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晶晶;包颖兰;于常华;崔凤;吕慧芳;徐玉清
目的 比较DC及IL-2,IL-15维持NK细胞体内活性的作用效果. 方法 DAPI标记的NK细胞输入负瘤小鼠体内,同时分别给予DC、IL-2及IL-15,不同时间取肿瘤组织,荧光显微镜及电镜观察;MTT法测NK杀伤活性. 结果 DC可增强NK杀伤活性,NK/DC为1:1时NK细胞杀伤活性强于NK/DC为10:1时(P<0.05).肿瘤组织内NK分布呈时间及剂量相关性,DC组NK浸润数量多于IL-2组及IL-15组,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24小时内DC可维持并促进NK细胞活性,无需依赖外源性细胞因子.NK与DC的相互作用与剂量相关.
作者:嵇晶晶;包颖兰;于常华;崔凤;吕慧芳;徐玉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构建凋亡抑制蛋白Livin两种异构体(Livinα和β)的原核细胞表达载体pET32a(+)-livinα和pET32a(+)-livinβ.方法 设计合成扩增Livin基因异构体全长cDNA序列的特异性PCR引物,以Hela细胞总RNA为模板,RT-PCR获得Livin基因异构体全长cDNA序列,用限制性内切酶Bam HⅠ和Hand Ⅲ双酶切取所需目的片段,并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的多克隆位点,经酶切、PCR鉴定,并经过测序证实后,构建成为Livin基因异构体表达载体(pET32a(+)-livinα、β).将重组质粒转入表达菌株BL21,诱导表达收集菌液,超声碎菌,取其上清和沉淀分别进行SDS-PAGE电泳.结果 成功获得Livinα和β全长cDNA序列,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上;成功获得大小为55kd左右的融合蛋白.结论 Livin基因两种异构体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融合蛋白的制备,为进一步研究Livin异构体功能及在肿瘤细胞中的抗凋亡效应奠定了基础.此蛋白也可用于进一步抗体制备、免疫鉴定和诊断等研究.
作者:邹爱民;沈建军;高萍;林芳;张惠中 刊期: 2007年第06期
0 引言食管鳞癌是人类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新发病例约31.04万,发病率在世界不同地理区域差别很大[1].我国是食管鳞癌高发区,发病率居世界首位.1982年Syrjanen[2]首先通过对60例食管鳞癌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发现,约40%具有HPV感染的特征性改变,随后有关HPV与食道癌关系的报道颇多,不少学者证实HPV感染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也有部分学者持相反观点.
作者:崔金环;杨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研制抑制肺癌细胞功能性单抗,为治疗肺癌提供靶向治疗剂,并为分离获得肺癌相关的分子靶标打下基础.方法 从新鲜人肺癌组织分离肿瘤细胞免疫Bal b/c小鼠,免疫小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后接种于甲基纤维素,制备大容量功能性抗体库.采用活细胞荧光、ELISA、免疫组化、肿瘤增殖、侵袭、黏附、动物体内治疗实验等方法筛选鉴定抑制肿瘤细胞的功能性单抗.结果 本次融合共获得了1573株杂交瘤克隆,在能与肺癌细胞膜反应的314株克隆中,154株与正常肺组织不反应或低反应.功能性筛选发现41株单抗显著地抑制肺癌细胞增殖,24株能抑制肺癌细胞对Matrigel的侵袭,15株能抑制肺癌细胞与Collagen I的黏附,进一步实验验证了2株单抗能在体内抑制肺癌移植瘤的生长.结论 采用大容量功能性抗体库技术成功获得了多株具有抑制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功能性单抗,其中2株可能具有靶向治疗肺癌的应用潜力.
