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
通过对部分病例治验的总结、分析,明确满意迅速的临床疗效提示从湿论治疑难杂症可能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但从湿论治是否与从痰论治、从瘀论治一样成为治疗杂症的重要治则仍待临床验证.
作者:丁敬远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血管性痴呆(VD)是指由于反复脑血管病引起的痴呆,与阿尔采默氏病(AD)病因不同,早期药物干预治疗效果较好,本研究运用桃红四物汤加减配合都可喜治疗VD30例,同时单用都可喜30例为对照,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国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1 临床资料64例脑出血均为本院住院患者,全部病例诊断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脑出血,就诊时间病后(0.5~2)h.6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37~84)岁,平均63.2岁;基底节区出血26例,枕叶出血4例,顶叶出血4例,颞叶出血4例;出血量(5~30)ml.对照组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36~83)岁,平均62.5岁;基底节区出血16例,枕叶出血4例,顶叶出血3例,颞叶出血3例;出血量(6~32)ml.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年龄、性别、病后就诊时间、出血部位、出血量、临床症状及头颅CT结果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吕晓洲;韩旭艳;乔敬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面瘫是针灸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主要表现是患侧面部表情肌麻痹,如眼睑闭合不全,口角向健侧歪斜等.面瘫的病因,中医理论认为是外感风寒之邪气侵袭阳明、少阳经脉,经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面部肌肉、筋脉失于气血濡养,纵缓不收而发病;现代医学理论认为[1]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吹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迫而致病,或因风湿性神经炎,茎乳突孔内的骨膜炎产生面神经肿胀、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而致神经麻痹.
作者:于跃飞;牟晓虹;崔玉琴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月经是脏腑、气血、经络作用于胞宫后产生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其生成除受脏腑,气血盛衰的影响外,经络通畅亦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其中以冲盛任通为重要.
作者:王琪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重点介绍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药防治方法.首先,从辨证分型论治方面介绍了李祥云治疗经验,常用方、经验方等.同时介绍了辅助疗法,预防等.
作者:李祥云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原为太阳病因失治或误治所致寒热错杂,胃失和降而产生的痞、呕吐而设.笔者在临床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治疗消化系统某些疾病,收到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英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本院自1996年,引进宁波三环自然疗法研究所的三环自然疗法后,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用穴位注射、药灸、中药制剂内服的三环自然疗法,综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0例,并与62例干扰素治疗或拉米夫定治疗作对照,取得了较好疗效,兹报道如下.
作者:李艳波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于经前3天开始空腹口服血府逐瘀胶囊,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3个疗程).结果:气滞血瘀证,寒凝气滞证,显效率分别为90.77%,68.57%.证型间疗效以气滞血瘀证显著优于寒凝气滞证(P<0.01).结论:血府逐瘀胶囊在缓解痛经症状上作用迅速,显效快,对气滞血瘀所致的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未发现明显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艳荣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纵观治疗阳萎多以温肾壮阳之品治之,临床对某些患者疗效不佳,李师根据肝主筋,阴茎为宗筋之首的理论,治萎从肝论治,收益匪浅,可提高疗效.
作者:韩松豹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黄芩茎叶总黄酮(SSTF)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SSTF(17.5mg/kg、35mg/kg、70mg/kg)3个剂量保护组,采用四氯化碳(CCL 4)皮下注射8周制备大鼠慢性肝纤维化模型,用SSTF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8周,8周末处死全部大鼠.常规生化方法检测肝功能和肝组织Hyp含量,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H.E染色和Van-Gie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SSTF保护组肝纤维化程度显著低于模型组,血清ALT活性和肝组织HYP含量明显减少(P<0.05);CCL 4诱导肝纤维化肝组织中TGF-β 1、α-SMA表达增加,给予SSTF保护后可明显抑制肝组织中TGF-β 1、α-SMA蛋白的表达.结论:SSTF能有效减轻大鼠肝脏损伤和肝纤维化的形成,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抑制TGF-β 1在肝内的表达和星形细胞的活化,从而抑制了细胞外基质在肝脏的分泌和沉积,达到抗肝纤维化作用.
作者:李素婷;梅立新;杨鹤梅;佟继铭 刊期: 2004年第10期
1 临床资料本组110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45例,女65例;年龄小35岁,大61岁;病程短15天,长2个月.
作者:张成勉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或不经昏仆而仅见口眼歪斜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因其起病急骤,见症多端,变化速疾,与自然界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类比名曰中风,亦称卒中.中风属于本虚标实之证,由于正邪有强弱,素体阴阳有偏盛,因而病位有深浅,病情有轻重,病势有顺逆,标本虚实也有先后缓急之差异,故中风急性期可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类证侯.笔者结合临床经验,对本病实行辨证施护,收效颇佳,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丽娜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将65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糖尿病基础上,治疗组35例用乾坤丹5号治疗,对照组30例用西药吗丁啉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7%,对照组总有效率7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作者:马国海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对原发性高血压(EH)的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研究,有助于揭示其证的实质,指导临床治疗.是中医治疗EH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兹就近年来有关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作者:王庆英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消化性溃疡(PU),是临床上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疾病.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获得较为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宋世雄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急性肺损伤(ALI)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近年的研究提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与ALI的发生密切相关,ALI是机体炎症反应在肺部的表现.根据中医整体辨证观,从中医肺脏之生理病理联系ALI的发病特点,探讨ALI的发病机理,认为肺失宣降是ALI发生的病理基础,痰热瘀闭是ALI发展的病理因素,肺不主气是ALI转危之病理关键.提出尽可能早期消除或终止多种病理因素对肺脏的损害,纠正内环境紊乱,才能有效截断和扭转病情的恶性发展.
作者:丁慧芬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改变及胃肠舒的治疗作用.方法:功能性消化不良36例,随机分为一组口服胃肠舒;另一组口服贝络纳.于治疗前后进行胃窦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波(MMC)检测.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组患者MMC的Ⅰ相时间较正常人明显延长,Ⅲ相时间较正常人明显缩短、收缩波幅较正常人显著降低(P<0.05);但Ⅱ相时间较正常人无明显差异.胃肠舒组和贝络纳组治疗后MMC出现Ⅲ相持续时间较治疗前明显延长、收缩波幅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而Ⅰ相、Ⅱ相持续时间虽较治疗前缩短,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显示,胃肠舒能改善FD患者的MMC,其中尤其于改善Ⅲ相持续时间和收缩波幅明显.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明显的胃动力障碍,胃肠舒能明显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MMC,且无明显副反应,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一个有效方剂.
作者:周红;钟毅;钟灵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现代医学认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原因未明,以侵犯外分泌腺体为主的慢性自免疫性疾病.笔者自1976年8月以来,用三仁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吕文增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相互取长补短,既可提高疗效,又可降低药物的毒、副反应,还可扩大治疗范围、开拓新的治疗途径.传统中药药性理论和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相结合,辨证结合辨病用药,改革中药剂型,多途径综合治疗,中医非药物疗法等的应用,尤其可促进中医药临床疗效的提高.
作者:张庆荣;赵世芬 刊期: 200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