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浙江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医学卫生委员会
  • 国际刊号:1008-7664
  • 国内刊号:33-1233/R
  • 影响因子:0.52
  • 创刊:1998
  • 周期:月刊
  • 发行:浙江
  • 语言:中文
  • 邮发:32-111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临床医学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2006年11期文献
  •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血清中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辅助性T细胞Th1和Th2细胞因子对大肠癌患者的临床意义,为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抗凝血2ml,37℃哺育2h后离心(3000r/min)20min,吸取血清,取20μl实验.避光反应3h进行流式细胞术测定,用自带的CBA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检测60例大肠癌患者及70例正常人的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以IL-2和IFN-γ水平代表Th1型细胞因子,IL-4、IL-6和IL-10及TNF-α水平代表Th2型细胞因子.结果 大肠癌患者IL-2的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值.IL-5的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IL-4、IL-10、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NF-γ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大肠癌患者机体T辅助细胞Th1/Th2细胞因子失衡,可能在大肠癌的发病机理中起着某种作用.通过纠正这些免疫失常可能成为大肠癌治疗的重要手段.

    作者:陈贵平;鞠海星;李德川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小儿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监测及临床意义(附72例分析)

    目的 分析肺炎克雷伯菌药敏特点及对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通过痰培养获得该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同时积累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共分离肺炎克雷伯菌72株,其中不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58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14株,多来自重症肺炎、难治性肺炎、院内感染性肺炎.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痊愈病例增多.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增加,其感染引起重症肺炎、难治性肺炎,院内感染机会多.痰培养结果与临床结合利于指导用药.

    作者:陈传芝;曹凤珠;戚峰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CT导引下腰神经根周围抗炎治疗坐骨神经痛探讨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引起坐骨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CT、MR检查发现有腰椎间盘突出伴明确临床体征90例,CT引导下经皮穿刺至相应椎间孔附近注射得宝松、维生素B12和利多卡因混合药,使药液均匀分布椎管内硬膜外.结果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注药成功率100%.经3个月随访观察,在1、2、3个月止痛有效率分别为92.21%、87.77%、80.00%.结论 CT引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引起坐骨神经痛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新疗法,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王林友;童国海;宋琦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子宫肌瘤超声造影增强模式的初步研究

    目的 采用低机械指数连续实时成像技术研究子宫肌瘤超声造影的增强模式.方法 32例子宫肌瘤患者42个病灶接受了超声造影检查,采用对比脉冲序列CPS成像技术,造影剂为SonoVue.结果 静脉注射SonoVue,全部病灶均可见强化,并可见包膜样强化,20个子宫肌瘤病灶(47.6%)增强早于肌层;16个病灶(38.1%)增强与肌层同步;6个病灶(14.3%)增强晚于肌层.消退时间均早于肌层,呈缓慢消退.增强形态主要为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增强程度在动脉期10个病灶(23.8%)增强为高回声,19个病灶(45.2%)增强为等回声,13个病灶(31 0%)增强为低回声;静脉期41个病灶(97.6%)增强低于子宫肌层.结论 子宫肌瘤在各时相的增强模式具有特征性,采用CPS技术造影能实时连续地显示子宫肌瘤的增强特点.

    作者:张闻;陈建科;刘学明;胡晓晔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原发性小肠肿瘤8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6月至2004年7月诊治的87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资料.结果 原发性小肠肿瘤发病男女之比1.8∶1,50~60岁为发病高峰,良、恶性肿瘤之比1:4.8.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消化道出血、贫血、恶心、呕吐.30例十二指肠肿瘤中,20例(66.7%)术前确定病变部位;57例空回肠肿瘤中,17例(29.8%)术前确定病变部位.十二指肠肿瘤手术切除率76.7%(23/30),空回肠肿瘤手术切除率98.2%(56/57).结论 小肠肿瘤术前确诊率仍较低,新的诊断方法尚未成为常规,手术切除是小肠肿瘤的有效治疗.

