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常根;王红莉;徐雷鸣;蔡永林
肺动脉栓塞(肺栓塞)是呼吸内科急症,临床上以往认为是少见病,随着认识和诊断技术的提高,肺栓塞在临床并不少见.较多的资料表明,肺栓塞不仅在西方、在我国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疾病,且误诊率高、病死率居高不下,实属重要的医疗保健问题[1].本院1998年7月至2004年7月共收治了63例肺栓塞患者.在诊断中只因缺乏足够的警惕或检查手段,致使误诊、漏诊频多.国外报告生前确诊率仅10%~30%,凡能及时作出诊断及治疗的肺栓塞患者只有7%死亡,而没有被诊断的肺栓塞60%死亡,其中33%在发病后第1小时内迅速的死亡[1].因此肺栓塞的早期正确诊断十分重要.作者对63例患者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慈晓;林晓杰;张鸣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肺炎克雷伯菌药敏特点及对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通过痰培养获得该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同时积累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共分离肺炎克雷伯菌72株,其中不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58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14株,多来自重症肺炎、难治性肺炎、院内感染性肺炎.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痊愈病例增多.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增加,其感染引起重症肺炎、难治性肺炎,院内感染机会多.痰培养结果与临床结合利于指导用药.
作者:陈传芝;曹凤珠;戚峰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与冠心病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91例住院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分为冠心病组59例及对照组32例,分别测定各患者的尿白蛋白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冠心病组的尿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且冠状动脉3支病变患者的尿白蛋白水平亦显著高于1支病变(P<0.001)和2支病变(P<0.05)患者.结论 尿白蛋白水平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尿白蛋白水平越高,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微量白蛋白尿可能是冠心病发生的一个危险因子.
作者:蔡宏文;徐耕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辅助性T细胞Th1和Th2细胞因子对大肠癌患者的临床意义,为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抗凝血2ml,37℃哺育2h后离心(3000r/min)20min,吸取血清,取20μl实验.避光反应3h进行流式细胞术测定,用自带的CBA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检测60例大肠癌患者及70例正常人的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以IL-2和IFN-γ水平代表Th1型细胞因子,IL-4、IL-6和IL-10及TNF-α水平代表Th2型细胞因子.结果 大肠癌患者IL-2的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值.IL-5的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IL-4、IL-10、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NF-γ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大肠癌患者机体T辅助细胞Th1/Th2细胞因子失衡,可能在大肠癌的发病机理中起着某种作用.通过纠正这些免疫失常可能成为大肠癌治疗的重要手段.
作者:陈贵平;鞠海星;李德川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死亡疾病谱中心脑血管病开始上升为第一位.从1991年公布的全国高血压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由1959年的5.11%上升到11.90%,而每年约新发生300万左右高血压患者.现已明确高血压、动脉硬化为脑卒中的主要致病因素.研究显示在西方人群中,高血压在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的指数为基数的7倍,而且脑卒中全部病死率的50%及冠心病近1/4的患者是由于高血压所致.
作者:全世超;王淑芬;陈瑞像;潘景业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neoformans meningitis,CNM)是新型隐球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见的类型,其临床表现复杂,早期诊断困难,脑脊液涂片阳性率不高,容易误诊,病死率和致残率高.作者通过对13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CT对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
作者:华京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肠道气囊肿病(Pneumatosis cystoides intestinalis,PCI)是一种发生在肠壁黏膜或浆膜下的含气囊肿病,临床少见.临床上常易误漏诊,作者报告2例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对此病的诊治水平.
作者:林海;马莉莉;李淑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作者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30例骨盆骨折患者的影像资料,以明确螺旋CT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骨盆骨折患者,男22例,女8例;年龄16~72岁.致伤原因:车祸21例,高处坠落6例,摔伤3例.30例患者均摄普通X线平片及行螺旋CT扫描.
作者:马常根;王红莉;徐雷鸣;蔡永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食管癌根治性放疗后再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单纯手术组明显增多[1],尤以心肺系统和术后吻合口瘘为甚.本院自1998年10月至2005年5月共治疗25例,现将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作者:潘晓云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口腔器械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甚至血液,污染严重.若消毒不彻底,可成为传播疾病的重要途径[1].为了解本区牙科诊疗机构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方法使用情况及实际消毒效果,探讨实用、高效的消毒灭菌方法,制定消毒灭菌管理规范.作者于2004年11月至2005年2月对辖区34家牙科诊疗机构常用口腔器械进行消毒效果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淑清;陈慧;应郁敏;周惠珍;何纯定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6月至2004年7月诊治的87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资料.结果 原发性小肠肿瘤发病男女之比1.8∶1,50~60岁为发病高峰,良、恶性肿瘤之比1:4.8.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消化道出血、贫血、恶心、呕吐.30例十二指肠肿瘤中,20例(66.7%)术前确定病变部位;57例空回肠肿瘤中,17例(29.8%)术前确定病变部位.十二指肠肿瘤手术切除率76.7%(23/30),空回肠肿瘤手术切除率98.2%(56/57).结论 小肠肿瘤术前确诊率仍较低,新的诊断方法尚未成为常规,手术切除是小肠肿瘤的有效治疗.
