩漏等.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用防风配伍白芷、升麻治疗口腔粘膜溃疡,疗效甚佳,举2例介绍如下.
作者:郑杨 刊期: 200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