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燕;沈月凤;潘雅明;吴伟红;沈琴英
β受体阻滞剂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已经得到循证医学的肯定,并已在临床广泛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传统用法是在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稳定基础上小剂量开始口服,并逐渐加量至靶剂量。但是,对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尚缺乏足够的临床证据。本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尝试静脉注射艾司洛尔,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汪朝春;何显森;叶晓云;徐小燕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第一章医务人员对患者教育的责任与内容1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教育,是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由于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高血压一旦发生,就需要终身管理。患者除了就诊时与医生有短暂的交流,大部分时间需要进行自我血压监测与管理。加强对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逐步掌握高血压的防治知识和技能,促其养成良好的遵医行为,以达到自觉地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提高治疗依从性,提高降压达标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吴兆苏;霍勇;王文;赵连友;朱鼎良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对医院诊断的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指标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的2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0例,其中对照组予个体化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予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入组一年后分别对患者的血糖、血脂各项指标进行监测,并对两组在治疗依从性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体重及体质指数较对照组降低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一体化管理组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有助于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的控制,有利于病情的稳定,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高来龙;许昌;常明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奥美沙坦酯联用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伴持续性心房颤动(AF )患者成功电复律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3)和对照组(n=34)。对照组常规基础降压、抗凝、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奥美沙坦酯和瑞舒伐他汀口服,随访18个月,观察心房颤动复发次数、血压、C反应蛋白(C_reactive protein ,CRP)、左心房内径和左室质量指数。结果随访结束两组血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CRP水平降低、左心房内径缩小及左心室重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5.80% vs 41.20%,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RP水平与AF复发存在正相关( r=0.68,P<0.05)。结论奥美沙坦酯联合瑞舒伐他汀可能具有协同抑制炎症因子CRP、改善心室重构,有效增加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
作者:吴慧平;胡彬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近年有研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性疾病[1],OX40L是动脉硬化的一种炎症标志物,而同型半胱氨酸(Hcy )与OX40L的关系未见文献报道。本研究旨在观察高同型半胱氨酸(H )型高血压病患者外周血OX40L、hs_CRP的表达,以明确H型高血压与炎症的关系。
作者:周金华;邱万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血脂异常是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血浆胆固醇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_C)升高,是冠心病发生和发展的必备条件。近期,有研究提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eter Py-lori ,HP )感染可能是通过影响血脂代谢而诱发CHD [1]。为了进一步探讨HP感染与血脂异常的关系,我们对584名在我院健康体检的人群进行幽门螺杆菌与血脂检测,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徐洋慧;杨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发病率的90%以上,该类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甚至有些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值,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较差,因而临床表现为胰岛素相对缺乏。由于体重与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常规降糖药在降低血糖同时会导致患者体重增加,这将会加速形成胰岛素抵抗,使靶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进一步降低,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成为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必须面对的问题[1]。近年来,许多研究证实,二甲双胍在有效降低血糖同时,还能降低患者血脂水平和体重[2]。为此本文将二甲双胍应用于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通过观察其对血糖及患者体重的影响,探讨其在该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袁春钢;费扬;孙丽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偏瘫是脑病患者,特别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后遗症。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偏瘫患者的康复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1]。但是临床上由于多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全面落实各项康复护理措施存在着不少的障碍,影响了康复的效果[2],我们在偏瘫患者护理中强化康复指导,并应用自编的功能锻炼操来促进偏瘫患者的康复,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燕;沈月凤;潘雅明;吴伟红;沈琴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我院老年病区住院患者多为高龄老人,患者多为脑卒中后遗症或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老年痴呆症等,病情复杂多变,病程长,需要长期静脉输液治疗,外周输液难度大,使用深静脉置管,即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又解决了穿刺困难问题。