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奇祥
目的:探讨中药内服外治法的协同作用,观察对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中药 解毒通络调肝方合足部洗浴治法,随机设治疗组200例与对照组(乙肝灵浓缩丸合用鸡骨草胶 囊)100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肝功能及HBV5项指标和HBV-DNA的变化,进行药效比较.结果 :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 P <0.01),HBeAg转阴效果、HBV-DNA转阴效果及肝功能恢复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 (P均<0.01).结论:提示本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沛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病因不明、慢性且进行性加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 属中医老年颤证的范畴[1], 至今尚未找到一种肯定的方法或药物能够根治此病.因此, 笔者认为, 采用多方法、多途径的治疗思路, 是临床上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者:赵国华;李彦杰;王育勤;王震宇;牛青蔚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林宗广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吾师向国鼎教授,擅长诊治疑难杂病。现将其运用温阳敛阴法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点滴,介绍如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见于儿童及青年,以女性居多。皮肤和粘膜的瘀点,瘀斑,或内脏出血,血小板数减少,为本病主要特点。
作者:杨迎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慢性肾炎蛋白尿是临床常见的疑难病证之一,病机复杂,缠绵难愈,治疗颇为棘手。近年来我们应用自拟降白汤治疗该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藏朵;薄丽亚;吴春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中医药对中华民族抗御疾病起着无可估量的作用. 即使是现代医学如此发达的今天,中医药仍然是我国人民医疗保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西医结合呼吸病的研究在近20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研究呼吸病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中西医之间没有本质的不同,都是研究人体和治疗疾病,不同的是中医以辨证为主,西医以辨病为主.将中医理解成一种医学模式与西医学共同防治疾病,达到中西医融会贯通,以一种更新的方式和更佳的手段提高我们的医学水平是各位同道不断努力的方向.现将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病的研究现状评述如下.
作者:张燕萍;王书臣;苗青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吞酸证患者食管动力的病理变化及中医证型 特点.方法:将72例患者吞酸证进行辨证分型,有61例作食管3小时pH监测,43例作食管压力测定 .结果:实证肝胃不和型的胃食管反流程度大于虚实夹杂证的肝郁脾虚型.食管动力异常以 低动力出现率高;高动力出现率低,且都出现在肝胃不和型;动力不协调主 要出现在有脾虚的证型.结论:反流程度可能是衡量吞酸证邪实轻重的指标之一;脾虚可能是动力不协调产生的原因之一.动力学参考文献
作者:李茹柳;陈蔚文;潘怀耿;徐颂芬;叶富强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以自行研制的降压口服液治疗老年收缩期高血压42例(治疗组),并与牛黄降压丸治疗3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均配合口服尼莫地平,连续用药8周,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观察其疗效.结果表明,治疗组降压疗效为83.3%,优于对照组73.4%,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时观察对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治疗组治疗前后左心室肥厚改善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
作者:庄宏;周仪洁;李秋艳;闫小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脱肛又称肛管直肠脱垂,是肛管、直肠粘膜或直肠全层,甚至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常见疾病。各种年龄的人均可发生,小儿以直肠粘膜脱垂多见。主要表现为肛门直肠粘膜脱出,轻者便后自行回纳,严重时咳嗽、行走、下蹲时即脱出,由于反复发作,可伴有粘液流出、出血、感染,不能自行复位,需卧床或用手托回。我们总结1990~2001年50例脱肛患儿治疗资料,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凤仪;赵党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寓意草》是明代名医喻嘉言所著。喻氏长期从事临床,研究医学,医名卓著,冠绝一时。考症用药,有独到之处。《寓意草》通过大量医案,阐明用药特点。
