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琴娟;徐加英
近年来,各种特殊损伤类型的断指再植成功率得到了明显提高.以往认为撕脱性离断血管无法使用吻合,但随着显微手外科技术的提高,使很多撕脱性离断的再植获得了成功.本院自2003年以来,在撕脱性离断再植中使用血管一期移位的方法施行再植获得了成功,得到了良好的外形与功能.
作者:章建新;应文世;周骅;胡富华;方圆 刊期: 2008年第11期
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手术是可靠的治疗方法.随着对疝解剖学及病因学认识的不断提高和手术效果的观察、分析,对疝手术方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但是腹股沟疝术后的复发率仍然较高.现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12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112例腹股沟复发疝患者资料,探讨疝复发的原因.
作者:余育晖;钱章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影响老年男性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之一.随着前列腺体积逐渐增大,引起膀胱出口梗阻,产生尿频、尿急、排尿踌躇、尿线变细、尿不尽、尿潴留和勃起功能障碍等症状,严重者出现上尿路损害而威胁生命[1,2].作者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对40例老年BPH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综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珏;郑霞云;殷建权;边平达 刊期: 2008年第11期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比较少见,是一类胃肠道非上皮源性的间质肿瘤,仅占全部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生物学行为表现为从潜在恶性到恶性过程.GIST症状隐匿,术前确诊困难,生物学特性复杂,目前还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预后判断标准.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2001年1月至2007年7月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病例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探讨分析GIST的临床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
作者:蔡炜龙;韩春蕃;吴鹤芬 刊期: 2008年第11期
近年来,随着甾体类激素、广谱抗生素的大量应用,导管插管、器官移植的不断开展,尤其是一些免疫障碍疾病如爱滋病患者的大量发生,真菌感染的情况日益多见,一些原不致病的真菌亦开始致病.据保守估计,近20年来深部真菌病患者已增加40倍[1].随着真菌发病率的逐年上升,目前用于临床的抗真菌药物亦不断涌现,但由于抗真菌药物的严重毒副作用[2]和耐药问题的日益明显,影响了其更为广泛的应用,而中药具有副作用小、来源广、价格低廉、较少出现耐药等优点,使研究开发抗真菌中药具备良好前景.上世纪20年代开始,人们便开始从中药中寻找高效低毒的抗真菌中草药,至今已成功地筛选出许多具有抗真菌活性的中药[3~5].但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中药有效成分和单味药的抗真菌作用,对复方涉及较少.中药抗真菌机制复杂,有些方剂中的单味药并无明显的抗真菌活性,但其复方对某些实验性动物真菌感染则有一定治疗效果[6].上世纪90年代以来抗真菌作用的中草药复方研究正在逐渐兴起,现对抗真菌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陶茂灿;夏修蛟;曹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食管在主动脉弓、左侧主支气管及左心房处有3个正常生理性压迹[1],食管周围组织病变也可推压食管形成病理性压迹,但食管中下段主动脉性反向压迹少见.作者收集食管中下段主动脉性反向压迹13例,对其成因和X线表现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其认识.
作者:杨长德;陈金花;裘敏剑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研究乌司他丁(utinastatin,UTI)对急性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大鼠肺病理学改变的作用研究,探讨乌司他丁对 PQ 中毒大鼠的肺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 取SD 大鼠 72 只 ,随机均分为三组,中毒组、乌司他丁组和正常对照组.中毒组及乌司他丁组用百草枯 120 mg/ kg灌胃 ,一次性染毒;乌司他丁组从染毒后2h开始,腹腔内注射乌司他丁7.5万U/kg,1次/d,至处死前;中毒组及正常对照组用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1次/d,至处死前.分三个不同时间点(6、24、72h)处死大鼠(每组每个时间点8只),并取肺组织制备标本后分别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 中毒组大鼠肺的病理学改变为急性弥漫性肺损伤,表现为肺泡腔内出血、渗出,炎性细胞浸润、肺泡隔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Ⅰ型和Ⅱ型上皮细胞坏死脱落;乌司他丁组大鼠的病理学改变为局灶性肺泡隔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而Ⅰ型上皮细胞完整,Ⅱ型上皮细胞也无明显损伤,未见纤维组织增生.结论 从病理学角度观察,乌司他丁对百草枯中毒大鼠的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赵群远;陈安宝;梁道明;胡强;王刚;徐晓玲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拉莫三嗪(利必通)在2001年被美国癫痫专家委员会(FDA)推荐为一线抗癫痫药物,2003年又被FDA批准作为双相情感障碍的维持治疗药物[1~3].目前应用拉莫三嗪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文献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验证拉莫三嗪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黄文武;徐松泉;李晓一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早产儿由于神经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决定了其颅脑CT表现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临床实践中,由于对早产儿正常颅脑CT表现与异常征象的认识不足,易造成诊断上的错误.因此,作者2004年12月至2007年6月对30例经多层螺旋CT低剂量检查的早产儿正常颅脑进行观察与测量,旨在提高对正常早产儿颅脑CT表现的认识.
作者:许永明;王之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portal vein,CTPV)是门静脉系统部分或完全梗阻后不规则的再通和/或周围形成大量侧支循环静脉,它是机体维持肝血液灌注的一种代偿机制.本资料收集2001年9月至2008年1月超声诊断门静脉海绵样变性12例,报告如下.
