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莶草治肠风下血、痈疽肿毒

段福明;段瑞芹

关键词:有头疽, 痈疽, 肿块, 症状, 燥湿, 随访, 食欲不振, 湿热火毒, 乳香, 祛风, 清热散风, 气血瘀滞, 临床运用, 临床实践, 临床观察, 疗效, 患者, 锅内, 复发, 风热
摘要:笔者近几年在临床实践中,用莶草治疗肠风下血,痈疽肿毒患者,疗效颇佳,现介绍如下。 肠风下血:王某,男,35岁,1993年4月5日就诊。患痔疮已8年。现大便时,先血后便,血色鲜红,滴注而出,有时呈喷射状。诊见舌质淡、苔中稍厚,脉弦数。此为肠风下血,属风热中于肠胃,宜祛风、清热、燥湿益脾。独取一味莶草500g,在锅内用白酒1000ml在带箅锅内蒸20分钟取出晾干研成末,炼蜜为丸,每丸9g,日3次。服3天后来诊,症状基本消除。嘱再服3天以巩固疗效,随访月余,未见复发。肠风下血是风热中于肠胃,久而损伤脉络而致的大便下血,莶草味苦入心、入血,性寒则清心、凉血,血自归经,出血可止。本品乃祛风之要药,风去血自止。《本草通玄》云:“莶,苦寒之品,且有毒,令人吐,以为生寒熟温,理或有之,以为生泻熟补,未敢尽信,岂有苦寒搜风之剂,一经蒸煮,便有补益之功耶。”本品酒蒸后无毒,能燥湿益脾,统血止血。其治病标本兼顾,实为治肠风下血之良药。 痈疽肿毒:张某,男,46岁,1996年8月11日就诊。患者背部起一肿块,上有粟粒状脓头,肿块渐向周围扩大,脓头增多色红灼热,高肿疼痛。伴有寒热头痛,食欲不振,舌苔薄黄,脉象滑数。此为有头疽初期,宜清热散风,行瘀活血。取莶草30g,乳香30g,白矾(烧)15g,研末,每次服6g,每日3次,热酒送服。服完来诊,症状基本消除,嘱用上方5剂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有头疽初期多为湿热火毒内蕴,加之感受风温湿热之毒,凝滞肌表,以致经络阻塞,营卫不和,气血瘀滞而成。经笔者临床观察,本品治痈疽肿毒宜生用。若病人毒重者应加大剂量,热酒送服,得汗为好。临床运用时,应详审病因,根据肿毒轻重改变莶草、乳香、白矾等药的用量。
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莶草治疗药物性皮炎

    莶草,诸家本草谓其能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主治风湿痹痛,中风手足不遂,痈肿疮毒,湿疹瘙痒等症。笔者近年来用其治疗药物性皮炎,疗效满意。 如治王某某,女,38岁。因面颊、两膝部红斑、丘疹、水疱、瘙痒3天,于1997年10月7日入院。3天前因跌伤右侧面颊、右膝内侧,局部涂抹正红花油后,即出现丘疹瘙痒,第二天对侧面颊、膝内侧亦出现,渐延及上肢手臂。丘疹相互融合成大片红斑,上起水疱。在当地医院予强的松、扑尔敏等药口服治疗,未见好转而来本院。入院后予氟美松,维生素C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静脉滴注,赛庚定口服。治疗4天,新的丘疹不断出现,红斑继续向外扩展。遂邀余会诊。症见:身体较瘦,面颊、四肢丘疹、红斑满布,红斑处肿胀灼热,上有水疱,疱破处渗液,纳差,口不渴,舌淡红、苔白厚,脉细数。诊为药物性皮炎——多型红斑型。以健脾化湿,清热解毒,祛风止痒方治之:夜交藤30g,连翘30g,土茯苓30g,人参10g,黄芪30g,川芎15g,苍术20g,薏苡仁30g,蛇蜕6g,车前子20g,僵蚕10g,滑石30g(包煎),甘草15g,水煎服。服药4剂,水疱明显缩小,渗液止,但仍有新丘疹出现,红斑仍向外扩展。于原方加莶草30g。服4剂,水疱消退,丘疹减少,红斑停止扩展,仍痒感明显。原方加莶草50g,又服8剂,丘疹红斑全部消退,瘙痒已止,仅原红斑处留有色素斑。随访3年未复发。 此后,以莶草为主药治疗多种中西药物所致的皮炎(如氨苄青霉素所致的猩红热样红斑,磺胺类所致湿疹样皮炎、固定性红斑等)10多例,均治愈。药物性皮炎其临床症状多样而复杂,但总以丘疹、红斑、水疱、渗液、瘙痒等为其共同表现。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为禀赋不耐,药毒损伤肺脾,郁而化为风湿热毒,外发腠理肌肤而成。莶草味苦性寒,具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止痒之功,正对药物性皮炎病机,故治之有效。

