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利;王云甫
周围神经病(peripheral neuropathy)是神经内科常见的问题.由于其表现不一,且原因不同,因此,采取合乎逻辑、有序的临床方法,对于评估和管理是必要的[1].评估周围神经病时,重要的细节,是确定神经病的分布、类型、持续时间和病程[2].电诊断(EDX)有助于确定分布,是单神经病、多发性单神经病、神经丛病,还是多发性神经病;确定主要的病理生理类型是脱髓鞘性、还是轴突性[3].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临床、EDX和实验室检查[2,4],可根据亚型和病因学,对大多数神经病变加以分类.通过这种分类,有助于合理评估预后并选择治疗方案[3].由此,周围神经病的治疗,可分为针对亚型的特定治疗以及一般治疗.
作者:卢祖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维生素D3添加治疗缓解复发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50例缓解复发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随机分成维生素D3组和激素组,每组各25例,维生素D3组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添加骨化三醇胶丸口服,治疗前后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Th1、Th2数量,评定NIHSS分值,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药物的安全性及副作用.结果 治疗前维生素D3组与激素组在年龄、病程、性别以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D8+、CD4+/CD8+、Th2数与治疗前比较及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D4+、Th1数、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及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维生素D3添加治疗缓解复发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罗高权;杨路;梁磊;黎春镛;陈状;公方和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阿加曲班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加曲班联合氯吡格雷,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2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和疗效评定,并监测凝血功能等指标变化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14d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均<0.01),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阿加曲班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
作者:刘君;张冠群;刘志广;王江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状况和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3年神经内科住院70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确诊为医院感染的患者,分析其感染分布及病原菌分类等特点.此外,通过现场问卷调查了解陪护工作人员的基本资料,分析陪护人员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7012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者337例,感染率为4.8%,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常见,其次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胃肠道,构成比分别为35.9%、24.0%、17.8%、12.2%.病原菌分布常见为革兰阴性菌(66.3%),其次为革兰阳性菌(28.9%),还有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发现.分析结果显示,60岁以上患者、男性、住院时间长、合并有基础性疾病者、接受侵入性治疗操作者、之前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者易于发生医院感染(P<0.01).分析陪护人员结果显示,40岁以上、女性、文化程度较高、从事陪护工作时间较长以及接受过岗前培训,陪护患者的感染率较低,但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且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中应综合预防,提高整体预防效果.
作者:伏亚红;高军宪;马冉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肌红蛋白(Mb)、尿酸(UA)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5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CAS组)、136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液标本,采用循环酶法检测血浆HCY水平,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Mb水平,酶比色法测定UA水平.结果 CAS组HCY、Mb、UA的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P均<0.05),CAS组HCY与Mb、UA水平呈正相关(r=0.438,0.476,P均<0.05).结论 HCY水平变化与Mb、UA水平有关,三者与颈动脉狭窄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温慧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MA)是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或某些影响核苷酸代谢的药物导致细胞核脱氧核苷酸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近年来不断有贫血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个案报道,但大都是关于缺铁性贫血所致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至今国内少有关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致急性多发性脑梗死的报道.
作者:朱家彬;张建;辛桂圆;杨娜;马斌武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对内囊纹状体梗死(striatocapsular infarction)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磁共振证实的内囊纹状体梗死患者26例,分别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和HRMRI检查,利用HRMRI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的分布位置,比较MRA与HRMRI识别MCA狭窄能力的差异.结果 MRA检查显示MCA狭窄者10例(38.5%),HRMRI显示MCA狭窄者20例(76.9%)(x2=4.875,P=0.027).HRMRI显示MCA狭窄的20例患者,其粥样硬化斑块位于血管管壁的下侧12例(60.0%)、腹侧6例(30.0%)、上侧2例(10.0%)、背侧0例(x2=7.600,P=0.022).结论 HRMRI在诊断MCA狭窄方面可信度较高;内囊纹状体梗死患者MCA粥样硬化斑块大多分布在穿支动脉开口对侧.