    作者:付斌;赵宏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CT在真菌性鼻窦炎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CT在真菌性鼻窦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表现、CT特征及术中所见.结果 CT征象:病变的窦腔内为不均匀的密度增高影,其中17例病变窦腔内呈不规则点状或片状钙化影,5例上颌窦内壁骨质吸收破坏,上颌窦口扩大11例,上颌窦骨壁增生硬化16例.CT诊断鼻窦炎27例,其中真菌性鼻窦炎23例,上颌窦占位性病变3例.结论 窦腔内散在点状、片状钙化的软组织充填是真菌性鼻窦炎CT诊断的主要征象.CT在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徐红伟;李界;孙旭鸯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血清胃蛋白酶原Ⅰ和幽门螺杆菌抗体IgG与老年人胃黏膜萎缩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Ⅰ和幽门螺杆菌抗体IgG与老年人胃黏膜萎缩关系.方法 选取老年患者123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61例,慢性轻度萎缩性胃炎33例,慢性中-重度萎缩性胃炎29例,用ELISAA法定量检测血清PGI的浓度和幽门螺杆菌IgG.结果 在HP-IgG阳性和HP-IgG阴性患者中,慢性中-重度萎缩性胃炎组中血清平均PGI浓度明显低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和慢性轻度萎缩性胃炎组,差异有显著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中血清平均PGI浓度与慢性轻度萎缩性胃炎组差异有显著性.同一组中的血清平均PGI浓度在HP-IgG阳性和HP-IgG阴性中差异无显著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轻度萎缩性胃炎和慢性中-重度萎缩性胃炎患者HP-IgG阳性率分别是65.57%、45.45%、51.45%,各组间HP-IgG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无论有无HP感染,血清PGI水平与胃黏膜萎缩程度呈阳性线性关系.通过检测PGI浓度来评估老年人胃黏膜萎缩程度和对胃癌早期诊断.

    作者:杨俊;戴一扬;程家欣;陈新宇;程玲;于彭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人肺癌细胞H1299放射敏感性与细胞周期研究

    目的 通过对人肺癌细胞H1299照射前、后细胞周期分布及其周期相关基因状态等研究,初步探讨其放射敏感性与照射后细胞周期阻滞的关系.方法 利用克隆形成法比较H1299与H1299细胞照射后细胞存活份数及流式细胞术研究其细胞周期分布的差异;用功能基因芯片技术对周期相关的421基因进行分析研究;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及凋亡;苔盼蓝染色研究细胞死亡方式;用克隆形成率检测细胞的存活曲线.结果 H1299细胞对γ射线高度敏感,照射后G1期阻滞消失,但仍存在G2期阻滞;基因芯片分析,其中周期相关基因有13个基因表达改变超过对照组2倍以上;苔盼蓝染色检测到的细胞死亡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结果表明射线对细胞的杀伤绝大部分不是由于照射后细胞凋亡所致,而是由于基因表达改变使其细胞周期阻滞,失去增殖能力引起增殖死亡的结果.

    作者:孙晓江;冯建国;周翔;马胜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微量白蛋白尿与冠心病关系探讨

    目的 探讨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与冠心病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91例住院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分为冠心病组59例及对照组32例,分别测定各患者的尿白蛋白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冠心病组的尿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且冠状动脉3支病变患者的尿白蛋白水平亦显著高于1支病变(P<0.001)和2支病变(P<0.05)患者.结论 尿白蛋白水平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尿白蛋白水平越高,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微量白蛋白尿可能是冠心病发生的一个危险因子.

    作者:蔡宏文;徐耕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介绍一种原位PCR检测方法

    原位PCR就是将PCR的高效扩增与原位杂交的细胞定位相结合,在组织细胞原位检测单拷贝或低拷贝的特定DNA或RNA序列[1].作者介绍一种原位PCR方法是利用卵白素与生物素间的极高亲和力,通过一段外源性DNA片段,来达到连接标记NTPs的目的,再通过原位杂交技术来检测目的DNA.具体方法如下.

    作者:金燕燕;王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老年肺结核的CT诊断及价值(附86例分析)

    近几年,老年肺结核发病率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作者通过对86例老年肺结核CT特点的分析,评价其在老年肺结核诊断中的作用.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02至2005年期间有完整临床及CT资料的老年肺结核确诊患者86例,其中男54例,女32例;年龄65~82岁.临床表现:咳嗽、咳痰79例,血痰43例,低热盗汗57例,血沉加快42例,有3例无任何症状,在体检中发现.痰菌阳性61例,胸水找到结核杆菌17例,支气管镜活检证实9例.

