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矿荣;刘小红;梁智恒;郑婉碧
目的观察热疗结合顺铂(DDP)治疗恶性胸水的疗效.方法 68例恶性胸水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DDP胸腔内注入加热疗;对照组38例单用DDP胸腔内注入.结果胸水控制有效率治疗组为86.7%,对照组为57.8%,毒副作用相似.结论热疗+ DDP胸腔化疗有协同作用,能有效提高胸水控制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马胜林;裘友好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卵巢肿瘤组织中VEGF表达和MVD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对54例卵巢恶性肿瘤及对照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其VEGF表达和MVD.结果 (1)恶性肿瘤组织中的VEGF表达和MVD明显高于良性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P<0.01).(2)恶性肿瘤中有肝转移者,其MVD明显高于无肝转移者(P<0.05).(3) 恶性肿瘤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和MVD丰富者的平均总生存期虽短于VEGF阴性表达和MVD不丰富者.但二者累积生存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恶性肿瘤组织中的VEGF阳性表达和MVD明显增高并与是否出现肝转移灶呈正相关,但与其它临床病理及预后的相关性尚待确定.
作者:王丽梅;李力;张玮;罗元;姚忠强;张洁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紫杉醇为主方案对中晚期上消化道癌复治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全组32例患者,其中食管癌8例,贲门癌10例,胃癌14例,应用TP(紫杉醇 60mg/m2,d1、d8、d15,顺铂20mg/d,d1~5)或TF方案(紫杉醇 60mg/m2,d1、d8、d15,氟脲嘧啶250 mg/(m2.d),d1~14)治疗,28天为一周期,平均用药3.06个周期.结果总缓解率为40.6%,其中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8例,无变化15例,进展4例.食管癌缓解率37.5%,贲门癌缓解率30.0%,胃癌缓解率50.0%;中位缓解期4.5个月.主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粘膜炎.结论紫杉醇为主方案对复治性上消化道癌患者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钱军;秦叔逵;陈映霞;邵志坚;龚新雷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乳腺典型髓样癌、非典型髓样癌形态相似而预后差异显著的分子机理.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18例乳腺典型髓样癌、30例非典型髓样癌中E-cadherin、CD44v6的表达.结果 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强度,典型髓样癌高于非典型髓样癌(P<0.05);非典型髓样癌中CD44v6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典型髓样癌(P<0.05).结论 E-cadherin、CD44v6表达的显著差异是乳腺典型髓样癌、非典型髓样癌形态相似而预后迥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李晓鸣;朱任之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Fas、FasL、bcl-2在大肠癌中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5例大肠腺瘤、40例大肠腺癌及15例大肠正常组织Fas、FasL、bcl-2蛋白表达,以TUNEL法测定细胞凋亡.结果腺瘤和腺癌凋亡指数高于正常组织,腺瘤组高于腺癌组(P<0.05).在大肠正常组织、腺瘤、腺癌中Fas阳性率下降,FasL阳性率上升,有显著性差异(P<0.05).腺瘤组和腺癌组bcl-2表达高于正常组(P<0.05).bcl-2阳性组FasL阳性率高于bcl-2阴性组(P<0.05).结论瘤细胞Fas/FasL表达异常使肿瘤逃脱机体自身免疫攻击,促使肿瘤的发生、发展,对预测大肠癌的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bcl-2高表达是癌变过程中的早期事件,有利肿瘤的早期诊断.
作者:邓清;袁宏银;熊斌;张明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近几年,立体定向伽玛射线全身治疗系统(简称全身γ刀)逐渐应用于临床肿瘤治疗,对纵隔肿瘤、肺肿瘤及其纵隔淋巴结转移灶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作者:张映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脂质体-硫代磷酸化修饰的c-erbB-2反义寡脱氧核苷酸(ASODN)作用后的卵巢上皮癌细胞株SKOV3在裸鼠皮下的成瘤能力.方法利用脂质体将经硫代磷酸化修饰的寡核苷酸导入SKOV3细胞内,然后将这种被转染的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观察肿瘤体积的变化,并计算抑瘤率.结果经脂质体-c-erbB-2 ASODN作用后的卵巢上皮癌细胞在裸鼠皮下成瘤能力降低,大抑瘤率达40.0%(P<0.05).首次出现目检可见肿瘤的平均时间延长为9.6天(P<0.05).结论 c-erbB-2癌基因的反义调控能降低卵巢上皮癌细胞的成瘤能力,抑制肿瘤生长,在卵巢上皮癌的基因治疗中有一定价值.