作者:高根善;查云飞;卢祖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1 背景脑血管病是全球第二大常见死因,也是成年人主要的致残原因[1].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2].其中,ICVD(Ischemi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占脑血管病的87%[3].目前,药物溶栓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公认的治疗ICVD的有效方法[4].但溶栓治疗时间窗短暂,仅为3~4.5 h[5],因此只有约5%的ICVD患者成功接受溶栓治疗[6].血管内介入治疗后2年内脑卒中再发率明显高于药物溶栓[7].所以,对于无溶栓适应症和血管内介入指征的ICVD患者需要寻求其他方法.近年来,新提出的生物疗法为ICVD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研究表明EPCs(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可以促进血管再生及神经修复,且EPCs的水平与ICVD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8].因此,基于EPCs为ICVD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作者:王琪;王满侠;郑婷;张帅杰;张新燕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脂质沉积性肌病(Lipid storage myopathy,LSM)合并阿托伐他汀钙致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LSM合并阿托伐他汀钙所致RM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结果 本例脑梗死患者在规律服用拜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1年后渐出现睁眼困难、饮水呛咳、四肢乏力.入院查肌酸激酶(CK)水平显著升高,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偏高.肌肉活检:肌原纤维间脂滴轻度增多,部分区域肌纤维变性、横纹模糊.停用阿托伐他汀钙8d后肌酸激酶水平和症状完全恢复正常和消失.结论 LSM患者既往有阿托伐他汀钙用药史,逐渐出现四肢乏力,停用阿托伐他汀钙后患者症状迅速消失,应考虑合并阿托伐他汀钙致RM,肌原纤维间脂滴轻度增多合并部分区域肌纤维变性、横纹模糊是肌肉病理特征.
作者:马娟娟;曹非;袁光雷;朱青;陆观凤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海绵窦血栓(cavernous sinus thrombosis,CST)是临床较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具有潜在的致死风险,如抗生素给予不及时,病死率可达80%,由于诊断延误等情况,仍有13.6%的病死率.而在幸存的患者中,仍有部分遗留有眼球活动受限等症状.因此,尽早诊治至关重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于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治的5例海绵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如下.
作者:贾潇;肖成华;夏岩;潘濛;徐亚男;张璇;陆军;张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1 前言众所周知,自噬(autophagy)属于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一种重要方式.自噬过程是细胞利用溶酶体降解和回收细胞内生物大分子与细胞器,是细胞的自我消化过程,因此在细胞发育、分化、存活和内环境稳定中自噬起到关键作用.自噬的作用贯穿于正常细胞生长发育和疾病病理生理过程,自噬在衰老、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噬是一种进化保守的凋亡通路,用来吞噬功能失调细胞器和/或异常构成的蛋白,其过程是通过自噬小体完成吞噬[1].近研究表明,自噬小体被认为在很多神经变性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2],线粒体自噬可能促进了神经变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3],如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同时自噬在多发性硬化的发生中也起到关键作用.本研究为就自噬及其机制在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邹利;王云甫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全脑血管造影在指导脑梗死二级预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40例首次发病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分为造影组124例及对照组116例.对照组根据指南给予常规二级预防处理,造影组接受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评估血管病变,采取个体化的二级预防措施.随访观察2年,比较造影组及对照组脑梗死复发率,并分析其安全性.结果 (1)造影组及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构成及ESRS分值、NIH-SS分值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治疗情况:阿司匹林+常规他汀85例,占73.28%,氯吡格雷+强化他汀31例,占26.72%;造影组治疗情况:阿司匹林+常规他汀59例,占47.58%,氯吡格雷+强化他汀38例,占30.66%,给予双抗+强化他汀治疗27例,占21.76%,颈动脉支架植入4例,椎动脉支架植入2例;(3)随访2年对照组有26例复发(复发率22.41%),造影组有15例复发(复发率12.10%)(P<0.05).结论 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能准确地评估患者脑血管病变情况,能给患者提供个体化的二级预防措施,有效地降低脑梗死复发率.
作者:吴志武;温德树;李次发;马莉琴;曾雪清;罗日向;谢姚屹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和血尿酸水平的关系并对认知功能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入选PD患者78例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40例健康对照组,记录PD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年限、Hoehn&Yahr(H-Y)分级,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所有研究对象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对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PD组血尿酸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258.16±57.58)μmol/L比(330.23±52.92) μmol/L,P<0.01];早期PD组与中晚期PD组血尿酸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但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PD组血尿酸水平低于无MCI的PD组[(235.16±68.36)μmol/L比(272.58±59.69)μmol/L,P<0.01];各亚组间及各亚组与对照组比较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PD患者MoCA评分与受教育年限(β=0.552,P<0.01)、血清尿酸水平(β=0.483,P<0.01)呈正相关,与病程(β=-0.469,P<0.05)、H-Y分级(β=-0.324,P<0.05)呈负相关.结论 尿酸水平的改变可能参与了PD患者的发病机制;血尿酸水平下降可能是PD合并认知障碍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对血尿酸水平进行适当干预可能有助于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叶心国;徐峻峰;万汉英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脑血管造影特点及脑动脉狭窄分布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0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住院期间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的影像学特点及脑动脉狭窄分布情况.结果 102例患者中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85例,占83.3%;仅前循环受累占52例,占61.1%;仅后循环受累占18例,占21.1%;前后循环均受累15例,占17.6%.结论 TIA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脑血管狭窄,前循环病变较后循环多,颅内病变较颅外多.
