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雷;秦锡虎;朱峰;罗天平;吴宝强
目的 研究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伴癌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s,PNS)的发病率和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60例HCC患者的生化、影像和病理检查结果,比较PNS组与非PNS组的差异.结果 PNS占同期HCC患者住院人数的17.8%(64/360),男女之比为7:1.PNS主要表现为:低血糖症(占同期HCC患者的9.2%,下同),高胆固醇血症(5.6%),白细胞增多症(5.0%),血小板增多症(0.3%),红细胞增多症(2.8%),高钙血症(1.7%),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表现者为6.9%(25/360).与非PNS组相比,PNS组患者的AFP水平、肿瘤直径、门脉癌栓发生率、乙肝病毒感染率和GGT水平显著较高(P<0.05),而生存时间较短(P<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AFP>800 ng/ml,肿瘤直径>6.5 cm和PNS的发生显著相关(P<0.05).结论 伴PNS的HCC患者预后较差,PNS的发生与AFP水平,肿瘤直径密切相关,熟悉其临床特征有助于早期诊治.
作者:杨明;肖亮;施晓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困难标本取出的方法.方法 对242例困难胆囊标本的取出采用无张力保护袋取石法.结果 全部标本顺利取出,无戳破、撕破胆囊或取物袋,无结石或胆汁散落、污染腹腔和戳孔,无金属钛夹残留腹腔或戳孔,取石时间约4~10 min,85例切口延长为约1.3 cm,9例切口延长为约1.5 cm,无一例切口发生感染.结论 无张力保护袋取石法取胆囊标本迅速,对取物襞的要求低,取材方便,适合国情,易推广.
作者:周振旭;蒋飞照;屠金夫;韩宇;郑晓风;蔡华杰;暨玲;张维建;张启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胆道镜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作用及优选择.方法 对2003年8月至2006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5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胆道镜联合治疗,分析微创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2005年12月以前患者23例,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均放置T管引流.1例术后1 d T管脱出行腹腔镜T管放置术,另有1例术后3个月拔除T管时出现胆漏而行腹腔引流术.2006年1月以后患者29例,根据术前检查发现胆总管结石大小决定是否术前行十二指肠镜治疗.其中6例胆总管结石≥12 mm者直接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检查取石,2例放置T管引流;23例行术前乳头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mtomy,EST),成功取石16例(69.6%),随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7例取石失败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1例放置T管引流;未放置T管引流者共10例均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术后未出现胆漏、胆管狭窄以及胆总管残余结石等并发症.结论 ①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胆道镜联合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趋势,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的优点.②腹腔镜手术前是否行十二指肠镜取石应按胆总管结石大小来确定,对于胆总管结石超过12 mm或十二指肠镜取石失败的病例选择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③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是安全的,并可避免T管相关并发症.
作者:刘俊;裘正军;黄克俭;江弢;曹俊;朱麟;张放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对临床肝癌标本生存素(Suvivin)基因蛋白的表达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与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肝癌标本Survivin表达.对原代培养的肝癌细胞进行顺铂(cisplation,DDP)化学药物处理后检测细胞活性,建立肝癌细胞Survivin表达与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结果 Survivin在肝癌中阳性表达率达66.7%(14/21),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的9.5%(2/21).对原代培养的肝癌细胞经过1.0 mg/L DDP处理,24 h后行MTT检测,Survivin阳性组的细胞存活率为47.6%,明显高于Survivin阴性组22.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结论 肝癌细胞高表达Survivin,且Survivin阳性的癌细胞时DDP有一定耐受性,而Survivin阴性的癌细胞对DDP的敏感性较好.Survivin的检测有可能成为预测肝癌化疗敏感性的重要指标.
作者:陈科济;王义;孙延富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碰撞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的结合,自1980年以来,发生于肝脏的碰撞癌国内外文献报道11例,其中国内2例.本科收治1例发生于肝脏的碰撞癌,现介绍如下.
