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单纯修补干下型室缺对合并的主动脉瓣返流的疗效.方法采集本院42例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合并不同程度主动脉瓣返流,行单纯室缺修补术的患者,根据术后超声心动图有无主动脉瓣返流分为返流组和无返流组,对两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 42例患者术前轻微返流5例,少量返流32例,中量返流5例,术后无返流22例,仍有返流20例.比较返流组中的有症状者、心功能分级、术前超声显示主动脉瓣有脱垂等继发改变者与无返流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返流组平均年龄(16.3±10.2岁)要高于无返流组(11.7±8.2岁),但无显著性差异.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心功能和术前主动脉瓣的返流程度是术后返流的独立相关因素,其OR值分别为4.3和11.9岁.结论单纯修补干下型室缺并不能完全治愈合并的主动脉瓣返流.术前超声显示少量主动脉瓣返流、主动脉瓣有脱垂等继发性改变、术前有症状或心功能不全表现者应探查主动脉瓣并行相应处理.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老年性退行性心瓣膜病(简称SDVHD)的心律失常特点.方法通过对67例老年性退行性心瓣膜病患者12导联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并设67例老年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发现老年性退行性心瓣膜病(SDVHD)的心律失常以房颤、束支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为多见,室性心律失常相对少见.结论老年性退行性心瓣膜病(SDVHD)以房颤、束支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为多见,室性心律失常相对少见.其心律失常特点与传导系统钙化、纤维化、老年性退化有关.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不同抗凝强度的华发林对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的预防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至少有一个栓塞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114例随机分为华发林常规强度抗凝组(52例)和低强度抗凝组(62)两组.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低强度组血栓栓塞发生3例,常规抗凝强度组1例,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病例中出血事件年发生率;常规组为19.2%,低强度组为4.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85%的出血事件均发生于INR>2.5时.两组病例无1例严重出血发生.结论 INR在1.6~2.5之间时相对安全,其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发生率低.对于特殊的易出血及栓塞患者,INR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肌红蛋白(Myo)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美国博适-Triage干式快速定量心肌梗死/心衰诊断仪,对急诊收治入院的82例急性胸痛病人,选择0~4h,5~8h,9~12h,13~16h,采血动态测定其含量.结果 55例AMI组其0~4h,5~8h,9~12h,13~16h,结果较非AMI患者明显升高(P<0.05),两组Myo、CK-MB结果,0~4h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而5~8h,9~12h,13~16h两组间结果有明显差异(P<0.05),三项联合检测0~4h对AMI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76.4%和74.5%,9~12h,13~16h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98.2%.结论用荧光免疫干片法联合测定急性胸痛患者血中CTnI、Myo、CK-MB浓度,快速、简便,测得结果特异、敏感,有助于床边快速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时准确地提供溶栓治疗的依据,以降低死亡率.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C型利钠肽(CNP)和醛固酮(AL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201例EH患者和98例非高血压患者的CNP和ALD水平,并进行对照统计分析.结果 EH组血清CNP和AL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男性CNP高于女性,而女性ALD则高于男性.Ⅰ期EH组和对照组血清CNP、ALD无显著差异.Ⅱ期、Ⅲ期EH组则均显著高于Ⅰ期EH组和对照组.伴心脑血管并发症和/或肾功能损害组CNP、ALD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P<0.01).而Ⅱ期、Ⅲ期EH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EH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清CNP和ALD水平的变化,且这种变化与EH分期相关.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心率、心功能及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7mm,左心室射血分数≤0.42,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经治疗随访达1年者共103例,分美托洛尔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50例.应用Holter及心脏彩色超声仪测定基线值及2个月、6个月、1年心率、左心室结构及功能指标变化.结果经过1年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有显著性差异[(44.84±7.20)%VS(38.76±8.56)%,P<0.0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明显减小(62.11±9.8mm VS 64.96±10.1mm,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平均心率明显减慢(65±6.2次/分 VS71±8.6次/分,P<0.05).结论在强心、利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基础上,应用美托洛尔能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心功能和心室重塑.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血脂康与普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对血脂水平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ACS患者早期应用血脂康的临床意义.方法 96例ACS患者随机分为血脂康1.2g/d组(n=32)、血脂康2.4g/d组(n=32)及对照组普伐他汀20mg/d(n=32).测定治疗前、治疗8周时血脂水平及血清hsCRP、IL-6水平.结果 (1)三组治疗8周时与治疗前比较,TC、LDL-C、TG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hsCRP、IL-6水平降低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2)三组治疗8周时组间比较,hsCRP、IL-6水平血脂康1.2g/d组较普伐他汀20mg/d对照组降低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脂康2.4g/d组较1.2g/d组降低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给予血脂康1.2~2.4g/d调脂作用与普伐他汀20mg/d无明显差异,但降低炎症因子作用强于普伐他汀20mg/d.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络活喜)、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和非洛地平缓释片(波依定)三者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的长期降压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和对照的方法,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分别比较服用络活喜、拜新同、波依定12个月后的疗效.结果三种药物均能有效控制24小时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和夜间平均血压,并维持良好的血压昼夜节律.结论络活喜、拜新同和波依定每日服用1次(1片),均能有效控制全天24小时血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疾病.