作者:付斌;赵宏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作者收集1999年8月至2004年7月本院155例176侧下肢静脉造影资料,分析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55例中男87例,女68例;右侧64例,左侧70例,双侧21例;年龄19~77岁,平均47.9岁.病程3d~50年.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曲张56.89%,下肢肿胀37.93%,疼痛41.37%,色素沉着20.69%.
作者:胡美春;吴晓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原位PCR就是将PCR的高效扩增与原位杂交的细胞定位相结合,在组织细胞原位检测单拷贝或低拷贝的特定DNA或RNA序列[1].作者介绍一种原位PCR方法是利用卵白素与生物素间的极高亲和力,通过一段外源性DNA片段,来达到连接标记NTPs的目的,再通过原位杂交技术来检测目的DNA.具体方法如下.
作者:金燕燕;王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清醒纤支镜辅助插管由于表麻不完善和紧张心理情绪等容易造成血流动力学的波动.镇静下纤维支气管镜辅助下插管可以减少插管对颈髓损伤患者病情的影响,增加插管的安全性和成功率[1].选用何种镇静、镇痛药物配合纤支镜插管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小,目前临床尚未定论.作者通过观察几种不同药物组合在纤支镜插管期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寻找较好的药物组合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马剑锋;倪育飞;秦培顺;李军;刘华程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近几年,老年肺结核发病率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作者通过对86例老年肺结核CT特点的分析,评价其在老年肺结核诊断中的作用.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02至2005年期间有完整临床及CT资料的老年肺结核确诊患者86例,其中男54例,女32例;年龄65~82岁.临床表现:咳嗽、咳痰79例,血痰43例,低热盗汗57例,血沉加快42例,有3例无任何症状,在体检中发现.痰菌阳性61例,胸水找到结核杆菌17例,支气管镜活检证实9例.
作者:冯志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CT在真菌性鼻窦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表现、CT特征及术中所见.结果 CT征象:病变的窦腔内为不均匀的密度增高影,其中17例病变窦腔内呈不规则点状或片状钙化影,5例上颌窦内壁骨质吸收破坏,上颌窦口扩大11例,上颌窦骨壁增生硬化16例.CT诊断鼻窦炎27例,其中真菌性鼻窦炎23例,上颌窦占位性病变3例.结论 窦腔内散在点状、片状钙化的软组织充填是真菌性鼻窦炎CT诊断的主要征象.CT在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徐红伟;李界;孙旭鸯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对人肺癌细胞H1299照射前、后细胞周期分布及其周期相关基因状态等研究,初步探讨其放射敏感性与照射后细胞周期阻滞的关系.方法 利用克隆形成法比较H1299与H1299细胞照射后细胞存活份数及流式细胞术研究其细胞周期分布的差异;用功能基因芯片技术对周期相关的421基因进行分析研究;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及凋亡;苔盼蓝染色研究细胞死亡方式;用克隆形成率检测细胞的存活曲线.结果 H1299细胞对γ射线高度敏感,照射后G1期阻滞消失,但仍存在G2期阻滞;基因芯片分析,其中周期相关基因有13个基因表达改变超过对照组2倍以上;苔盼蓝染色检测到的细胞死亡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结果表明射线对细胞的杀伤绝大部分不是由于照射后细胞凋亡所致,而是由于基因表达改变使其细胞周期阻滞,失去增殖能力引起增殖死亡的结果.
作者:孙晓江;冯建国;周翔;马胜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上世纪70年代前根据流行病学情况,将病毒性肝炎分为传染性肝炎和血清性肝炎两型.由于病原不明,研究一直停滞不前,直到Blumberg发现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以后,才于70年代初将前者改称为甲型肝炎,后者改称为乙型肝炎,并认为胃肠外传染是乙型肝炎唯一的传播途径.现就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的若干研究作一叙述.
作者:刘水渠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为了解溶血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特别是红霉素对克林霉素的诱导耐药作用,作者收集各类标本分离的114株溶血葡萄球菌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广宇;吕火祥;胡庆丰;林月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祛风清热合剂由蔓荆子、赤芍、银花、粉葛根、姜半夏、车前子等12味中药组成,具有祛风活血、清热明目的功效,用于角膜炎、病毒性角膜炎、虹膜炎等.为有效控制本制剂质量,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其方中赤芍进行了定性鉴别,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该制剂中赤芍的有效成分芍药苷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本定性定量方法,可较严格地控制本制剂的内在质量.
作者:叶宓曚;徐凌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