文献报道经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导管有发生血、气胸、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危险[1],股静脉留置管相对穿刺风险小,护理人员便于操作。为了探讨股静脉留置针在不同穿刺部位的留置效果,我们对老年患者股静脉留置针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沈文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 )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58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的患者,30例为缺血后适应组,其梗死血管再通后1min内应用低压力充盈球囊,持续阻塞30s后球囊抽负压,血流持续再灌注60s ,反复4次;28例为对照组(单纯PCI组),梗死血管再通后未施加缺血后适应干预。观察两组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检测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血浆氨基酸末端脑钠肽前体(NT_pro_BNP )水平和测量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结果术中缺血后适应组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后药物转复或除颤例数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缺血后适应组血浆NT_pro_B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时采用缺血后适应治疗有助于终止心律失常的发生,同时能改善患者术后3个月后的心脏功能。
作者:邱万敏;周金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清nesfatin_1水平在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CHD)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T2DM合并CHD患者62例(T2DM合并CHD组),单纯T2DM患者60例(单纯T2DM组),单纯CHD患者59例(单纯CHD组),门诊健康体检者55例(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 nesfatin_1水平,并测定空腹血糖(FBG )、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_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_C)水平,HbA1c和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计算体质指数(BMI),并作相关分析。结果 T2DM合并CHD组血清nesfatin_1水平均显著高于单纯T2DM组、单纯CHD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T2DM合并CHD组nesfatin_1水平均与TG和HOMA_IR呈正相关( r=0.58、0.43,均 P<0.05);T2DM与nesfatin_1和HOMA_IR密切相关(B=2.84、2.37,均 P<0.05);T2DM合并CHD与nesfatin_1和TG密切相关(B=3.16、2.69,均 P<0.05)。结论血清nesfatin_1与T2DM合并CHD的发病有一定联系。
作者:顾光大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患者心脏损害的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期间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患者172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根据病情分为轻症组,重症组,危重症组,并收集非甲型H1N1流感患者21例作为对照。大部分患者接受分子生物学检测磷酸肌酸激酶,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高敏C反应蛋白,并接受胸部X线摄片检查,计算心胸比。结果甲型H1N1流感多发生于青壮年患者,轻症患者较重症患者更年轻( P<0.05)。在危重症患者中,磷酸肌酸激酶,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高敏C反应蛋白和心胸比均较其他组高( P<0.05或P<0.01)。1例死于心肌损害。结论与既往研究相符,2009甲型H1N1流感可以导致心肌损害,特别是在危重症患者中心肌损害较显著,从而将导致心脏扩大等损害,导致死亡率升高。
作者:张天奇;王齐齐;吴涛;邱原刚;杨益大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舒血宁辅助治疗对改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炎症状态的作用。方法连续入选164例住院并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常规西药治疗组,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舒血宁注射液辅助治疗。所有入选病例均在支架植入术前、术后次日清晨及出院前分别检测血浆PTX3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支架植入术后次日清晨血浆PTX3水平均较植入术前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出院前血浆PTX3水平均较支架植入术后次日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仍明显高于支架植入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血浆PTX3水平在支架植入术后次日及出院前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舒血宁辅助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引起的炎症状态。
作者:刘海波;王春明;张丽梅;曹勇;苑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脓毒症(sepsis )是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是脓毒症常见也是严重的并发症,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死亡率高达20%~60%;在脓毒症患者中有近60%在进入ICU后表现出左心室收缩或舒张功能异常,尤其是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而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其死亡率可由20%增高到70%~90%[1]。脓毒症成为ICU患者常见的死因。脓毒症心肌损伤主要包括心肌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十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菌内毒素、细胞因子、炎症介质、NO、ROS等[2]。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脓毒症中心肌细胞钙平衡的失调是心肌舒缩功能障碍的直接影响因素[2,3]。心肌细胞内钙平衡的调节主要依赖于细胞膜L型钙通道、肌浆网钙通道及钙泵的结构和功能稳定。应用Ionoptix细胞动缘探测系统、共聚焦显微镜及Ca2+荧光探针示踪技术,可以更清楚的在细胞水平测量多种循环炎症因子及多条信号通路对心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和心肌细胞收缩变化幅度的影响,以反映心肌细胞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变化。
