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延儒;潘少川
股骨干骨折的诊断与治疗并不困难,但如何更好地寻找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减少住院日期、节约费用、使骨折早期愈合、早日恢复功能,又要适用于农村或设备简陋地区的治疗办法,仍是我们医务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作者:朱葆倫;郭靜贞;陈如珊;梅中瑞 刊期: 1966年第03期
女孩,6胎,月顺产,生于1964年10月9日,对称腹部联体双胎(剑突联胎),生后第2天就诊.体格检查:系腹部相连的双胎,个婴儿的外观发育均完整,者的脸部相对,接范围较为广泛,于上腹部正中处,起剑突,止脐部(附图).脐带仅有一根,较一般新生儿粗约一倍之多.脐带留有10厘米长,祖部周围已有感染.双胎入院时体重共为4公斤,中一个婴儿较大,一个婴儿略小,为女性.
作者:马孝义 刊期: 1966年第03期
我院所遇到的小儿紧急气管切开的病例,按致病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类: (1)急性机械性呼吸道梗阻.如气管异物,急性喉炎,全麻插管后合併声门、声门下水肿,喉痉挛(破伤风)等.(2)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见于分泌物潴留(肺炎、肺水肿)、昏迷、破伤风时.对于以上病例出现的呼吸困难,必须采用气管切开术或支气管鏡窥术处理.以往我院对这类手术全部采用局麻.结果病儿因恐惧、疼痛而躁动不安.
作者:马昭如 刊期: 1966年第03期
女孩,3岁,后见脐部有鸡蛋大粉红色肿物,湿,旁侧有脐带相连,周后脫落,部糜烂,用红汞液及白药粉,用白布环身紧紧包扎.1周后囊壁结痂愈合.近年肿物漸漸增大,16×27×5厘米.诊断:巨大腹壁疝.
作者:刘炳森 刊期: 1966年第03期
临床上应用低溫的目的在于其能降低机体的代谢率,少组织细胞对氧的消耗,从而增加了机体对外界不良刺激的耐受力.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內分泌系统等方面发育不健全,陈代谢率高,氧量大,因而常经受不起较重的手术打击或其他疾病的扰乱,在施行低温后,可使机体处于保护性抑制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避免或减少休克的发生,同时也可减轻中枢对缺氧的敏感性,近年来低溫在小儿外科的应用,也日趋广泛(1~5),本文拟就有关低溫应用的若干问題,一综述,供参考.
作者:董其刚 刊期: 1966年第03期
病例摘要例1:女孩,9天,黃疸1月半入院.病儿系第一胎第一产,月顺产,后即哭,窒息青紫,后24小时喂母奶,见淡白色大便,內杂以黃色颗粒状大便少许,2~3次/日.尿呈淡红茶色.生后第7天黃疸加剧,及圣身,便性质如前,色加深.又经1周许,身黃疸似有减轻,便微带淡黃,尿色转淡.但于出生后第3周,疸又加剧,大便色转白,黄疸持续不退,便时而淡黄色,而灰土色.小便始终红茶色.母怀孕第40天时,曾有剧烈之妊娠呕吐,未服任何药物,孕期间未注射针剂,婴儿出生后亦无服药注射等病史.
作者:沈玉成 刊期: 1966年第03期
唇裂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畸形,术后适当的护理常是手术成败的关鍵因素之一.
作者:山东省立医院小儿外科护理组 刊期: 1966年第03期
近年我们遇到1例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和2例肠旋转不良伴发黃疸的病儿,茲报告如下,并对其黃疸发生的机制略加讨论.
作者:佘亚雄;沈玉成 刊期: 1966年第03期
蛔虫性闌尾炎是农村小儿常见外科疾病之一,我院于1959~1964年共收治62例,占同期腹部外科疾病6.15%,占急性闌尾炎33.3%.现将本组病例作一临床分析,并提出讨论.
作者:彭明 刊期: 1966年第03期
我院外科门诊1964年1月~1965年12月,应用明矾甘油注射治疗小儿脫肛101例(来自农村有28例).本组经注射1次者91例,2次者9例,3次者1例.曾随访37例,36例治愈.根据随访的37例中,疗效达97%,经注射1次者34例,注射2次者有1例,注射3次者1例.6例有2~3天发热(38℃左右),7例有轻度肛周疼痛,4例肛周红肿2~3天,无反应者23例.未发现肠壁坏死、肛周脓肿、大便失禁及阴囊水肿等异常.
