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68例药源性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病例分析

朱蓓蕾;张春红

关键词:药源性, 神经系统, 药品不良反应, 用药数量, 应用, 药物, 品种, 临床, 合格
摘要: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应用后出现的与药物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随着临床用药数量及品种的增加,ADR时有发生.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乌药促进胃肠运动的临床效果观察

    乌药Linderaaggregata(Sims)Kosterm.系樟科Lauraceae山胡椒属植物,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野生资源十分丰富,其块根入药为传统理气止痛药,具有散寒理气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寒凝气滞所致脘腹疼痛.

    作者:龚时贤;竹剑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25例鼻咽癌CT诊断分析

    鼻咽癌(Nasopharyncal Carcinoma,NPC)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与遗传、EB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约占头部恶性肿瘤的50%以上,占鼻咽部恶性肿瘤的90%左右[1].早期鼻咽癌患者放疗后5年生存率61.13%~73.19%,晚期仅15.14%~23.16%[2].

    作者:郑林方;杨根仁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大鼠糖尿病性阴茎勃起功能障碍模型的建立

    目的 探讨链霉佐菌素(STZ)腹腔注射法建立糖尿病(DM)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动物模型的可行性,以便找到一种发病机制与临床接近的疾病模型.方法 模型组雄性大鼠,腹腔注射STZ;正常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枸椽酸钠液.4d后,快速法测定血糖;10周后,分别测定2组大鼠阴茎海绵体内压(ICP).结果 动物模型血糖浓度:实验组(335.8±62.8)mg/dl显著高于对照组(99.4±24.4)mg/dl(p<0.01).DM大鼠基础ICP和刺激勃起神经ICP均明显低于正常大鼠(p<0.01).结论 腹腔注射STZ诱导糖尿病大鼠出现典型的糖尿病临床症状,血糖明显增高,ICP下降,勃起功能明显受损.

    作者:王华;唐正英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丹红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未积极治疗的DN终进展为终末期肾衰竭(ESRD).因此,也是D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作者:蓝建华;侯格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用于静脉全麻患者的临床观察

    非插管的全凭静脉麻醉在临床上应用较多,特别适用于需时较短,体表的小手术.但在麻醉过程中易致呼吸抑制,因此呼吸道的管理成为麻醉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者:吴军明;杜炎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联合检测CK19和CEA在恶性胸腔积液诊断中的意义

    恶性胸腔积液的主要原因是恶性肿瘤转移、累及胸膜腔所致[1].国内外曾有报道外周血细胞角蛋白19片段CK19的检测有助于肺部肿瘤的诊断[2].

    作者:詹忆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的应用

    小腿胫前、踝关节及足跟部的软组织移动性差,血运欠佳,外伤后易引起软组织缺损,骨骼、肌腱等深部组织外露,是基层医院骨科治疗较为棘手的问题.

    作者:杨华;朱跃明;沈伦强;姚志宏;王君;李青忠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灯盏花素辅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而难治的三大微血管病变之一,且发病率为0.9%~36%,常进展至终末期肾衰,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

    作者:兰海平;吴复琴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自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

    肱骨干骨折临床较为常见,约占全身骨折的1.0%.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此类骨折有上升趋势.大多数肱骨干骨折可通过非手术方法或通过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获得治愈,但易造成骨折的移位、骨不连及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作者:王慧;程鹏;朱珉珞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短期高流量吸氧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呼衰发作临床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呼吸系统疾病,病情缓慢进行性发展,呼吸功能不断减退,终导致呼吸衰竭,并在各种诱因作用下引起急性发作.

    作者:熊永良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体外循环围术期对超敏C-反应蛋白及补体变化监测的临床价值

    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过程中易引起心肌细胞的损害,诱发机体炎症反应[1].局部炎症反应一旦扩大则易导致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从而继发脓毒血症,致使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甚至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2].

    作者:章英宏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巨大左心室瓣膜置换术的外科治疗经验

    目的 总结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1998年7月至2007年4月51例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病人实施换瓣术.其中主动脉瓣置换术34例,双瓣置换术17例;同时行左房折叠术12例,三尖瓣成形术17例.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8例(占15.7%),晚期死亡6例(占11.8%).影响瓣膜置换术早期疗效及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严重左室扩大,舒张末直径(LVEDD)>8.5cm;严重左室收缩功能下降,射血分数(EF)<0.40;术后恶性心律失常和严重低心排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术后室颤和术前严重室扩大伴收缩功能下降也是导致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 对心脏左室功能的正确评估、手术适应证和时机的选择、围术期的正确处理是治疗关键.

    作者:罗凡砚;蒋海河;林国强;雷凯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重型中间综合征所致呼吸衰竭的治疗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致中间综合征(IMS)临床上并不少见,其中重型IMS常出现呼吸肌麻痹和/或上气道通气障碍,导致呼吸衰竭,若不及时处理,常成为AOPP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

    作者:毛敏杰;方堃;周爱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胆总管探查Ⅰ期缝合26例报告

    胆总管结石目前仍为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胆总管探查术后放置T型管引流是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本院自1998年3月至2006年6月对26例患者行胆总管切开探查后,采用胆总管探查切口Ⅰ期缝合术式(A组),并与同期30例T型管引流法(B组)进行比较,术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鸿光;雷国民;翁志鹿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单侧外固定器骨针松动的防治进展

    外固定器(External fixation)是一种运用便捷、简单、创伤小的骨科外固定治疗技术,具有大限度的保护骨膜和软组织的血运、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的优点;可同时作肢体延长,可以提供轴向加压和一定的抗旋转应力作用;便于处理合并伤及术后护理等;适用于不宜作内固定或伴有软组织损伤的复杂骨折,尤其对于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和感染的四肢骨折,暂时紧急处理等情况,有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优势.

    作者:曾宇晴;朱杭;成羿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型诊断标准解读

    自1999年增刊上发表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Ⅱ型诊断标准以来,已将近10年.在这期间,功能性胃肠病研究有许多新进展,对此类疾病认知与分类增加了新的认识,结合罗马Ⅱ型诊断标准将近10年临床应用,有不少反馈意见需要做进一步修改.

    作者:项柏康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泌尿系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多平面重建、三维CT成像及CT仿真内窥镜技术)在泌尿系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4例泌尿系病患者行前瞻性的术前螺旋CT检查,分别进行多平面重建(MPR)、三维(3D)成像及CT仿真内窥镜(CTVE).并与相应IVU图像和膀胱纤维内窥镜进行比较.结果 MPR、3D和CTVE重建图像能更好的从多方位显示病变形态,及病变与周围组织之间平面和空间关系,无盲区.结论 MPR、3D和CTVE图像可为CT轴位图像及纤维内窥镜等补充重要信息,为泌尿系病变的术前诊断、定位及治疗方法 和手术径路提供了客观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智能;杨林;王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带指神经血管束的v-y皮瓣修复指端缺损(附28例报告)

    指端损伤是手外伤中常见的损伤类型,若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手指功能.本院自1998年6月至2007年6月,采用带指神经血管束的v-y推进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邵宏伟;沈建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应用后房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治疗儿童Marfan综合征双眼晶状体半脱位1例

    作者应用后房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治疗儿童Marfan综合征双眼晶状体半脱位1例,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儿,男,14岁.在外院眼科被诊为双眼弱视,治疗1年无效于2005年1月24日就诊.

    作者:王育文;张大矛;金亚明;杨梁燕;王鹏谮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关节镜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简称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关节滑膜无菌性炎症和骨质增生为主的退行性关节疾病,临床多见于中老年人,目前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作者:黄志宏;王文艳;王龙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医学卫生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