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东;花宝金
“异病同冶”是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的精髓,也是临床诊疗疾病的指南.以脑卒中后精神症状组群为出发点,阐述“异病同治”的理论渊源,探讨益肾调气法治疗卒中后焦虑、抑郁、痴呆的理论和实验基础,并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实施“异病同治”.
作者:张雯;唐启盛;赵瑞珍;冯玉桥;卜繁龙;赵子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子宫体表投影区红外温度及其艾灸后的变化,探讨艾灸对子宫体表温度的影响及灸局部穴和远部穴的效应差异.方法:将48只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关元组、三阴交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以全身冷冻结合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法造模,关元组和三阴交组于造模结束后分别进行艾灸,3壮/穴.采用红外热成像方法动态监测各组大鼠灸前、灸后即刻、灸后5、10、20、30、40、50、60 min子宫体表投影区温度.结果:①时点温度:四组间不同时点的温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F=243.46,P=0.00<0.05).分组与监测时间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16.21,P=0.00 <0.05).四组间红外温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5,P=0.03 <0.05).其中,正常组各监测时点间温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灸后20~60 min各时点比灸前温度显著降低(P<0.05);灸后30~ 60 min各时点比灸后即刻温度显著降低(P<0.05);三阴交组灸后5 ~60 min各时点比灸前温度显著降低(P<0.05);灸后10 ~60min各时点比即刻温度显著降低(P<0.01);关元组灸后即刻比灸前温度显著升高(P>0.05),灸后5~ 60 min各时点均比灸前及即刻温度显著降低(P<0.05).②时段温差:与正常组、模型组比较,三阴交组和关元组的灸后5~60 min各点与灸前温度差值均显著增大(P<0.05);与三阴交组比较,关元组的灸后即刻与灸前温度差值显著增大(P<0.05).正常组和模型组的各点温度差值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寒凝证类病经大鼠子宫体表投影区存在持续40 min温度降低时段,艾灸可使温度下降时点提前,使该段温度下降幅度显著增加;且灸局部穴和远端穴的即刻效应不同.说明艾灸在一定时间内促进子宫体表红外温度的下降,艾灸对于痛经的治疗作用并非依靠直接提高子宫体表温度,其具体起效机制尚须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伟;杨佳敏;齐丹丹;张梅;刘珍珍;章庆庆;解秸萍;任晓暄;郭孟玮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一种天然来源抑菌剂对常见致病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状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以及石斛病原真菌(烟草疫霉菌)的抑制作用.方法:从东海沙滩泥土中分离纯化菌株,通过牛津杯法及对峙法筛选对四株致病性细菌和一株石斛病原真菌具有抑制作用的活性菌株;通过观察菌体形态,16SrRNA测序、GenBank比对,对优活性菌株进行鉴定;通过优化菌株培养条件,获得活性物质产生佳发酵条件.结果:从样品中共分离52株菌,6株菌发酵液提取物对病原细菌具有抑制作用,2株对烟草疫霉菌具有拮抗活性.选取活性佳的菌株,通过鉴定,确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其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对所述5株指示菌具有生长抑制活性;通过优化,确定该菌佳培养条件为37℃,ISP2培养基,发酵培养96 h.结论:从东海中所分离获得的枯草芽孢杆菌对常见致病细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对烟草疫霉菌具有抑制作用,可用于筛选石斛病原菌天然抑制剂的研究.
作者:吴卫刚;吴祺豪;沈青青;陈姜;陈苏;王鸿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多糖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分离纯化过程是影响多糖活性的关键环节.对近年来植物多糖的分离纯化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其原理及其优缺点,以期为多糖的研究开发和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黄越燕;王露露;季慧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芪贞降脂溶栓胶囊对大鼠血栓形成和小鼠微循环、耐缺氧的影响.方法:SD大鼠,用电刺激法刺激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观察血流阻塞时间(OT值);采用直接给药法,在给药后10、20、30 min等不同时间,观察小鼠耳廓微动脉、微静脉口径的变化及其耳廓毛细血管开放量的变化;记录小鼠缺氧死亡时间.结果:芪贞降脂溶栓胶囊明显延长大鼠体内电刺激引起的血栓形成时间;增大小鼠耳廓微动脉、静脉口径,增加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延长缺氧小鼠存活时间.结论:芪贞降脂溶栓胶囊有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作用及增强耐缺氧的能力.
