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怀东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术中锥体束保护方法.方法 2010年3月至2013年4月收集49例HICH病人,术前行头颅CT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判断血肿和锥体束的关系,分为锥体束前外侧型血肿和锥体束后内侧型血肿.结果 本组31例锥体束前外侧型血肿经侧裂血肿清除术.18例锥体束后内侧型血肿中12行双侧脑室外引流术、6例经纵裂入路血肿清除术.术后6月按日常生活能力分级评估预后,Ⅰ级10例,Ⅱ级22例,Ⅲ级12例,Ⅳ级5例.结论 术前CT和DTI检查了解血肿和锥体束关系,对手术具有指导作用.根据锥体束受压移位的情况,采用个体化入路,有助于在大程度保护锥体束的基础上清除血肿.
作者:夏鹰;曹作为;金虎;陈伟明;陈焕雄;陈晓东;林鹏;聂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大脑镰旁脑膜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35例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显微手术治疗.结果 按Simpson分级,Ⅰ级切除25例,Ⅱ级切除9例,Ⅲ级切除1例.29例术后随访5~24个月,1例复发,6例失访.结论 合理设计手术入路、术中充分止血、避免损伤重要功能区脑皮质、保护好重要的回流静脉及分块切除肿瘤是提高手术疗效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苏一家;朱光升;黄信超;杨军;莫永保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新型注射式鼻饲输入装置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针对目前应用医用注射器鼻饲输入的缺点,设计一种新型注射式鼻饲输入装置.结果 新型注射式鼻饲输入装置可弥补目前应用医用注射器鼻饲输入的缺点.①新型注射式鼻饲输入装置可以选择更多种类食物,给食物的多样性创造了条件,更接近正常饮食结构;②能有效避免在推注食物时胃管脱落导致食物抛撒;③可高温清洗消毒,保证了食品卫生,能反复使用,节省了费用.结论 新型注射式鼻饲输入装置性能较目前医用注射器鼻饲输入明显改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查献才;石丽敏;王保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利用内窥镜辅助小骨瓣开颅术清除硬膜下血肿或积液10例,取得良好效果.1临床资料本组中男8例,女2例;年龄53~ 90岁,平均75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头痛.根据Bender分级标准:Ⅰ级8例,Ⅱ级1例,Ⅲ级1例.均行CT或MRI检查:8例考虑为慢性硬膜下血肿,1例考虑为亚急性硬膜下血肿,1例考虑为硬膜下积液;单侧血肿8例,双侧血肿1例,双侧积液1例.
作者:黄毅;黄纯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新设备、仪器的引进,也相应为临床带来了一些新技术.目前对一些新技术的中文译名也出现了多种不合乎国人习惯的译名称谓,易造成学习交流混乱,为此对一些译名建议统一.一、关于iFlow中文译名的建议德国西门子(siemens)公司推出双平板或机器人(Artis zeego)DSA机syngo-iFlow技术,这是一项彩色血流数字后处理成像技术,可用于将全身所有部位二维DSA图像,经iFlow专用软件处理,他们译为彩色血流编码,我认为结合我国国情与临床应用应译为病变部位的血管名(或血管疾病名)+彩色血流全程(成)像(图1~8).
作者:马廉亭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aTBI)患者血清血清内皮素-1(ET-1)、可溶性上皮钙黏蛋白(SE-CAD)及镁离子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将100例aTBI患者分为轻、中型组(GCS 9~15分,66例)和重型组(GCS<8分34例),另将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ET-1、SE-CAD及镁离子的水平,比较各组ET-1、SE-CAD及镁离子水平的变化.结果 轻、中型组和重型组伤后24 h内血清ET-1、SE-CA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镁离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重型组伤后24h内血清ET-1、SE-CAD明显高于轻、中型组(P<0.05),而镁离子水平明显低于轻、中型组(P<0.05).重型组治疗后血清ET-1、SE-CAD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而镁离子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 ET-1、SE-CAD及镁离子可能参与aTBI后颅内的病理生理变化,其对判定伤情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石磊;黄书岚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吡拉西坦对高颅内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12月收治高颅内压脑卒中患者138例,应用常规药物治疗69例(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69例(吡拉西坦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治疗有效率.结果 吡拉西坦组治疗后颅内压下降幅度、24 h尿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吡拉西坦组总有效率(75.36%,52/69)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71.32±1.82)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6.5%(36/69)和(68.74±1.79)分,P<0.01].结论 应用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高颅内压脑卒中,患者症状改善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增加不明显.
