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认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原因未明,以侵犯外分泌腺体为主的慢性自免疫性疾病.笔者自1976年8月以来,用三仁汤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吕文增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运用云南省名中医孟如教授经验,将西医确诊的1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辨为3型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3.75%.
作者:李广文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评价血栓心脉宁胶囊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60例脑梗塞患者,包括急性期及恢复期,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80例.基础治疗给予肠溶阿斯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胞二磷胆碱静滴.治疗组加用血栓心脉宁胶囊,对照组口服维生素C.治疗前后统计神经功能缺损积分、血流变学变化.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比较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更明显.结论:血栓心脉宁胶囊配合治疗脑梗塞,临床疗效更佳.
作者:王文霞;王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止嗽散加味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喉源性咳嗽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治疗组,以止嗽散加味治疗;对照组,以罗红霉素、联邦止咳露治疗.观察两组总疗效及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33例(84.62%),对照组治愈23例(58.97%).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药止嗽散加味治疗喉源性咳嗽疗效颇佳.
作者:陈雪梅;刘小虹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补气口服液对气虚诸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并与补中益气丸对照,了解其优缺点.方法:280例气虚诸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90例,补气口服液治疗)与对照组(90例,补中益气丸治疗),疗程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05%,对照组总有效率84.44%,两组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值显著下降(P<0.01).安全性指标检测,无异常变化,亦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补气口服液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之功效,是治疗气虚诸证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王翼洲;高福安;钱天雷;张琳;高健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尿毒症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终末期,属于危重症,现代医学多采取血液透析治疗,预后较差.笔者从医多年,采用<伤寒论>少阴辨证,用真武汤及黄连阿胶汤等加减治疗本病,疗效颇佳,现报道如下.
作者:唐东一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采用江苏省名中医胥京生的经验方--壮精合剂对261例精液异常男性不育症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并应用精液常规分析综合积分法对其疗效作定量评价与分析比较.本组患者经过1~3个疗程治疗,精液质量明显改善,精液常规分析综合积分值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配偶怀孕率为48.66%(127/261),总有效率为91.57%(239/261).结果:壮精合剂能促使精子质量和精浆明显改善和提高.
作者:解月波;张保国;胥京生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近几年,随着社会老龄化,股骨粗隆间骨折作为老年人常见的髋部损伤在不断增加,患者常伴有糖尿病,骨质疏松,心肺功能不全等疾病,治疗的关键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本科多采用DHS内固定的手术方法配合活血化瘀的中药内服,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金翔 刊期: 2004年第10期
1 临床资料本组110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45例,女65例;年龄小35岁,大61岁;病程短15天,长2个月.
作者:张成勉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将65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糖尿病基础上,治疗组35例用乾坤丹5号治疗,对照组30例用西药吗丁啉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7%,对照组总有效率7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作者:马国海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评价不同方法治疗早期异位妊娠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将190例早期异位妊娠随机分4组,其中A组(单纯用中药)30例,B组(单纯用氨甲喋呤MTX,两种给药方法)60例,C组(单纯用米非司酮)30例,D组(中药加氨甲喋呤或米非司酮)70例.对4组资料进行疗效及毒副作用分析比较.结果:A组治愈率63.33%,B组中B 1组治愈率83.33%,B 2组治愈率73.33%,C组治愈率46.67%,D组治愈率87.14%.其中以B 1组副作用大.结论:不同方法对异位妊娠治疗均有效,但在临床观查中,中药加氨甲喋呤或米非司酮治疗更为有效些,且副作用更小.
作者:曾莉;黄桂珍;包晓武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本院自1996年,引进宁波三环自然疗法研究所的三环自然疗法后,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用穴位注射、药灸、中药制剂内服的三环自然疗法,综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0例,并与62例干扰素治疗或拉米夫定治疗作对照,取得了较好疗效,兹报道如下.