作者:蒋莲秀;谢邦和;徐庆;谭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膀胱经循行于人体的背阳部,上巅项、入脑府,与脑神、五脏俞、督脉、阴阳跷脉关系密切.历代医家不乏用膀胱经穴治疗失眠的病例及理论探讨.就古籍中关于膀胱经与失眠关系的相关条文进行考辨整理,拟从中探讨调节膀胱经经气能调和五脏、安神助眠的具体原因所在.
作者:赵非一;赵英侠;燕海霞;许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慢性持续性温和刺激、间断强刺激制作的老龄大鼠“郁证”模型心血管活性物质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及胸主动脉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Wistar老龄大鼠共24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间断强刺激干预组、慢性持续性温和刺激干预组.适应性喂养后,分别给予两组刺激干预组大鼠慢性持续性温和刺激和间断高强度刺激(均包括冰水游泳、热刺激、禁食、禁水、夹尾、昼夜颠倒、高速水平摇晃、频闪灯照射等,但程度及频次不同).之后观察大鼠体重变化、糖水偏嗜度等一般情况;检测血管活性物质(NO、ET-1)水平;电镜下观察胸主动脉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分别给予慢性持续性温和刺激、间断强刺激56 d后,两组不同刺激干预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体重上升幅度、糖水偏嗜度均有降低趋势,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不同刺激干预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慢性持续性温和刺激干预组NO水平明显升高(P<0.05);慢性持续性温和刺激干预组ET-1水平明显升高(P<0.05).电镜下观察胸主动脉超微结构发现:空白组及慢性持续性温和刺激干预组胸主动脉超微结构未见明显变化.间断强刺激干预组胸主动脉线粒体、内皮细胞发生了改变.结论:慢性持续性温和刺激制作的“郁证”老龄大鼠模型心血管活性物质(NO、ET-1)表达的改变更明显,而间断高强度制作的“郁证”老龄大鼠模型则可出现主动脉内皮的损伤.
作者:唐黎群;余肖琴;周宁;沈炳权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经皮冠脉介入术后,若发生无复流则预示着更差的临床预后.研究旨在评估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兔急性心肌梗死后无复流发生的防治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成4组(n=10),即AMI对照组(I/R)、丹参酮再灌注治疗组(DS-201)、丹参酮冠脉结扎前治疗组(DS-201-pre)、假手术组(Sham),每组各10只.Sham组开胸不结扎,其余3组结扎左室缘支90 min,切断结扎线120 min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各组分别于结扎前5 min、结扎左心室缘支90 min、再灌注120 min时,取静脉血检测血清中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终进行病理学分析,观察HE染色后的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并评估缺血范围(LA/LVA)、无复流范围(NRA/LA)及梗死区心肌范围(MIA/LA).结果:(1) AMI后90 min时,CK、CK-MB水平在I/R组、DS-201组和DS-201-pre 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组及DS-201组TNF-α水平均较DS-201-pre组高(P<0.05).再灌注120 min时,DS-201-pre组及DS-201组的血清CK、CK-MB、TNF-α水平低于I/R组(P<0.01或P<0.05);DS-201-pre组与DS-201组CK、CK-MB、TNF-α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2)各组病理染色所测的冠脉结扎区心肌范围(LA)基本一致(P>0.05).与I/R组比较,DS-201组及DS-201-pre组可以减少无复流面积(P<0.05),DS-201-pre组与DS-201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3)与I/R组比较,DS-201组及DS-201-pre组可以缩小心肌梗死面积(P<0.05),减轻心肌细胞结构损伤,DS-201-pre组与DS-201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能减轻心肌细胞结构损伤,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轻无复流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减轻心肌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王琳莉;黄抒伟;窦丽萍;陆明;胡鹏飞;卜刚;林冬铭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为更好地传播和推广中医及中国文化,译者需在正确理论指导之下进行中医英译.隐喻是中医语言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医英译的一大难点,关联理论和功能对等理论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追求“佳关联”和“佳对等”的翻译效果不仅能忠实阐述中医学概念,更能传达隐含的中国文化.通过分析中医语言隐喻特征,剖析关联理论和功能对等理论对中医隐喻翻译的指导作用,旨在探讨这两种理论指导下更高效、更科学和更准确的翻译策略.
