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韬;孟春玲;尹一恒;刘广伟;余新光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在遭受到持续进行性压迫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以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TrkB受体的变化。方法将75只SD大鼠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和正常组,各25只;根据造模后取材时间,各组再分为1、7、14、21、28 d 5亚组,每亚组5只。胸11~12椎板和硬脊膜之间置入缓膨材料(3 mm×5 mm,厚0.8 mm)制作大鼠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模型,BBB评分评估行为学变化,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DNF及其TrkB受体表达变化。结果造模后7、14、21、28 d,模型组大鼠BBB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正常组(P<0.05),而对照组和正常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大鼠可观察到从脊髓受压开始,神经细胞开始出现凋亡,中央管及前角区域的神经细胞凋亡明显,邻近灰质的白质部分神经胶质细胞凋亡明显;而对照组和正常大鼠未见明显凋亡细胞。模型组大鼠脊髓内BDNF及其TrkB受体呈强阳性,尤其是神经元部位,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明显,且主要表达在运动类神经元中,随压迫进行,表达逐渐增强,至相对稳定;对照组和正常组大鼠脊髓内BDNF及其TrkB受体表达较少。结论大鼠脊髓在受到慢性压迫性损伤时,神经细胞凋亡明显,BDNF、TrkB受体表达明显增强。
作者:李晓东;徐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钻孔引流术治疗阿司匹林相关幕上脑出血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2008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阿司匹林相关幕上脑出血34例,均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结果34例中,术后8例再出血,其中4例发生脑疝,行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4例再次行微创手术。术后发生颅内感染3例。术后死亡5例,29例生存者术后6个月GOS评分:5级3例,4级14例,3级8例,2级3例,1级1例。结论钻孔引流术能显著改善阿司匹林相关脑出血患者的意识障碍,且术后并发症少,病死率低,并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作者:孔令舜;刘玉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作者:《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面肌肌电图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MVD治疗的72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仔细辨别并处理责任血管,通过实时记录面肌的肌电反应了解减压效果。结果60例有明确责任血管压迫,6例单纯性蛛网膜粘连或增厚,6例存在隐匿性责任血管。术后异常肌电图波形完全消失54例,基本消失16例,无明显变化2例。术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57例,部分消失14例,无改善1例;总有效率为98.6%(71/72)。结论面肌肌电图监测可实时了解术中减压效果,对面肌痉挛的MVD,尤其是隐匿性责任血管所致面肌痉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黄进;吴祥奎;张岩松;邵君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1病例资料患者,男,51岁。因左额部肿物进行性增大3年余入院。入院时体格检查:神志清楚,左额部见一直径约3 cm肿物,无红肿热痛,无活动性,听诊未闻及异常。颅骨薄层CT+冠状位重建示(图1A):左侧额骨局部骨质结构异常,骨质膨隆,骨皮质显示不连续,其内可见多发呈放射状分布针尖样高密度影。头颅MRI平扫+增强扫描示:额骨左侧局限性膨胀,可见类圆形异常信号影,边界清,呈T1低信号(图1B)、T2高信号(图1C),大小约3.3 cm×2.5 cm,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图1D);局部脑实质轻度受压。术中翻开皮瓣见左额部颅骨向外突出,质硬,血运丰富;取下骨窗检查骨瓣,可见病变骨质与硬脑膜稍粘连但易于剥除,取下骨瓣后见硬膜表面有少量灰白色菜花状软组织增生,质脆。术后病理示(图1E):骨组织中多量增生、扩张的血窦,诊断为骨海绵状血管瘤。
作者:宋合保;王凤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穿刺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依据治疗方式,将80例高血压脑出血分为观察组(44例,亚低温联合穿刺碎吸术治疗)和对照组(36例,采用穿刺碎吸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GOS评分、GCS评分、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亚低温治疗之后,观察组GOS评分和GC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3、7 d血清CRP、IL-6和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以通过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穿刺碎吸术的治疗效果。
作者:唐韬;胡国良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锥颅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对60例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均行CT定位后病房内一次性锥颅钻孔后放置F12脑室引流管,接无菌引流袋,抬高固定。术后次日行尿激酶5万U治疗,第2天复查CT,多共需注入尿激酶2~3次。结果60例均锥孔置管顺利,经过2~4 d引流,血肿清除理想。出院4周复查头颅CT 55例无复发;5例复发,予以行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包膜切除术。结论锥颅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创伤小、安全可靠、方法简便易行,老年患者容易接受,清除血肿理想。