    作者:隋吉东;崔英先;隋冠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针刺配合西医疗法治疗急性脑出血22例临床观察

    脑出血是中老年人死亡及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刺对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报道较多,能促进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疗效肯定[1~3]。但对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尚存在着争议,因此有关报道甚为少见,为探讨针刺对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本文对比观察了针刺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影响。1 临床资料 病例入选条件:(1)CT或MRI确诊为脑出血的住院病人。(2)发病至接受住院治疗时间在3天以内。(3)有偏瘫,且偏瘫侧肢体肌力≤4级。(4)可有轻度意识障碍或浅昏迷,但无中度以上的昏迷。 将符合条件的住院病人46例随机分为针药组和药物组,针药组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63±10岁,发病至住院时间1.6±1.2天;药物组24例,男19例,女5例,年龄62±9岁,发病至住院时间1.4±1.6天。两组病例具可比性(P>0.05)。

    作者:吴琦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辨证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96例临床观察

    辨证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96例97只眼。结果治愈25只眼(25.77%),好转58只眼(59.80%),无效14只眼(14.43%),总有效率85.57%。治疗前后的对数视力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各证型之间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颞上支阻塞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主干阻塞(P<0.05)。

    作者:张明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魏品康治疗胃癌经验

    魏品康教授从医30余年,学验俱丰,在胃癌辨治方面尤有心得。笔者有幸师从魏教授1年余,将侍诊所得总结如下。1 注重消痰散结,解毒祛瘀 魏师认为肿瘤为有形之邪,多系痰瘀夹杂相互搏结而成,自古以来历代医家多倡痰瘀致瘤论,如《疡科心得集》有载:“癌瘤者,非阴阳正气所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丹溪心法》亦云:“人上中下有结块者,多属痰”。癌肿一旦形成,更阻滞气血,致痰瘀毒结,故治疗多应用解毒散结、化痰消瘀之品,注重攻逐驱邪,如半夏、胆南星、壁虎、地龙、七叶一枝花、夏枯草、薏苡仁、川贝母等。经过几十年的临床摸索与现代实验研究,已证明消痰散结法治疗肿瘤有很好的疗效,并且将其经验方制成金龙蛇口服液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对肿瘤组织中的PCNA、EGFR等肿瘤增殖指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作者:李相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中药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86例

    1995年6月~1999年12月,我们应用中药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86例,获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恶急性甲状腺炎患者140例,均符合《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之亚急性甲状腺炎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6例,年龄20~45岁,平均29岁。对照组54例,年龄19~48岁,平均28.76岁,临床表现:70%的患者以上呼吸道感染起病,首先出现发热,肌痛,全身乏力,后发现颈部肿物而就诊。30%的患者无明显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而以首发颈部肿物而就诊,早期患者伴发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状,中后期有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状。临床查体:一侧或双侧甲状腺叶增大,质硬,表面光滑,压痛明显,随吞咽上下移动。实验室检查:早期(急性期),95%的患者伴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血清甲状腺素(T4)增高,蛋白结合碘升高,游离T3指数增高,甲状腺摄碘131I率减低甚至为0,促甲状腺素(TSH)减低,促甲状腺释放激素(TRH)试验无(低)反应。

    作者:李建华;张学东;许金刚;王新杰;韩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试谈影响中药配方质量的因素及对策