作者:梅中瑞;谢亚藩 刊期: 1966年第03期
我院近收治了男性腹膜后寄生胎3例,均经手术切除后痊愈.茲报导如下:病例报告例1:男孩,5月,因腹胀伴食欲减退、消瘦4月,于1964年2月29日入院.
作者:繆维洲;邵世昌 刊期: 1966年第03期
为给小儿外科提供形态学基础,我们用150例(86例取于43具男性童尸,4例取于32具女性童尸)死因与肾无关的正常寓体肾脏,用两个方法(肾脏实质钝性剝离70例,脏注入塑料腐蚀80例)对肾动脉分支作了初步的(观)察.
作者:陈郡;徐恩多;张荣义;张显清 刊期: 1966年第03期
我院1951~1963年共收治小儿脓胸90例,其中外科治疗者55例,今将其外科治疗效果总结于下:一般資料一、病程及治疗与死亡之关系:病程短者1天,长者达150天.手术治疗死亡4例(7.2%),其中病程超过40天死亡者有3例,且均发生较严重之气管胸膜瘻.
作者:庄世才 刊期: 1966年第03期
气管切开术为小儿常用的急救手术.因小儿气管细而软,咳嗽功能弱,抗感染能力小,自卫能力差,手术前后问題颇多.
作者:刘玉秀 刊期: 1966年第03期
男孩,3岁,生后即发现腹部较膨胀,6个月时发现上腹部有一硬性肿物逐漸增大,但进食良好,无呕吐、便血等症状.1岁时在他院诊断为胃畸胎瘤行胃部分切除并证实诊断,术后10天出院,以后体重漸增.出院后1年发现左胸前有一肿物,日漸长大,3~4个月以来迅速增至成人拳大.
作者:贾和庚;潘少川 刊期: 1966年第03期
木制活动伸缩器由鞘部、套入部和半月形脚架组成.鞘部用4块薄木板釘成,面上钻2孔.套入部用质地较硬的木棒,钻2排小孔,孔间距离为1厘米.两端脚架分別用铁釘锤入于鞘部和套入部.伸缩时均可用铁釘插入固定.可根据病儿大小来制作.
作者:孙义辉;周宝金 刊期: 1966年第03期
小儿颈靜脉扩张症临床比较罕见,如诊断错误,处理不当,可能致大出血而发生生命危险.本病在一般教科书中多无记载,国內仅见冯卓荣报告1例成人患者.本院今遇3例小儿颈靜脉扩张症,经手术治愈.
作者:贺延儒;潘少川 刊期: 1966年第03期
男孩,岁半,出生后发现左手拇、食指外形及发育均正常,指和第三掌骨缺如,手掌正中分叉,隙近端达至腕部,名指细小,之其中有骨组织硬质存在,掌关节尚有轻度屈伸功能,指指关节强直不能活动.左手小指稍向橈侧弯曲与无名指贴近.左手分叉能作蟹钳样活动.
作者:尹立乔 刊期: 1966年第03期
山东省立医院子1960年前,曾收治小儿良性食管狭窄共10例,均行食管扩张术.此法疗程甚长,效果不好,10例中即死亡7例.国內孟宪民等,于1961年报告治疗此病4例,应用一段空肠,经胸骨前皮肤下代食管,获得成功;但手术分两期进行,疗程较长,术后进食,需通过皮下代食管,亦造成病儿的恐惧.我院自1960年以来,共收治小儿良性食管狭窄7例,其中下端狭窄者4例,均行开胸,切除食管狭窄部分,把胃提至胸腔,进行食管胃吻合术.另3例食管狭窄部分较广泛,作胸腔外胸骨后结肠代食管.7例均获成功,其中后1例未及随访外,其他6例,随访效果均滿意,茲将7例治疗情况报告如后.
作者:张学衡;王继孟 刊期: 1966年第03期
硬脊膜外麻醉用于小儿外科仅有10年的历史,确获得优异的成绩.国內自1959年起,已相继在各地逐漸推广使用,对其解剖生理特点、操作方法及用药、麻醉意外的预防和处理等,已积累了不少经验(1~9).本文根据本院200次临床应用的观察并结合国內有关资料,分析小儿应用本麻醉法的特点,可望对今后硬脊膜外麻醉于小儿外科的安全应用有所帮助.
作者:程起陞 刊期: 196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