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同;张学衡
先天性长骨弯曲,比较少见,一般认为系一种先天性机械性综合征.现将我院所见1例报告如下:新生儿,女,1980年6月底出生,足月顺产,身长51cm,体重3600g.生后见两侧上臂及前臂均向外侧突出弯曲,以两上臂为显著,左小腿亦明显向前外侧突出弯曲,触及弯曲部皆为骨性隆起.上述各弯曲部顶端的皮肤上均有一小靥,左侧小腿的小靥旁还有一条索状收缩纹,长约4cm.左足呈轻度内翻改变,其它部位体检均未见异常.
作者:傅洪业;关英杰 刊期: 1983年第03期
自1978年以来,我们采用一期根治术治疗冠状沟下型(Subcoronal)尿道下裂14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导如下.
作者:邹大卫;闵布煌 刊期: 1983年第03期
近20年来,免疫学的理论和实践都有了迅速的进展,消化道疾患与免疫的关系已受到普遍重视(1).现已证明胃肠疾病的发病机制与该组织的免疫应答有密切关系.先天性巨结肠症是常见的消化道发育畸形,其治疗方法,诊断技术,病因、病理的研究报导颇多,但有关此病的免疫学问题却少有论及.
作者:王果;张胜华;林惠筠 刊期: 1983年第03期
胸腺瘤一般成人多见,儿童少见.我院收治1例幼儿巨大胸腺瘤,报告如下:患儿:男,2岁半.因发热、咳嗽、气急反复发作年余,加重三个月,于1982年5月22日入院.患儿生后10个月起病,多以发热,咳嗽为主,一般按感冒治疗可好转.但上述症状反复出现,有时持续不规则发热月余不退,但无盗汗现象.
作者:肖庆林;陈星义 刊期: 1983年第03期
脾动脉结扎术是保留脾脏的手术方法之一,应用于脾外伤的止血和保留脾脏已有不少报告,而应用于脾功能亢进的治疗报告不多.本院近三年中,对小儿脾功能亢进作脾动脉结扎术4例,3例疗效满意.
作者:伏文钧;成志芳;孙玉振 刊期: 1983年第03期
骨囊肿是儿童时期的一种常见骨病.我院从1972年~1982年共诊治儿童骨肿瘤48例,其中骨囊肿13例.
作者:夏榕圻;黄禄基 刊期: 1983年第03期
化脓性海绵窦栓塞是海绵窦及其周围静脉的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常常是鼻面部化脓性感染处理不当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自抗生素问世以来,本病虽已减少,但其死亡率仍高,且幸存者往往有各种后遗症.
作者:任德胜;邹大卫 刊期: 1983年第03期
编辑同志:读贵刊1982年第3期王智良等同志所著<儿童通髁骨折>一文,收益非浅.作者通过对25例这类骨折的处理,提出了自己的命名,实为可贵.临床这类损伤并非少见,且处理也较困难,正如作者所述这类骨折与一般肱骨髁上骨折有所不同,治疗和预后均有差别.本人也有同感.为使该类骨折命名更为合理,笔者提出自己的看法,想与作者、编者商榷.
作者:吕建军 刊期: 1983年第03期
隐睾的外科治疗包括睾丸固定术、睾丸切除术和使用睾丸假体的整形手术.手术指征为(1):1.筋膜前或会阴部异位睾;2.伴斜疝;3.疝修补术后疤痕固定;4.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治疗二疗程无效,5.已进入青春期.
作者:曾灏 刊期: 1983年第03期
松果体瘤比较少见,我院自1958~1981年共收治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儿童松果体瘤49例,年龄皆在15岁以下,占同期儿童颅内肿瘤发生率的3.5%.肿瘤位于松果体区(第三脑室后部)者23例,异位松果体瘤(指非生长在松果体区者)占26例,后者中发生在鞍部者竟占24例(92.3%).由于本病诊断困难,多数病例在确诊前有不同程度的延误,故我们将其临床特点加以总结,期望能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所帮助.