凡经内科治疗不能控制,有手术指征者,予以手术治疗,行冠脉搭桥术[1].重建冠状动脉血液循环,改善心肌血供,术后通过严密的监护及高质量的护理,以预防和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手术效果[2].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l(sICAM-1)、可溶性血管粘附蛋白-l(sVAP-1)及C反应蛋白(CRP)变化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老年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脑梗死患者及老年健康体检者63例,分为3组,每组21例.分别检测其血清sVAP-1、sICAM-1、CRP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稳定性心绞痛组、脑梗死组sICAM-1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组sVAP-1值显著高于另外二组,但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无差异;稳定性心绞痛组、脑梗死组CRP值较正常对照组高,其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同组内三项指标相关分析显示:除稳定性心绞痛组sICAM-1与sVAP-1相关外,其它组内各指标间未见显著相关性.结论 sICAM-1、sVAP-1、CRP在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体内表达均较正常老年人高,三项指标与组织缺血程度、炎症坏死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临床上老年心脑血管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的依据.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伊贝沙坦与吲哒帕胺合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及代谢的影响.方法 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伊贝沙坦150mg qd,B组:伊贝沙坦150mg qd,+吲哒帕胺2.5mg qd,两组疗程均为6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偶测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及生化指标.结果伊贝沙坦加吲哒帕胺组有效率及偶测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结果明显优于单用伊贝沙坦组,两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伊贝沙坦与吲哒帕胺合用对老年高血压的降压效果较单用伊贝沙坦更有效,且对代谢无影响.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形态心电学标准是否适用于原有束支阻滞(BBB)或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宽QRS波群心动过速(WRT)的鉴别诊断.方法选择窦性心律时呈BBB的患者236例[左束支阻滞(LBBB)60例,右束支阻滞(RBBB)176例],分析形态心电图标准用于鉴别WRT的特异性.结果胸前导联图形一致,胸前导联无RS图形;RBBB时电轴重度右偏(-90°~±180°)、V1导联呈左兔耳征(Rsr`.Rr`)、V6导联呈QR、QS、R形或R/S<1、aVF导联呈Qr、QR、QS形;LBBB时V1~V2导联S波降支钝挫、V6导联q(Q)波、aVF导联呈QS、qR形,Ⅰ导联呈qR、rS、Rs形等11项标准特异性较高(88.6%~100%).另8项标准特异性较低.心肌梗死并WRT(尤其QRS呈RBBB)时采用上述标准鉴别诊断有一定局限性.结论部分形态心电图标准适用于原有BBB伴WRT的鉴别诊断,但对心肌梗死并WRT的鉴别价值有限.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房颤时左心耳结构和功能改变与肺静脉血流变化的关系.方法 74例房颤患者和16例正常人接受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检测左心耳血栓形成、结构、功能和肺静脉血流频谱指标.结果 18例房颤患者存在左心耳血栓,血栓组、非血栓组和正常组间左心耳结构、功能和肺静脉血流频谱有显著差异,其中血栓组左心耳扩大,血流速度下降严重,左心耳结构、功能和肺静脉血流密切相关.结论房颤时左心耳结构改变,功能减退,肺静脉血流和左心耳结构、功能关系密切,能准确反应左心耳功能,在血栓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方法选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3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强心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阿托法他汀20mg/日,每月门诊随访,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月和6月进行心功能分级(NYHA)、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同时观察再入院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组在治后6个月心功能、LVEF、LVEDVI、LVESVI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再住院率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阿托法他汀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减少再住院率及病死率.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心血管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甚至中年人的健康,发病率大约以每年3%的速度上升,给社会造成巨大损失.本文对32例参加康复运动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观察,旨在评价其对心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急性中等及大量脑出血来势凶险、变化快,严重危及人的生命.传统的内科保守治疗,虽然有时能抢救生命,但其往往病程长,愈后差,患者生活质量差,而外科的开颅手术往往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费用昂贵,生存率低.其后果家属及患者都不愿接受.采用颅内血肿穿刺抽吸技术,能迅速而直接解除血肿的占位效应、致残率和死亡率.其治疗手段优于内科治疗和开颅治疗已达成共识[1].本院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溢血13例(发病8~24h),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2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20例)及康复训练组(22例).康复训练组步行训练每天2次共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6分钟步行试验的距离及症状.结果康复训练组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比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症状有改善.结论康复训练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及生活质量.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穿刺部位压迫在心导管术后假性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心导管术后所致假性动脉瘤21例,应用超声引导定位后徒手压迫修复10例,超声引导下用探头实时压迫修复11例.首次压迫时间20~30分钟,直接探头压迫以不出现血流信号为成功标准.结果 21例假性动脉瘤均压迫修复成功,一次成功率86%(18/21),其中有3例病人(1例超声探头压迫,2例徒手压迫)二次压迫修复成功.结论在超声引导定位下对心导管术后假性动脉瘤进行探头实时压迫或徒手压迫修复,具有安全、有效、经济的优点,可作为临床治疗导管术后假性动脉瘤的首选.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心衰自护教育对改善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28例慢性心衰患者来本院施予心衰教育,观察前后规范用药的情况以及评估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表(LiHFe)的变化.结果心衰自护教育后,患者ACEI、ARB类药物以及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明显提高,生活质量表各项评分改善,均有显著差异.结论通过心衰自护教育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提高规范化治疗药物的使用率.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