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皓;马胜林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CDKs)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79例手术切除的大肠癌标本,同时取距癌灶5cm以外的癌旁组织及10cm以外的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法,SP法)检测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CDKs的表达.结果 79例标本癌组织中CDKs表达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0.01).CDKs的表达与患者组织学类型之间均存在程度不同的统计学联系(P<0.05),此外CDK2的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之间;CDC2与患者浸润深度、肿瘤大小之间;CDK4与患者年龄之间均存在统计学联系(P<0.05).结论 CDKs的过表达是大肠癌发生的早期事件,是影响大肠细胞正常细胞周期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者:闫竞一;朱冠保;兰升红;姚建高;张启瑜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胸腹水细胞形态学缺少特异性变化者常归为非特异性炎症.实际工作中这类标本较多,变化复杂.为了解这些细胞学图文报告与临床符合程度,提高对体液细胞学变化的认识,作者对本院2003年5月至2005年10月所报告的胸腹水非特异性炎症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孙兰青;吴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口腔器械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甚至血液,污染严重.若消毒不彻底,可成为传播疾病的重要途径[1].为了解本区牙科诊疗机构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方法使用情况及实际消毒效果,探讨实用、高效的消毒灭菌方法,制定消毒灭菌管理规范.作者于2004年11月至2005年2月对辖区34家牙科诊疗机构常用口腔器械进行消毒效果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淑清;陈慧;应郁敏;周惠珍;何纯定 刊期: 2006年第11期
2004年5月至2006年2月本院采用异丙酚、芬太尼联合米索前列醇行无痛人流手术.异丙酚是一种起效迅速,短效的全身麻醉诱导剂,芬太尼能加强异丙酚的药效,有利于维持术中的呼吸循环稳定,使诱导时间缩短,而镇痛作用可以延续到术后[1].米索前列醇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前列腺E(PGE)衍生物,具有促进宫颈成熟、软化宫颈、加强子宫收缩的作用.作者对米索前列醇配伍异丙酚、芬太尼用于无痛人流进行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蓝晓林;倪剑武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在平常临床工作中经常有胸闷、胸痛患者就诊时发现常规心电图ST段无压低或抬高,但有水平延长(ST段在基线水平持续时间≥0.12s),此类患者是否患有冠心病.结合本院3年40例ST段水平延长和26例ST段正常住院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陈斓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上世纪70年代前根据流行病学情况,将病毒性肝炎分为传染性肝炎和血清性肝炎两型.由于病原不明,研究一直停滞不前,直到Blumberg发现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以后,才于70年代初将前者改称为甲型肝炎,后者改称为乙型肝炎,并认为胃肠外传染是乙型肝炎唯一的传播途径.现就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的若干研究作一叙述.
作者:刘水渠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肺动脉栓塞(肺栓塞)是呼吸内科急症,临床上以往认为是少见病,随着认识和诊断技术的提高,肺栓塞在临床并不少见.较多的资料表明,肺栓塞不仅在西方、在我国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疾病,且误诊率高、病死率居高不下,实属重要的医疗保健问题[1].本院1998年7月至2004年7月共收治了63例肺栓塞患者.在诊断中只因缺乏足够的警惕或检查手段,致使误诊、漏诊频多.国外报告生前确诊率仅10%~30%,凡能及时作出诊断及治疗的肺栓塞患者只有7%死亡,而没有被诊断的肺栓塞60%死亡,其中33%在发病后第1小时内迅速的死亡[1].因此肺栓塞的早期正确诊断十分重要.作者对63例患者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慈晓;林晓杰;张鸣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管理在我国医疗系统中已全面普及应用,并取得了满意效果.本院供应室与计算机中心合作开发了供应室管理系统软件,并于2003年5月起实际运用,现报道如下.
作者:斯彩予 刊期: 2006年第11期
ICU内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为院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而且能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临床治疗相当困难,因此控制和预防ICU内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十分重要.作者分析本院ICU 2001年5月至2004年10月30例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对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进行探讨,旨在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重症抢救的成功率.
作者:应晓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作者回顾本院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128例右半结肠癌资料中,有18例入院误诊为阑尾炎及阑尾周围脓肿.现就误诊原因分析及治疗报道如下.
作者:邱招涨;杨琼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赤芍为毛莨科植物芍药或川赤芍的干燥根.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根经水煮后晒干而得.现代研究表明,白芍含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苯甲酸、鞣质、挥发油、B-谷甾醇、脂肪油等成分.其中,有效成分芍药甙,具有镇静、解痉、抗炎、抗应激性溃疡病等方面的药效,且毒性较小;而苯甲酸为其有害成分[1-3].为考察赤、白芍及芍药不同部位中芍药甙和苯甲酸的含量差异,作者采用HPLC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为芍药的产地加工与质量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宋俊英;曾晓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祛风清热合剂由蔓荆子、赤芍、银花、粉葛根、姜半夏、车前子等12味中药组成,具有祛风活血、清热明目的功效,用于角膜炎、病毒性角膜炎、虹膜炎等.为有效控制本制剂质量,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其方中赤芍进行了定性鉴别,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该制剂中赤芍的有效成分芍药苷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本定性定量方法,可较严格地控制本制剂的内在质量.