作者:胡海;冉宇靓;陈立钊;遇珑;孙立新;杨治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肝素对小鼠肝癌高转移株Hca-F和低转移株Hca-P细胞与冰冻淋巴结切片体外粘附和体内淋巴道转移的影响,探讨其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细胞黏附检测(Stamper-Woodruff Method)、组织化学、流式细胞分析等方法,观察和检测肿瘤细胞粘附和转移的情况.结果 肝素体外对小鼠肝癌细胞Hca-F和Hca-P与冰冻淋巴结切片粘附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00U、150U肝素组与对照组比较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肝素体内对小鼠肝癌细胞Hca-F淋巴道转移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00U肝素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鼠肝癌细胞Hca-F和Hca-P均有L-选择蛋白的表达,仅程度不同,L-选择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低与Hca-F和Hca-P细胞的淋巴道转移潜能正相关,肝素竞争性抑制L-选择蛋白与其配体的结合过程,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细胞转移的目的,这可能是肝素抑制肿瘤及其转移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由此也说明L-选择蛋白介导和协助了Hca-F和Hca-P细胞的淋巴道转移.
作者:王宏梅;魏巍;谢涛;康晓慧;左云飞;张嘉宁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恶性肿瘤患者念珠菌感染临床的特点,分析念珠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念珠菌感染的预防和监控提供指导作用. 方法采用查阅病历的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05年12月在唐山市人民医院住院并发生念珠菌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的相关资料.结果 785例恶性肿瘤患者念珠菌感染率为21.02%;念珠菌类型主要是白色念珠菌(77.78%),其次为光滑念珠菌(11.77%).易发生感染的部位是口腔及上呼吸道,占55.75%.性别对念珠菌感染没有影响,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住院时间长、肿瘤分期晚、接受化疗及放疗、广谱抗生素和激素的大量使用、各种侵入性诊疗操作的应用等. 结论念珠菌是临床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免疫力低下是恶性肿瘤患者发生念珠菌感染的重要原因,必须重视念珠菌感染的预防和监控.
作者:李艳华;韩素桂;曹雪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预测食管癌普遍高表达蛋白COX-2和MAGE-4的HLA-A2/A3限制性CTL表位.方法 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SYFPEITHI初步预测,结合三维构效定量关系和蛋白酶体酶切位点分析.结果 对SYFPEITHI预测>20的九肽用MHCPred和NetChop3.0作进一步分析,并与已报道抗原肽进行比对,初步筛选出了42个潜在的CTL表位.结论 这42个九肽均未见文献报道,进一步鉴定将为CTL表位疫苗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线索.其中,MAGE- 422-30、202-210、286-294及COX-2479-487 4个九肽具有与HLA-A2和HLA-A3超型潜在的交叉免疫活性,将为研制简约的高效广谱食管癌疫苗提供候选肽.
作者:孙战强;李永欣;娄慧萍;李静静;陈鲤翔;祁元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多瑞吉(芬太尼透皮贴片)治疗癌症疼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应用多瑞吉治疗中重度癌痛患者60例,按数字分级法(NRS)判断疼痛缓解程度,采用癌症病人生活质量评分标准(QOL)评定生活质量变化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患者疼痛缓解率为98.3%,其中完全缓解25例(41.7%),明显缓解31例(51.7%),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便秘、头晕.结论 多瑞吉治疗中重度癌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轻,应用方便,可明显改善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徐建芳;陈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Cs)疫苗在人源化裸鼠体内的抗胃癌免疫保护作用.方法 制备DCRNA疫苗;建立人源化裸鼠模型;15只人源化裸鼠随机分为DCRNA组、DCs组和PBS组,每组5只,分别用DCRNA、DCs和PBS皮下免疫注射2次,间隔1周,末次免疫后3天皮下接种胃癌细胞.各组裸鼠外周血人源性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检测和观察GVHD反应.观察裸鼠瘤体积和瘤重.检测细胞因子IL-12和IFN-γ水平.结果 各组HuPBTL-裸鼠外周血中均检测到人源性CD4﹢T细胞和CD8﹢T细胞,无GVHD反应.DCRNA组瘤体积明显小于DCs组和PBS组(P<0.05);DCRNA组瘤重明显小于DCs组和PBS组(P=0.0452、P=0.0004),但DCs组和PB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8);DCRNA组抑瘤率(53.7%)显著高于DCs组(25.1%)(P<0.05).DCRNA组IL-12和IFN-γ水平明显高于DCs组和PBS组(P<0.05、P<0.01).结论 HuPBTL腹腔注射,可成功构建裸鼠人细胞免疫功能;DCRNA疫苗在人源化裸鼠体内能诱导产生较强的抗胃癌免疫保护作用.