    目前影响中药配方质量的因素仍然较多,它直接关系到中药的疗效。影响中药配方质量的因素除管理方面的问题和从业人员素质方面的问题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临床配方常常需要炮制后的中药,然而,一部分生品在中药房(店)虽然进行了炮制,但未按中药传统方法进行。操作人员不按炮制规范行事,添加辅料比例失调,缺斤短两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中药质量下降,严重地影响了中药配方质量,进而影响疗效。 中药配方受临床中医师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以及辨证施治、理法方药的水平所限,有的组方出现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相恶、相杀以及其它不合理组方,直接影响着中药的配方质量和疗效。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确保中药配方质量,应加强对中药房(店)的管理,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人人责任明确,个个工作量化,单位领导对从业人员定期予以考核、考评、奖勤罚懒。从业人员平时要加强业务学习,注意培养业务技术骨干,定期组织全员进行业务学习和知识讲座活动,通过自学、互学等多途径多方式来提高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努力改善中药房的工作条件,防止中药虫蛀、霉变等现象出现。需炮制的中药要严格按《药典》和《炮制规范》操作,使传统的中药保持特色,具有固有的形色、气味、碴口(内部组织),以很好地发挥配方中药固有的疗效作用。加强对临床中医师业务技术的培训,使其达到对中医理论辨证施治,理法方药一条龙合理组方的水平,避免不合理组方的现象出现。

    作者:王信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误治匡正取效病例3则

    笔者在临床中缘于成见而致误治不效,经详细辨证后改弦易辙方才取效,特整理3则如下作为教训。1 遗尿 刘某某,女,12岁,1979年10月19日来诊。主诉:近3年来,每于夜间尿床,几乎天天如此。近1年来,白天亦觉尿频,甚以为苦。余初诊以为该证乃系少年肾气未充,统摄失职以致水液泛滥,遂用补肾固摄法治之,然服9剂罔效。细查患者,见其面红气促,咳嗽气急,舌质稍红、舌苔黄白相兼,脉象浮洪稍数。余恍然醒悟,此乃邪热壅肺,肺气不利,以致三焦气化失司,膀胱开阖失职。遂改弦易辙,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药用:炙麻黄10g,杏仁10g,生石膏12g,炙甘草6g,炙苏子6g,龙齿9g,石菖蒲9g,每日1剂。10剂后,3年疾苦竟告痊愈。追访半年,未再复发。

    作者:程广里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益气法治疗老年煤工尘肺合并症体会

    煤工尘肺是煤矿工人在工作过程中长期大量吸收含有游离二氧化矽的粉尘所引起的一种肺部职业病,发病一般缓慢,主要是肺组织发生广泛的纤维化变化和形成矽结节,后局部组织变硬使呼吸功能减退,并引起全身衰弱症状。煤工尘肺的临床表现为胸痛、胸闷、咳嗽、咯痰等,胸部X线检查出现结节阴影,大块融合病灶,肺门增大的淋巴结阴影,晚期可见胸膜肥厚与粘连,患者常因合并症而死亡。中医文献对该病无专论,其病机与“肺痿”类似。笔者在煤矿职业病防治院工作期间,在老年煤工尘肺患者中观察,煤工尘肺晚期以虚寒肺痿证候为多见,在其合并症及兼证的治疗中,以温肺益气法为施治基本大法,常收显效。现将临床体会介绍如下。1 病例介绍 例1:煤工尘肺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感染

    作者:冯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俞青石用莶草经验

    笔者20年前曾师于江苏省中医院俞青石教授,先生善用莶草治疗疾病,有独到之处,现介绍如下。 降脂作用优于山楂、决明子:山楂虽有降脂作用,但服药后患者常有嘈杂饥饿感,有增进食欲作用,而不利于高血脂患者节制饮食的原则。决明子有润肠作用,而高血脂患者往往饮食失节,胃肠功能欠佳,故多用决明子常常会致大便稀薄,便次增多等副作用,而莶草降脂兼有补虚、安五脏、强筋骨作用,既可达到降脂效果,又符合高血脂患者本虚标实的病机,降脂、补虚、化痰,故认为其降脂效果优于山楂、决明子。 有润肺、止咳、解痉作用:感受风寒之邪,肺卫失宣而致咳逆嗽痰,咯吐风沫痰,喉中吼声等支气管痉挛性咳嗽,用莶草效果特佳,因其具有润肺、止咳、解痉、化痰功效,可以解除支气管的平滑肌痉挛而止咳,常与半夏、射干、川贝母、鹅管石等药合用。 止眩治内耳眩晕症:俞老认为内耳眩晕症与风、湿、瘀有关,莶草具有祛风、除湿、兼活血的功效,用其治内耳眩晕症,药证相符,其常用量为30~60g。 此外,俞老认为莶草还兼有明目、黑发、滋阴养血的功效,如与何首乌、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等配伍有乌须黑发,补益气血的作用,常治气血不足之证。还兼有清热退黄,行大肠气的作用,与垂盆草、田基黄、虎杖等配伍,治疗急性黄疸肝炎。