作者:范春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灸疗器结合电针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并与TDP结合电针及单纯电针疗法比较,评价灸疗器结合电针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探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佳方法.方法:采用随机的方法将膝骨关节炎患者分为灸疗器组、TDP组和对照组,共90例患者,20 min/次,1次/d,6d为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1d,治疗8个疗程,随访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VAS评分、骨性关节炎WOMAC评分和膝关节功能评分(JOA),观察比较各疗法的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灸疗器组治愈6例,显效9例,有效10例;TDP组治愈6例,显效6例,有效12例;对照组治愈5例,好转8例,无效12例.结论:灸疗器结合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疼痛效果较好,是治疗本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树东;董宝强;王芳玉;宋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芪参脑脉通胶囊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干预及血管内皮保护作用.方法:将26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证属气血亏虚、痰瘀阻络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实际研究治疗组128例、对照组127例),治疗组在基本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芪参脑脉通胶囊口服,两组疗程为2月,检测治疗前后血栓前状态标志物FIB、t-PA、PAI-l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FMD、vWF、ADMA、VE-Ca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栓前状态标志物FIB、t-PA、PAI-l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FMD、vWF、ADMA、VE-Ca水平等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于对照组(P <0.05;P <0.01).结论:芪参脑脉通胶囊能有效干预气血亏虚、痰瘀阻络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血栓前状态,并有效保护其血管内功能.
作者:陈龙霏;焦静;高磊;牟善茂;徐延俊;张宪忠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体质由先后天因素决定,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偏颇体质是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调理体质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营养是体质调理的主要方法之一.基于中医体质分类,通过膳食调查、人体成分测量、营养代谢指标检测等方法,评定不同体质类型人群的营养状况,利用食物性味功效、生物活性食物成分、营养基因组学等方法手段进行营养干预.探索营养学与中医体质学的有效结合方式,更好地使营养学研究方法应用于体质调理中,以促进健康.
作者:陈禹;李玲孺;石劢;王济;李英帅;王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采用人肠内菌转化模型和LPS诱导RAW 264.7细胞建立的炎症细胞模型研究了金莲花总提取物人肠内菌转化前后对巨噬细胞NO、IL-6和TNF-α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莲花总提取物及总提取物肠内菌转化产物都可抑制LPS诱导的巨噬细胞释放NO、IL-6和TNF-α,且总提取物肠内菌转化产物的抑制作用强于金莲花总提取物,说明二者都有明显的抗炎活性,肠内菌转化后总提取物的抗炎活性稍好于肠内菌转化前.
作者:刘辰;刘莉嘉;赵灿;郭丽娜;王如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糖痹康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选取10只为正常组,其余大鼠采用高脂饲料和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发2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弥可保组,糖痹康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各组采取相应干预.16周后取大鼠一侧坐骨神经,用铜试纸显色法检测大鼠血清的SOD含量及采用RT-PCR方法检测坐骨神经组织中MnSOD及CuznSOD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SOD的含量显著降低;与模型组相比,糖痹康剂量组大鼠血清中SOD的含量显著升高;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坐骨神经Cuzn-SODmRNA及Mn-SODmRNA表达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弥可保,糖痹康低、中和高剂量组Mn-SOD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同时与模型组比较,糖痹康低、中和高剂量组Cuzn-SOD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糖痹康低,中和高剂量组Mn-SOD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弥可保组Mn-SOD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虽也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有效中药糖痹康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神经保护作用有可能与通过提高血清SOD含量及Mn-SOD及Cuzn-SOD基因表达而起到抗氧化应激作用有关.
作者:吕翠岩;张胜容;徐暾海;孙文;贾晓蕾;张岩;郭旋;赵文景;张竹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的重要基础理论,肺主行水,大肠主津,肺与大肠在“津液”代谢方面密切相关.“肺”与“大肠”表里机制的实质研究中,黏液在肺病和肠道疾病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对肺及肠道不同部位(空肠、回肠、结肠)黏液分泌特性的差异研究逐渐深入,而这恰好与中医“肺”与“大肠”表里之“津液相求”不谋而合.通过比较肺与肠道在杯状细胞、黏蛋白、水通道蛋白和黏液屏障方面的差异,从“津液相求”角度,更好地诠释“肺”与“大肠”的关系.