作者:李保东;付泽娴;马云龙;薛平;蔡建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湖南衡阳地区白细胞介素-1B(IL-1B)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关系以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后胃癌发生的易感基因型.方法 52例胃癌患者癌旁正常胃粘膜组织和55例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组织,均经快速尿素酶和PCR检测HP,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进行基因型检测,并对C/C、T/T进行测序,比较各基因型在胃癌组和胃炎组中的分布差异.结果 IL-1B-31T、IL-1B-511T等位基因和IL-1B-31T/T、IL-1B-511T/T基因型在胃癌组的分布频率高于胃炎组(P<0.05),OR值分别为1.97(95%CI=1.15~3.59)、2.52(95%CI=1.45~4.39)和2.71(95%CI=1.10~6.66)、3.33(95%CI=1.14~9.73).在伴有HP感染的群体中进行比较,IL-1B-31位点各基因型未见明显差异;但IL-1B-511T等位基因和IL-1B-511T/T基因型在胃癌组的分布频率高于胃炎组(P<0.05),OR值分别为2.16(95%CI=1.10~4.23)和3.43(95%CI=1.01~11.62).结论 在湖南衡阳地区IL-1B-31T/T、IL-1B-511T/T基因型与胃癌发病风险相关,在HP被感染后IL-1B-511T/T基因型可能为湖南衡阳地区胃癌易感基因型.
作者:廖爱军;苏琦;田锋;姚育红;曾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0 引言MCM5蛋白是一种DNA复制调控蛋白,属于MCM蛋白质家族[1].MCM5蛋白的表达作为一种增殖细胞的标记物受到关注,抗MCM5蛋白的抗体可以用来检测肿瘤细胞[2-3].
作者:郭明飞;关伟;李相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检测抑癌基因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PTEN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胶质瘤、5例正常脑组织中的FHIT、PTEN蛋白的表达.结果 FHIT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的细胞质,PTEN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的细胞核,总阳性率分别为47.5%(38/80)、55.0%( 44/80);FHIT和PTEN在正常脑组织中表达率均为80%(4/5),两者在正常脑组织和不同级别胶质瘤之间的表达均有差异(P<0.05),且随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减弱.结论 FHIT和PTEN在胶质瘤细胞中表达减少或缺失,两者协同作用促进胶质瘤的发生发展.
作者:王东林;解晶心;施公胜;鄂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0 引言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regulatory T cell , Treg) 是一类具有独特免疫调节功能的T淋巴细胞亚群,一般占人外周血CD4+T细胞的5%~15%.近年来,国内外对这类调节性T细胞的研究已从自身免疫耐受、移植免疫逐渐扩展到肿瘤免疫,认为Treg是形成肿瘤免疫耐受的关键成分.
作者:毛朝明;王胜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构建原核重组表达载体pGEX-4T-1-MAGE-3并检测其在大肠杆菌(E.coli)BL21中的表达.方法 RT-PCR法制备MAGE-3目的基因,采用DNA重组技术将其克隆至pGEM-T Easy和亚克隆至pGEX-4T-1载体,转化E.coli BL21株,经IPTG诱导,12%SDS-PAGE电泳分离和Western Blot表达鉴定.结果 扩增出349bp的MAGE-3目的基因并构建了原核重组表达载体pGEX-4T-1- MAGE-3;测序结果与GenBank收录序列相一致;在E.coli BL21中检测到含该重组表达载体的转化菌表达出分子量约35kD的融合蛋白并证实其为目的蛋白.结论 成功构建的原核重组表达载体pGEX-4T-1- MAGE-3及其所表达的融合蛋白,为以MAGE-3为基础的肽疫苗及特异诊断试剂的研制提供抗原打下了基础,为后续实验提供了依据.