作者:朱颖;严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CHA2DS2_VASc评分与射频消融术前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left atrium ,LA)/左心耳(left atrial ap-pendage ,LAA )发生血栓事件的关系。方法根据术前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接受射频消融术的心房颤动患者分为LA/LAA血栓形成组(n=21)与血栓未形成组(n=21),对照分析CHA2 DS2_VASc及CHADS2评分对血栓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血栓形成组21例(3.8%)患者血栓均位于LAA ,低危组(0分)、中危组(1分)、高危组(≥2分)间,LA/LAA血栓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3分患者血栓形成明显多于<2分( P<0.01)。血栓形成组CHA2 DS2_VASc评分、CHADS2评分、左心房内径(LAD )显著高于血栓未形成组外,其余临床因素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CHA2 DS2_VASc评分是LA/LAA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0.81、0.89,P<0.05)。结论无论CHA2 DS2_VASc评分的高低,所有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均需接受食管超声心动图探查,LAD越大、CHA2 DS2_VASc评分越高,LA/LAA血栓事件发生可能性越高。
作者:孙立勤;沈才杰;陈晓敏;符霞;陈杰;王海玲;顾烽;储慧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早期再灌注治疗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重要的治疗措施。再灌注治疗的获益与其启动时间密切相关。2010年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1]推荐就诊到球囊扩张时间(door_to_baloon time ,D2B time )应小于90分钟,静脉溶栓时间应小于30分钟。我国STEMI早期再灌注治疗率、治疗有效率均较低[2]。近年来,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技术的普及和静脉溶栓的进一步推广,STEMI早期再灌注的疗效有了一定进步。本文回顾分析647例STEMI患者临床资料,对我中心早期再灌注治疗质量作出评价。
作者:程劲松;王胜煌;吴彩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6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老年组)患者及70例非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中青年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起病诱因、首发临床表现、梗死部位、伴发症、并发症以及死亡率。结果老年组多数患者于发病前无明显诱因及典型的临床症状,梗死部位较广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并发症、伴发症、病死率均较中青年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且以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多见。
作者:保彦昕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在昌乐县社区开展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描述其对血压控制的效果。方法由经过规范化培训的社区医生通过健康体检筛查等方法发现高血压患者,对符合条件的患者纳入管理,进行药物和非药物治疗;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查看高血压控制率的干预效果。高血压控制率干预效果:定性资料干预效果为干预前后控制率之差,定量资料干预效果为干预前后数据差值的均值。结果到2009年12月底,规范化管理满1年的高血压患者且资料齐全的共计3930名,男性47.61%,平均年龄(58.87±10.81)岁。规范化管理后,收缩压下降12.07mmHg (95% CI:-12.53~-11.60),舒张压下降5.89mmHg (95% CI:-6.18~-5.59),吸烟率下降4.87%(95% CI:-5.72%~-4.03%),饮酒率下降5.13%(95% CI:-6.00%~-4.26%),不运动率下降8.39%(95% CI:-9.72%~-7.05%),口味偏咸率下降9.43%(95% CI:-10.79%~-8.07%)。基线时血压控制率为8.42%,1年后高血压的控制率达到34.86%,管理效果为27.46%(95% CI:26.07%~29.92%),各个不同特征项目组的患者血压控制率均有显著升高,且男女性血压控制率均随着规范化管理时间的延长而升高。结论在社区开展高血压规范化管理可以显著的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
作者:李国菊;王馨;王增武;张凤娥;庞艳蕾;李向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啶与异丙酚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腹部手术全麻恢复期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部手术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93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6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n=31):右美托咪啶组(A组)、异丙酚组(B组)和对照组(C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15min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0.2μg/kg (15ml )、异丙酚1.5mg/kg (15ml )或0.9%氯化钠注射液15ml ,输注时间15min。三组均采用全身麻醉,记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及全麻恢复期不良反应,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 )评估拔管后各时间点镇痛效果,Ramsay镇静评分评估镇静等级。结果与C组比较,A组和B组镇痛有效率提高(χ2=3.54、4.17,均 P<0.05),躁动、呛咳、心血管事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χ2=2.76、2.38、3.81、4.02、3.55、4.48,P<0.05),拔管后5min、30min、60min VAS评分均降低( t=2.10、2.45、2.54、2.36、2.78、2.91,均 P<0.05);A组和B组拔管后5min、30min Ramsay镇静评分均明显高于C组( t=2.87、3.02、2.69、3.15,均 P<0.05);A组拔管后60min的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1、2.55,均 P<0.05)。结论全麻诱导前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可改善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全麻恢复期的质量。
作者:丁辉有;徐发明;占卫庆;张卫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症是糖尿病患者较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可引起下肢缺血症状,缺血性溃疡,甚至坏疽,导致行走困难,重者截肢[1]。而血糖是影响血小板聚集的独立因素之一,影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疗效。本研究对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采取阿司匹林联合西洛他唑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陶枫;秦丰明;唐欧杉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