    作者:冯志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胎儿唇腭裂畸形的超声诊断

    唇裂与腭裂是颜面部常见的畸形.唇、腭裂畸形患儿发病率约占分娩总数的0.1%[1].随着人们的优生优育观念的提高,广大孕妇迫切需要超声医师产前给予明确诊断.现将本院超声科近几年在这方面的探索报告如下.

    作者:许周云;邵素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数字化顺行和逆行静脉造影对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断意义

    作者收集1999年8月至2004年7月本院155例176侧下肢静脉造影资料,分析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55例中男87例,女68例;右侧64例,左侧70例,双侧21例;年龄19~77岁,平均47.9岁.病程3d~50年.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曲张56.89%,下肢肿胀37.93%,疼痛41.37%,色素沉着20.69%.

    作者:胡美春;吴晓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溶血葡萄球菌红霉素诱导克林霉素耐药的表型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为了解溶血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特别是红霉素对克林霉素的诱导耐药作用,作者收集各类标本分离的114株溶血葡萄球菌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广宇;吕火祥;胡庆丰;林月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CT诊断价值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 neoformans meningitis,CNM)是新型隐球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见的类型,其临床表现复杂,早期诊断困难,脑脊液涂片阳性率不高,容易误诊,病死率和致残率高.作者通过对13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CT对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

    作者:华京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混合型多中心型Castleman病的CT表现

    作者于2005年6月遇混合型多中心型Castleman病1例,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73岁.患糖尿病5年,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现右腹股沟淋巴结无痛性肿大2个月就诊.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8.5mmol/L↑,血沉30mm/h↑,IgG224g/L↑.B超提示右颈部、双侧腋下、双侧腹股沟区淋巴结肿大.

    作者:应世红;龚绍林;肖文波;许顺良;楼海燕;阮凌翔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螺旋CT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30例骨盆骨折患者的影像资料,以明确螺旋CT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骨盆骨折患者,男22例,女8例;年龄16~72岁.致伤原因:车祸21例,高处坠落6例,摔伤3例.30例患者均摄普通X线平片及行螺旋CT扫描.

    作者:马常根;王红莉;徐雷鸣;蔡永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CTA对颈动脉狭窄所致脑梗死的临床应用

    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1].正确判断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对应用外科或介入方法治疗和预防脑梗死有着重要的意义.颈动脉血管造影术是判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但其作为创伤性检查方法,且费用较高,不易被患者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和MR血管造影具有无创的特点,但在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无创性检查.作者就2003年7月至2004年6月收集的30例患者应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评价颈动脉狭窄情况进行探讨.

    作者:张峻;钱琦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尿NAG和微量蛋白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患者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其起病及演变隐匿,早期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尿常规蛋白定性呈阴性,一旦出现临床表现时,病变可能已至不可逆转阶段;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DN至关重要[1].作者对110例DM患者进行了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β2-微球蛋白(β2-MG)、α1~微球蛋白(α1-MG)、尿微量白蛋白(mALB)、IgG联合检测,以探讨其对DN早期诊断的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薇薇;刘存丽;袁谦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ST段水平延长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在平常临床工作中经常有胸闷、胸痛患者就诊时发现常规心电图ST段无压低或抬高,但有水平延长(ST段在基线水平持续时间≥0.12s),此类患者是否患有冠心病.结合本院3年40例ST段水平延长和26例ST段正常住院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陈斓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122例胸腹水非特异性炎症标本细胞图文报告分析

    胸腹水细胞形态学缺少特异性变化者常归为非特异性炎症.实际工作中这类标本较多,变化复杂.为了解这些细胞学图文报告与临床符合程度,提高对体液细胞学变化的认识,作者对本院2003年5月至2005年10月所报告的胸腹水非特异性炎症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孙兰青;吴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检测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近年许多实验表明,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术检测丙型肝炎病(HCV-RNA)具有快速以及特异,灵敏度高等特点.这种方法对于丙型肝炎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期间抗病毒药物的评价、受感人群的普查均有较高的实用价值.HCV-RNA定量检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肝脏炎症活动及肝损伤程度.本实验就对100份丙型肝炎分别进行HCV-RNA,抗-HCV,ALT检测,进一步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