    作者:倪方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火毒入心(低温败血症)病

    1 病历摘要 朱某某,女,5岁,住院号82091。 缘于重度烧伤(总面积27%,Ⅱ度7%,Ⅲ度20%)合并休克入院。入院后,经西医抢救,休克纠正。后因创面严重感染,引起败血症,继而体温降至37℃以下,伴神志不清,手足抽搐,血压升高。1周后体温续降至35℃以下,呼吸严重困难,被迫行气管切开术,术后自主呼吸停止,采用呼吸机维持呼吸,同时给氧。烧伤科诊断为低温败血症、中毒性脑病。由于创面感染严重,植入皮片大部分未成活,血白细胞20.4×109/L,中性0.74,淋巴0.26,中毒性颗粒细胞占10%,虽经用西药抗感染,但病情未见改善,陷入危境,乃于1983年3月17日邀中医科紧急会诊。

    作者:洪广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蔡淦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非炎症性消化功能紊乱性疾病。其慢性或复发性腹痛或大便习惯的改变,常发生在生活中遭遇应激情况、膳食改变、月经来潮及情绪激动时。中医学列入“泄泻”、“便秘”、“痢疾”范畴。蔡淦教授认为本病为肝旺脾虚,故从肝脾论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 肝郁不达,脾虚失运 蔡老认为人体消化系统在正常的情况下,脾的运化功能有赖于肝的疏泄。肝疏泄有度,则营养物质输布全身,残余的糟粕下传大肠,排出体外。若情志抑郁或情绪紧张,肝的疏泄失常,脾的运化失职,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精微不能输布,并走大肠而成泄泻。

    作者:陆木兴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舒心益脉胶囊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22例临床观察

    以舒心益脉胶囊配合西药常规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成功患者22例(中西药组),并与26例单独西药常规治疗的患者(西药组)对照,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复发率,结果中西药组复发率显著低于西药组(P<0.05)。两组患者中有28例复查冠状动脉造影,中西药组12例中再狭窄4例,西药组16例中再狭窄12例,两组比较再狭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用药前后以流式细胞仪、比浊法,对血小板活化分子CD62P(α-颗粒膜蛋白)、CD63(溶酶体完整膜蛋白)及CD41(糖蛋白Ⅱb)的表达进行了定量研究,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作者:杨丁友;段学忠;张蕴慧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莶草降血沉有良效

    莶草性味苦寒,归肝肾经,有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清肝潜阳之功。临床常用于治疗风湿痹证、骨节疼痛、四肢麻木、腰膝无力、痈肿疮毒、湿疹瘙痒等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莶草有显著镇痛、抗风湿及抗菌、消炎、降压、调整免疫功能等作用,是较好的抗风湿中药,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有报道江苏南通朱良春教授用莶草100g配当归30g,治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果颇佳,随着风湿活动迅速控制,抗“O”每见下降。笔者临证重用单味莶草泡服降血沉,得益于师授,屡用辄效,未发现不良反应,兹介绍如下。 用法:莶草30~50g温开水洗净,用保温杯开水泡10分钟饮用,不拘时,每日1剂,2周为1个疗程,一般1个疗程可取效。 例1:杨某,男,27岁,教师。1998年11月17日初诊。主诉:右踝关节及足背红肿热痛3月,加重3天。刻诊:右踝关节及足背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右脚汗多,趾端发凉,口苦口干不欲饮,小便短黄,大便不爽,舌质淡胖,苔黄腻,脉弦数,查抗“O”>500U,类风湿因子(-),血沉50mm/h,心电图正常。诊断:热痹(湿热阻络),治法:清热除湿,祛风通络。处方:忍冬藤30g,知母10g,赤芍、白芍各15g,桂枝10g,独活10g,苍术10g,薏苡仁30g,细辛6g,防己10g,川乌10g,牛膝15g,甘草6g。5剂水煎服,每日3次。11月22日二诊:经服上方5剂后,右踝关节红肿热痛消失,右脚汗少,余无不适,舌质红、苔薄黄,脉略弦数,查抗“O”(-),血沉50mm/h,遂停服前方,单用莶草50g,如法泡服,连用7天。11月29日三诊:右踝关节及足背红肿热痛未反复,余无不适,查血沉8mm/h,嘱其用莶草30g,再泡服1周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余未复发。 例2:李某,女,43岁,工人。患者平素体健,于1996年12月20日体检时发现血沉60mm/h,余无异常,甚为恐慌,后经外地医院多次检查,排除风湿、结核、肿瘤、心脏、肾脏等疾病。于1997年3月10日求治于余,即以莶草50g,如法泡服3周,后经多次查血沉均正常,即告痊愈,随访3年余无恙。