作者:张玉苹;王青青;邓秀兰;张晓晶;钟相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当归补血汤对高糖条件下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lomerular mesangial cells,GMCs)增殖、α-平滑肌肌动蛋白(a-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含量的影响,探讨其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治疗中的作用.方法:①四甲基偶氮唑蓝(MTT)光吸收法观察各种干预因素作用下系膜细胞的增殖情况;②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α-SMA的表达.③氯胺T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的HYP.结果:高糖能明显刺激GMCs增殖、增加α-SMA表达和HYP分泌(P<0.01);而当归补血汤能明显抑制GMCs增殖、α-SMA的过表达和HYP分泌(DGH组,P<0.01),并呈一定的量效关系,即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对GMC增殖、α-SMA表达及HYP分泌的抑制作用也相应提高.当归补血汤高剂量组(DGH组)与格列齐特组(GL组)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糖可促进系膜细胞增殖,刺激α-SMA过表达及增加HYP分泌;当归补血汤能抑制高糖引起的系膜细胞增殖、α-SMA的过度表达、HYP分泌,从而预防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发生,进而延缓DN的进程.
作者:任小旦;王秀萍;郑保根;张莹雯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丹参的体内外抑制CD8+T细胞增殖及其对脱色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通过MTS法检测丹参对体外培养的CD8+T细胞增殖的抑制,体内通过丹参对莫诺苯宗诱导的C57BL/6小鼠脱色影响的研究,应用40%莫诺苯宗乳膏诱导C57BL/6小鼠脱色,建立白癜风动物模型;并通过丹参对白癜风小鼠的治疗,研究丹参对小鼠脱色的影响;用肉眼观察毛发脱色,通过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RCM)观察皮肤脱色,并予以免疫荧光检测CD8+T细胞浸润.结果体外研究300 μg/mL和500 μg/mL丹参对CD8+T细胞增殖的抑制情况,随着浓度增加其抑制更为明显,高浓度组抑制率可达82.05%.体内研究高浓度组丹参对模型小鼠治疗效果显著,脱色斑面积指数较模型组低(P<0.05),复色部位皮肤CLSM表现可见树突状,折光明亮的黑素细胞,且在非用药部位脱色斑皮肤CD8+T细胞浸润显著减少.低浓度组无效果,中浓度组效果不明显.结论丹参对莫诺苯宗诱导的白癜风小鼠具有治疗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并说明该动物模型可以用于中药筛选研究.
作者:祝逸平;尉晓冬;金嵘;许爱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百部止咳合剂联合阿奇霉素对老年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老年肺炎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记为治疗组(百部止咳合剂联合阿奇霉素治疗)与对照组(阿奇霉素治疗),每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检测D-二聚体、血清IFN-γ、IL-4、IL-6、IL-8.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D-二聚体与IFN-γ、IL-4、IL-6、IL-8等促炎因子的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与IFN-γ、IL-4、IL-6、IL-8等促炎因子的水平相比治疗前均有显著性的下降(P<0.05),且治疗组的下降趋势要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有效率(92.5%)显著性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75%)(x2=12.964,P=0.001),且治疗组的治愈数、显效数以及进步数都要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发生头晕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 (2/40);治疗组发生呕吐1例,头晕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3/4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百部止咳合剂联合阿奇霉素治疗老年肺炎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邵剑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建立草乌中单酯及双酯型生物碱成分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定量方法.方法:草乌粉末用氨试液浸润2h后,以异丙醇-醋酸乙酯(1∶1)混合液浸泡12 h,超声处理30 min,提取液蒸干后溶于乙腈中,经微孔滤膜滤过后进行UPLC分析.UPLC分析采用BEH shield RP18(2.1 mm×50 mm,1.7 μm)色谱柱,以乙腈(0.2%三乙胺)-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4 mL·min-1,检测波长为235 nm,柱温35℃.结果:草乌中6种单酯型和双酯型生物碱分离良好,各成分含量与峰面积在测定范围内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 >0.999),精密度高,重现性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64% ~ 100.32%,6min完成1次进样测定,工作效率高.结论:建立UPLC同时测定草乌中6种单酯型和双酯型生物碱含量的方法,该方法稳定准确,简便快速,为草乌药材质量控制及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作者:邵财;逄世峰;刘志强;张亚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高血压主要呈现以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和阴阳两虚证四种证型为主的虚实夹杂的证候表现,临床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其证型分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体重、不良生活习惯、四诊信息、心血管危险因素、血液流变学等都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作者:张洋;何建成;唐晓婷;童瑾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