作者:罗世祺 刊期: 1983年第03期
原发性心包包虫囊肿极少见,文献上只见个例报告(Хцрургця5:118,1978).作者在1978年X线检查中曾遇到1例,后经手术证实,兹作一报告.
作者:孙绪荣 刊期: 1983年第03期
隐睾的激素治疗由来已久.Shapiro(1)首次报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可促使未降睾丸下降,此后,Happ(2)又用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鼻雾疗法获得效果.目前国外公认HCG疗法有效,但各家所用方法不一,疗效亦有差别,睾丸下降率在14~52%(1).国内HCG使用剂量普遍偏低,疗效不著,有关报道甚少.为此,我院对近年来用HCG治疗的隐睾106例,进行疗效分析,着重讨论如何合理使用HCG问题,以提高隐睾的治疗效果.
作者:曾灏;金百祥;葛琳娟 刊期: 1983年第03期
本院自1960年1月至1981年12月共对80例心室间隔缺损(以下简称室缺)患儿进行了手术治疗,本文对此进行如下分析及讨论.
作者:欧祖康;张全复 刊期: 1983年第03期
内括约肌松弛反射(或称肛门直肠抑制反射)是正常排便反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反映内括约肌功能的重要标志.先天性巨结肠症由于缺乏正常的直肠壁神经节细胞及内括约肌功能不全,此反射缺如,利用肛门直肠测压了解有无括约肌松弛反射已成为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症一种无损伤的重要诊断技术(1、3).但其在新生儿期先天性巨结肠诊断中的可靠性,各家报告不一.
作者:施诚仁;余亚雄 刊期: 1983年第03期
先天性髋关节前脱位较少见.我院自1980年1月至1982年12月,三年间仅收治7例(共9侧).因对先天性髋关节前脱位的认识不足,初的病例在手术后才明确诊断.
作者:王继孟;季海萍 刊期: 1983年第03期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四肢中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国外许多学者通过对胎儿、小儿髋关节形态观察,对本病在不同人种的不同发病率、脱位发生时间以及有关因素作了研究,得到了一定价值的结论(2、3、6、7、11、12、13、14、17).
作者:吴守义;陈振海 刊期: 1983年第03期
国外有人把窒息抢救步骤归纳为ABCDEF六个字.A是Air-way,即立刻检查并保持呼吸道通畅;B是Breathiog,即尽快使患儿呼吸或换气;C是Circulation,即保证血液循环保证血量及血管开放,D是Drugs,即用药急救三衰,E是EKG,即心电图了解心脏功能;F是Fibrilation,即发现纤颤立即除颤.抢救要依上述六步顺序进行,分秒必争,急而不乱.
作者:张金哲 刊期: 1983年第03期
王忠荣自1907年Fredet及1911年Ramstedt首先对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作粘膜外幽门成形术成功以来,至今仍为外科治疗本病的标准手术.具体操作方法虽有所不同,但都有发生十二指肠粘膜破裂的危险,就是小儿外科医师有时亦难避免,我们自1981年以来应用粘膜下注射盐水法,将粘膜层自肌层分离,无1例发生破裂,效果满意,具体操作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王德生;承大松;王忠荣 刊期: 1983年第03期
应中国科协邀请,以罗伯特·费勤(Robert Filler)教授为团长的加拿大多伦多儿童医院小儿外科医师访华团,于1983年4月10日至25日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杭州进行了讲学访问和观摩手术,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儿外科医师进行了学术交流.
作者:韩正德 刊期: 1983年第03期
吕建军大夫的<与〈儿童通髁骨折〉一文命名的商榷>一文,将通髁骨折命名为肱骨远端骨骺不全分离,不无道理,因为此种骨折的折线大都通过肱骨远端骨骺,但此种命名也有以下几点欠妥之处.
作者:王智良 刊期: 198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