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影响的近期疗效观察

华军益;孙奇;许海滨;胡敏勇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 冠心病, 脉搏波
摘要: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脉搏波速度(PWV)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住院治疗冠心病患者95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47)和实验组(n=48),对照组在住院期间行冠心病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14d为一个疗程.同时应用国产KingRich VBP-9动脉臂-踝指数及脉搏波测定仪器分别在入院1d和14d后测定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比较前后脉搏波速度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脉搏波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 后实验组脉搏波1 549.00 cm/ s,低于对照组1 635.00 cm/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可以明显减慢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改善动脉弹性或管壁僵硬度,这是其能够有效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心电与循环杂志相关文献
  • 缬沙坦与硝苯地平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肥厚心肌细胞G 蛋白偶联受体激酶2的表达及亚细胞分布的影响

    目的 观察缬沙坦及硝苯地平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左心室肥厚心肌细胞G 蛋白偶联受体激酶2(GRK2)的表达及亚细胞分布的影响.方法 选择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为研究对象(n=30),随机分为对照组(n=6),低剂量缬沙坦组[L 缬沙坦,10 mg /(kg·d),n=6],高剂量缬沙坦组[H缬沙坦,30 mg /(kg·d),n=6],低剂量硝苯地平组[L 硝苯地平,10 mg /kg,2 次/ d,n=6],高剂量硝苯地平组[H 硝苯地平,30mg /(kg·次),2 次/d,n=6],由6 月龄喂养至8月龄,处死后分离心脏,通过免疫荧光标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Werstern Blot 等方法,观察左心室心肌细胞GRK2的表达及亚细胞分布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两药物干预的SHR 左心室心肌细胞膜蛋白GRK2表达及分布减少,高剂量较低剂量又有进一步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缬沙坦组左心室心肌细胞膜蛋白GRK2表达及左心室重量较硝苯地平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示两药物干预组大鼠左心室心肌细胞膜蛋白GRK2透光密度与左心室重量呈正相关(缬沙坦组r=0.837,硝苯地平组r=0.829,均P<0.01).结论 缬沙坦与硝苯地平改善左心室肥厚可能与抑制SHR 左心室心肌细胞膜蛋白GRK2表达有关,缬沙坦较硝苯地平能更好地改善心肌肥厚可能与其抑制GRK2表达使其进一步减少有关.

    作者:张斌;林岫芳;江力勤;王迎;张建勤;许建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与微量蛋白尿的关系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危重内科疾病之一.尿微量蛋白是早期肾脏损害的标志,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已经引起临床工作者极大的兴趣.本文通过对我院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尿微量蛋白进行观察,旨在探讨尿微量蛋白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

    作者:朱玲军;林文辉;高然然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 治疗中的作用

    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心血管病中危急的一种疾病,具有很高的致死和致残率.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STEMI首选的治疗方法[1].然而急诊PCI 时采用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后,血栓或斑块脱落引起血管远端栓塞,大约有30%患者发生无复流.与心肌充分复流的患者相比,心肌梗死后出现无复流患者更容易发生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故预防和治疗无复流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

    作者:林斌;王齐增;林文辉;朱玲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不同性别COPD 患者QRS 电压伴ST-T 改变在诊断合并左心室肥大中的临床价值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以往认为病情进展后主要引起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累及右心而引起右心室扩大肥厚及右心衰竭.近年的研究发现,COPD 患者也常常合并不同程度的左心功能障碍,逐渐出现左心室肥大,增加了死亡风险,与预后密切相关,必须及早予以诊断及干预[1].目前临床上对于左心室肥大主要采用心电图、X 线胸片、超声心动描记术等无创性检查方法进行诊断.国内外多项研究均显示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对于诊断左心室肥大准确性高[2].但对于COPD患者,尤其是重度患者,往往病情重,肺功能极差,不宜搬动,因此不适宜进行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心电图检查虽方便实用,但准确性不高[3].近几年国外Ochi等[4]学者提出ST-T结合QRS电压改变可以提高心电图诊断左心室肥大的诊断准确率.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性别COPD患者QRS 电压伴ST-T改变在诊断左心室肥大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莉;滕鸿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自动阈值夺获功能的工作原理及心电图表现

    对于起搏器依赖的患者而言,起搏器正常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心室起搏.心室的正常起搏需要一个稳定的起搏阈值.早年植入起搏器后,为了确保心脏持续有效起搏,通常需将起搏器输出电压设定为起搏阈值的2~3 倍,消耗了大量的电能,缩短了起搏器的寿命.