作者:吴永忠;任庆兰;刘宇;陈晓品;李少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为了解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后,造血重建中血细胞变化规律.方法对11例行APBSCT术后患者每天进行血常规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 APBSCT术后,外周血细胞MONO、NEU、WBC、PLT依次降低至低点,而按照MONO、WBC、NEU、PLT依次恢复正常,特别是MONO先降至低点而在随后的恢复期又先恢复正常.结论 APBSCT术后外周血细胞的动态变化,有利于病情的观察,并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王小卫;曾立明;罗以 刊期: 2003年第02期
0引言血管生长(angiogenesis)在肿瘤的演化过程中非常重要,肿瘤的生长与转移依赖于肿瘤血管的形成.
作者:李钧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CPAV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毒性.方法选择1995年7月~2001年6月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5例,采用CAPV方案予以治疗,观察有效率及毒副反应.结果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28例,总有效率(CR+PR)56.3%,其中腺癌44例,CR3例,PR23例,有效率59%,鳞癌11例,PR5例,有效率45.5%.结论 CAPV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较高,毒副作用可耐受,可作为治疗NSCLC的一线方案.
作者:蒋晖;范玉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肺癌患者血浆游离DNA微卫星不稳定和杂合性缺失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通过PCR-银染法检测肺癌病人的37例新鲜手术标本、94例全血标本DNA 3p部位三个微卫星位点的LOH、MSI.结果大多数肺癌患者的血浆游离DNA的浓度在微克水平以上.联合三个位点进行LOH、MSI检测时,组织和血浆的阳性率均在70%以上.不同分期、不同病理类型之间差异不显著;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肺癌患者血浆游离DNA可以作为基因检测的新途径.
作者:易斌;杨和平;阮志华;钱桂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新方法即体外可控性回肠代膀胱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取一段回肠,将中间部分折叠成N形并缝制成贮尿囊;远端回肠从腹壁造瘘口穿出体外,于此处取腹壁皮瓣包绕外露肠管缝制成皮管,构建输出道;将尿液控制器置于皮管外,利用气囊控制排尿.结果 10只杂交狗顺利度过手术期,术后3月时贮尿囊大容量为(150±40)ml,大充盈压为(24.4±5.3)cmH2O.临床应用5例,随访(3~14)月,术后3月时贮尿囊大容量达(290±80)ml,大充盈压为(36.3±8.2)cmH2O,大尿流率为(20.3±4.7)ml/s,无残余尿.X线影像学检查,肾脏显影良好,输尿管通畅.尿液控制器的气囊充气后,无尿液流出;气囊消气后,尿液呈粗线条流出.结论该尿流改道术式具有体外自主控制排尿的特点,不必佩戴集尿袋或自行导尿,且手术操作比较简单、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作者:刘修恒;张孝斌;王玲珑;吕胜启;钱辉军;杨嗣星;程帆;张茨 刊期: 2003年第02期
0引言乳腺癌的放射治疗由于乳腺的特殊位置,与肺组织紧密相邻,靶区范围复杂,定位照射技术较复杂;一般采用乳腺胸壁切线野、锁骨上-腋窝联合野,两邻接处存在着剂量,但需要使用独立准直器,目前国内使用的加速器和60Co治疗机多没有配备独立准直器1/4野及半野等中心定位及照射技术.