作者:黄宏亮;张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系统评价亚低温辅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Wanfang、CNKI、CBM、PubMed、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EMBASE等数据库,筛选出符合要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符合标准的18篇RCTs,共计1 916例患者.Meta结果显示亚低温组预后良好率(GOS 4~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OR=2.5,95%CI:2.06~3.02; P<0.01);亚低温组患者伤后24 h、3d及7d颅内压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行亚低温治疗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能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宋平;蔡强;杜浩;陈谦学;邓钢;徐海涛;陈治标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流式检测血小板活化状态对颅内动脉瘤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调整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支架置入术治疗,术前给予常规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100 mg,1次/d)+氯吡格雷(75 mg,1次/d)].利用流式细胞术方法监测血小板活化状态,血小板激活率<20%,减少氯吡格雷药量;血小板激活率>50%,增加氯吡格雷药量;血小板激活率为20%~50%,不调整药量.所有患者阿司匹林药量均不调整.结果 氯吡格雷剂量未调整32例,调整为35 mg 6例、150 mg 26例、225 mg 1例,改用西洛他唑1例.药物调整后用药不当发生率(1.5%,1/66)较调整前(51.5%,34/66)明显降低(P<0.05).35例患者出院后随访1年,1例调整用药前即发生再缺血事件,调整用药方案后随访6个月未见再狭窄;4例药物调整前有明显的临床出血症状,调整用药方案后临床症状消失.结论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检测血小板活化状态有效的方法.流式检测结果对临床调整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杨李;卢文婕;蔡明俊;吴文英;甘志强;李俊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数字化塑形钛网颅骨修补术后相关并发症及其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56例应用数字化塑形钛网修补颅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出现额部钛板外露;5例出现颞部凹陷,影响美观;3例出现硬膜下积液;2例出现皮下积液;2例出现感染;1例出现硬膜外血肿.结论 正确认识颅骨修补术后并发症,术前正确评估,术中仔细操作,预防性采取措施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璨;喻军华;黄锦峰;陈志勇;刘斌;袁学刚;吴新宇;胡太可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术后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再次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31例颅脑损伤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再次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6个月按GOS评分,恢复良好12例,轻度残疾9例,重度残疾6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例.结论 早期发现、及时处理是改善颅脑损伤术后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预后的关键.
作者:陈建刚;杨明彬;覃宗明;汤秉洪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经眉弓眶上入路治疗额骨凹陷性骨折的手术经验.方法 采用经眉弓眶上入路手术治疗额骨凹陷性骨折患者17例.结果 颅骨骨折复位满意,无神经损伤、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发生,无死亡病例.结论 经眉弓眶上入路治疗额骨凹陷性骨折损伤小、出血少,对眶上缘特别是眶上神经血管的显露满意,面神经损伤、眶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
作者:谢星;潘永华;赵静;黄金燕 刊期: 2013年第09期
近年来,颅脑冲击波损伤不断增多.研究显示致肺损伤阈值下的冲击波能导致急性和延迟性的行为缺陷和神经变性[1].因此,冲击波导致的颅脑损伤比肺冲击伤的损害更常见,危害也更大.冲击波损伤常给患者遗留多种神经功能障碍,轻者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重者生活不能自理、植物生存甚至死亡,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2].因此,冲击波导致颅脑损伤的研究是神经外科领域的一个热点.
作者:李怀东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脑脊液置换联合万古霉素与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方法 2002~2012年收治67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均给与脑脊液置换治疗;在此基础上,25例给予静脉滴注头孢曲松治疗(对照组),42例给予鞘内注射万古霉素和地塞米松治疗(治疗组).结果 治疗组14d治愈率(64.3%,27/42)、20d治愈率(83.3%,33/42)和总治愈率(1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0.0%,5/25;56.5%(13/25);84.0% (21/25);P<0.05).治疗组平均治愈时间[(13.2l±4.52)d]较对照组[(22.51±5.74)d]显著缩短(P<0.05).两组脑萎缩、脑积水、神经根刺激症状等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脑脊液置换联合万古霉素和地塞米松联合鞘内注射治疗术后颅内感染疗效显著,实用安全.
