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动脉功能与血压及心血管疾病

张廷杰

关键词:动脉功能, 高血压, 血管功能, 心血管病, 心血管事件, 重要标志, 系统功能, 无创检测, 结构异常, 结构变化, 技术发展, 错误认识, 可重复, 预测, 用具, 药物, 信息, 心脏, 危险, 临床
摘要:血压是预测心血管病的重要标志,高血压的存在表明有更多心血管事件危险.这不仅由于血压本身可引起不良后果,还因高血压常伴有血管的功能与结构异常.作为一个整体,心脏与血管系统功能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新创某些有效、简便可重复的无创检测,大大促进了对血管功能的研究,日益认识到血管功能及结构变化对心血管病发生、发展、预后及药物作用具有巨大影响,并矫正了多年来临床某些错误认识.本文对近年某些方面的进展,简介如下.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人无症状脑梗死64例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中无症状性脑梗死(SBI)的发病率、影像学表现及危险因素.方法 248例非脑卒中患者行头颅CT或MRI检查,分析SBI病灶部位、类型、年龄分布、基础疾病,与非SBI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组SBI患者的发病率为25.8%,病灶直径以20mm以下多见,分布于大脑静区;SBI患者中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SBI患者,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SBI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为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子.

    作者:郑伟;吴玉泉;张存海;缪建良;陈兴灿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螺内酯合用卡托普利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螺内酯合用卡托普利组(治疗组)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与单用卡托普利组(对照组)的疗效.方法治疗组47例,对照组45例,比较两组CHF的NYHA心功能改善情况,心超射血分数(EF)改善程度,6分钟步行试验(6-MWT)结果及副作用.结果 CHF的心功能改善有效率两组分别为95.7%和77.8%(P<0.05);EF两组用药后各自较用药前有明显提高(P<0.001),两组间用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用药后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6-MW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副作用:咳嗽两组分别为10.6%和8.9%(P>0.05),均可坚持连续用药;男性乳房发育分别为4.3%和0%(P<0.05);两组均无高钾血症.结论螺内酯和卡托普利均是治疗CHF的有效药物,两者合用效果增强,副作用除男性乳房发育外,无明显差异.

    作者:陈建明;陈安;吕冰;何鑫;严秋霞;张巍;沈琳娣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昏迷病人脑电图监测的分析

    昏迷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可由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以外的各种疾病所引起,属意识障碍之一种.脑电图(EEG)监测是了解脑病理状态的一种重要手段,对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现将我院1999年1月至2001年12月收治的70例昏迷病人进行脑电图监测,以探讨昏迷病人的脑电图表现及与临床转归的关系.

    作者:王钟瑾;孙慧芳;吴永红;李菊凤;钟国栋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偶测正常血压老年糖尿病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在偶测血压增高之前动态血压是否变化.方法从疗养人群中随机选择偶测血压正常的老年糖尿病患者30例为DM组、健康老年人37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动态血压的测试结果.结果 (1)糖尿病组24小时平均血压、白天、夜间平均血压及24小时波动曲线均显示血压高于对照组,其中DM组24小时SBP、小SBP经统计学处理,P<0.05.(2)24小时平均SBP、日间、夜间平均SBP超过正常参考标准的百分比,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3)DM组SBP24小时压力负荷为35.4%,对照组SBP24小时压力负荷为24.1%,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偶测血压正常的糖尿病患者在血压增高之前,动态血压显示24小时平均血压,已经高于对照组.

    作者:洪乐凤;洪晓英;朱英琪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缺血性脑卒中的EEG与CT及MRI的对比分析

    脑电图临床应用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它主要反映大脑神经电生理的变化,任何直接或间接原因引起脑部机能和结构方面的改变均可导致脑波异常.而缺血性脑卒中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坏死软化.故脑电图可反映卒中发生后对脑电活动及脑功能的影响.为探讨脑电图(EEG)在缺血性脑卒中(CIS)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对5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了EEG、CT及MRI检查.