作者:于荣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探讨补肾中药对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腺垂体促性腺激素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及成骨细胞骨钙素(BGP)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定量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定量的RT-PCR)方法,观察青春期大白鼠喂饲滋阴泻火或益肾填精中药后,下丘脑GnRH、腺垂体FSH、LH及成骨细胞BGP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滋阴泻火药可使下丘脑GnRH、腺垂体FSH、LH及成骨细胞BGP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而益肾填精药可使下丘脑GnRH、腺垂体FSH、LH及成骨细胞BGP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结论:说明补肾中药可在转录水平调节下丘脑GnRH、腺垂体FSH、LH及成骨细胞BGP基因表达,这可能是补肾中药调整性早熟患儿青春发育进程和改善骨骼发育的主要作用机理之一。
作者:蔡德培;张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生化颗粒是根据古代验方生化汤,采用先进工艺研制而成的一种纯中药制剂,有活血化瘀、温经止痛的功效,经临床应用该药能增强子宫收缩、减少宫缩痛,且效果良好[1,2],为进一步探讨生化颗粒的作用机制,我们进行了实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吕春英;梁秉文;陈新国;邓青林;方泰惠;许惠琴;金胜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是一种常见的以阵发性剧烈瘙痒和皮肤苔藓样变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较为顽固难治.临证所见,患者多有风湿热瘀错杂,加之患者不自觉地搔抓,而致病情缠绵不愈.鉴于神经性皮炎病机的复杂性,欧阳恒老师认为治疗上不宜仅见其瘙痒症状而片面强调祛风利湿,杂投风药,而应注重整体论治,抓住病机的主要矛盾,灵活运用清热活血、祛风除湿法,精当用药,以求达到药简力宏、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将欧阳老治疗经验介绍于下.
作者:刘炽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面肌痉挛(又称面神经痉挛)是发生在一侧面部周期性不随意运动性疾病,女性较多见,是临床常见的疾病。近年来,笔者一直在探索新的治疗方法,采用中药加面神经阻滞剂治疗面肌痉挛获得一定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贵;林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以猪苓汤合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糖尿病性肾病(DN)30例, 并与单纯西药疗法20例进行对照观察.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 明显高于对照组(60%). 治疗组治疗后, 24h尿蛋白明显减少, 血肌酐、尿素氮显著降低(P<0.01), 总胆 固醇、甘油三酯降低(P<0.05), 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显著降低( P<0.01), 红细胞聚集指数下降(P<0.05), 各观察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 表明猪苓汤合膈下逐瘀汤加减对DN病人有调整糖脂代谢、减少蛋白尿、 改善肾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状态、延缓肾功能减退进程的作用.
作者:李乐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赵复国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复方抗瘤冲剂对小鼠S180肉瘤的 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体内实验,观察复方抗瘤冲剂对小鼠S180肉瘤的抑瘤作用和 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经复方抗瘤冲剂、环磷酰胺(CTX )治疗10天后,对小鼠S180肉瘤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瘤率分别为20.31%、6.5 6%、5.0%、19.06%和30.3%.同时各组药物对PCNA的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组 别的抗瘤冲剂其PCNA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1.17±6.13、65.00±20.62、28.40±8.86、 31.66±3.76,对照组66.23±21.23,CTX组25.7±5.48.除了抗瘤冲剂Ⅰ方外,与对照 组相比,均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结论:复方抗瘤冲剂对小鼠S180肉瘤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PCNA的表达有关.
作者:陈清勇;吴玉泉;朱有法;郭勇;陶君;郑筱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赵淳教授是云南省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之一,长期从事内科、急诊急救医学,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血瘀证的临床治疗与研究有较深造诣.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兹将己之管窥浅述于下.
作者:谢健;黄明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笔者近3年来应用穿山甲为主治疗血管性头痛多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方法: 炮穿山甲、丹参、延胡索按3∶1∶1研成细末. 每次口服6g, 每日2次, 用白开水送服, 疗程4~6周.
作者:周利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我们在跟师期间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在陆家龙导师的指导下对46例肺心病病人进行治疗,现总结如下。
作者:金良昆;戴晓艳;陆家龙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