作者:李艳波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血管性痴呆(VD)是指由于反复脑血管病引起的痴呆,与阿尔采默氏病(AD)病因不同,早期药物干预治疗效果较好,本研究运用桃红四物汤加减配合都可喜治疗VD30例,同时单用都可喜30例为对照,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国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眼科常见病,本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尽管有自愈倾向,但病程较长.为缩短病程提高疗效,笔者于1999-2003年,应用中药逍遥散加减治疗本病65例,取效较好,报道如下.
作者:张鸿燕 刊期: 2004年第10期
1 临床资料64例脑出血均为本院住院患者,全部病例诊断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脑出血,就诊时间病后(0.5~2)h.6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37~84)岁,平均63.2岁;基底节区出血26例,枕叶出血4例,顶叶出血4例,颞叶出血4例;出血量(5~30)ml.对照组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36~83)岁,平均62.5岁;基底节区出血16例,枕叶出血4例,顶叶出血3例,颞叶出血3例;出血量(6~32)ml.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年龄、性别、病后就诊时间、出血部位、出血量、临床症状及头颅CT结果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吕晓洲;韩旭艳;乔敬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为探讨儿童偏心注视弱视治疗中年龄与疗效,偏心度数与视力的关系,分析其间的规律,现将本院1993年以来治疗偏心注视弱视儿童中随诊3年以上,资料完整的123例观察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洪德健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于经前3天开始空腹口服血府逐瘀胶囊,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3个疗程).结果:气滞血瘀证,寒凝气滞证,显效率分别为90.77%,68.57%.证型间疗效以气滞血瘀证显著优于寒凝气滞证(P<0.01).结论:血府逐瘀胶囊在缓解痛经症状上作用迅速,显效快,对气滞血瘀所致的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未发现明显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艳荣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芒硝腹部外敷配合胰酶抑制剂(加贝酯)与单用胰酶抑制剂(加贝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将急性胰腺炎5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7例.除常规禁食、补液、解痉、止痛、预防感染等治疗外,治疗组,用芒硝100g分作两包,分别置于左上腹和左腰背部.另予胰酶抑制剂加贝酯静滴.对照组,单用胰酶抑制剂(加贝酯)静滴.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χ+2=4.94,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平均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t=3.04,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芒硝外敷配合胰酶抑制剂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优于单用胰酶抑制剂,且缩短病程,降低住院经费.
作者:吴玉芳;时昭红;江必武;周晓黎;高晓阳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联合应用进行药物流产是计划生育失败的补救措施.由于该方法相对于人工流产来讲,痛苦较小,所以较容易被患者接受.但文献报道其不全流产发生的机率在27%~83%之间.长期反复的出血及清宫手术的实施都将为患者带来身心两方面的严重痛苦.笔者运用中医理论,对药流不全的患者给予中药治疗,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作者:冉青珍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乙肝相关性肾炎(HBV-GN),是乙肝病毒(HBV)感染后的一种主要肝外病变[1].常是乙肝病毒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原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引起免疫性炎症.目前国内外学者认为,HBV感染可与多种病理类型的肾小球肾炎相关,除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中的膜型肾病(MGN)、膜增生性肾炎(MPGN)、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外,IgA肾病(IgAN)、狼疮肾炎(LN)也被认为可能与HBV感染有关[2].
作者:赵燕萍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因其反复发作,病程长,不容易根治,给病者带来很大痛苦,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各家阐述莫衷一是.笔者在专科门诊中应用苍龙汤治疗本病,获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丽阳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通过检索中药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临床文献报道,总结出临床较常见证型为肾虚肝亢型,治疗ADHD使用频率较高的中药依次有熟地、石菖蒲、远志、山茱萸、龙骨、牡蛎、五味子、山药、丹皮、龟板、茯苓、黄柏、枸杞,其为孔圣枕中丹及六味地黄丸的组成.可为进一步研制开发治疗ADHD的中药复方新药提供思路与参考.
作者:赖东兰;陈晓刚;廖永洲;李宜瑞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中药方剂按组成的药味数不同分为单方和复方.单方是由一味药构成,复方是由两味以上药物组成.中药性(四性)味(五味)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由单味药所构成的单方具有中药性味的性能特点,这一点不难理解.但复方是否也有一个性味问题?回答是肯定的.
