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雌性激素及脂质代谢异常在胆囊结石发病中的作用

陈海平;杨文军;邱招涨;林金伟;陈羡英

关键词:胆囊结石, 雌激素, 脂质代谢
摘要:目的 探讨雌性激素及脂质代谢异常在胆囊结石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测定比较胆囊结石及胆囊息肉患者血清雌激素(E2)和孕激素(P)水平,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载脂蛋白A(APoA1)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胆囊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结果 胆囊结石患者血清E2和P水平明显高于胆囊息肉患者,胆囊结石组血清TC、TG、LDL-C水平高于胆囊息肉组,而HDL-C和APOA1水平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胆囊结石患者胆囊组织中ER及PR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胆囊息肉组.结论 E2和P通过作用于相应受体.使调控胆囊肌肉收缩的信号分子表达降低,导致胆囊收缩运动受损,胆囊胆汁淤积,同时雌激素可通过对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使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增加,胆汁成石指数提高,可能在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肝胆胰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抑制Rac1的活性对人肝癌细胞生长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中Rac1的活性对其生长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应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将Rac1基因的阴性突变体Rac1N17导入HepG2细胞,经嘌呤霉素筛选后获得表达Rac1N17的阳性细胞克隆Rac1N17-HepG2,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四甲基偶氮唑(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细胞基质黏附实验检测对细胞的黏附能力的影响,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的改变.结果 荧光镜下可见绿色荧光蛋白主要分布于HepG2细胞核中,在细胞质中也有少量表达,证实了病毒栽体质粒转染成功.MTT法表明Rac1的活性抑制后,HepG2细胞的增殖能力无明显变化(P>0.05);细胞基质黏附实验显示HepG2细胞与基质的黏附能力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P<0.05);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 显示Rac1的活性抑制后,Rac1抑制组穿过PET滤膜的HepG2细胞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表明其侵袭能力明显受抑制.结论 Rac1基因在肝癌细胞的黏附、侵袭及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有望成为肝细胞癌基因治疗新的靶点.

    作者:董朝富;周安立;陈刚;朱智;颜廷启;刘顺方;刘锋;沈文状;杨志芳;易继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胆囊癌临床分期及手术方式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评价胆囊癌Nevin分期、手术方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1992年10月至2002年12月间,新华医院手术治疗的82例胆囊癌患者,记录Nevin分期、手术方式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 在行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的47例中淋巴结阳性者38例(80.85%).其中包括3例Ⅱ期、30例Ⅳ期、5例Ⅴ期.侵犯胆囊壁全层的胆囊癌(Ⅲ期+Ⅳ期)中淋巴结转移率为83.3%(30/36).4例行单纯胆囊切除的Ⅰ期患者长期生存.而行单纯胆囊切除的4例Ⅱ期患者及1例Ⅲ期患者存活均未超过3年.行胆囊癌根治术的4例Ⅱ期、1例Ⅲ期及行胆囊癌扩大根治术3例Ⅳ期患者生存5年以上.行扩大根治术的Ⅴ期及剖腹探查病例3年、5年生存率为0.结论 胆囊癌的分期、手术方式与术后生存率有显著关系,Ⅰ期可行单纯胆囊切除,Ⅱ、Ⅲ期胆囊癌应行根治切除手术,Ⅳ期胆囊癌应行扩大根治手术,Ⅴ期患者行扩大根治手术无效.

    作者:王健东;全志伟;杨勇;沈军;施伟斌;周学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78例临床分析

    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胰腺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也是普通外科风险较高的手术之一.2002年7月-2008年6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普外二科共实施78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唐小凡;李玉民;何明彦;陈应泰;李世雄;朱有权;李汛;石斌;周文策;翁伟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胆囊癌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胆囊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方法 回顾性总结103例胆囊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并通过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10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82个月.平均(23.17±17.98)个月.全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19.57±18.42)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5.0%,25.0%和8.0%.单因素分析示血清CA19.9水平、总胆红素水平、腹部包块、肿瘤TNM分级、Nevin分期、UICC分期、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神经、淋巴管、血管浸润、肝十二指肠韧带侵犯、肝转移、手术方式、腹腔转移、邻近脏器侵犯与胆囊癌生存率显著相关(P均<0.05).经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按照其作用强度得出影响胆囊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依次为:UICC分期、手术方式、肿瘤淋巴管浸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侵犯.结论 UICC分期、手术方式、肿瘤淋巴管浸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侵犯是胆囊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作者:张成武;赵大建;胡智明;吴伟顶;张宇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斑蝥酸钠维B6注射液对肝癌患者肝纤维化指标及临床体征的影响

    目的 观察斑蝥酸钠维B6注射液时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斑螫酸钠维B6注射液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肝功能和临床体征的变化.结果 血清HA、PCⅢ斑蝥酸钠维B6注射液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肝功能明显好转(P<0.05,P<0.01),效果优于对照组.斑蝥酸钠维B6注射液可使部分患者蜘蛛痣、肝掌消失,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 斑蝥酸钠维B6注射液具有抗肝纤维化,保护肝细胞的作用.

