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治疗进展

张宁宁;饶荣生

关键词:肝肿瘤, 门静脉, 癌栓, 治疗, 综述文献
摘要: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很高,而门静脉癌栓的出现表明肝癌已近中晚期,预后很差.随着对门静脉癌栓认识的深入和手术技术的改进,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临床疗效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本文就近年来临床常用的手术治疗,肝动脉、门静脉置泵术,肝动脉栓塞化疗,肝动脉、门静脉双插管灌注栓塞化疗术,癌栓内无水酒精注射,门脉血管支架放置,超声消融术,放射疗法等治疗方法的进展及疗效等作一阐述.
肝胆胰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肝尾状叶破裂2例分析

    肝尾状叶破裂在腹部损伤中较为少见,常常合并其他脏器损伤,且常不能及时确诊.我院自1998年7月至2005年1月间共收治肝破裂43例,其中尾状叶破裂2例,均为术中确诊,现报告如下.

    作者:曾佳学;杜进;王华勋;杨纯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再次肝移植1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再次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中心自2003年5月至2006年12月间实施的10例再次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对再次移植的指征、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及预后进行讨论.结果 在连续实施的315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中共有10例接受了再次移植,再次移植率为3.17%.再次移植指征分别为胆道并发症4例(40%),原发病复发4例(40%),其中包括肝癌复发2例(20%),乙肝复发1例(10%),肝硬化复发1例(10%),移植肝原发性无功能1例(10%),肝动脉血栓形成1例(10%).10例患者中有3例死亡,其中2例死于全身严重的感染伴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肝癌复发转移.其余7例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至今已存活10~28月,肝功能及一般状况良好.结论 合理选择再次移植的指征,把握合适的手术时机,建立完善的预后评估模型是提高再次肝移植患者存活率的关键.

    作者:李照;朱继业;栗光明;朱凤雪;黄磊;王东;冷希圣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胆道疾病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胆道疾病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和术中及术后处理方法.方法 手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胆道疾病患者27例.结果 出血量在20~3 300 ml之间,2例静脉曲张严重者分别出血500 ml,3 300 ml.7例出现腹水,经保肝、利尿治疗后,腹水消退;肝功能不全2例,其中1例死亡;切口感染2例;肺感染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原因为应激性溃疡.结论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重视手术技巧,术后加强保肝、抗感染及支持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胆道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张春立;杜智;王毅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缺血预处理加用川芎嗪抑制肠缺血再灌注性肝细胞凋亡

    目的 研究缺血预处理加川芎嗪抑制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肝细胞凋亡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健康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sham,S)组、肠缺血再灌注(intestine ischemical reperfusion,IIR)组、川芎嗪治疗(ligustrazine,LGT)组、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组和川芎嗪+缺血预处理(LGT+IPC)组5组.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Bcl-2和Bax蛋白表达,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原位切口末端标记(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transferase 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TUNEL)技术检测肝细胞凋亡,并测定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结果 LGT+IPC组肝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低于除S组外的其他各组,Bcl-2蛋白表达明显增多,Bax蛋白表达明显减少,Bcl-2/Bax比值增高.同时LGT+IPC组肝组织SOD活性增高,MDA含量降低.结论 缺血预处理与川芎嗪联合应用对抑制肠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肝细胞凋亡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

    作者:许益笑;金可可;王万铁;宋张娟;王青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脾脏囊肿伴胰腺癌相关抗原(CA19-9)升高1例

    脾脏囊肿并非罕见疾病,有关该疾病的综述及相关报道已超过1 700篇,但是脾脏囊肿伴胰腺癌相关抗原(CA19-9)升高的病例却是十分罕见.我院在2006年5月收治1例,报告如下.

    作者:潘蕾;陈述政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肝细胞癌切除术后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探索影响肝细胞肝癌手术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05年76例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肝癌手术切除患者,选择16项临床、病理学因素,分析其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全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5.53%,48.05%,14.96%.60例获得根治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58.93%和18.35%.影响预后的单因素为:肿瘤根治程度、肝癌结节数目、肝功能分级、肿瘤分期、门脉癌栓、术前血清胆红素、术前白蛋白水平.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肿瘤结节数目、门脉癌栓和肿瘤根治程度与生存率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肿瘤结节数目、门脉癌栓、术前肝功能分级、肿瘤根治程度是影响肝细胞肝癌术后的高风险因素.

