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癌微转移研究进展

江皓;马胜林

关键词:早期肺癌, 肿瘤微转移, 微小转移灶, 患者治疗, 微小转移病灶, 分子分期, 能检测, 规范治疗, 分子诊断, 恶性细胞, 病理检查, 生存率, 淋巴结, 癌转移, 癌患者, 直径, 特征, 死亡, 手术, 漏诊
摘要:肺癌转移是肺癌的恶性标志和特征,也是导致患者治疗无效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这与肺癌患者早期即存在的全身微转移有关.常规病理检查漏诊的微小转移病灶,通常为几个恶性细胞或直径<2mm的转移灶.某些被认为可根治的早期肺癌病灶转移可能已发生于手术前,常规CT、MR乃至PET亦不易检测到,但其它技术可能检测出转移至淋巴结、骨髓等处的微小转移灶,说明已非早期.微转移还导致了临床对TNM分期的下调,若进行准确分期,合理规范治疗,则可提高患者生存率.肿瘤微转移是分子诊断及分子分期的重要依据,是指导治疗的重要参考.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药物组合镇静BIS值与血流动力学变化相关性

    清醒纤支镜辅助插管由于表麻不完善和紧张心理情绪等容易造成血流动力学的波动.镇静下纤维支气管镜辅助下插管可以减少插管对颈髓损伤患者病情的影响,增加插管的安全性和成功率[1].选用何种镇静、镇痛药物配合纤支镜插管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小,目前临床尚未定论.作者通过观察几种不同药物组合在纤支镜插管期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寻找较好的药物组合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马剑锋;倪育飞;秦培顺;李军;刘华程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混合型多中心型Castleman病的CT表现

    作者于2005年6月遇混合型多中心型Castleman病1例,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73岁.患糖尿病5年,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现右腹股沟淋巴结无痛性肿大2个月就诊.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8.5mmol/L↑,血沉30mm/h↑,IgG224g/L↑.B超提示右颈部、双侧腋下、双侧腹股沟区淋巴结肿大.

    作者:应世红;龚绍林;肖文波;许顺良;楼海燕;阮凌翔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ST段水平延长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在平常临床工作中经常有胸闷、胸痛患者就诊时发现常规心电图ST段无压低或抬高,但有水平延长(ST段在基线水平持续时间≥0.12s),此类患者是否患有冠心病.结合本院3年40例ST段水平延长和26例ST段正常住院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陈斓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数字化顺行和逆行静脉造影对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断意义

    作者收集1999年8月至2004年7月本院155例176侧下肢静脉造影资料,分析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55例中男87例,女68例;右侧64例,左侧70例,双侧21例;年龄19~77岁,平均47.9岁.病程3d~50年.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曲张56.89%,下肢肿胀37.93%,疼痛41.37%,色素沉着20.69%.

    作者:胡美春;吴晓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尿NAG和微量蛋白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患者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其起病及演变隐匿,早期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尿常规蛋白定性呈阴性,一旦出现临床表现时,病变可能已至不可逆转阶段;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DN至关重要[1].作者对110例DM患者进行了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β2-微球蛋白(β2-MG)、α1~微球蛋白(α1-MG)、尿微量白蛋白(mALB)、IgG联合检测,以探讨其对DN早期诊断的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薇薇;刘存丽;袁谦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计算机管理在医院供应室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管理在我国医疗系统中已全面普及应用,并取得了满意效果.本院供应室与计算机中心合作开发了供应室管理系统软件,并于2003年5月起实际运用,现报道如下.

    作者:斯彩予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ICU内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

    ICU内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为院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而且能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临床治疗相当困难,因此控制和预防ICU内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十分重要.作者分析本院ICU 2001年5月至2004年10月30例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对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进行探讨,旨在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重症抢救的成功率.

    作者:应晓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老年肺结核的CT诊断及价值(附86例分析)

    近几年,老年肺结核发病率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作者通过对86例老年肺结核CT特点的分析,评价其在老年肺结核诊断中的作用.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02至2005年期间有完整临床及CT资料的老年肺结核确诊患者86例,其中男54例,女32例;年龄65~82岁.临床表现:咳嗽、咳痰79例,血痰43例,低热盗汗57例,血沉加快42例,有3例无任何症状,在体检中发现.痰菌阳性61例,胸水找到结核杆菌17例,支气管镜活检证实9例.

    作者:冯志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介绍一种原位PCR检测方法

    原位PCR就是将PCR的高效扩增与原位杂交的细胞定位相结合,在组织细胞原位检测单拷贝或低拷贝的特定DNA或RNA序列[1].作者介绍一种原位PCR方法是利用卵白素与生物素间的极高亲和力,通过一段外源性DNA片段,来达到连接标记NTPs的目的,再通过原位杂交技术来检测目的DNA.具体方法如下.

    作者:金燕燕;王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CTA对颈动脉狭窄所致脑梗死的临床应用

    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1].正确判断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对应用外科或介入方法治疗和预防脑梗死有着重要的意义.颈动脉血管造影术是判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但其作为创伤性检查方法,且费用较高,不易被患者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和MR血管造影具有无创的特点,但在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无创性检查.作者就2003年7月至2004年6月收集的30例患者应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评价颈动脉狭窄情况进行探讨.

