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伟;傅亚明;孔慧梅
股骨骨折是骨科创伤常见的疾病之一,以老年人尤为多见,老年住院患者往往并存其他疾病,尤其以冠心病多见。由于骨折的严重创伤,对患有冠心病的老人产生应激性反应,易致冠心病发作。同时伴有冠心病可直接影响股骨骨折老年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骤致病情复杂、处置困难,手术危险性增大。冠心病患者进行手术,其危险性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心功能正常的手术患者。我科共收治49例因外伤致股骨骨折伴有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在围手术期充分评估患者心脏功能及手术的耐受力,术后加强心脏监护,积极处理心律失常,避免和及时消除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诱因,以及合理的呼吸道管理等护理措施,49例患者全部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及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余红香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双腔ICD又称为双腔埋藏心脏复律除颤器,其心室电极集起搏,感知和除颤功能为一体,具有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起搏功能、抗心动过速、心脏复律及除颤功能[1,2],能显著地降低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的死亡率,是目前防止心源性猝死有效的方法。但是I级预防的ICD程控往往仅有两个诊断区,室性心动过速检测阈值较高,可能漏诊部分室性心动过速,尤其是缓慢型室性心动过速。据报道,在心力衰竭猝死行ICDI级预防的患者,缓慢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达6%[1]。
作者:叶苗;李郁;刘元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长期无创机械通气对肺心病右心室结构及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纳入本研究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与对照组(25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长期无创机械通气治疗1年,观察治疗前后肺动脉收缩压、右心室结构参数如右心室流出道内径(RVOT )、右心室舒服张末期内径(RVD )、右心室壁厚度(RVWT)、右肺动脉内径(RPA)、左、右心室内径的比值(LV/RV)和脑钠肽前体(pro_BNP)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pro_BNP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肺动脉收缩压显著降低,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治疗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右心室各结构参数显著改善,同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0.01),但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肺动脉收缩压同右心室各结构参数呈显著正相关(r=0.47~0.65),P<0.01)。结论长期无创机械通气可以明显降低肺心病患者肺动脉高压,改善右心室结构和功能。
作者:李志军;顾亮;吴金彦;杜坚宗;吴文娟;钦光跃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与血清胆红素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脑梗死青年患者124例为观察组和同期年龄低于45岁的非脑梗死健康查体者124例为对照组。统计分析两组血糖、血脂、血清胆红素、血尿酸、血肌酐等水平,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法分析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青年脑梗死发病率与血清间接胆红素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间接胆红素水平为(8.46±2.67)μmol/L ,低于对照组的(12.98±3.41)μmol/L ,而观察组血脂和血糖水平则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有间接胆红素、血脂、空腹血糖、脑卒中家族史以及BMI>24。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有间接胆红素、脑卒中家族史以及BMI>24。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结果显示,青年脑梗死发病率与血清间接胆红素呈显著负相关(r=-0.87,P<0.01)。结论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有低间接胆红素、脑卒中家族史以及BMI>24,青年脑梗死发病率与血清间接胆红素负相关,血清间接胆红素较低的青年需警惕脑梗死的发生,血清胆红素可能作为青年脑梗死的独立预测指标之一。
作者:张丽;李玮桓;赵晓晶;刘牧;张江;常莉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老年高血压作为高血压的一种特殊类型,正日益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有研究表明,老年高血压患者经过有效降压治疗能显著减少心血管病发生率和病死率。临床常采用药物治疗老年高血压,有单一和联合用药,效果不一。因此,为了能使血压控制达标,近年来几乎所有的降压临床试验都采用了联合治疗方案。联合治疗能有效干预多种升压机制,增强降压效应,延长降压作用时间,减少或抵消不良反应,保护靶器官。近10年来,降压治疗已经从单药序贯治疗方案或阶梯治疗方案向联合治疗方案发展,并成为临床降压治疗的主导方案。为此,我们观察比较单用A-CEI类、ACEI联用CCB及ACEI联用CCB及小剂量利尿剂3种降压方案治疗老年人高血压的临床疗效。
作者:曾红萍;于忠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四肢联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疾病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加以四肢联动训练,观察组在四肢联动基础上进行运动想象疗法。对每例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偏瘫侧下肢Fugl_Meyer(FMA_L)和功能独立性测定(FIM)的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每组治疗前后下肢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且观察组FMA_L评分与FIM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