作者:葛建亮;李召晨;黄立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夹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颅外段颈动脉夹层患者9例,均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观察术后血管狭窄及夹层动脉瘤改善情况,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患者随访3个月到1年.结果 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平均残余狭窄率均≤30%,患者颈动脉平均狭窄程度从(75.0±17.6)%降低至(15.8±9.2)%,夹层动脉瘤均消失,支架置入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缺血相关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围术期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症状性脑卒中,无手术相关死亡事件发生,随访无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1例患者可见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夹层安全、有效.
作者:刘奇;郭飞;赵宇;杜彬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合并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的临床及其影像学特征.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2013年8月~2015年9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有无CMBs将患者分为有CMBs组(39例)和无CMBs组(81例),比较2组间基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影像学特点是否存在差异,并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MB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2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合并CMBs39例(32.5%),其中2组年龄(t=6.373,P<0.001)、高血压病(x2=5.385,P=0.02)、高尿酸(x2=4.474,P =0.04)、腔隙性脑梗死数目(t=8.773,P<0.001)以及脑白质疏松程度评分(t=7.964,P<0.00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腔隙性脑梗死数目以及脑白质疏松程度评分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MBs发生与年龄、高血压病、腔隙性脑梗死数目以及脑白质疏松程度有关.
作者:李燕;朱向阳;王天乐;黄怀宇;丁妹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弥可保治疗急性前庭神经炎的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3年5月~2015年11月收治的急性前庭神经炎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常规治疗(激素+倍他司丁),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弥可保片,比较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3.5%,显著高于对照组72.4%,(P<0.05).治疗组在治疗第10d、30 d眩晕残障量程度评定量表(DHI)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弥可保可显著改善急性前听神经炎患者的临床预后.
作者:金子丹;严钢莉;谢军;李朝武;聂海岭;黎逢光;成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是以视神经、脊髓和脑的中央结构炎性脱髓鞘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统免疫性疾病,本病目前已被公认为是一类独立的自身抗体(水通道蛋白4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分为NMO-IgG阳性组及NMO-IgG阴性组[1-5].NMOSD在西方国家发病率约为1/10万[6],而在亚洲地区更高.本病具有较高复发率、较高致残率及疾病负荷不断累积等特点[7].NMOSD的缓解期修饰治疗(diseasemodifying therapy,DMT)主要目的是减少复发频率、减轻残疾程度、改善长期预后.近年来NMOSD的DMT领域的研究证据不断涌现,经典的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麦考酚酸莫酯等作为DMT治疗药物依据更充分[8-11];单抗药物中传统药物利妥昔单抗的治疗获益被发现[12-13],且新型单抗如托珠单抗、依库单抗也可能有效预防NMOSD进展[14-15],而早期认为对预防复发治疗有效的干扰素,目前证据则显示其无效甚至有可能加重病情[16-17].本研究旨在对近十年来NMOSD的DMT进展进行文献综述.
作者:黄华生;高玉娟;韦仕荣;韦礼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慢性脑缺血导致大鼠认知功能障碍与HCN1通道亚型蛋白表达变化的内在关系.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每组各10只.各组缺血4周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免疫组化检测HCN1表达水平,进一步用蛋白印迹检测HCN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缺血组大鼠海马CA1区HCN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慢性脑缺血海马CA1区存在HCN1通道亚型表达下调且参与大鼠认知功能损伤,可能为治疗慢性脑缺血所致认知功能障碍的新靶点.
作者:孙莉;李进;郭莲军;陈玉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刺槐素在不同时间点给药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分析刺槐素的治疗时间窗.方法 将36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刺槐素(治疗)组,治疗组又根据不同给药时间分为0、2、4、8h4个给药组,每组各6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治疗组予缺血0、2、4、8h腹腔注射刺槐素(12.5 mg/kg);再灌注后24 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应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结果 缺血0、2、4h给药组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均<0.05),8h给药组神经功能评分有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时间给药组间神经功能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5).缺血再灌注组脑梗死体积为(65.18±5.96) mm3,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0 h[(22.15±3.02)mm3,p=0.000],2 h[(28.61±4.19) mm3,p=0.000],4 h[(49.8±4.08) mm3,p=0.000]给药组脑梗死体积均显著降低,8 h[(56.09±7.92)mm3,p=0.075]给药组脑梗死体积有减小,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缺血早期应用刺槐素治疗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评分,缩小脑梗死体积.
作者:补娟;赵宗峰;王慧琴;张晓玲;张艳君;吴卫东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