作者:任定远;王国增;范小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胸腹水细胞学检查是一项重要的肿瘤诊断方法,传统上系采用直接涂片检查技术,但因细胞堆积、分布不均和含红细胞多等原因,恶性细胞检出率低.作为液基薄层细胞制片技术之一的利普制片系统(liqui-prep test,LPT),其操作方法简便,无需特殊仪器设备,尤其对细胞团块的处理优于其他液基薄层细胞制片技术,能提高胸、腹水中肿瘤细胞的检出率.本文通过LPT与传统涂片方法的比较,探讨LPT在检测胸腹水中的恶性肿瘤细胞的应用价值.
作者:傅燕萍;王诚;王伟;王宁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本文着重介绍我国入世后医疗服务贸易的现状,就我国医疗服务贸易市场详加论述.目前外资所占份额很低,但也不可忽视,由于医疗服务关系着人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所以应时刻关注医疗服务贸易市场的动向以便及时调整,保证经济的顺利发展、人民生命健康的安全,加快入世后我国国际医疗服务贸易的步伐.
作者:杨慧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淋巴道转移是大肠癌的主要转移途径,淋巴道转移时必须流经新生的淋巴管,但淋巴管生成的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淋巴管生成因子(VEGF-C)及其受体(VEGFR-3),通过5,-核苷酸酶(5,-Nase)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淋巴管密度(LMVD),探讨淋巴管生成因子及LMVD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在淋巴管生成的分子生物学及形态学方面探讨大肠癌的淋巴管生成与淋巴转移机制,为大肠癌的临床分期、预后判断及抗淋巴转移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
作者:李克强;李光明;曹树立;刘颖斌;胡锡浩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抗生素种类多、用量大,临床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合理使用抗生素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为了解本院儿科抗生素使用情况,加强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与合理性,并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作者对儿科住院患儿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周唯敏;虞丽英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对AMI患者的及时治疗十分重要.近年来,国内外都在寻找一些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的AMI诊断指标,随着对血清钙蛋白I(cTnI)与心肌梗死(MI)早期诊断及预后关系的不断研究,血清钙蛋白I(cTnI)被认为是早期诊断MI的敏感而特异的血清标志物.作者通过对本院110例AMI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cTnI、CK-MB的动态观察,探讨cTnI在心肌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邵听军;阮森林;张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前仍较困难,虽然治疗药物很多,但疗效欠佳,目前尚无一种药物可以单独治愈慢性乙型肝炎.因此,寻找合理的药物联合使用,发挥协同作用,更有效的治疗,已受到学者重视.拉米夫定(LAM)是一种高效、直接抑制HBV DNA复制的药物,但阴转率低,易出现病毒变异,停药后易反跳;双环醇片是我国第一个具有国际独立知识产权抗肝炎新药,有抗病毒、稳定肝细胞膜、阻断肝细胞凋亡及调控免疫等作用.本观察旨在探讨该两种药物联合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徐菊芬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本院于 2006年 3月至2008年2月使用口服异维 A酸 (又称 13 -顺式维甲酸,商品名:泰尔丝,上海信谊延安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维A酸软膏联合治疗扁平疣,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69例,均为本院皮肤科门诊病人,年龄<14周岁、妊娠及哺乳妇女、1年内有生育计划、肝肾功能不全、近 4周内有全身用药或者1周内有外用药史者已除外.
作者:赵春华;钱晓莺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由于术前或手术过程中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外科病人在术后可能并发短暂的急性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而术后谵妄常是躯体疾病或药物中毒的表征,虽其发病率低,但漏诊或忽视就会延迟基础病变的治疗,不但会增加压疮、肺部感染、跌伤和静脉血栓的发病率,而且能引发病人抑郁或自残, 甚至造成昏迷或死亡,也会使病人的住院时间延长,医护人员的负荷、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加重[1].现对本院1997年1月至2008年8月术后并发谵妄病人5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马磊;封飞;蒋毅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RASSF1A和BLU在膀胱癌和肾癌中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 (MSP) 技术分别在45例膀胱癌组织和相应癌周正常组织、12例肾癌组织及其相应癌周正常组织和3例非肿瘤患者正常膀胱组织中检测RASSF1A和BLU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结果 膀胱癌组织中,RASSF1A和BLU甲基化率分别为55.6% 和31.5%;肾癌组织中, 两基因甲基化率为66.7% 和33.3%.RASSF1A和BLU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膀胱癌临床病理参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在膀胱癌或肾癌中,RASSF1A和BLU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膀胱癌和肾癌中,RASSF1A和BLU频繁发生高甲基化,高甲基化可能参与膀胱癌和肾癌两类肿瘤的发生.
作者:张剑英;徐笑红;刘班 刊期: 2008年第11期
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LS)创伤小,生理功能干扰轻,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腹壁皮肤疤痕小,目前已成为血液病脾切除术的金标准[1].然而,由于脾脏血供丰富,质脆,并深藏于左上腹与胰尾关系密切,这些特点增加了LS术中出血及胰尾损伤的风险,一旦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即需中转开腹.因此,妥善处理脾脏血管以控制术中出血成为LS的关键.腹腔镜Ⅱ级脾蒂离断法紧贴脾脏施行手术,相对避开了胰尾组织,手术安全性和可行性提高. 2005年6月至2008年4月,本科共行腹腔镜Ⅱ级脾蒂离断法脾切除1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乃标;董米连;张锐利;林祖朝;兰跃福;王宝枝 刊期: 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