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波
纵观治疗阳萎多以温肾壮阳之品治之,临床对某些患者疗效不佳,李师根据肝主筋,阴茎为宗筋之首的理论,治萎从肝论治,收益匪浅,可提高疗效.
作者:韩松豹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通过检索中药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临床文献报道,总结出临床较常见证型为肾虚肝亢型,治疗ADHD使用频率较高的中药依次有熟地、石菖蒲、远志、山茱萸、龙骨、牡蛎、五味子、山药、丹皮、龟板、茯苓、黄柏、枸杞,其为孔圣枕中丹及六味地黄丸的组成.可为进一步研制开发治疗ADHD的中药复方新药提供思路与参考.
作者:赖东兰;陈晓刚;廖永洲;李宜瑞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或不经昏仆而仅见口眼歪斜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因其起病急骤,见症多端,变化速疾,与自然界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类比名曰中风,亦称卒中.中风属于本虚标实之证,由于正邪有强弱,素体阴阳有偏盛,因而病位有深浅,病情有轻重,病势有顺逆,标本虚实也有先后缓急之差异,故中风急性期可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类证侯.笔者结合临床经验,对本病实行辨证施护,收效颇佳,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丽娜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改变及胃肠舒的治疗作用.方法:功能性消化不良36例,随机分为一组口服胃肠舒;另一组口服贝络纳.于治疗前后进行胃窦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波(MMC)检测.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组患者MMC的Ⅰ相时间较正常人明显延长,Ⅲ相时间较正常人明显缩短、收缩波幅较正常人显著降低(P<0.05);但Ⅱ相时间较正常人无明显差异.胃肠舒组和贝络纳组治疗后MMC出现Ⅲ相持续时间较治疗前明显延长、收缩波幅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而Ⅰ相、Ⅱ相持续时间虽较治疗前缩短,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显示,胃肠舒能改善FD患者的MMC,其中尤其于改善Ⅲ相持续时间和收缩波幅明显.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明显的胃动力障碍,胃肠舒能明显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MMC,且无明显副反应,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一个有效方剂.
作者:周红;钟毅;钟灵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通过对部分病例治验的总结、分析,明确满意迅速的临床疗效提示从湿论治疑难杂症可能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但从湿论治是否与从痰论治、从瘀论治一样成为治疗杂症的重要治则仍待临床验证.
作者:丁敬远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评价血栓心脉宁胶囊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60例脑梗塞患者,包括急性期及恢复期,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80例.基础治疗给予肠溶阿斯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胞二磷胆碱静滴.治疗组加用血栓心脉宁胶囊,对照组口服维生素C.治疗前后统计神经功能缺损积分、血流变学变化.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比较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更明显.结论:血栓心脉宁胶囊配合治疗脑梗塞,临床疗效更佳.
作者:王文霞;王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尿毒症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终末期,属于危重症,现代医学多采取血液透析治疗,预后较差.笔者从医多年,采用<伤寒论>少阴辨证,用真武汤及黄连阿胶汤等加减治疗本病,疗效颇佳,现报道如下.
作者:唐东一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久咳是指经久不愈的咳嗽.采用<小儿药证直诀>的泻白散加减及双黄连粉针剂泻肺中之伏火而消郁热,配合胸腺素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以扶正,驱邪与扶正并重.治疗小儿久咳58例,总有效率达93.10%.提示泻白散加减治疗小儿久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作者:朱传和;胡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薛盟老师,系浙江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年逾耄耋,坚持应诊,声誉久盛不衰,驰誉于海内外.在医疗实践中擅治疑难重证,用药灵活,制订验方,得心应手,多获良效.现将薛师运用愈痫散治疗痫证的经验,择其一二,以示全貌.
作者:储水鑫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黄芩茎叶总黄酮(SSTF)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SSTF(17.5mg/kg、35mg/kg、70mg/kg)3个剂量保护组,采用四氯化碳(CCL 4)皮下注射8周制备大鼠慢性肝纤维化模型,用SSTF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8周,8周末处死全部大鼠.常规生化方法检测肝功能和肝组织Hyp含量,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H.E染色和Van-Gie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SSTF保护组肝纤维化程度显著低于模型组,血清ALT活性和肝组织HYP含量明显减少(P<0.05);CCL 4诱导肝纤维化肝组织中TGF-β 1、α-SMA表达增加,给予SSTF保护后可明显抑制肝组织中TGF-β 1、α-SMA蛋白的表达.结论:SSTF能有效减轻大鼠肝脏损伤和肝纤维化的形成,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抑制TGF-β 1在肝内的表达和星形细胞的活化,从而抑制了细胞外基质在肝脏的分泌和沉积,达到抗肝纤维化作用.