    作者:马继明;尚志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加味猪苓汤对系膜增殖性肾炎作用的临床研究

    为探讨加味猪苓汤作用机理,采用随机对照分组方法,将23例系膜增殖性肾炎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以加味猪苓汤治疗,另一组以肝素及西医对症治疗。结果,两组尿红细胞、尿蛋白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血肌酐(Cr)、尿素氮(BUN)虽有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加味猪苓汤组白介素6(IL-6)活性降低(P<0.01),外周血白介素6基因表达(IL-6mRNA)也减弱(P<0.05)。西医组IL-6活性降低(P<0.05)),IL-6mRNA则降低不明显(P>0.05)。提示加味猪苓汤可能从基因调控层次起作用。

    作者:全世建;连美莲;熊曼琪;陈瑞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抗震止痉灵Ⅰ号冲剂治疗帕金森病30例

    帕金森病(PD)是一种锥体外系的慢性退行性疾病。大多在中年以上发病,临床表现以静止性震颤、肌僵直、运动减少及姿势调节障碍为特征。我院应用纯中药制剂抗震止痉灵Ⅰ号冲剂治疗PD3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同时采用治疗前后对比方法,观察了该药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影响。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PD病人均为我科住院病人。根据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及姿势异常4大主症并结合Webster评分法诊断PD,且通过询问病史,作脑电图、头颅CT、头颅MRI及必要的生化检查排除帕金森综合征。进行血清SOD、MDA检测前排除服用维生素E、维生素C、谷胱甘肽、半胱氨酸等对脂质过氧化反应和抗氧化系统相关指标有影响的药物的情况。30例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44~78岁,平均63.5岁;病程0.5~11年,平均5.4年。根据Webster评分标准,轻度17例,中度10例,重度3例。3例重度患者中有2例伴有轻度痴呆。接受本药治疗患者均系因服用左旋多巴、美多巴、金刚烷胺等药物疗效不佳或因药物副反应过大而被迫停药者,该组病例Webster评分为14.4±3.1。

    作者:鲍远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补肾固髓片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动物发病及病理组织形态的影响

    为了观察中药补肾固髓片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动物的发病及病理组织形态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兔脊髓匀浆和完全福氏佐剂制成的抗原-佐剂乳化液诱导豚鼠EAE动物模型,应用中药补肾固髓片作为治疗药物,以醋酸泼尼松作为对照药物,经口灌药。结果,大剂量补肾固髓片能明显抑制EAE发病,减轻其病情,对脑和脊髓的炎症反应和脱髓鞘改变亦有明显抑制作用,与对照药醋酸泼尼松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中剂量补肾固髓片在某些方面有效,小剂量组则无明显疗效。表明大剂量补肾固髓片能抑制EAE动物发病,并能明显改善其病情及病理改变,提示中药补肾固髓片有临床研究和应用价值;而且其治疗作用与给药剂量相关。

    作者:刘晓艳;孙怡;王岚芬;王安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莶草治疗过敏性鼻炎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对过敏性鼻炎常加用经黄酒浸泡蒸制的莶草,多获良效,举例如下。 陈某,男,43岁。罹过敏性鼻炎多年,就诊时述秋冬春季节常有突发性鼻痒难忍,继则喷嚏频作,流大量清鼻涕,伴有头痛、倦怠懒言,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辨证为肺肾两虚,卫表不固。以玉屏风散加覆盆子、肉苁蓉、核桃仁、细辛、白芷、川芎、苍耳子,3剂。二诊时述鼻痒、喷嚏、头痛、倦怠、畏寒明显减轻,仍有中量清涕。于上方加莶草20g(黄酒浸泡24小时,蒸1小时),服药3剂述诸症平息。此后常于秋冬春季症作之初即服上方,可保持较长时间不再复发。 过敏性鼻炎其病机为肺虚卫表不固,腠理疏松,风寒乘虚而入犯于鼻窍,邪正相搏,肺气不得通调,津液停聚,鼻窍壅塞,遂致喷嚏清涕。脾虚无以充养肺气,肾虚肺失温养,均使风寒之邪得以内侵致病。临床常表现为突发性鼻腔奇痒,酸胀,继则喷嚏频作,清涕不断、鼻塞,嗅觉减退。莶草本为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味苦性寒之品。《本草纲目》云:“莶,生捣汁服则令人吐,故云有小毒,久蒸久暴则补人,去痹,故云无毒。生则性寒,熟则性温。”可见经黄酒浸泡蒸制的莶草已具有温补之效,对津液停聚鼻窍壅塞的过敏性鼻炎具有通窍祛湿,散津敛涕之功。故在过敏性鼻炎涕多者的益气固表、温阳散寒之剂中加入本品,以增加疗效。