作者:胡江飚;陈海挺;马蓓艳;吕林英;陈赛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_PA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69例发病在4.5小时内具有溶栓指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观察组37例行rt_PA静脉溶栓,对照组32例行常规抗血小板治疗。以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定溶栓后临床疗效,以Barthel指数(BI)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治疗后90d生活质量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h、24h、7d 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9.23±3.51)vs (11.32±1.12),(6.72±2.31)vs (9.24±2.53),(4.23±2.12)vs (7.34±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90天BI评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78.56±3.51)vs (61.30±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90天mRS评分疗效良好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67.56%(25/37)vs 34.38%(1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24h脑出血率及死亡率高于对照组[16.21%(6/37)vs 9.37%(3/3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时间窗内rt_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近、远期疗效均较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显著。
作者:贺利峰;王亚仙;王庄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农村体力活动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利用甘肃榆中农村心血管病及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体力活动量采用梅脱-小时(MET_hr)为定量单位。结果本次研究有效问卷1087份。男女间文化程度和年收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肥胖率和吸烟率有显著差异( P<0.01)。劳作、家务、运动和交通体力活动中,农民的劳作日均活动量高。高血压人群及中心性肥胖人群的劳作和日均活动总量分别低于非患病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交通和休闲运动量与各类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1)。调整人口学特征后,劳作活动量和日均体力活动总量的增加对中心性肥胖有保护作用,运动量越大保护作用越强(P<0.05);同时高强度的劳作或增加日均活动总量对超重/肥胖有保护作用(P<0.05)。结论我国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的居民运动情况不同,国内应针对不同人群的体力活动特点制定指南,引导我国居民积极参加体力活动。
作者:王馨;于卜一;王增武;李智文;张林峰;陈祚;朱曼路;周永鑫;刘孝玉;谯小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硬化患者不同部位血管的动脉硬化程度及其相关性。方法将193例有动脉硬化基础疾病的患者进行颈动脉、下肢动脉血管超声及头颅核磁共振动脉成像(MRA )检查,根据头颅MRA结果分为颅内动脉硬化组和非颅内动脉硬化组。采用Pearson相关、Binary Logistic分析周围动脉与颅内动脉硬化关系;绘制接受者操作特性(ROC)曲线。结果随着颈动脉硬化(CAS)及下肢动脉硬化(LLAS)程度的增高颅内动脉硬化有逐渐增加的趋势,CAS组U值为1.87( P>0.05),LLAS组U值为2.80( P<0.05);CAS及LLAS与颅内动脉硬化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2( P=0.05)、0.21( P<0.05);Logistic分析显示CAS及LLAS相对于颅内动脉硬化的OR值分别为0.86( P>0.05)和0.67( P<0.05);CAS、LLAS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57.80%( P>0.05)、62.20%( P<0.05),LLAS界值点为2级。结论LLAS与颅内动脉硬化密切相关,为颅内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LLAS≥2级有一定的预测颅内动脉硬化的作用。
作者:张庆元;刘丽;王耀光;陈未来;郑丽芬;冯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糖尿病作为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已为广泛接受,长期高血糖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中起着重要角色[1]。本研究旨在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 )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变化的关系。
作者:查彦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方法随机选择高血压病患者165例,动态血压检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结果分为无斑块组和斑块组,斑块组根据斑块数量分为单一斑块组和多发斑块组,比较各组动态血压各项参数。结果斑块组动态血压各参数水平均较无斑块组增高,多发斑块组动态血压各参数水平均较单一斑块组增高,差异均有统学意义( P<0.05)。结论高血压可促进颈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血压昼夜节律调节紊乱更易并发颈动脉斑块。
作者:郭美群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通过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水通道蛋白4(AQP4)、蛋白激酶C(PKC)表达水平的变化,来探讨两者与脑水肿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 )再灌注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CIR)。参照Garcia JH法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用Elliot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免疫组化法检测AQP4及PKC的表达。结果 CIR后6h即有神经功能缺损,脑含水量在CIR12h明显升高,1~3d时达到高峰;AQP4表达在早期水平降低,从12h逐渐升高,至CIR 24h明显升高,3d达高峰;PKC在CIR后6h开始持续性升高,至第5d仍保持较高水平。结论早期的细胞源性脑水肿可能和PKC的升高有关,后期的血管源性脑水肿可能和AQP4的升高相关。
作者:刘新亚;储照虎;叶民;倪红;徐德友;张正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其发生率不高,检出率更低。常规心电图只有发作时才能检出,动态心电图由于可以长时间记录,对室性心动过速的发作、终止情况可以全面了解,检出率更高、更全面。本文对我院近1年来动态心电图检出室性心动过速的作一回顾性分析。
作者:王旭玲;翟婷婷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抗抑郁药物治疗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症状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经临床确诊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症状患者65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33例和B组32例,A组在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帕罗西汀抗抑郁治疗,B组只给常规药物抗心力衰竭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检测血清N末端—前B型钠尿肽(NT_proBNP )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T_proBNP、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NT_proBNP、LVEF均较治疗前好转,且A组明显好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0.01)。结论抗抑郁药物和抗心力衰竭药物联合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比对单纯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效果好。