    作者:胡朝理;靳红义;邱新光;韩文豪;张晓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巨大胆囊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1例

    患者,女,22岁.以剑突下及右上腹隐痛1年为主诉入院,无腹部手术史.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剑突下及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Murphy征阴性.腹部B超示胆囊多发结石.积极术前准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

    作者:廖刚;王子卫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手助腹腔镜巨脾切除术32例

    目的 探讨手助腹腔镜巨脾切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32例巨脾患者,采用手助腹腔镜技术行巨脾切除术,应用超声刀分离,脾门血管分别用生物血管夹、直线切割器夹闭或结扎.结果 32例手助腹腔镜巨脾切除术均获得成功,单纯脾切除平均手术时间为128 min,平均出血量115 ml,脾均质量1 439 g,术后平均住院9.1 d.全组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结论 手助腹腔镜巨脾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微创手术方式.

    作者:高远;张绍庚;陈永标;詹晓静;魏炜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46例肝门部胆管癌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 总结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2005年十年来收治的4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6例中按改良的Bismuth-Corlette法分型:Ⅰ型13例;Ⅱ型15例;Ⅲ型11例;Ⅳ型7例.实验室检查中总胆红素平均为352.3 μmol/L;直接胆红素平均为211.6 μmol/L;γ-谷氨酰转移酶平均为217.1 U/L.治疗方法:根治性骨骼化切除术12例,联合左半肝切除术3例,联合右半肝切除术2例,肝移植术1例,胆肠吻合内引流术5例,胆道置管外引流术3例,内镜逆行胆管引流术6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14例.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可结合临床表现、参考肝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及综合使用影像学检查.在治疗上对于能切除者可行根治性骨骼化切除、扩大切除或行肝移植术;对于不能手术切除者可行胆道内或外引流,以防治梗阻性胆管炎、维持胆道通畅及减轻肝功能损害、延长生存时间为目的.

    作者:段建平;廖宣明;梅建民;于聪慧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肝脏炎性假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近年来收治的5例经病理证实肝脏炎性假瘤,结合有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有上腹部症状者4例,有腹部包块者2例,CT及B超均发现肿块,肿块大小不一.病理学表现主要为大量梭性细胞增生,其中肌纤维母细胞增生比较明显,间质中有许多新生毛细血管及各种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肝脏炎性假瘤是一种增生性瘤样病变,临床上应与肝癌区别,病理组织学上应与梭形细胞性肿瘤鉴别.

    作者:张同义;陈震宏;王浩;王剑;骆利康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分析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SPT)是一种罕见的胰腺上皮性肿瘤,是一种生物学行为未定或具有交界性恶性潜能的胰腺肿瘤.该病名称较多,1996年WHO将其统一命名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在组织病理学和临床表现上具有与其他胰腺肿瘤不同的特点.本研究通过回顾我院2006年~2007年诊治的5例患者资料,对SPT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

    作者:林瑞新;宫路路;房学东;李国栋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术前评估中重要性的探讨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术前诊断、鉴别诊断、能否手术、手术方法及手术风险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4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入院后行常规螺旋CT检查并进行术前评估.结果 绝大多数原发性肝癌呈典型CT表现;23例经术前评估能手术的患者术后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螺旋CT检查结合其他检查能基本得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通过螺旋CT检查进行原发性肝癌术前评估,基本能了解原发性肝癌手术的可行性、方法、风险及术中注意点.

    作者:陈志红;钱海鑫;田力平;刘建夏;毛忠琦;秦磊;周晓俊;马圭;李华;马曾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罕见的肝门部结核病1例

    患者男性,46岁,瘦高体形,因乏力纳差半个月来诊.无腹痛、无黄疸、腹部无压痛.超声、CT、MRI示肝门部实性占位,不均质不规则形状,大小约4 cm×3 cm,其内散在点状钙化灶,大致成环状,胆囊大小正常,总胆管被向右推挤弯曲,无肝内外胆管扩张.经市级省级医院多方会诊,认为系恶性病变,建议行手术治疗.后辗转至解放军总医院,经黄志强教授会诊后认为:如此大的病灶,呈膨胀性生长,胆总管只是被推挤并无被侵润的迹象,倾向于良性病变,不均质不规则且有钙化的特点,考虑系肝结核病.