    作者:张峻;钱琦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CT在真菌性鼻窦炎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CT在真菌性鼻窦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表现、CT特征及术中所见.结果 CT征象:病变的窦腔内为不均匀的密度增高影,其中17例病变窦腔内呈不规则点状或片状钙化影,5例上颌窦内壁骨质吸收破坏,上颌窦口扩大11例,上颌窦骨壁增生硬化16例.CT诊断鼻窦炎27例,其中真菌性鼻窦炎23例,上颌窦占位性病变3例.结论 窦腔内散在点状、片状钙化的软组织充填是真菌性鼻窦炎CT诊断的主要征象.CT在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徐红伟;李界;孙旭鸯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微量白蛋白尿与冠心病关系探讨

    目的 探讨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与冠心病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91例住院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分为冠心病组59例及对照组32例,分别测定各患者的尿白蛋白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冠心病组的尿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且冠状动脉3支病变患者的尿白蛋白水平亦显著高于1支病变(P<0.001)和2支病变(P<0.05)患者.结论 尿白蛋白水平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尿白蛋白水平越高,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微量白蛋白尿可能是冠心病发生的一个危险因子.

    作者:蔡宏文;徐耕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芍药不同部位芍药甙和苯甲酸的含量分析

    赤芍为毛莨科植物芍药或川赤芍的干燥根.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根经水煮后晒干而得.现代研究表明,白芍含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苯甲酸、鞣质、挥发油、B-谷甾醇、脂肪油等成分.其中,有效成分芍药甙,具有镇静、解痉、抗炎、抗应激性溃疡病等方面的药效,且毒性较小;而苯甲酸为其有害成分[1-3].为考察赤、白芍及芍药不同部位中芍药甙和苯甲酸的含量差异,作者采用HPLC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为芍药的产地加工与质量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宋俊英;曾晓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训练效果观察

    吞咽障碍是中风的常见并发症,约占中风发病率的50%,禁食可引起脱水、营养不良、机体抵抗力下降,影响患者康复及生活质量.其中1/3的吞咽障碍患者会发生误吸,诱发吸入性肺炎,严重者可因窒息而危及生命.因此必须尽早改善其摄食吞咽功能.本科于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对50例吞咽障碍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提高生活质量,取得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金岙莲;郭根平;沈斐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子宫肌瘤超声造影增强模式的初步研究

    目的 采用低机械指数连续实时成像技术研究子宫肌瘤超声造影的增强模式.方法 32例子宫肌瘤患者42个病灶接受了超声造影检查,采用对比脉冲序列CPS成像技术,造影剂为SonoVue.结果 静脉注射SonoVue,全部病灶均可见强化,并可见包膜样强化,20个子宫肌瘤病灶(47.6%)增强早于肌层;16个病灶(38.1%)增强与肌层同步;6个病灶(14.3%)增强晚于肌层.消退时间均早于肌层,呈缓慢消退.增强形态主要为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增强程度在动脉期10个病灶(23.8%)增强为高回声,19个病灶(45.2%)增强为等回声,13个病灶(31 0%)增强为低回声;静脉期41个病灶(97.6%)增强低于子宫肌层.结论 子宫肌瘤在各时相的增强模式具有特征性,采用CPS技术造影能实时连续地显示子宫肌瘤的增强特点.

    作者:张闻;陈建科;刘学明;胡晓晔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髌骨纵行骨折漏诊7例分析

    髌骨纵行骨折是一种较少见的骨折类型,好发于青壮年男性.由于髌骨的解剖位置以及纵行骨折面分离不大,所以在常规的正侧位检查中容易漏诊.作者自2002年6月至2005年6月共发现漏诊7例髌骨纵行骨折,现分析如下.

    作者:徐亦生;高智琴;朱文良;占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螺旋CT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30例骨盆骨折患者的影像资料,以明确螺旋CT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骨盆骨折患者,男22例,女8例;年龄16~72岁.致伤原因:车祸21例,高处坠落6例,摔伤3例.30例患者均摄普通X线平片及行螺旋CT扫描.

    作者:马常根;王红莉;徐雷鸣;蔡永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骨缺损修复的研究-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对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分化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MP-2)的诱骨活性及对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了解其在体外作用的佳浓度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BMP异位成骨试验模型,进行rhBMP-2的诱骨活性评价;采用MTT法研究不同浓度的rhBMP-2对培养兔骨髓基质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试剂盒和考马斯亮蓝染色分别研究不同浓度的rhBMP-2对骨髓基质细胞ALP活性及细胞总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 rhBMP-2植入肌袋内,术后2周即可见大量骨母细胞形成,术后4周可见成熟新生骨组织.MTT结果显示在100ng/ml时,OD值达高(0.170±0.033).ALP活性和细胞蛋白含量结果显示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OD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1),且呈剂量-效应依赖关系.结论 rhBMP-2具有良好的诱骨活性,具有明显的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其作用呈剂量-效应依赖关系,有望应用于骨组织工程及临床骨缺损修复的研究中.

    作者:金晓华;朱慧勇;傅其宏;吴求亮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食管癌根治性放疗后手术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食管癌根治性放疗后再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单纯手术组明显增多[1],尤以心肺系统和术后吻合口瘘为甚.本院自1998年10月至2005年5月共治疗25例,现将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作者:潘晓云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胎儿唇腭裂畸形的超声诊断

    唇裂与腭裂是颜面部常见的畸形.唇、腭裂畸形患儿发病率约占分娩总数的0.1%[1].随着人们的优生优育观念的提高,广大孕妇迫切需要超声医师产前给予明确诊断.现将本院超声科近几年在这方面的探索报告如下.

    作者:许周云;邵素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医学卫生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