作者:胡波;蒋永光;刘娟;雍小嘉;曹莉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急性肺损伤(ALI)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近年的研究提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与ALI的发生密切相关,ALI是机体炎症反应在肺部的表现.根据中医整体辨证观,从中医肺脏之生理病理联系ALI的发病特点,探讨ALI的发病机理,认为肺失宣降是ALI发生的病理基础,痰热瘀闭是ALI发展的病理因素,肺不主气是ALI转危之病理关键.提出尽可能早期消除或终止多种病理因素对肺脏的损害,纠正内环境紊乱,才能有效截断和扭转病情的恶性发展.
作者:丁慧芬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月经是脏腑、气血、经络作用于胞宫后产生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其生成除受脏腑,气血盛衰的影响外,经络通畅亦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其中以冲盛任通为重要.
作者:王琪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纵观治疗阳萎多以温肾壮阳之品治之,临床对某些患者疗效不佳,李师根据肝主筋,阴茎为宗筋之首的理论,治萎从肝论治,收益匪浅,可提高疗效.
作者:韩松豹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甲亢病机复杂,治法繁多,如何执简驭繁,对病情的多样化、多形态,配合实验室检查,用中医的辨证施治大法分辨阴虚、气阴两虚,郁火炽盛、心肝火旺、瘀血或痰瘀互结、气滞痰湿等证型,并分别早、中、晚,即轻、中、重对证用药.如何标本兼治,或先标后本,不拘一格的治疗甲亢囊肿、结节、突眼.作者仿朱良春先生内外同治之法,创用丸散剂型配合汤方并外治膏药,历年使用,疗效卓著,今公之于世,愿与同道桔泉同饮.
作者:邱志济;邱江东;邱江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薛盟老师,系浙江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年逾耄耋,坚持应诊,声誉久盛不衰,驰誉于海内外.在医疗实践中擅治疑难重证,用药灵活,制订验方,得心应手,多获良效.现将薛师运用愈痫散治疗痫证的经验,择其一二,以示全貌.
作者:储水鑫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黄芩茎叶总黄酮(SSTF)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SSTF(17.5mg/kg、35mg/kg、70mg/kg)3个剂量保护组,采用四氯化碳(CCL 4)皮下注射8周制备大鼠慢性肝纤维化模型,用SSTF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8周,8周末处死全部大鼠.常规生化方法检测肝功能和肝组织Hyp含量,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H.E染色和Van-Gie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SSTF保护组肝纤维化程度显著低于模型组,血清ALT活性和肝组织HYP含量明显减少(P<0.05);CCL 4诱导肝纤维化肝组织中TGF-β 1、α-SMA表达增加,给予SSTF保护后可明显抑制肝组织中TGF-β 1、α-SMA蛋白的表达.结论:SSTF能有效减轻大鼠肝脏损伤和肝纤维化的形成,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抑制TGF-β 1在肝内的表达和星形细胞的活化,从而抑制了细胞外基质在肝脏的分泌和沉积,达到抗肝纤维化作用.
作者:李素婷;梅立新;杨鹤梅;佟继铭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从文献考证入手,以唐、宋、明、清四个朝代之炭药应用为主线,详述了炭药的发展特点,考稽探讨了炭药的发展源流.
作者:崔箭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从历代医家论述入手,提出胸痹心痛的基本病机概念,并从中医传统理论和现代医学的临床表现、高危因素等多方面论述,指出胸痹心痛的基本病机所在.
作者:秦建国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对原发性高血压(EH)的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研究,有助于揭示其证的实质,指导临床治疗.是中医治疗EH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兹就近年来有关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作者:王庆英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消化性溃疡(PU),是临床上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疾病.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获得较为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宋世雄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46例为治疗组,设单纯西药治疗46例为对照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心电图以及心肌酶改变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疗效优于单用西药.