    作者:殷飞;姚树坤;蔡怀阳;高金昙;赵雅娟;张瑞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研究进展

    近年来,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倍受人们的关注.本文就胰体尾切除术中脾脏是保留还是切除、切除脾动静脉的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是否安全、胰体尾部恶性肿瘤是否适宜保脾及腹腔镜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接兴;罗羽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阻塞性黄疸肠屏障功能变化研究进展

    阻塞性黄疸重要的病理基础是肠黏膜屏障损伤导致的内毒素血症,肠黏膜屏障损伤机制十分复杂,近年来对于胆汁及其成分的作用、氧化应激及炎性介质的影响、肠道微生态的变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将对此作一综述.

    作者:周玉坤;秦环龙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及CT表现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好发于青春期少女和年轻成年女性,胰尾、胰头为好发部位.CT表现为:①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囊实性肿块,CT平扫实性结构呈低或等密度,动态增强后实性部分早期轻度强化,后期呈渐进性强化.②肿瘤内可有钙化和出血,实质区多为点状钙化,包膜上环形钙化或斑片状钙化.③肿瘤多有完整包膜.增强后强化明显,与胰腺分界清晰.④很少引起胆总管和胰管扩张.本文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病理表现及CT表现特点进行综述.

    作者:夏贤武;沈剑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肝脏假性淋巴瘤3例报告及其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肝脏假性淋巴瘤(pseudolymphoma of liver)是临床上比较罕见的一种良性肿瘤.病理上主要由大小比较一致的淋巴细胞构成,细胞无异型.未见明显核分裂,中间有生发中心,由T、B细胞混合构成.提示为多克隆性病变.目前国内外有关报道较少.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6年2月间共诊治肝脏假性淋巴瘤3例,现结合本组资料及有关文献,对肝脏假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翟健;周立宁;庄晓萌;蔡雄;吴东;吴孟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川芎嗪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中药川芎嗪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 1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空白对照组)、B组(缺血-再灌注组)、C组(治疗组),于术前及再灌注后30 min、6 h、24 h抽血检测ALT、AST及LDH,同时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对比每组大鼠1周累积生存情况:免疫组化检测肝细胞凋亡指数.结果 C组累积生存率高于B组(P<0.05).B组及C组ALT、AST及LDH均明显高于A 组(P<0.05)且C组低于B组(P<0.05),光镜下,缺血-再灌注后肝细胞坏死情况B组重于C组,B组肝细胞凋亡指数高于C组(P<0.05).结论 川芎嗪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雒洪志;何延政;余元龙;黄宗海;陈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治疗高龄高危急性胆囊炎

    目的 总结B超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PTGD)对高龄高危急性胆囊炎患者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2月接受PTGD治疗的68例高龄高危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8例均穿刺置管成功,全部获得有效的胆囊引流,无气胸、出血及胆漏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59例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于3个月后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结论 PTCD是治疗高龄高危急性胆囊炎的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 ,避免因紧急手术引起的手术并发症,值得推广.

    作者:徐菁;张节;瞿建国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腹腔镜技术在脾脏外科的应用体会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在脾脏外科的应用价值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1月-2007年12月对9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mmbocytopenia purpum,ITP),2例脾血管瘤,2例脾亢及1例脾破裂进行LS.结果 1例中转开腹,其余13例腹腔镜下脾切除术均顺利完成,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控制适应证的条件下LS是安全可靠的,脾蒂处理是腹腔镜脾切除术的关键.

    作者:吴晓康;毛根军;许龙堂;张家敏;郑樟栋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胰体尾癌95例诊断与外科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胰体尾癌的诊断与外科治疗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普外科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收治的95例胰体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胰体尾癌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中上腹胀痛、腰背部疼痛、恶心呕吐和消瘦、乏力.肿瘤标志物、B超、CT、MRCP、PET-CT等检查是诊断胰体尾癌的主要方法 ,各有特点.本组手术切除率为37.9%(36/95),其中根治性切除率为31.6%(30/95),姑息性切除6例(6.3%),姑息性旁路引流手术18例,26例仅行剖腹探查.根治性切除者生存期明显长于非根治性切除者(P<0.01),扩大根治术又较根治术有更长的生存期.行根治性切除患者中,有神经转移、淋巴结转移或切缘残留者术后生存期较短.结论 早期诊断,提高根治切除率,才有可能延长胰体尾癌患者的生存期.手术方式的选择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根治术和扩大根治术可明显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期.肿瘤是否有神经转移、淋巴转移及切缘有否残留是影响根治性手术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施长鹰;孙勇伟;吴婷婷;蒋春晖;罗蒙;吴志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73例体会

    目的 总结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经验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4 80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3例属急性发作.但均成功完成LC.52例常规切除,19例逆行切除,2例顺逆结合切除,24例放置腹腔引流.本组无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结论 严格掌握急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指征,规范腹腔镜操作技术,合理放置引流,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刘进军;徐根才;张箭平;熊健;施维锦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急性胰腺炎的腹腔镜手术治疗

    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创伤大,手术并发症多;腹腔镜手术损伤小,改善了急性胰腺炎的预后.本文就腹腔镜技术在各种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适应证、手术时机、手术方法 的应用等作了综述.

