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荣
甲亢病机复杂,治法繁多,如何执简驭繁,对病情的多样化、多形态,配合实验室检查,用中医的辨证施治大法分辨阴虚、气阴两虚,郁火炽盛、心肝火旺、瘀血或痰瘀互结、气滞痰湿等证型,并分别早、中、晚,即轻、中、重对证用药.如何标本兼治,或先标后本,不拘一格的治疗甲亢囊肿、结节、突眼.作者仿朱良春先生内外同治之法,创用丸散剂型配合汤方并外治膏药,历年使用,疗效卓著,今公之于世,愿与同道桔泉同饮.
作者:邱志济;邱江东;邱江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改变及胃肠舒的治疗作用.方法:功能性消化不良36例,随机分为一组口服胃肠舒;另一组口服贝络纳.于治疗前后进行胃窦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波(MMC)检测.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组患者MMC的Ⅰ相时间较正常人明显延长,Ⅲ相时间较正常人明显缩短、收缩波幅较正常人显著降低(P<0.05);但Ⅱ相时间较正常人无明显差异.胃肠舒组和贝络纳组治疗后MMC出现Ⅲ相持续时间较治疗前明显延长、收缩波幅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而Ⅰ相、Ⅱ相持续时间虽较治疗前缩短,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显示,胃肠舒能改善FD患者的MMC,其中尤其于改善Ⅲ相持续时间和收缩波幅明显.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明显的胃动力障碍,胃肠舒能明显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MMC,且无明显副反应,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一个有效方剂.
作者:周红;钟毅;钟灵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从历代医家论述入手,提出胸痹心痛的基本病机概念,并从中医传统理论和现代医学的临床表现、高危因素等多方面论述,指出胸痹心痛的基本病机所在.
作者:秦建国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面瘫是针灸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主要表现是患侧面部表情肌麻痹,如眼睑闭合不全,口角向健侧歪斜等.面瘫的病因,中医理论认为是外感风寒之邪气侵袭阳明、少阳经脉,经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面部肌肉、筋脉失于气血濡养,纵缓不收而发病;现代医学理论认为[1]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吹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迫而致病,或因风湿性神经炎,茎乳突孔内的骨膜炎产生面神经肿胀、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而致神经麻痹.
作者:于跃飞;牟晓虹;崔玉琴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变化.方法:应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冠心病患者98例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与正常人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冠心病各中医证型患者血管依赖性扩张功能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01),其中心血瘀阻型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较痰浊壅塞型和气阴两虚型降低明显(P<0.001),痰浊壅塞型和气阴两虚型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明显受损,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异常可能是冠心病中医证型形成的物质基础之一.
作者:吴凤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46例为治疗组,设单纯西药治疗46例为对照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心电图以及心肌酶改变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疗效优于单用西药.
作者:崔春霞;魏淑丽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采用江苏省名中医胥京生的经验方--壮精合剂对261例精液异常男性不育症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并应用精液常规分析综合积分法对其疗效作定量评价与分析比较.本组患者经过1~3个疗程治疗,精液质量明显改善,精液常规分析综合积分值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配偶怀孕率为48.66%(127/261),总有效率为91.57%(239/261).结果:壮精合剂能促使精子质量和精浆明显改善和提高.
作者:解月波;张保国;胥京生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同病因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将106例心功能Ⅱ~Ⅳ级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每日1剂.两组均以3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心功能改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SV、CO、LVEF值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1或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好于单纯的西医治疗.
作者:周慧君;黄健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纵观治疗阳萎多以温肾壮阳之品治之,临床对某些患者疗效不佳,李师根据肝主筋,阴茎为宗筋之首的理论,治萎从肝论治,收益匪浅,可提高疗效.
作者:韩松豹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通过检索中药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临床文献报道,总结出临床较常见证型为肾虚肝亢型,治疗ADHD使用频率较高的中药依次有熟地、石菖蒲、远志、山茱萸、龙骨、牡蛎、五味子、山药、丹皮、龟板、茯苓、黄柏、枸杞,其为孔圣枕中丹及六味地黄丸的组成.可为进一步研制开发治疗ADHD的中药复方新药提供思路与参考.
作者:赖东兰;陈晓刚;廖永洲;李宜瑞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血管性痴呆(VD)是指由于反复脑血管病引起的痴呆,与阿尔采默氏病(AD)病因不同,早期药物干预治疗效果较好,本研究运用桃红四物汤加减配合都可喜治疗VD30例,同时单用都可喜30例为对照,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国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眼科常见病,本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尽管有自愈倾向,但病程较长.为缩短病程提高疗效,笔者于1999-2003年,应用中药逍遥散加减治疗本病65例,取效较好,报道如下.
作者:张鸿燕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尿毒症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终末期,属于危重症,现代医学多采取血液透析治疗,预后较差.笔者从医多年,采用<伤寒论>少阴辨证,用真武汤及黄连阿胶汤等加减治疗本病,疗效颇佳,现报道如下.
作者:唐东一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中药方剂按组成的药味数不同分为单方和复方.单方是由一味药构成,复方是由两味以上药物组成.中药性(四性)味(五味)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由单味药所构成的单方具有中药性味的性能特点,这一点不难理解.但复方是否也有一个性味问题?回答是肯定的.
作者:胡波;蒋永光;刘娟;雍小嘉;曹莉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薛盟老师,系浙江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年逾耄耋,坚持应诊,声誉久盛不衰,驰誉于海内外.在医疗实践中擅治疑难重证,用药灵活,制订验方,得心应手,多获良效.现将薛师运用愈痫散治疗痫证的经验,择其一二,以示全貌.
作者:储水鑫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月经是脏腑、气血、经络作用于胞宫后产生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其生成除受脏腑,气血盛衰的影响外,经络通畅亦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其中以冲盛任通为重要.
作者:王琪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芒硝腹部外敷配合胰酶抑制剂(加贝酯)与单用胰酶抑制剂(加贝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将急性胰腺炎5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7例.除常规禁食、补液、解痉、止痛、预防感染等治疗外,治疗组,用芒硝100g分作两包,分别置于左上腹和左腰背部.另予胰酶抑制剂加贝酯静滴.对照组,单用胰酶抑制剂(加贝酯)静滴.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χ+2=4.94,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平均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t=3.04,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芒硝外敷配合胰酶抑制剂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优于单用胰酶抑制剂,且缩短病程,降低住院经费.
作者:吴玉芳;时昭红;江必武;周晓黎;高晓阳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现代医学认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原因未明,以侵犯外分泌腺体为主的慢性自免疫性疾病.笔者自1976年8月以来,用三仁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吕文增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补气口服液对气虚诸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并与补中益气丸对照,了解其优缺点.方法:280例气虚诸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90例,补气口服液治疗)与对照组(90例,补中益气丸治疗),疗程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05%,对照组总有效率84.44%,两组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值显著下降(P<0.01).安全性指标检测,无异常变化,亦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补气口服液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之功效,是治疗气虚诸证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王翼洲;高福安;钱天雷;张琳;高健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相互取长补短,既可提高疗效,又可降低药物的毒、副反应,还可扩大治疗范围、开拓新的治疗途径.传统中药药性理论和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相结合,辨证结合辨病用药,改革中药剂型,多途径综合治疗,中医非药物疗法等的应用,尤其可促进中医药临床疗效的提高.
作者:张庆荣;赵世芬 刊期: 200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