    作者:蔡卫勋;刘晓健;孙华;赵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宽QRS波群心动过速的心电轴在无人区2例

    例1 患者男性,32 岁.因反复心悸4 个月余入院.体检:T 36.1℃,P 70 次/ min,R 20 次/ min ,BP110 / 60mmHg.患者心悸发作时的12导联同步记录的心电图(图1)示P波不能分辨,R-R 间期相等,QRS时间0.14s,频率190 次/ min,心电轴240°,Ⅰ、Ⅱ、Ⅲ、aVF 呈rS 型,V1~V2 呈qR 型,V3~V6 呈rS 型,食管心电图(非同步)见P 波与QRS 波群呈1∶1 关系,R-P间期>P-R间期.

    作者:冯应君;李华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高脂血症红细胞表面超微结构改变的临床观察

    目的 分析高脂血症患者红细胞表面超微结构的改变,血脂相关参数的改变,加深对高脂血症引起动脉硬化及心脑血管病机制的认识.方法 30例高脂血症患者为观察组,30 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红细胞表面超微结构,比较两者的差异,并对血脂相关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总胆固醇分别为:(6.85±1.37)mmol / L、(4.19±0.64)mmol / L(P<0.01);低密度脂蛋白分别为:(4.26±1.46)mmol / L、(1.54±0.38)mmol / L(P<0.01);扫描电镜下,呈圆拱形锅盖状异常形态红细胞明显增多,部分红细胞互相粘连呈串状或簇状,对照组红细胞形态多呈双凹圆盘状.结论 高脂血症患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红细胞表面超微结构显著改变,可能是导致动脉硬化及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的红细胞病理基础.

    作者:郑家胜;诸葛毅;俎德玲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醛固酮变化及螺内酯的干预影响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醛固酮水平的变化,经螺内酯干预治疗后改变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28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和80例无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清醛固酮水平,进行统计分析.9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予螺内酯干预治疗,测定其治疗前后醛固酮水平改变.结果 CHF 组血清醛固酮水平[(165.6±36.9)ng / L] 显著高于对照组[(79.3±28.3)ng / L,t=19.53,P<0.01],而且在Ⅱ、Ⅲ、Ⅳ级心力衰竭组间依次显著递增(F=34.03,P<0.01),住院期间死亡组血清醛固酮水平显著高于好转出院组(t=5.599,P<0.01).9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螺内酯治疗[平均(78.2±14.2)d]后,血清醛固酮水平并未出现显著性改变[(163.4±34.3)ng / L、(161.3±33.1)ng / L,t=0.432,P>0.05 ].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醛固酮水平显著升高,且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和病情预后相关,短期螺内酯治疗并未显著改变醛固酮水平.

    作者:季乃军;蓝翔;陈东海;童丽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不同再灌注策略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和短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再灌注策略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对左心室重构和预后的意义.方法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106例,分为直接PCI 组(n=40),溶栓组(n=23),择期PCI 组(n=25)和对照组(n=18).均于入院即刻、24h、入院后7d、l4d及28d测定血浆BNP 浓度;测定入院后7 d和28d 的LVEF;观察半年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以死亡为终点.结果 各组患者入院即刻血浆BNP 水平无明显差异.直接PCI组入院后各时间点BNP浓度均明显低于溶栓组和择期PCI 组(P<0.01).直接PCI组入院后7d、28d LVEF 均高于溶栓组和择期PCI 组(P<0.01).择期PCI组入院后28d LVEF较溶栓组高(P<0.05).直接PCI组总心血管事件和死亡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或0.01);溶栓组和择期PCI 组心血管事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三种再灌注治疗均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NP 水平,提高LVEF值,减少心血管事件,其中以直接PCI疗效为显著.

    作者:胡宪清;傅慎文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远离三尖瓣环的右侧隐匿性旁道消融1例

    患者男性,37 岁.因反复心悸、胸闷10 余年,加重2 个月入院.症状发作时外院心电图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入院后体检:神志清,R 16次/ min,BP 120 / 82mmHg.两肺呼吸音清,心浊音界不大,心率68 次/ min,律齐,各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血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检查均正常.X 线胸片及超声心动描记术未见明显异常.入院时常规体表心电图(图略)示窦性心律,频率68次/ min.