作者:崔春霞;魏淑丽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同病因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将106例心功能Ⅱ~Ⅳ级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每日1剂.两组均以3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心功能改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SV、CO、LVEF值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1或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好于单纯的西医治疗.
作者:周慧君;黄健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久咳是指经久不愈的咳嗽.采用<小儿药证直诀>的泻白散加减及双黄连粉针剂泻肺中之伏火而消郁热,配合胸腺素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以扶正,驱邪与扶正并重.治疗小儿久咳58例,总有效率达93.10%.提示泻白散加减治疗小儿久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作者:朱传和;胡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病患者126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86例和西药对照组40例,治疗组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对照组单纯用西医方法治疗,两组各治疗2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21%,对照组总有效率77.5%,两组疗效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医药治疗,且有缓解临床症状快、疗效持久、复发率低等优点.
作者:郑有光;付江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通过对部分病例治验的总结、分析,明确满意迅速的临床疗效提示从湿论治疑难杂症可能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但从湿论治是否与从痰论治、从瘀论治一样成为治疗杂症的重要治则仍待临床验证.
作者:丁敬远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原为太阳病因失治或误治所致寒热错杂,胃失和降而产生的痞、呕吐而设.笔者在临床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治疗消化系统某些疾病,收到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英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或不经昏仆而仅见口眼歪斜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因其起病急骤,见症多端,变化速疾,与自然界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类比名曰中风,亦称卒中.中风属于本虚标实之证,由于正邪有强弱,素体阴阳有偏盛,因而病位有深浅,病情有轻重,病势有顺逆,标本虚实也有先后缓急之差异,故中风急性期可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类证侯.笔者结合临床经验,对本病实行辨证施护,收效颇佳,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丽娜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面瘫是针灸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主要表现是患侧面部表情肌麻痹,如眼睑闭合不全,口角向健侧歪斜等.面瘫的病因,中医理论认为是外感风寒之邪气侵袭阳明、少阳经脉,经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面部肌肉、筋脉失于气血濡养,纵缓不收而发病;现代医学理论认为[1]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吹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迫而致病,或因风湿性神经炎,茎乳突孔内的骨膜炎产生面神经肿胀、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而致神经麻痹.
作者:于跃飞;牟晓虹;崔玉琴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相互取长补短,既可提高疗效,又可降低药物的毒、副反应,还可扩大治疗范围、开拓新的治疗途径.传统中药药性理论和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相结合,辨证结合辨病用药,改革中药剂型,多途径综合治疗,中医非药物疗法等的应用,尤其可促进中医药临床疗效的提高.
作者:张庆荣;赵世芬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变化.方法:应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冠心病患者98例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与正常人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冠心病各中医证型患者血管依赖性扩张功能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01),其中心血瘀阻型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较痰浊壅塞型和气阴两虚型降低明显(P<0.001),痰浊壅塞型和气阴两虚型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明显受损,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血管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异常可能是冠心病中医证型形成的物质基础之一.
作者:吴凤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改变及胃肠舒的治疗作用.方法:功能性消化不良36例,随机分为一组口服胃肠舒;另一组口服贝络纳.于治疗前后进行胃窦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波(MMC)检测.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组患者MMC的Ⅰ相时间较正常人明显延长,Ⅲ相时间较正常人明显缩短、收缩波幅较正常人显著降低(P<0.05);但Ⅱ相时间较正常人无明显差异.胃肠舒组和贝络纳组治疗后MMC出现Ⅲ相持续时间较治疗前明显延长、收缩波幅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而Ⅰ相、Ⅱ相持续时间虽较治疗前缩短,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显示,胃肠舒能改善FD患者的MMC,其中尤其于改善Ⅲ相持续时间和收缩波幅明显.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明显的胃动力障碍,胃肠舒能明显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MMC,且无明显副反应,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一个有效方剂.
作者:周红;钟毅;钟灵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重点介绍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药防治方法.首先,从辨证分型论治方面介绍了李祥云治疗经验,常用方、经验方等.同时介绍了辅助疗法,预防等.
作者:李祥云 刊期: 200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