    作者:潘克女;张永乐;任绪义;陈刚;刘宝根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食管癌根治性放疗后手术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食管癌根治性放疗后再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单纯手术组明显增多[1],尤以心肺系统和术后吻合口瘘为甚.本院自1998年10月至2005年5月共治疗25例,现将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作者:潘晓云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训练效果观察

    吞咽障碍是中风的常见并发症,约占中风发病率的50%,禁食可引起脱水、营养不良、机体抵抗力下降,影响患者康复及生活质量.其中1/3的吞咽障碍患者会发生误吸,诱发吸入性肺炎,严重者可因窒息而危及生命.因此必须尽早改善其摄食吞咽功能.本科于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对50例吞咽障碍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提高生活质量,取得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金岙莲;郭根平;沈斐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口服大蒜预防老年人口腔肠道真菌感染临床疗效观察

    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且不断升级,杀死机体内的敏感菌,破坏微生态平衡,给真菌生长繁殖创造了条件,临床上真菌感染的患者日益增多,尤其是老年患者免疫力低下,极易造成真菌的第二重感染,而目前也尚无有效的预防真菌感染的护理措施.本科于2005年2至12月期间,对应用抗生素的老年患者,同时口服大蒜以预防口腔和肠道真菌感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宇红;沈小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ICU内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

    ICU内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为院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而且能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临床治疗相当困难,因此控制和预防ICU内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十分重要.作者分析本院ICU 2001年5月至2004年10月30例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对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进行探讨,旨在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重症抢救的成功率.

    作者:应晓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静脉滴注加替沙星的不良反应与护理对策

    目前,加替沙星作为第四代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治疗院内外呼吸道感染及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等方面获良好疗效.其在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静脉给药局部和胃肠道反应,应同时受到关注.作者通过观察120例患者在静滴加替沙星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对此采取相应护理措施,获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史碧容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脉冲电磁场系统治疗骨质疏松引起疼痛的效果评价及护理

    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1],导致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增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主要是疼痛、身长缩短、驼背、骨折和呼吸系统障碍.特别是疼痛,给老年人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本科应用脉冲电磁场系统对68例伴有严重疼痛的骨质疏松患者进行了治疗,通过观察发现对减轻患者的疼痛有显著疗效.

    作者:杭灵燕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预注麻黄碱对硬膜外麻醉腹部手术患者血压的影响

    由于硬膜外麻醉使所阻滞区域交感神经亦致传导阻滞,血管扩张,在术中造成患者血压骤然下降.本组在手术前预注麻黄碱对手术患者血压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军民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不同药物组合镇静BIS值与血流动力学变化相关性

    清醒纤支镜辅助插管由于表麻不完善和紧张心理情绪等容易造成血流动力学的波动.镇静下纤维支气管镜辅助下插管可以减少插管对颈髓损伤患者病情的影响,增加插管的安全性和成功率[1].选用何种镇静、镇痛药物配合纤支镜插管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小,目前临床尚未定论.作者通过观察几种不同药物组合在纤支镜插管期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寻找较好的药物组合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马剑锋;倪育飞;秦培顺;李军;刘华程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米索前列醇配伍异丙酚和芬太尼用于无痛人流的临床观察

    2004年5月至2006年2月本院采用异丙酚、芬太尼联合米索前列醇行无痛人流手术.异丙酚是一种起效迅速,短效的全身麻醉诱导剂,芬太尼能加强异丙酚的药效,有利于维持术中的呼吸循环稳定,使诱导时间缩短,而镇痛作用可以延续到术后[1].米索前列醇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前列腺E(PGE)衍生物,具有促进宫颈成熟、软化宫颈、加强子宫收缩的作用.作者对米索前列醇配伍异丙酚、芬太尼用于无痛人流进行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蓝晓林;倪剑武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肺癌微转移研究进展

    肺癌转移是肺癌的恶性标志和特征,也是导致患者治疗无效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这与肺癌患者早期即存在的全身微转移有关.常规病理检查漏诊的微小转移病灶,通常为几个恶性细胞或直径<2mm的转移灶.某些被认为可根治的早期肺癌病灶转移可能已发生于手术前,常规CT、MR乃至PET亦不易检测到,但其它技术可能检测出转移至淋巴结、骨髓等处的微小转移灶,说明已非早期.微转移还导致了临床对TNM分期的下调,若进行准确分期,合理规范治疗,则可提高患者生存率.肿瘤微转移是分子诊断及分子分期的重要依据,是指导治疗的重要参考.