作者:裴瑞;赵利萍;杨红梅;陈洁;赵国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检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水平与HCC 血供分型的关系.方法 根据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helic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增强扫描时病灶的强化特点分为肝动脉、肝动脉加门静脉、少血供等不同血供类型HCC患者6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 法检测20 例健康人和60 例HCC 患者血清中的VEGF 水平,并将HCC血供类型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 水平的相关性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20例肝动脉血供HCC 患者血清中VEGF 含量及20例门静脉与肝动脉双重血供HCC 患者VEGF 水平明显高于少血供和健康人群 (P<0. 01);20例少血供HCC 患者VEGF 水平与健康人群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HCC患者的CT不同血供类型与血清VEGF水平有关,可为HCC介入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帮助.
作者:李运成;王群兴;谭光喜;向希映;鲁际;曾志华;李丽亚;张晓磷;宋浩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7)表达与大肠癌进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SP法检测81例大肠癌(CC)中VEGF及MMP-7的表达.结果 VEGF的表达与大肠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Dukes分期呈正相关.而MMP-7表达与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Dukes分期呈正相关,黏液癌中表达明显高于高分化腺癌,年龄<60岁的大肠癌患者MMP-7表达显著强于≥60岁者.VEGF与MMP-7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MMP-7 、VEGF促进了大肠癌组织的生长和转移,具有协同作用,可作为大肠癌的预后评估因子,联合检测以上指标对评估大肠癌的预后可能更准确.降低MMP-7、VEGF的表达和活性可能成为抗肿瘤转移治疗的一个新途径.
作者:申兴斌;王瑞婷;梅爱敏;金小平;张文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食管鳞癌组织中转移相关基因MTA1蛋白定位及表达水平的改变及与食管鳞癌进展、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食管鳞癌组织芯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研究MTA1蛋白在食管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MTA1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主要定位于胞核,在淋巴结转移灶中出现胞浆与胞核同时着色.正常组织与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及癌组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食管鳞癌不同进展阶段的组织中MTA1表达逐渐升高,并且出现异位表达.结论 MTA1与食管鳞癌的侵袭和转移高度相关,在食管鳞癌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食管癌侵袭及转移能力的辅助因子.
作者:钱海利;李云峰;于静;宋崇文;吕宁;张雪燕;梁萧;付明;林晨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构建HPV18型E6E7反义荧光真核表达载体,并观察其对宫颈癌HeLa细胞中HPV18 E6和E7基因表达的影响,探索反义技术用于治疗临床HPV感染及宫颈癌的可能性.方法 以HPV18型全基因质粒为模板,PCR法扩增HPV18型E6E7区716bp片段,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目的片段反向插入荧光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EcoR I酶切并测序鉴定;采用脂转法将重组质粒pEGFP-HPV18E6E7as(EGFP-18AS)转染宫颈癌HeLa细胞株,通过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E6、E7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成功构建HPV18 E6E7反义荧光真核表达载体EGFP-18AS,经脂质体转染HeLa细胞,48h后在荧光倒置显微镜下可见明显的绿色荧光,且细胞中E6、E7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结论 反义荧光真核表达载体可以有效的抑制HPV18 E6、E7癌基因的表达,为治疗HPV感染和宫颈癌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作者:司马妮;王薇;田训;罗爱月;李春晓;王娟;卢运萍;王世宣;马丁 刊期: 2007年第06期
0 引言上皮样肉瘤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肉瘤,发生在头部的上皮样肉瘤更为少见,且易误诊.现就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的1例头部上皮样肉瘤报告如下.
作者:殷娟;戴鹏;谢正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我们于2001年10月至2006年3月在食管癌术后采用早期肠内营养291例,并发乳糜胸19例,现报导如下:
作者:杨绪全;汪翼;杨世兵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