作者:王文波;杜贻庆;莫万彬;夏学巍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为临床内镜经鼻蝶入路至岩尖区的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福尔马林浸泡固定的成人尸头10具,行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高分辨率CT扫描,筛选出蝶窦为鞍型的标本9具.内镜下模拟经鼻蝶入路手术处理岩尖区,并对重要解剖结构进行测量.结果 经鼻蝶入路处理岩尖区病变手术步骤分为3个阶段:鼻腔阶段、蝶窦阶段和岩尖阶段.处理好蝶窦的后外侧壁是内镜下经鼻蝶入路的关键环节.经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和斜坡隐窝到达岩尖区是安全的.以鞍前段颈内动脉凸起中点和和斜坡隐窝中心连线的中点为圆心,做直径为10 mm的圆,在该圆内入路可以安全准确到达岩尖.结论 经鼻蝶入路到达岩尖区相对安全的区域为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和斜坡隐窝,由该区域入路手术处理岩尖区是可行的.
作者:杨松;季涛;吴泽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评估球囊辅助栓塞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17例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位于横窦、乙状窦区11例,颈静脉孔区4例,上矢状窦区2例;均行球囊辅助栓塞硬脑膜动静脉瘘;6例经动脉途径栓塞,3例经静脉途径栓塞,8例经动脉及静脉相结合途径栓塞.结果 17例患者中,栓塞后即刻造影复查示,瘘口完全消失11例,部分消失6例.17例病人随访3个月~2年,无加重及复发者;瘘口完全消失13例,部分消失4例.结论 球囊辅助栓塞硬脑膜动静脉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志红;支兴龙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上矢状窦修补术中控制出血的方法.方法 对13例上矢状窦修补术进行改良,在上矢状窦破裂处(术域)远端预暴露上矢状窦并适度阻断.结果 修补过程中无大出血,均无须术中输血,均一次性修补成功,术后复查无再出血、继发血肿或静脉窦血栓形成.结论 对于上矢状窦破裂修补术,行术域远端上矢状窦预暴露并适度压迫阻断,可有效控制修补术中出血.
作者:陈新;张传玲;朱美;王琪鸿;王伟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手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脑复发恶性胶质瘤(RCMG)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手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RCMG患者34例(A组),单纯手术切除肿瘤治疗RCMG患者25例(B组).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45周,明显高于B组患者(29周;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B组患者死亡危险高于A组(P<0.01).结论 手术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对于脑复发恶性胶质瘤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式.
作者:孙哲;夏海成;刘亮;朱正权;田海龙;栾新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前路显微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经颈前路椎间盘显微切除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8例.采用日本整形学会(JOA)评分评定患者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评价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 JOA评分:术前平均11.5分,术后6个月平均15.1分;术后平均改善率85.3%.1例术后出现声音嘶哑,1周后缓解;1例术后复查X线示钛板偏斜,患者出现颈项部疼痛,经理疗后缓解.本组无死亡、截瘫病例.植骨在6个月内全部融合,无骨不连、假关节形成.结论 对中央型或神经根型颈椎间盘突出病人经行前路显微减压术,减压更充分,并可减少对脊髓、神经根的损伤,同时脊柱固定稳定,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蔡奋忠;宋毓鸿;杨秋雄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经额外侧入路的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额外侧入路手术治疗.结果 肿瘤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视力改善12例,无明显变化3例,视力障碍加重1例.15例患者随访3~4个月,12例恢复正常和生活,3例不能独立生活;1例失访.结论 经额外侧入路能为鞍结节脑膜瘤患者手术提供较好的视野和空间,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改善视力和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关键.
作者:肖泉;梁有明;蓝胜勇;唐秀文;庞刚;钟书;徐柯贝;叶劲 刊期: 2013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