    作者:高志扬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中医误诊病案分析

    中医学是在长期医疗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去伪存真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误诊误治。现将我院内科1997年1月至1998年12月252份中医病历进行了误诊误治统计,结果误诊病历共51份,占20%,其中病名病因误诊6例,病机误诊47例,病名病机均误诊6例,病名病机诊断准确,但治则治法不当或错误4例。今举例如下。 例1:范某某,男,37岁。5年前因用脑过度,出现头昏,少寐,时犯外邪,则病益甚,又添肩背恶寒,肢节酸楚,呈反复发作,苦不堪言。经中西医诊治罔效,于1997年10月10日入院。症见:头痛以巅顶为甚,少寐,双目昏花,心烦,纳呆,腹痛脘痞,肩背恶寒,鼻塞流涕,四肢酸软,舌淡,苔薄白,脉细缓。中医诊为头痛,治以疏风止痛之品,川芎茶调散加味,服3剂无效。细思之,此乃久病阳气已衰,脾虚气弱,复感外邪,雪上加霜。故更正诊断为:胃脘痛;感冒。予升阳益胃汤和麻黄细辛附子汤,1剂症减,续用3剂,外感症除,腹痛减,后予补中益气丸善后。随访1年,未再发作。

    作者:杨永龙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大蒜素对急性心肌缺血兔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的影响

    为了研究大蒜素对急性心肌缺血兔血浆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3组健康家兔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生理盐水加消心痛,生理盐水加大蒜素片灌胃10天,然后结扎其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于不同时相同步采血测量其ET和NO水平变化。结果结扎前消心痛组和大蒜素片组家兔的ET水平均低于空白组(P<0.01和P<0.001),而NO水平则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01),在结扎后和再灌注后的各时相,两组的ET升高的差值和NO下降的差值均小于空白组。表明家兔心肌缺血时和缺血再灌注后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失调,此时ET增多,NO减少,而大蒜素片能通过调整ET和NO的平衡而改善其血管内皮功能。

    作者:李海聪;张卫军;任在方;秦林林;程兰英;史载祥;木拉迪·玉赛音;陈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莶草治疗急性肠炎

    莶草临应上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等症。笔者在临床治疗中偶然发现用其可治疗急性肠炎,并经验证,确实有涩肠止泻之功效。现举病例如下。 患者刘某,男,49岁。1997年8月2日初诊。病人食用冰镇西瓜3小时后出现腹痛肠鸣,泄泻清稀如水状,无脓血便及里急后重感。伴有恶寒发热,肢体酸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濡缓。查体:体温39℃,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肠鸣音亢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2×109/L,中性粒细胞0.85。大便常规:白细胞(+++)。病人要求中医药治疗。诊断:寒湿泄泻(急性肠炎),治以解表散寒、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加减。处方:藿香12g,白术15g,茯苓15g,厚朴10g,大腹皮6g,紫苏12g,白芷15g,苍术12g,半夏10g,陈皮1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2剂后,大便仍为水样,每日7~8次,肢体酸痛较重,体温波动在38℃左右。上方加莶草20g,又服用2剂,腹痛及肢体酸痛缓解,大便每日1~2次,为稀便,体温在36.5℃左右。原方续服2剂,大便每日1次,为软便。化验血常规及大便常规均正常。随访半年未见复发。以后每遇急性肠炎均配以莶草治疗,且用量在15~30g之间,疗效可靠。现代药理研究,莶草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敏感,故临床可用于治疗急性肠炎。

    作者:王爱蓉;潘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医杂志

中医杂志

主管:北京中医;新医药学杂志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