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洪
自1998年以来,我院对46例重症出血热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男29例,女17例,年龄15~58岁,平均40.5岁.46例均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出现低血压休克8例,腔道出血21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3例,心脏损害和心衰11例,肝脏损害(ALG升高)43例.
作者:孔祥海;王海亭;王西玲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中药保留灌肠是目前治疗结肠炎有效的方法之一.药液在肠腔内存留时间的长短将直接影响疗效的发挥.2000年2月~2003年8月笔者对30例患者采用输液法中药灌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韩亚琴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和致死原因,也是造成慢性肾衰的常见原因.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均可发生糖尿病肾病,而且其发病人数呈逐年增多趋势.因此,对其发病机理的研究和治疗措施的探索显得十分重要.笔者仅就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陆晓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支气管哮喘临床上比较多见,但不易治愈,目前西药主要应用支气管解痉剂和糖皮质激素.笔者自1999~2003年运用癫狂梦醒汤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48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叶平胜;周薇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笔者近3年来应用枢和宁合剂化裁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取得较满意疗效.枢和宁合剂是恩师吴荣祖所传之经验方,由小柴胡汤、桂枝、龙牡汤极甘麦大枣汤三方合而为一.其组方原则,本着更年期综合征(郁证或脏躁)的病机而定.更年期是中看看赂老年过渡的阶段,阳气渐少,阴气渐增,即少阳少阳阶段,为气化活动的开合关键处,尤如门户之枢纽.
作者:董其宁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习惯性便秘是由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粪便在肠内停留过久,津液被耗,致大便凝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虽有便意而排便困难,属于单纯性的功能紊乱而引起排便反射失常,一般可排除西医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疾病.
作者:何爱玲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咽部慢性感染主要指慢性咽炎、扁桃腺炎、喉炎,多由急性感染后失治或误治迁延不愈而成,患者往往长时间使用多种抗菌素不效.针对这种状况,经过多年临床实践,研制成咽清口服液治疗本病,经临床观察200例,获得了良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季凤刚;刘长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诊的精髓.笔者根据临床治疗高血压病的体会,认为只有辨证确切,尤其把握虚实病机,知常达变,才能取得满意疗效.现将虚实辨证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简介如下:
作者:李玉玲;徐大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应用自拟口服利胆消石汤、药物离子导入、推按运经(简称综合疗法)治疗胆系结石患者488例.现临床报告如下:
作者:刘金库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证.自1992年以来,笔者用针灸疗法治疗呃逆72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72例,男45例,女27例;年龄大者68岁,小者22岁,外科术后出现呃逆者39例,情志不舒出现呃逆者33例,病程长者7天,短者2天,平均3天.
作者:张晓燕;聂兰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失眠指的是持续相当长时间对睡眠的数量(时间)或质量(深度)不满意状态或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以失眠为唯一的主诉,又不是由脑、躯体、精神以及其他因素引起,由于找不到原因故又称之为原发性失眠.常由心理的、生理的或环境的因素引起.临床表现难以入眠,睡而易醒,睡眠不稳,重者彻夜不眠,常伴有眩晕、心悸等.
作者:杨现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近年来,用辨证论治加中药保留灌肠治疗88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取得较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53例,女35例,年龄18~61岁,病程半年~4年,均参照198年全国消化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确诊.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左下腹隐痛、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乏力等.内窥镜等检查示病变部位在直肠、乙状结肠81例,乙状结肠以上7例.肠粘膜充血,水肿,灶性出血62例,糜烂、溃疡26例,合并假性息肉、疤痕形成5例.
作者:许庆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1999年7月至2002年8月,笔者采用针刺配合中药内服治疗乳腺增生症50例,并与单纯用药物的42例相比较,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春宇;刘凯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阻肺),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采用活血化瘀主治收效满意,现予报道如下:1应用活血化瘀的根据中医认为,肺主气而朝百脉,其功能主宣发、输布.肺又为娇脏,不论是外邪犯肺,还是内脏的病变影响到肺,均能使肺的功能失调,造成肺气不利,宣发、输布失职、致肺津失布、停而为痰,痰又作为病邪阻碍肺气,使肺气不通,久之必然导致肺络瘀滞.
作者:黄文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男性病从肝论治,古今已有大量文献记载和报道,辨证多从肝气郁结、肝血不充,肝经湿热等论治,治宜疏肝、养肝、调肝、泻肝诸法,颇多成效.笔者温习历代文献及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肝气虚肝阳虚亦是男性病一重要致病因素.兹从理论探讨及临床实践方面试述管见,谬误之处请赐正.
作者:邓志厚;杨宪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沈宝藩教授,男,汉族,上海市人.1960年毕业于原上海第一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即分配去卫生部在北京中医学院举办的全国第二期西医离职学习班学习中医.
作者:王晓峰;李鹏;赵永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病因多以病毒感染为主,在治疗上目前大多基层单位还不能根据病原学检查,进行有针对性的早期治疗.我院儿科近2年来,采用复方半边莲注射液配合西药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98例,现将临床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何建国;许志强;侯云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全国著名中医专家,辽宁中医院原院长硕士生导师李玉奇教授,近50年来,专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癌前病变、消化性溃疡的研究,在辨证治疗慢性胃病方面积累了独特的经验,现将随师临诊期间所学,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刘华珍;徐子亮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临床上有些病人由于长期应用静脉输液疗法,常易引起静脉炎,特别是从静脉注射抗癌药物,如丝裂霉素、阿霉素等,引起静脉炎更常见.一旦出现静脉炎,血管则变成红色或褐色,呈条索状或局部肿胀疼痛,造成病人痛苦,导致静脉穿刺困难.笔者用自制的中药局部外敷治疗本病,经临床实践疗效满意.
作者:万淑华;蒋春玲 刊期: 2004年第04期
龙某某,女,29岁.1995年5月2日就诊.患者2月前因吵闹数日,后渐失音.服中药、玄麦甘桔汤、清音汤,西药不详,不见其效,后服桑菊麻杏石甘汤,仍无效.时见身微寒,面色暗滞,咽喉微感不适,心急流泪.喉检声带充血水肿,声门闭合不全.曾得老师一遗方,药用麻黄12g,细辛7g,桔梗12g,大力12g,蛇蜕7g,射干12g,青杠炭15g,嫩柏树尖30g,甘草6g.2日1剂,水煎,日3服.1剂声音渐清,2剂痊愈.后凡遇此病者必治.
作者:谭开琼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