    作者:魏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肝胆胰外科杂志》投稿须知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遗传性多囊肝与单纯性肝脏多发囊肿的外科处理

    目的 研究遗传性多囊肝与单纯性肝脏多发囊肿的外科处理与疗效方面的差异.方法 对2001年3月~2004年10月我院收治的肝脏多发囊肿病例,进一步鉴别出遗传性与单纯性,分析外科处理与治疗效果方面的差异.结果 单纯性肝脏多发囊肿57例,遗传性多囊肝病30例;外科处理上,单纯性肝脏多发囊肿多采取囊肿开窗术(占43.37%),而遗传性多囊肝多采用肝切除联合囊肿开窗术(占5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遗传性多囊肝显著高于单纯性肝脏多发囊肿(52.38%vs 13.95%).遗传性多囊肝行穿刺抽液术易发生囊内出血(发生率为37.5%).术后囊肿复发与处理方式明显相关,单纯开窗术与穿刺抽液术复发率较高,分别为38.89%、55.56%.结论 采用肝切除联合囊肿开窗术治疗遗传性多囊肝,术后易出现胸腹水等并发症.术后囊肿复发与处理方式相关.

    作者:储开建;傅晓辉;陆崇德;姚晓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重症布—加综合征的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 探讨重症布-加综合征围手术期的合理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94例重症布-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放射介入治疗11例,均行经皮肝穿肝静脉球囊导管扩张成形术;手术治疗83例,其中肠-腔分流术53例,脾-颈内静脉转流术10例,改良脾-肺固定术2例,腔-房转流术15例,B-CS根治术3例.结果 围手术期内,79例治愈,9例好转,死亡6例.结论 对于不同临床症状,不同病变类型及不同手术方式的患者,要分别给予不同的围手术期处理.

    作者:马秀现;李晶义;许培钦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同期联合手术治疗2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施行联合手术的疗效、手术方式和适应证.方法 对28例联合手术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28例中1例因术后肝衰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27例康复出院.术后并发症10例,发生率为35.7%,其中胸腔积液3例,腹水3例,术后胆漏2例,脾窝积液2例.术后近期无上消化道出血病例.随访至2006年3月,失访10例,18例得到随访.随访中死亡9例,死亡原因:肝癌复发4例,肝衰2例,上消化道出血3例.18例中术后1年生存率为88.9%,3年生存率为61%,5年生存率为50%.结论 联合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增加,但围手术期病死率并不增加,远期疗效满意.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对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施行联合手术是安全、可行、有效的.

    作者:周亚龙;唐浩;林云志;雷志鹏;赵晓彪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治疗进展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很高,而门静脉癌栓的出现表明肝癌已近中晚期,预后很差.随着对门静脉癌栓认识的深入和手术技术的改进,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临床疗效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本文就近年来临床常用的手术治疗,肝动脉、门静脉置泵术,肝动脉栓塞化疗,肝动脉、门静脉双插管灌注栓塞化疗术,癌栓内无水酒精注射,门脉血管支架放置,超声消融术,放射疗法等治疗方法的进展及疗效等作一阐述.

    作者:张宁宁;饶荣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胃肠道肿瘤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处理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tion,PHT)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并有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症和凝血机制障碍,此类患者如接受腹部手术、麻醉等刺激,将进一步加重肝脏负担,而终导致其病死率显著升高.肝硬化患者行腹部择期或急诊手术可使腹部疾病本身和肝硬化PHT的危险因素相叠加,术后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手术创面出血和术后胃肠道静脉曲张大量出血的风险增加,其本身可引起死亡,并可导致肝功能进一步恶化,出现肝功能衰竭.腹部手术也可使先前存在的腹水征进一步加重,从而发生术后急性难治性腹水,使患者的治疗更复杂.目前临床医师已普遍认识到当腹部外科疾病需手术而又同时合并肝硬化PHT时的治疗十分棘手,是当今的医学难题之一[1-3].

    作者:徐庆;吴志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外伤后发现胰腺类癌1例

    笔者于2007年因1例腹部刀外伤行胰腺体尾部切除,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胰腺类癌,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京高;方仁桂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肝胆胰外科杂志

肝胆胰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