作者:倪红芬;崔力军;张振;黄小燕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评价高血压管理适宜技术的应用效果,探讨高血压规范化管理的推广模式。方法按照经济、文化、卫生等基本情况从海安县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取6个镇,每个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抽取4~5个行政村,并按照诊断标准开展高血压病人筛查。按照病人入选标准,规范化管理组共入选2000名高血压病人,对照组入选1000名;规范化管理组按照方案要求开展2年的分层分级管理和健康教育,对照组按照当地常规处理。用SPSS18.0软件分析数据和评价管理效果。结果2年后除失访和退出研究的患者,规范管理组完成管理1945人(失访率2.75%),对照组967人(失访率3.30%)。规范管理组的高血压病人药物治疗率、非药物治疗率及两者均有的比率显著提高(由管理前的20.02%、5.01%和3.65%分别提高到管理后的85.04%、68.59%和60.23%),且与对照组比较也显著提高。规范化管理组病人血压控制率由管理前的4.10%提高到管理后的61.03%,有显著差异;对照组病人血压控制率由原来的4.13%提高到31.02%,控制率虽有显著提高,但仅为规范化管理组的50%左右。规范化管理组的高血压病人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改善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率管理前后有显著提高,而对照组变化不大,管理组与对照组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适宜技术应用效果明显,尤其在改善患者的危险因素上效果显著。
作者:仲四清;王小健;吕淑荣;王增武;曹晓斌;王馨;向全永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说明: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序;冠有阿拉伯数字、西文字母、西文姓氏的关键词,按其后汉字的拼音排序,如汉字相同,按数字、英文字母、希文字母顺序先后排列;缩略词及未译出的原文英文字母顺序排在各部(字母)之后;括号内数字为期号,后为起始页。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前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 AMI )患者无论急性期还是康复期都过分强调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及药物的应用,对患者的心脏康复护理也主要关注其体力活动恢复的情况,而忽略了患者心理情绪对心脏康复的影响。实际上,冠心病患者的情绪管理(emotion management )应贯穿于冠心病全程管理的始终。我科自2012年9月开始对住院AMI患者进行情绪管理,起到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凡孝琴;张丽;张慧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前我国的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已经超过心血管病成为第一死因,而缺血性脑卒中占卒中总数的80%。众所周知,抗血小板治疗是脑梗死急性期基本用药之一。本文旨在探讨治疗脑梗死急性期,传统单用阿司匹林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疗效观察进行比较。为此,我们对住院的脑梗死患者进行了相关研究。
作者:尤克;季巍伟;胡?雷;黄菊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VSD )合并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 ,PAH )患者血清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 )和胱抑素C (Cystatin C ,Cys C )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VSD患者,按PAH情况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每组患者30例,另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3组血清BNP和Cys C水平并分析血清BNP和Cys C和肺平均动脉压(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 ,PAP )的关系及VSD合并PAH的危险因素。结果3组患者血清BNP和Cys C水平有统计学差异( P<0.01)。异常组和正常组患者血清BNP和Cys C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且异常组患者血清BNP和Cys C水平亦均较正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清BNP和Cys C与VSD患者PAP呈正相关(rBNP=0.69,rCys C=0.85,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史、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年龄、血清BNP和Cys C等。结论 VSD患者和VSD合并PAH患者血清BNP和Cys C水平均升高,BNP和Cys C与PAP均呈正相关,高血压病史、BMI、年龄、血清BNP和Cys C均是VSD合并PAH的危险因素,血清BNP和Cys C可用于VSD合并PAH的预测。
作者:袁鸿乾;罗伟文;黄志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高脂血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主要原因。我院自2010年以来采用三七冠心宁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高脂血症,取得显著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68例患者均选自本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病例,所有患者确诊为冠心病伴有高脂血症,剔除肝病、血清转氨酶升高、神经肌肉性疾病、甲状腺疾病、肾病综合征、4周内服用降脂药物、对他汀类药物过敏或有禁忌证者。冠心病诊断参照文献冠心病诊断标准[1]。高脂血症诊断参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年)》标准[2],在正常饮食情况下,2周内连续2次检测血浆总胆固醇(TC )≥6.22mmol/L ,甘油三酯(TG )≥2.26mmol/L ,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_C )≥4.14mmol/L。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84例。治疗组男49例,女35例;年龄43~82岁,平均(67.29±12.41)岁;合并高血压33例,糖尿病17例。对照组84例,男46例,女38例;年龄45~83岁,平均(66.82±12.37)岁;合并高血压36例,糖尿病1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既往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作者:杨建兵;吴玉荣;汪多喜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