作者:祝广林;齐鸿飞;曲良锁;张伟;孙凯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5年8月手术治疗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47例,采用经皮层入路25例、经脑沟入路22例。结果47例肿瘤按SimpsonⅠ级全部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经脑沟入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2.7%)明显低于经皮层入路(60.%;P<0.05)。47例术后随访1~12个月,平均为6个月。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有不同程度地改善,复查CT、MRI未见肿瘤复发;按GOS评分评估预后,经脑沟入路手术的患者中,5分12例(54.5%),4分7例,3分2例,2分1例;经皮层入路手术的患者中,5分2例(8.0%),4分4例,3分8例,2分11例;两者预后良好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脑沟入路切除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符合微侵袭手术理念,术中辅助超声可以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预后也较好,是较理想的手术方式;但是对于肿瘤较大、颅内压明显增高的患者,采用经皮层入路是较好的选择。
作者:王一;崔焕喜;林令超;孙思辉;李绍山;周庆九;刘波;柳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是指某些疾病引起的脑血管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出现的一组症状,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类;其中,自发性SAH的预后差,总死亡率为25%,幸存者的致残率也接近50%。自发性SAH以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常见,占75%~80%[1]。近年来,虽然动脉瘤性SAH(aneurysmal SAH,aSAH)的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其总体预后仍不理想,因此,探讨aSAH的预后相关因素有一定意义。本文就近期关于aSAH预后相关因素综述如下。
作者:朱作磊(综述);罗良生(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脊髓血管造影,尤其是经皮穿刺股动脉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是诊断脊髓血管疾病的金标准。至今,由于影像技术、DSA血管造影机诸多后处理功能的进步,如三维成像技术(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technology;图1)、大密度投影成像(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图2)、双容积重建(double volume,DV;图3)与三维影像融合技术(three ;dimensional image fusion technology;图4)及我们研究开发的三种技术的动态成像技术(dynamic image fusion technology),可以给出冠状位从前到后再从后到前、矢状位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轴位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的全方位多角度动态立体解剖影像(图5),就更提高了对脊髓血管疾病诊断的认识和治疗水平。因此,应该说这些三维融合影像才是脊髓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1,2]。
作者:马廉亭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颅咽管瘤个体化治疗方法以及不同治疗方法的适应症。方法2011~2013年收治颅咽管瘤83例,首次发病者行手术切除,不能耐受开颅手术者行立体定向囊液抽吸+32P囊内放疗或伽玛刀治疗;囊性为主复发者行立体定向囊液抽吸+32P囊内放疗,合并实体病变者结合伽玛刀治疗;病变体积小,未侵及下丘脑以及第三脑室的实体复发者采取开颅手术治疗;术后残余、复发实体病灶无法实施手术切除者行伽玛刀治疗。结果开颅手术切除46例;采取立体定向囊液抽吸+32P囊内放疗32例,其中11例同时接受伽玛刀治疗;单独接受伽玛刀治疗5例。所有患者随访11~40个月,治疗有效75例,稳定4例,进展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5.8%。结论颅咽管瘤患者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具体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个体化制定、实施。
作者:王洪伟;张剑宁;于新;王亚明;李海龙;韩铖琛;杨帆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建立颅底陷入合并寰枕融合畸形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方法采集1例颅底陷入合并寰枕融合畸形患者的颅颈交界区的CT薄层扫描数据,利用Mimics软件对CT数据进行处理,生成三维几何表面模型,并导出点云;采用逆向工程软件Imageware处理点云数据,生成三维曲面;采用四面体与六面体混合分网的思路,利用HyperMesh对曲面模型先分块再分网,后导出网格模型;将网格模型导入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韧带添加、材料赋值、接触定义、边界约束等,得到寰枕融合畸形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包含474162个单元和235524个节点,外观逼真,几何相似性较好,可根据不同实验目的进行加载分析,对复杂载荷条件进行仿真计算。结论利用HyperMesh等软件的前处理功能建立的颅底陷入合并寰枕融合三维有限元模型,可为颅颈交界区畸形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基础,可为上颈椎畸形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