作者:李素婷;梅立新;杨鹤梅;佟继铭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重点介绍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药防治方法.首先,从辨证分型论治方面介绍了李祥云治疗经验,常用方、经验方等.同时介绍了辅助疗法,预防等.
作者:李祥云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眼科常见病,本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尽管有自愈倾向,但病程较长.为缩短病程提高疗效,笔者于1999-2003年,应用中药逍遥散加减治疗本病65例,取效较好,报道如下.
作者:张鸿燕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联合应用进行药物流产是计划生育失败的补救措施.由于该方法相对于人工流产来讲,痛苦较小,所以较容易被患者接受.但文献报道其不全流产发生的机率在27%~83%之间.长期反复的出血及清宫手术的实施都将为患者带来身心两方面的严重痛苦.笔者运用中医理论,对药流不全的患者给予中药治疗,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作者:冉青珍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芒硝腹部外敷配合胰酶抑制剂(加贝酯)与单用胰酶抑制剂(加贝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将急性胰腺炎5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7例.除常规禁食、补液、解痉、止痛、预防感染等治疗外,治疗组,用芒硝100g分作两包,分别置于左上腹和左腰背部.另予胰酶抑制剂加贝酯静滴.对照组,单用胰酶抑制剂(加贝酯)静滴.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χ+2=4.94,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平均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t=3.04,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芒硝外敷配合胰酶抑制剂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优于单用胰酶抑制剂,且缩短病程,降低住院经费.
作者:吴玉芳;时昭红;江必武;周晓黎;高晓阳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原为太阳病因失治或误治所致寒热错杂,胃失和降而产生的痞、呕吐而设.笔者在临床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治疗消化系统某些疾病,收到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英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甲亢病机复杂,治法繁多,如何执简驭繁,对病情的多样化、多形态,配合实验室检查,用中医的辨证施治大法分辨阴虚、气阴两虚,郁火炽盛、心肝火旺、瘀血或痰瘀互结、气滞痰湿等证型,并分别早、中、晚,即轻、中、重对证用药.如何标本兼治,或先标后本,不拘一格的治疗甲亢囊肿、结节、突眼.作者仿朱良春先生内外同治之法,创用丸散剂型配合汤方并外治膏药,历年使用,疗效卓著,今公之于世,愿与同道桔泉同饮.
作者:邱志济;邱江东;邱江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从历代医家论述入手,提出胸痹心痛的基本病机概念,并从中医传统理论和现代医学的临床表现、高危因素等多方面论述,指出胸痹心痛的基本病机所在.
作者:秦建国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于经前3天开始空腹口服血府逐瘀胶囊,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3个疗程).结果:气滞血瘀证,寒凝气滞证,显效率分别为90.77%,68.57%.证型间疗效以气滞血瘀证显著优于寒凝气滞证(P<0.01).结论:血府逐瘀胶囊在缓解痛经症状上作用迅速,显效快,对气滞血瘀所致的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未发现明显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艳荣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评价不同方法治疗早期异位妊娠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将190例早期异位妊娠随机分4组,其中A组(单纯用中药)30例,B组(单纯用氨甲喋呤MTX,两种给药方法)60例,C组(单纯用米非司酮)30例,D组(中药加氨甲喋呤或米非司酮)70例.对4组资料进行疗效及毒副作用分析比较.结果:A组治愈率63.33%,B组中B 1组治愈率83.33%,B 2组治愈率73.33%,C组治愈率46.67%,D组治愈率87.14%.其中以B 1组副作用大.结论:不同方法对异位妊娠治疗均有效,但在临床观查中,中药加氨甲喋呤或米非司酮治疗更为有效些,且副作用更小.
作者:曾莉;黄桂珍;包晓武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对原发性高血压(EH)的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研究,有助于揭示其证的实质,指导临床治疗.是中医治疗EH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兹就近年来有关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作者:王庆英 刊期: 200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