    作者:邵银灿;牟一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联合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伴严重门脉高压症的手术安全性

    目的 探讨联合手术(肝癌切除术联合脾切除术、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伴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1999年4月至2004年4月间我科收治的116例原发性肝细胞癌伴或不伴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分为3组,联合手术组为肝癌伴严重门脉高压症行联合手术的患者,对照Ⅰ组为肝癌伴轻度门脉高压症行肝癌切除术的患者,对照Ⅱ组为肝癌不伴门脉高压症行肝癌切除术的患者:对比各组临床资料及远期随访结果 .结果 116例患者仅对照Ⅰ组的1例术前肝功能评分为Child C级患者发生围手术期死亡;联合手术组术后腹水发生率高于对照Ⅱ组.3年随访中116例患者共死亡63例:联合手术组远期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Ⅰ组;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联合手术组与对照Ⅱ组的远期生存相仿.而无论是联合手术组还是对照Ⅱ组的远期生存率都优于对照Ⅰ组.结论 联合手术是治疗原发性肝癌伴严重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安全有效手段;对伴轻度门脉高压的肝癌患者仅行肝切除术,其术后出血率较高,远期生存率较差,故时此类肝癌患者亦应重视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

    作者:单成祥;杨宁;杨广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12例处理探讨

    胆囊切除术是临床各级医院开展较多的一种手术,不管是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open cholecys-tectomy,OC),或是微创外科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以及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inicholecytectomv,MC),均存在胆管损伤(bile duct injury,BDI)这个严峻的问题.

    作者:刘泽良;凌凯;李清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胆管上皮细胞分泌的VEGF-A在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胆道及其微循环再生与修复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VEGF-A)在胆道及其微循环再生与修复中的作用,为积极预防和治疗胆道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胆道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供受体均为雄性SD大鼠.供肝分别经历0 min(对照组)和10 min(实验组)热缺血后,进行重建肝动脉血供的大鼠肝移植模型.分别于供肝冷保存后(即0 h)以及术后6 h、24 h、3 d、7 d、14 d、30 d处死大鼠,收集标本.测定血清ALT、GGT、TBIL.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A表达情况.分别标记胆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细胞,统计汇管区胆管数、血管数以及胆管上皮细胞增殖指数.原位杂交法检测VEGF-A mRNA表达情况.结果 实验组GGT和TBIL较对照组升高持续时间更长,术后30 d和14 d才降至正常.实验组汇管区胆管数及血管数均在术后14 d达到高值,且明显多于对照组.肝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VEGF-A、VEGF-AmRNA表达在术后24 h达到峰值后迅速下降,而胆管上皮细胞VEGF-A、VEGF-A mRNA表达持续升高,直到术后7 d才达到峰值.并且实验组表达水平均强于相应时间点对照组的表达.结论 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胆管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VEGF.A增加,并且可能在促进胆管及胆管周围血管丛的再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孙强;余元龙;胡泽民;陈宏;吴爱国;朱晓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66例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手术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LC中转开腹手术66例的原因、操作方法 及疗效.结果 中转原因包括: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重、胆囊炎症重34例(1.46%),术中胆管损伤4例(0.17%),解剖变异4例(0.17%),术中胆囊周围难以控制的出血8例(0.34%),Mirizzi征12例(0.52%),胆囊胃瘘4例(0.17%).中转开腹病例术后均恢复顺利,无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结论 掌握并放宽中转开腹的时机及处理方法 ,是降低LC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作者:曹清;姜建帅;陈晓刚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肝囊腺癌的细针吸取细胞学诊断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囊腺癌的穿刺方法 ,结合文献复习并总结其术前细胞学诊断特点.方法 2例肝脏囊实性占位患者在B超引导下行细针吸取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检查,抽取囊液离心涂片,实质区吸取组织颗粒涂片,常规HE染色,部分吸取组织制作细胞蜡块,切片行HE染色及黏液AB染色,光镜观察,并与术后组织切片对照.结果 2例患者均未出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两者均抽出多量淡咖啡色及淡黄色黏稠液体,囊液未找到肿瘤细胞;实质区穿刺涂片细胞丰富,上皮细胞形成团状或乳头状,核大深染、重叠拥挤.可见细胞异型.细胞蜡块切片可见腺管状、乳头状、团状的腺上皮,细胞排列杂乱无极性,AB染色显示背景及胞质内淡蓝色黏液的存在.结合影像学及临床资料.2例FNAC诊断考虑为胆管黏液性囊腺癌(例1结合细胞蜡块切片考虑黏液性乳头状囊腺癌).穿刺诊断与术后组织切片基本一致.结论 结合影像学及临床资料,B超引导下的肝脏FNAC是术前诊断肝囊腺癌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 ,制作细胞蜡块有利于诊断的进一步完善.有关肝囊腺癌与囊腺瘤的FNAC的鉴别有待进一步积累资料.

    作者:王利霞;施红旗;朱寿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肝胆胰外科杂志

肝胆胰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