作者:梁韬;孟春玲;尹一恒;刘广伟;余新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Dandy-Walker综合征(Dandy-Walker syndrome,DWS)又称Dandy-Walker畸形(Dandy-Walker malformation,DWM)、Dandy-Walker囊肿、先天性第四脑室中侧孔闭锁、后颅窝脑积水综合征,解剖学的异常表现为小脑蚓部的发育不全和向上转位及第四脑室的囊性扩张,临床多表现为智能低下及运动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可合并脑积水,是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DWS常伴有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和神经管畸形,可以是某些畸形综合征的表现之一,如Joubert综合征、Golden综合征、MeckeFGruber综合征等,也可以为独立的畸形。DWS分经典型和变异型两种。本文报道1例变异型DWS。
作者:王林林;李宗正;周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继发早发性癫痫(EE)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12例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312例中,继发EE 33例,发生率为10.6%。继发EE的脑出血中皮层出血比例、出血量≥30 ml的比例、电解质异常的比例、开颅手术治疗的比例、中线移位程度≥0.5 cm的比例、发生脑积水的比例以及脑电图异常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未继发EE的患者(P<0.05)。结论脑出血累及皮层、出血量多、影像学异常、脑电图出现癫痫样波的患者EE发生的危险性较高,建议行动态脑电图监测,发现脑电图异常者及时行干预措施。
作者:吴仰宗;邓志鸿;林元相;王丰;钱水清;范志泉;陈小鑫;陈源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为神经科常见病,并发症包括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am,CVS)、再出血、电解质紊乱等。许多SAH成功地度过了急性期或围手术期,但是术后CVS一直是制约SAH终疗效的障碍。30%~70%的SAH会发生CVS,其中40%发生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delayed ischemic neurological deficit,DIND)。CVS是SAH致死及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自1938年Temple等首先将亚低温治疗用于临床并逐渐推广,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颅脑损伤、脑出血后颅内压增高的治疗,特别是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依据亚低温治疗对于颅脑损伤脑保护的治疗机制,20世纪50年代,国内外有学者开始将低温治疗应用在SAH后治疗的研究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有报道称亚低温治疗使CVS的发生率及其造成的继发性脑缺血损害都有所降低,认为亚低温在SAH后的临床治疗中同样可以发挥脑保护作用,这一结论为解决SAH后CVS导致DIND展示了新的解决途径[1]。但是目前亚低温在临床上治疗SAH仍处于探索阶段,亚低温脑保护对迟发性CVS的影响和机制仍需探讨。
作者:水涛;郭再玉(综述);马廉亭(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GlubranⅡ胶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的适应症、方法、技巧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使用GlubranⅡ胶进行栓塞治疗的脑AV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畸形血管团栓塞达70%以上21例,其中10例完全栓塞,70%~99%栓塞11例;70%以下栓塞6例。全部患者随访3~6个月无再出血,复发2例。结论GlubranⅡ胶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栓塞材料,特别对中小AVM及后循环AVM,但须注意手术技巧及如何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邱修辉;李光标;陈光忠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对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45例面肌痉挛的临床资料、术中责任血管、术后疗效、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中发现责任血管为椎动脉4例,小脑后下动脉13例,小脑前下动脉25例,未发现责任血管1例。术后34例(75.6%)症状即刻消失,11例(24.4%)仍有不同程度面肌痉挛症状。术后出现面瘫3例,听力下降2例,脑脊液耳漏1例。随访1~4年,症状消失41例(91.1%),仍有面肌痉挛症状3例(6.7%),症状消失后复发1例(2.2%)。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式,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及熟练的手术技巧是提高疗效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曾冉;王飞红;袁邦清;杨光;苏同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可吸收材料血小板凝胶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行颅脑手术的患者120例(凝血机制均无明显异常),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术中应用血小板凝胶加明胶海绵用于手术创面止血,对照组单独用明胶海绵进行常规止血。结果观察组术后24 h出血量[(35±10)ml]明显少于对照组[(110±12)ml](P<0.05)。观察组瘤腔、血肿腔术后渗血量[(5±4)ml]也明显少于对照组[(20±15)ml](P<0.05)。结论可吸收材料血小板凝胶在颅脑手术中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并且具有很好的安全性,配合常规止血材料使用,方便易用。
作者:刘华明;黄书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