    作者:江皓;马胜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骨缺损修复的研究-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对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分化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MP-2)的诱骨活性及对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了解其在体外作用的佳浓度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BMP异位成骨试验模型,进行rhBMP-2的诱骨活性评价;采用MTT法研究不同浓度的rhBMP-2对培养兔骨髓基质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试剂盒和考马斯亮蓝染色分别研究不同浓度的rhBMP-2对骨髓基质细胞ALP活性及细胞总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 rhBMP-2植入肌袋内,术后2周即可见大量骨母细胞形成,术后4周可见成熟新生骨组织.MTT结果显示在100ng/ml时,OD值达高(0.170±0.033).ALP活性和细胞蛋白含量结果显示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OD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1),且呈剂量-效应依赖关系.结论 rhBMP-2具有良好的诱骨活性,具有明显的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其作用呈剂量-效应依赖关系,有望应用于骨组织工程及临床骨缺损修复的研究中.

    作者:金晓华;朱慧勇;傅其宏;吴求亮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CDKs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CDKs)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79例手术切除的大肠癌标本,同时取距癌灶5cm以外的癌旁组织及10cm以外的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法,SP法)检测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CDKs的表达.结果 79例标本癌组织中CDKs表达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0.01).CDKs的表达与患者组织学类型之间均存在程度不同的统计学联系(P<0.05),此外CDK2的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之间;CDC2与患者浸润深度、肿瘤大小之间;CDK4与患者年龄之间均存在统计学联系(P<0.05).结论 CDKs的过表达是大肠癌发生的早期事件,是影响大肠细胞正常细胞周期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者:闫竞一;朱冠保;兰升红;姚建高;张启瑜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苏木醇提取物对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目的 研究苏木醇提取物对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Wistar大鼠为供者、SD大鼠为受者,建立异位(腹腔)心脏移植模型,按组分别以橄榄油、苏木醇提取物、环孢素A、小剂量苏木醇提取物+半量环孢素A灌胃.术后观察移植心的存活时间,移植心的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移植心ICAM-1、VCAM-1表达,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外周血IL-4、IL-10含量.结果 接受苏木醇提取物及小剂量苏木醇提取物+半量环孢素A灌胃的大鼠,移植心存活时间显著延长,病理损害程度减轻,移植心ICAM-1、VCAM-1的表达减少,外周血IL-4、IL-10的表达降低.结论 苏木醇提取物对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崔丽丽;于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计算机管理在医院供应室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管理在我国医疗系统中已全面普及应用,并取得了满意效果.本院供应室与计算机中心合作开发了供应室管理系统软件,并于2003年5月起实际运用,现报道如下.

    作者:斯彩予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牙科诊疗机构器械消毒方法及效果分析

    口腔器械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甚至血液,污染严重.若消毒不彻底,可成为传播疾病的重要途径[1].为了解本区牙科诊疗机构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方法使用情况及实际消毒效果,探讨实用、高效的消毒灭菌方法,制定消毒灭菌管理规范.作者于2004年11月至2005年2月对辖区34家牙科诊疗机构常用口腔器械进行消毒效果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淑清;陈慧;应郁敏;周惠珍;何纯定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髌骨纵行骨折漏诊7例分析

    髌骨纵行骨折是一种较少见的骨折类型,好发于青壮年男性.由于髌骨的解剖位置以及纵行骨折面分离不大,所以在常规的正侧位检查中容易漏诊.作者自2002年6月至2005年6月共发现漏诊7例髌骨纵行骨折,现分析如下.