    作者:王建琴;罗本燕;吴永红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血压与动脉屈从性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通过对健康和原发性高血压者的C1、C2测定,分析研究血压、脉压与动脉屈从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DO-2020无创动脉功能测定仪对201例健康人和139例原发性高血压者进行血压、脉压及大、小动脉屈从性测定.结果 1)健康人组随着年龄增加C1、C2逐渐减低,C2比C1的降低更早出现.高血压组中各动脉功能参数比健康人同年龄组有显著性差异,C1、C2明显降低(P<0.001);2)血压、脉压与C1、C2均呈显著性负相关(P<0.01);3)高血压组中,服药者与未服药者比较,脉压略降低,C1略增高,C2有显著性增加;结论 1)高血压症状出现之前已有血管屈从性改变,以小动脉为主,改变的程度不受年龄的影响;2)高血压经过药物治疗,血管屈从性可有所改善,首先是从小动脉开始;3)可将C2测定值作为心血管早期病变的揭示因素及疾病治疗过程中的疗效观察指标.

    作者:唐新华;谢海宝;闫洪;金宏义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胸部肿瘤术后心律失常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胸部肿瘤术后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方法随机抽取102例胸部肿瘤患者出现术后心律失常35例.根据年龄,术前是否伴发心血管疾病、EKG异常、肺部慢性疾病及肺功能异常,术后SO2改变及并发症,血Rt变化,血电解质变化等,观察其中出现术后心律失常的例数,进行发生率的对比分析,用卡方(X2)检验,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胸部肿瘤术后出现心律失常和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年龄、术前伴发病,如心血管疾病、EKG异常、肺部慢性疾病及肺功能异常,以及术后SO2下降及并发症(P<0.01~0.05).结论胸部肿瘤术后心律失常和术前、术中、术后多种因素相关.

    作者:舒跃;毛伟敏;翁家乐;陈国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大鼠脑梗死早期活性MMP-9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SD大鼠脑梗死早期活性MMP-9的时间表达过程.方法线栓法建立SD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各经2h、6h和16h血管闭塞后ELISA法测定各时间点组脑组织匀浆中活性MMP-9的水平,假手术组作为阴性对照.结果经过2h、6h和16h血管闭塞后,梗死侧脑组织中活性MMP-9水平各为6.36±1.40u/mg,8.73h±3.33u/mg和14.68±2.59u/mg,其中16h组各为6h、2h组的1.9和2.2倍(P<0.05);三时点水平与同时点假手术组相比,6h(P<0.05)和16h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脑梗死早期可以诱导MMP-9基因表达,其组织中活性成份于血管闭塞后6小时开始增高,16小时明显升高,提示MMP-9可能参与脑梗死后组织损伤的早期病理过程.

    作者:张为民;黄鉴政;丁美萍;闻树群;朱永良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PRC导管在右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观察PRC导管在右侧冠状动脉造影中的使用价值.方法采用PRC导管行右侧冠状动脉造影43例,与传统Judkins右侧导管作右侧冠脉造影103例进行比较.结果 PRC导管右侧冠脉造影成功率95.3%,造影费时2.56±1.45分,传统Judkins右侧导管造影组成功率79.6%,造影费时5.4±206分,经统计学处理,两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右侧冠状动脉造影中PRC导管优于常规Judkins右侧导管.

    作者:袁国裕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动脉功能与血压及心血管疾病

    血压是预测心血管病的重要标志,高血压的存在表明有更多心血管事件危险.这不仅由于血压本身可引起不良后果,还因高血压常伴有血管的功能与结构异常.作为一个整体,心脏与血管系统功能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新创某些有效、简便可重复的无创检测,大大促进了对血管功能的研究,日益认识到血管功能及结构变化对心血管病发生、发展、预后及药物作用具有巨大影响,并矫正了多年来临床某些错误认识.本文对近年某些方面的进展,简介如下.

    作者:张廷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冠脉造影病变

    目的探讨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病人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为冠脉血运重建提供依据.方法对146例无ST段抬高的ACS病人的冠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无ST段抬高的ACS病人血管闭塞率为26.0%,三支病变发生率为37.7%,B型及C型病变发生率为37.0%、42.5%,冠脉内血栓发生率为11.6%,侧支循环建立28.8%.结论无ST段抬高的ACS病人冠脉病变严重,大部分需及早进行冠脉血运重建.