作者:金雷;秦锡虎;朱峰;罗天平;吴宝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自2001年8月至2007年4月间56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患者诊治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肝移植后6~96 d出现急性排异反应,平均20 d,7例经肝穿刺活检确诊.经激素冲击及大剂量骁悉、FK506治疗,急性排异反应均得到良好控制.结论 临床观察和肝功能化验可及时提示急性排异反应的发生.诊断的终确立依赖于肝穿活检,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则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李明主;陈明良;王金波;李元洪;胡义辉;张苗尊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胆总管一期缝合术的相对优点、临床指征以及并发症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2003年11月至2007年3月间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术的71例患者以及2006年10月至2007年3月间行T管引流术的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胆总管一期缝合术组与T管引流术组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补液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分别为(2.16±0.561)d与(3.02±0.29)d,(10.05±2.73)L与(13.56±4.82)L,(9.73±2.76)d与(15.85±6.09)d,(8393±283)元与(9836±296)元,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胆总管一期缝合术组中31例患者依据胆道镜探查,40例依据术中取石与术前影像学检查相符合作为判断胆道不存在结石的依据;全组未见胆道结石残余,仅有7例患者并发一过性胆汁渗漏,均未经特殊处理而愈.结论 ①胆总管一期缝合术相对T管引流术有利于术后恢复.②术中确保胆道不存在残余结石和胆总管下端通畅是开展胆总管一期缝合术的前提务件.③严格掌握临床指征,注重处理要点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作者:周蒙滔;孙洪伟;金约朋;朱椰凡;俞富祥;施红旗;张启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肝脏血管瘤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手术治疗肝脏血管瘤的临床资料,术后发生并发症的12例患者为研究组,未发生并发症的35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肝脏血管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肝脏血管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5.5%(12/47).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在病灶位置、肿瘤大小、肝切除量、术中失血量、术中有无输血(≥2 U)、术后住院天数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术中失血量和术中有无输血(≥2 U)是肝脏血管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80,P=0.0013).结论 肿瘤的大小和部位,肝组织切除量,术中失血以及输血情况等是影响肝脏血管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手术风险主要与术中失血以及输血情况有关;应控制术中失血以降低肝脏血管瘸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志刚;钱叶本;耿小平;刘丹峰;孙荣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先天性肝囊肿是肝脏的一种良性疾病,根据其部位、大小、形态、囊液性状不同而治疗方法各异,本文将就先天性肝囊肿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邱伟;王广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8月-2007年10月29例腹腔镜胆道探查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治愈,平均住院时间10 d,其中术后胆漏2例,其余27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效果满意.结论 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是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
作者:周京高;方仁桂;王学军;王建军;洪来电;李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急性胆囊炎行LC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LC治疗的46例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6例患者均治愈,其中中转开腹5例.结论 只要熟练掌握腹腔镜的操作技术,把握手术时机,急性胆囊炎行LC治疗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王和曹;余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回顾性观察肝移植术后早期再次训腹探查及对预后的影响,分析其原因及特征,并籍此找出可能避免再次手术的措施.方法 总结密歇根大学医院自2006年8月1日至2007年2月28日间所行成人肝移植手术患者资料,将再手术患者组与未再手术患者组资料进行对照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52例患者行肝移植手术共54次.随访3至9个月,其中共14次(12例患者)术后再次剖腹探查,所有再手术均在移植术后20 d内.6例系手术技术相关的术后腹腔出血,2例为非手术技术相关腹腔出血,2例术后肝动脉栓塞,1例术后移植物无功能再次肝移植,1例肝动脉取栓后再栓塞行再次肝移植,1例术后肠粘连保守治疗无效,1例阴性探查.行剖腹探查者1例患者死亡.结论 移植术后手术技术相关的腹腔出血是再次手术探查的主要指征,MELD评分较高的患者建议移植术后常规置放引流;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和肝动脉栓塞是早期再次肝移植的主要指征;肝动脉栓塞的诊断和处理需要快速果断,再次手术取栓、融栓与吻合口的校正可能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移植术后的真菌感染后果是致死性的,提高警惕性和早期预防是关键.