    作者:徐亦生;高智琴;朱文良;占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右半结肠癌误诊为阑尾炎性疾病18例临床分析

    作者回顾本院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128例右半结肠癌资料中,有18例入院误诊为阑尾炎及阑尾周围脓肿.现就误诊原因分析及治疗报道如下.

    作者:邱招涨;杨琼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肺栓塞诊断的经验与误诊教训

    肺动脉栓塞(肺栓塞)是呼吸内科急症,临床上以往认为是少见病,随着认识和诊断技术的提高,肺栓塞在临床并不少见.较多的资料表明,肺栓塞不仅在西方、在我国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疾病,且误诊率高、病死率居高不下,实属重要的医疗保健问题[1].本院1998年7月至2004年7月共收治了63例肺栓塞患者.在诊断中只因缺乏足够的警惕或检查手段,致使误诊、漏诊频多.国外报告生前确诊率仅10%~30%,凡能及时作出诊断及治疗的肺栓塞患者只有7%死亡,而没有被诊断的肺栓塞60%死亡,其中33%在发病后第1小时内迅速的死亡[1].因此肺栓塞的早期正确诊断十分重要.作者对63例患者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慈晓;林晓杰;张鸣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乙肝病毒抗原抗体的若干研究状况

    上世纪70年代前根据流行病学情况,将病毒性肝炎分为传染性肝炎和血清性肝炎两型.由于病原不明,研究一直停滞不前,直到Blumberg发现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以后,才于70年代初将前者改称为甲型肝炎,后者改称为乙型肝炎,并认为胃肠外传染是乙型肝炎唯一的传播途径.现就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的若干研究作一叙述.

    作者:刘水渠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治疗脑中风中药研究进展

    目前国内外对治疗脑中风药物的研究尚未获突破性进展,因而中药中寻求预防、治疗脑中风有效药物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近来研究表明,脑血管病发生与体内自由基的产生有密切关系,氧自由基是造成脑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自由基清除剂能大限度地保护脑组织,降低中风的危险;使用神经元保护剂可延长佳治疗时间,已成为目前治疗脑中风的主要方法.中药用于预防治疗脑中风也已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作者就近年来关于中药治疗脑中风研究取得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戚静燕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祛风清热合剂质量标准的研究

    祛风清热合剂由蔓荆子、赤芍、银花、粉葛根、姜半夏、车前子等12味中药组成,具有祛风活血、清热明目的功效,用于角膜炎、病毒性角膜炎、虹膜炎等.为有效控制本制剂质量,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其方中赤芍进行了定性鉴别,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该制剂中赤芍的有效成分芍药苷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本定性定量方法,可较严格地控制本制剂的内在质量.

    作者:叶宓曚;徐凌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芍药不同部位芍药甙和苯甲酸的含量分析

    赤芍为毛莨科植物芍药或川赤芍的干燥根.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根经水煮后晒干而得.现代研究表明,白芍含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苯甲酸、鞣质、挥发油、B-谷甾醇、脂肪油等成分.其中,有效成分芍药甙,具有镇静、解痉、抗炎、抗应激性溃疡病等方面的药效,且毒性较小;而苯甲酸为其有害成分[1-3].为考察赤、白芍及芍药不同部位中芍药甙和苯甲酸的含量差异,作者采用HPLC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为芍药的产地加工与质量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宋俊英;曾晓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肠道气囊肿病2例临床分析

    肠道气囊肿病(Pneumatosis cystoides intestinalis,PCI)是一种发生在肠壁黏膜或浆膜下的含气囊肿病,临床少见.临床上常易误漏诊,作者报告2例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对此病的诊治水平.

    作者:林海;马莉莉;李淑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温州市松台社区6761例人群5年血压综合干预调研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死亡疾病谱中心脑血管病开始上升为第一位.从1991年公布的全国高血压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由1959年的5.11%上升到11.90%,而每年约新发生300万左右高血压患者.现已明确高血压、动脉硬化为脑卒中的主要致病因素.研究显示在西方人群中,高血压在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的指数为基数的7倍,而且脑卒中全部病死率的50%及冠心病近1/4的患者是由于高血压所致.

    作者:全世超;王淑芬;陈瑞像;潘景业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