作者:黄拔群;杨石山;刘耿淳;龚朝晖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回顾分析髓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合理治疗方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1979年12~1998年12月,本科收治髓母细胞瘤54例,男35例,女19例,年龄2.5~23.0岁,中位年龄9岁.全部病例先经手术切除,(25例肉眼全切除,29例次全切除或部分切除),病理证实为髓母细胞瘤.术后均接受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32例后颅窝剂量≥50Gy.22例后颅窝剂量<50Gy.结果全部病例1、3、5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86.9%、58.8%、55.5%和48.3%.其中12例放疗后复发,1例放疗后远处转移(经病理证实).多因素分析显示照射剂量(<)45Gy分组时手术切除程度(即有无残留)以及肿瘤部位均对预后有影响(P值分别为0.025和0.049).剂量(≤)50Gy分组时仅手术切除程度对预后有影响(P=0.043),但P值趋大.结论髓母细胞瘤首选手术,术后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的方法是神经外科及放射治疗医师共同推荐的治疗方案,对肿瘤未能完整切除者,可通过增加局部放射治疗剂量改善生存.
作者:郭文杰;朱军;冯平柏;许康雄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1在膀胱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和DNA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膀胱癌组织中ERK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及c-met的表达和DNA倍体及含量. 结果膀胱癌中ERK1阳性率为88.9%,显著高于正常膀胱组织的66.7%,而且与肿瘤病理分级、复发及DNA多倍体、DNA含量和FGFR表达密切相关,但与肿瘤分期和c-met表达之间相关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 ERK1表达异常在膀胱癌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肿瘤生物学特征.
作者:谢庆祥;韩聪祥;林福地;张闽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本文旨在观察芬太尼、曲马多联合应用于肺癌根治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40例ASAⅠ~Ⅱ级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80例:A组芬太尼0.8mg;B组芬太尼0.4mg+曲马多400mg;C组曲马多800mg.结果 (1)A、B组镇痛效果、患者满意程度明显优于C组且有极显著差异(P<0.01).(2)A组呼吸抑制为2.5%而B、C组均为0.C组恶心呕吐、头晕头昏与A、B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3)B组芬太尼、曲马多用量比A、C组极显著减少(P<0.01).(4)PCA泵按压的有效次数/无效次数A≈B>C组.结论芬太尼与曲马多联合自控静脉镇痛是用于肺癌根治术后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薛亚军;蹇新明;余鸣;黄志松;曾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分析p53、CD44v6与食管鳞癌的预后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原发食管鳞癌p53癌基因、CD44v6的表达.结果 p53的阳性表达为47.8%,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呈显著相关(P<0.05),与淋巴结有无癌转移及肿瘤大小未见显著相关(P>0.05).CD44v6阳性表达为79.9%,分化程度高的阳性表达大于分化程度低的,侵及外膜、淋巴结有癌转移的表达大于无外膜受侵和无淋巴转移,但未见显著性(P>0.05).结论 p53阳性表达预示食管鳞癌分化程度低,有较强的侵袭能力.CD44v6作为对食管癌的浸润转移和预后标记物并不十分理想.
作者:高琨;刘静贤;刘毅强;陈柯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DNA倍体、微血管密度(MVD)与癌分级、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30例前列腺癌(PC)、30例前列腺增生症(BPH)细胞核DNA倍体、MVD的变化.结果随癌分化程度降低,DNA倍体增加,MVD升高,其差异有显著性(P<0.01);临床分期处于C、D期DNA倍体MVD高于A、B期者(P<0.01),其生存率亦变低(P<0.05).结论 DNA倍体、MVD可准确地反映PC的预后.DNA倍体与MVD间呈正相关关系.
作者:侯惠莲;张学斌;南勋义;张冠军;王鸿雁;王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0引言据生物转化反应的类型,毒物代谢酶相应分为Ⅰ相代谢Ⅱ相代谢酶.
作者:张友才;邓长生;朱尤庆 刊期: 2003年第02期
0引言癌化学预防(chemoperevetion)是指用化学药物作用于肿瘤发生的某些环节,预防恶性肿瘤的发生.
作者:连小赟;陈谦;张小智;李明众;吴向陇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