作者:江勇;Pelletier SJ;Englesbe MJ;Sung RS;Magee JC;Punch JD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闭合性脾外伤的治疗经验,探讨保脾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26例闭合性脾外伤的临床资料.结果 326例闭合性脾外伤患者中197例行非手术治疗,129例行手术治疗,其中脾动脉结扎联合脾修补术选择性治疗外伤性脾破裂97例,脾切除32例.结论 有选择的非手术治疗Ⅰ~Ⅱ级脾破裂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轻度的肝肾损伤、腹腔外器官合并伤及患者的年龄并不影响非手术治疗的疗效.脾动脉结扎联合睥修补术选择性治疗Ⅱ~Ⅲ级外伤性脾破裂是安全可靠的,远期效果好.
作者:赵传杰;孟庆玲;刘西山;张波;王新志;刘茂荣;支庆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脱氧核苷酸钠注射液对肝移植术后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是否有促进作用及应用价值.方法 将我院2006年4月至2008年6月间进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手术后的4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术后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脱氧核苷酸钠注射液治疗7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的变化.结果 治疗7 d后治疗组患者的ALT、AST、TBIL、DBI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脱氧核苷酸钠注射液对肝移植术后患者肝酶学的恢复和胆红素代谢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作者:王胤佳;马继韬;李超;董权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亚急性胆囊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7月至2008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479例急性亚急性胆囊炎腹腔镜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中转开腹61例,术后出现并发症:腹腔内感染1例,胆道感染2例,胆道残余结石6例,胰腺炎4例,梗阻性黄疸3例,胆道损伤胆漏1例.无死亡病例.平均住院6 d.结论 充分认识疾病、熟练掌握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技巧,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亚急性胆囊炎疾病在基层医院还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邓鸿雁;赵斌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regional portal hypertension,RPH)的病因、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 综合分析323例RP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我院7例,国内文献报道316例.结果 患者男女比例为2:1,平均年龄45.7岁.胰源性疾病是主要病因,占87.3%.临床表现为脾肿大占100%、不规则上腹部疼痛占66.9%、上消化道出血占53.6%、肝功能检查均正常.B超、CT、MR可提示脾静脉主干栓塞或狭窄,脾门周围及胃短静脉、胃网膜静脉扩张迂曲及原发疾病.86.8%(198/228)的患者内镜检查示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271例行手术治疗预后良好,32例保守治疗,成功26例.结论 RPH通常伴有胰腺疾病、脾功能亢进,但肝功能正常,而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是RPH具特征性的表现.RPH是一种能够治愈的疾病,行病灶切除加脾切除疗效较好,伴有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者宜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作者:张谊;张启瑜;廖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过程是许多相关因子联合作用产生级联反应导致后的肝脏功能衰竭.虽然有关缺血再灌注损伤对于器官移植成功重要性的认识已经超过40年,但是器官保护中大部分的临床进步是以经验总结为主,并不完全了解缺血再灌注过程中涉及的分子机制.本文对相关文献作一综述,有助于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复杂的分子基础有更好的了解.
作者:林峰;傅志仁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胆漏形成的原因与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7年12月治疗的18例胆漏患者的胆漏原因、治疗方法和结果.结果 本组18例中,11例于拔T管后并发胆漏(占61%),是胆道手术后胆漏的主要原因;胆囊切除术中被疏漏的轻微胆管壁损伤,是胆漏的另一重要原因,本组2例终均再次手术.所有拔T管后胆漏均首选非手术治疗,成功9例,2例中转手术;本组18例患者全部治愈.结论 及时、正确的早期处理,拔管后胆漏多可非手术治愈;胆管轻微损伤引起的胆漏,不易早期发现,多需再次手术.腹痛、腹腔积液范围扩大、肠麻痹是中转手术的指征,手术方式以双套管持续引流为主.预防应从术前、术中、术后三个环节着手.
作者:李东;严卫忠;吴萍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内镜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ABP)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时机.方法 整理经内镜治疗的51例及同期内科保守治疗的46例AB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性ERCP在ABP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应用时机.结果 治疗性ERCP在重症ABP中疗效明显,有利于缩短病程,加快病情恢复及降低费用,在轻症ABP中,在增加住院费用的同时症状缓解时间缩短;同时急症(24 h内)行ERCP治疗的患者在住院天数、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低于72 h内治疗的患者.结论 治疗性ERCP治疗ABP(特别是重症ABP)是安全有效的,同时急诊应用(24 h内)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臣海;黄强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