    作者:徐丹蕾;林佳选;陈小锋;黄晓芳;殷日鹏;林加锋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TR Band 桡动脉压迫止血装置在老年患者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价值

    随着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在老年患者冠心病诊断中的普及,临床由于拔鞘后压迫不当导致穿刺部位出现血肿等并发症并不少见.近年来我们对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老年患者采用TRBand 装置进行桡动脉压迫止血,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爱民;俞子东;俞海风;肖滨;黄鹤飞;刘春霞;钱安斌;沈亚云;吕仲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影响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脉搏波速度(PWV)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住院治疗冠心病患者95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47)和实验组(n=48),对照组在住院期间行冠心病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14d为一个疗程.同时应用国产KingRich VBP-9动脉臂-踝指数及脉搏波测定仪器分别在入院1d和14d后测定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比较前后脉搏波速度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脉搏波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 后实验组脉搏波1 549.00 cm/ s,低于对照组1 635.00 cm/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可以明显减慢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改善动脉弹性或管壁僵硬度,这是其能够有效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华军益;孙奇;许海滨;胡敏勇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食管心脏电生理在诊治心律失常中的应用(4)

    四、实例应用例1 患者男性,28 岁.反复胸闷心悸10余年,突发突止,每次发作数秒钟至数小时,且程度不一.因再发1h就诊.超声心动描记术、X 线胸片未见异常.心电图诊断:A型心室预激,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旁道P- 波(图1).临床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作者:李忠杰;王慧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起搏技术的拓展——压力反射刺激装置治疗高血压

    人工心脏起搏器已经面世50 余年.从开始的恢复或维持心脏节律、足够的心率以满足代谢需求的单腔起搏器,发展到当今的通过起搏治疗来预防猝死,改善心功能等其他单纯起搏以外的作用,起搏器的发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

    作者:高峰;屈百鸣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300 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记录所有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2型糖尿病病史、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行动态血压监测,按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形组(n=120)和非杓形组(n=180).以Judkins 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病变血管解剖分布计算Gensini评分.结果 非杓形组Gensini评分(34.25±10.15)显著高于杓形组(25.13±7.2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冠状动脉病变存在相关性.

    作者:黄科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T-T改变伴肌钙蛋白升高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较常见,多数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可伴有ST-T 改变.肌钙蛋白水平升高一般见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但也可见于其他疾病所致的微小心肌损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T-T 改变,同时伴肌钙蛋白升高较少讨论.通过本次教学查房我们共同学习和讨论.

    作者:王高频;刘仁光;闫世彪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利钠肽检查临床应用调查

    目的 分析利钠肽临床应用及相关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比较B 型利钠肽(BNP)和N 末端B 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临床使用情况,并采用问卷调查临床医师对利钠肽的了解情况及使用目的.结果 2011 年度浙医二院检验科共收到BNP 标本3 170例,NT-proBNP标本7 299例.BNP 标本主要由心血管内科、干部科和呼吸科送检,而NT-proBNP标本主要由重症监护室、心血管内科和急诊科送检.BNP 检测值平均为[128.59(45.31~352.14)ng / L],较2010年的[170.34(56.00~451.79)ng / L]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NP<100ng / L 的患者明显增加.NT-proBNP检测值平均为[ 1 420(383~4 950)ng / L],较2010 年的[945(287.5~2 738)]ng / L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NT-proBNP≥1 500ng / L的患者增加明显.问卷调查显示临床住院医师在开具检查同时缺乏对相关知识的充分了解.结论 BNP和NT-proBNP 检测在浙医二院应用2011年较2010年度明显增加,同时更趋合理,但是也有过度使用情况的发生.

    作者:吕宝江;潘小宏;张松照;项美香;王建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心电图ST 段抬高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

    众所周知,常规的心电图检查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急诊科、心脏内外科、老年科等),但对其检查报告,尤为对ST段改变,临床医生往往认识局限,缺乏与临床各种病种的综合分析.现就心电图ST 段抬高的发生机制与其各种常见的临床意义阐明如下:

    作者:施翔翔;施陈刚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中的少见现象分析

    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中往往会遇到多种心电生理现象,其中部分少见现象容易造成心电图分析困难,也是导致心律失常难以诊断的主要原因.本文旨在探讨部分少见现象的形成机制及原因,从而熟悉这些心电现象,便于更好地帮助理解和诊断心电图.

    作者:郑华;蔡卫勋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右位心植入起搏器1例

    患者男性,76岁,5年前因心动过缓、晕厥安装双腔起搏器.体检:血压150 / 80mmHg,心率75 次/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示镜像右位心,腹部超声示肝位于左侧,脾位于右侧.常规心电图示心房为自身搏动,P-V间期160ms,QRS 波群为心室起搏,频率75 次/min,起搏模式为VAT.其QRS波群在Ⅰ、Ⅱ、aVL、aVF呈QS型,aVR呈R型,其中Ⅰ、aVL P波浅倒置而aVR P波直立,符合窦性心律右位心P波极性改变.

    作者:柏晓梅;刘尚武;杜志海;梁炎;胡艳霞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心电与循环杂志

心电与循环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浙江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