    作者:王胜煌;陈晓敏;夏鸿剑;陈君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缺血性脑卒中血浆MMP-9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含量变化,探讨其在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37例脑梗死患者发病2~5天和2周,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MMP-9的含量.结果脑梗死发病2~5天的血浆MMP-9水平显著高于发病2周(P<0.01)和对照组(P<0.01).后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梗塞灶面积大小与脑梗死发病2~5天血浆MMP-9水平呈正相关(r=0.757,P<0.01).结论 MMP-9水平可以反映脑梗塞灶面积大小.

    作者:章昀;黄鉴政;闻树群;朱永良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20例体会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开展已有30余年,方法很多.其中开展的Rashkind法(双面伞器)、Sideris法(纽扣或补片)、Porstmann法(海绵塞)、Buttoned法、Batalloocluder法等有3%~38%的残余血流发生率、复杂的运输系统及操作过程、不适合应用于大孔PDA[1]等缺点.近几年一种安全、简单的Amplatzer法(ADO法)在国内、外开展.我院自2000年11月至2001年成6月采用Amplatzer法封堵20例动脉导管未闭,均获成功.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海宏;秦永文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曲美他嗪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作用.方法 6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在口服消心痛基础上,A组加倍他乐克,B组使用曲美他嗪,治疗前后作活动平板试验.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 AB组心肌总缺血负荷较治疗前分别减少76.84%与79.76%,心绞痛ⅡⅢ级降到Ⅰ级.并显著延缓ST段低平发生时间.结论曲美他嗪是抗心绞痛的有效药物.

    作者:刘明;谢秀成;黄仕洲;邓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TCD和BAEP对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TCD、BAEP对老年VBI病人的诊断意义.方法对64例经临床诊断的老年VBI病人进行TCD、及BAEP检查.结果 TCD、BAEP异常率分别为92%、75%.TCD发现血管流速异常:多血管异常46例,单血管异常13例,以低流速为主要表现;BAEP提示内耳功能受损10例,脑干功能受损38例.结论 TCD、BAEP有助于明确诊断VBI.

    作者:李雅国;吴玲光;舒勤奋;夏一青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7例报告

    射频消融术(RFCA)已成为治疗各种原因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重要的非药物性治疗方法之一[1-3].我院于1999年1月至2002年4月用RFCA方法治疗37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现将治疗结果及点滴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彭放;马孝泉;杨彪;沙振球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VEGF基因治疗冠心病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冠心病监护系统的建立、溶栓治疗、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ICS)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技术的应用,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已呈明显下降.但是,PTCA术后再狭窄,CABG血管狭窄,冠状血管多支弥漫性病变等仍待解决.目前一种新的治疗手段-血管新生疗法,通过促进心肌缺血小血管生长和侧支循环形成,为这类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目前公认的具有特异性而强大的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生长因子,现对VEGF基因治疗冠心病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陈国雄;马业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胸部钝性损伤后心脏扩大4例报告

    胸部被撞击所致的钝性心脏损伤常有程度不等的多种表现,如心肌挫伤、严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包损伤、心脏瓣膜损伤、腱索乳头肌损伤及心脏破裂等.胸部钝性损伤后出现心脏扩大的病例在国内外罕见报道,本文报道4例如下.

    作者:韦铁民;陈礼平;王春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沙坦类药物对高血压血管的影响

    沙坦类药物是一类新发现的降压药物,它不但具有强大的降压作用、靶器官保护作用,而且其副作用极少,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器官保护和血压降低均是通过血管扩张实现的,因此本文着重探讨沙坦类药物可能对血管的作用.

    作者:王佐广;温绍君;吴兆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脑桥出血30例临床分析

    原发性脑桥出血起病急,临床表现凶险,预后差.我科于1998.6~2001.6收治经头部CT确诊脑桥出血患者3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珍真;冯琳华 刊期: 2002年第04期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浙江省预防医学会,浙江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