作者:叶宓曚;徐凌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近几年,老年肺结核发病率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作者通过对86例老年肺结核CT特点的分析,评价其在老年肺结核诊断中的作用.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02至2005年期间有完整临床及CT资料的老年肺结核确诊患者86例,其中男54例,女32例;年龄65~82岁.临床表现:咳嗽、咳痰79例,血痰43例,低热盗汗57例,血沉加快42例,有3例无任何症状,在体检中发现.痰菌阳性61例,胸水找到结核杆菌17例,支气管镜活检证实9例.
作者:冯志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1].正确判断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对应用外科或介入方法治疗和预防脑梗死有着重要的意义.颈动脉血管造影术是判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但其作为创伤性检查方法,且费用较高,不易被患者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和MR血管造影具有无创的特点,但在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无创性检查.作者就2003年7月至2004年6月收集的30例患者应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评价颈动脉狭窄情况进行探讨.
作者:张峻;钱琦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前国内外对治疗脑中风药物的研究尚未获突破性进展,因而中药中寻求预防、治疗脑中风有效药物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近来研究表明,脑血管病发生与体内自由基的产生有密切关系,氧自由基是造成脑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自由基清除剂能大限度地保护脑组织,降低中风的危险;使用神经元保护剂可延长佳治疗时间,已成为目前治疗脑中风的主要方法.中药用于预防治疗脑中风也已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作者就近年来关于中药治疗脑中风研究取得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戚静燕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与冠心病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91例住院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分为冠心病组59例及对照组32例,分别测定各患者的尿白蛋白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冠心病组的尿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且冠状动脉3支病变患者的尿白蛋白水平亦显著高于1支病变(P<0.001)和2支病变(P<0.05)患者.结论 尿白蛋白水平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尿白蛋白水平越高,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微量白蛋白尿可能是冠心病发生的一个危险因子.
作者:蔡宏文;徐耕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且不断升级,杀死机体内的敏感菌,破坏微生态平衡,给真菌生长繁殖创造了条件,临床上真菌感染的患者日益增多,尤其是老年患者免疫力低下,极易造成真菌的第二重感染,而目前也尚无有效的预防真菌感染的护理措施.本科于2005年2至12月期间,对应用抗生素的老年患者,同时口服大蒜以预防口腔和肠道真菌感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宇红;沈小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肺癌转移是肺癌的恶性标志和特征,也是导致患者治疗无效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这与肺癌患者早期即存在的全身微转移有关.常规病理检查漏诊的微小转移病灶,通常为几个恶性细胞或直径<2mm的转移灶.某些被认为可根治的早期肺癌病灶转移可能已发生于手术前,常规CT、MR乃至PET亦不易检测到,但其它技术可能检测出转移至淋巴结、骨髓等处的微小转移灶,说明已非早期.微转移还导致了临床对TNM分期的下调,若进行准确分期,合理规范治疗,则可提高患者生存率.肿瘤微转移是分子诊断及分子分期的重要依据,是指导治疗的重要参考.
作者:江皓;马胜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由于硬膜外麻醉使所阻滞区域交感神经亦致传导阻滞,血管扩张,在术中造成患者血压骤然下降.本组在手术前预注麻黄碱对手术患者血压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军民 刊期: 2006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对人肺癌细胞H1299照射前、后细胞周期分布及其周期相关基因状态等研究,初步探讨其放射敏感性与照射后细胞周期阻滞的关系.方法 利用克隆形成法比较H1299与H1299细胞照射后细胞存活份数及流式细胞术研究其细胞周期分布的差异;用功能基因芯片技术对周期相关的421基因进行分析研究;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及凋亡;苔盼蓝染色研究细胞死亡方式;用克隆形成率检测细胞的存活曲线.结果 H1299细胞对γ射线高度敏感,照射后G1期阻滞消失,但仍存在G2期阻滞;基因芯片分析,其中周期相关基因有13个基因表达改变超过对照组2倍以上;苔盼蓝染色检测到的细胞死亡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结果表明射线对细胞的杀伤绝大部分不是由于照射后细胞凋亡所致,而是由于基因表达改变使其细胞周期阻滞,失去增殖能力引起增殖死亡的结果.
作者:孙晓江;冯建国;周翔;马胜林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