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当归补血汤对高糖条件下系膜细胞增殖、α-SMA表达及HYP的影响

任小旦;王秀萍;郑保根;张莹雯

关键词:当归补血汤, 系膜细胞, α-SMA, hyp
摘要:目的:研究当归补血汤对高糖条件下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lomerular mesangial cells,GMCs)增殖、α-平滑肌肌动蛋白(a-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含量的影响,探讨其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治疗中的作用.方法:①四甲基偶氮唑蓝(MTT)光吸收法观察各种干预因素作用下系膜细胞的增殖情况;②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α-SMA的表达.③氯胺T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的HYP.结果:高糖能明显刺激GMCs增殖、增加α-SMA表达和HYP分泌(P<0.01);而当归补血汤能明显抑制GMCs增殖、α-SMA的过表达和HYP分泌(DGH组,P<0.01),并呈一定的量效关系,即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对GMC增殖、α-SMA表达及HYP分泌的抑制作用也相应提高.当归补血汤高剂量组(DGH组)与格列齐特组(GL组)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糖可促进系膜细胞增殖,刺激α-SMA过表达及增加HYP分泌;当归补血汤能抑制高糖引起的系膜细胞增殖、α-SMA的过度表达、HYP分泌,从而预防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发生,进而延缓DN的进程.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补阳还五汤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影响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2月医院收治的8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次,2次/d,观察组加服加味补阳还五汤,每天1剂(400 mL)分早晚2次服用,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治疗前后采用神经功能评分量表(NIHSS)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进行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5.35%显著高于对照组80.95%(x2=4.242,P<0.05);两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治疗后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MMP-9水平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ADL、VEGF水平比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与ADL评分、VEGF与MMP-9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与降低血清MMP-9水平,升高VEGF水平有关.

    作者:李怀山;刘建云;张颖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清热解毒化浊片对脂肪性肝病大鼠炎性损伤的影响

    目的:研究清热解毒化浊片对脂肪性肝病大鼠炎性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饮食、酒精灌胃建立脂肪性肝病大鼠模型.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清热解毒化浊片组、非诺贝特组、模型组和正常组4组,经治疗30天后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比色法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O)、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0(IL-10)和脂联素(ADP)的表达情况.结果:光镜下观察,清热解毒化浊片组大鼠肝组织脂肪蓄积、炎性浸润情况明显改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TG、TCHO、ALT、AST、TNF-α明显升高(P<0.01,P<0.05),血清ADP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清热解毒化浊片组血清TG、TCHO、ALT、AST、TNF-α明显降低(P<0.01,P<0.05),血清IL-10、ADP明显升高(P<0.01,P<0.05).结论:清热解毒化浊片可减轻肝组织炎性损伤,促进肝功能的修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促炎因子TNF-α的释放,促进抑炎因子IL-10、ADP的表达有关.

    作者:毛娅男;赵国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历代心与小肠藏象辨证论治理论发展沿革

    藏象学说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而心、小肠藏象理论又是构成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导临床心、小肠辨证论治的重要理论依据.因而开展心、小肠藏象理论及辨证论治的文献整理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文献研究角度,对先秦秦汉时期、晋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及明清时期有关心与小肠藏象的认识作纵向的脉络梳理,包括藏象理论和辨治经验的发展,并对代表性医家的论述进行总结、分析,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心小肠藏象辨证论治规律的整理研究提供思路.

    作者:杨柳;严世芸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马鹿茸多肽提取工艺研究

    目的:优选马鹿茸多肽水提取乙醇沉淀的佳工艺.方法:采用L9(34)正交设计法,以马鹿茸多肽含量为评价指标优选提取工艺,考察药材粒度、料液比、提取次数、提取时间等因素对水提取工艺的影响;考察乙醇醇沉前药液相对浓度、乙醇浓度、醇沉时间三因素对醇沉工艺的影响.结果:水提取的佳工艺为鹿茸粒度80~100目,料液比1∶12,提取次数3次,每次20 min;乙醇沉淀工艺为药液相对浓度0.5g·mL-1(生药)、乙醇浓度65%、醇沉时间4h.结论:经过验证实试验该马鹿茸多肽的提取工艺稳定、简便、合理、可行.

    作者:张微;张振秋;李峰;马跃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古代针灸治疗失眠多取膀胱经穴的文献考辨及缘由探轶

    膀胱经循行于人体的背阳部,上巅项、入脑府,与脑神、五脏俞、督脉、阴阳跷脉关系密切.历代医家不乏用膀胱经穴治疗失眠的病例及理论探讨.就古籍中关于膀胱经与失眠关系的相关条文进行考辨整理,拟从中探讨调节膀胱经经气能调和五脏、安神助眠的具体原因所在.

    作者:赵非一;赵英侠;燕海霞;许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黄荆子对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大鼠血小板水平及体积的影响

    目的:观察黄荆子对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大鼠血小板水平及体积的影响.方法:24只SD孕鼠产后,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黄荆子高、中、低剂量组、阿莫西林(阳性对照组)每组8只,自然哺乳3d后用于实验.除正常产后大鼠外,其他各组产后大鼠均予以复制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将其第3、4、5对乳房用75%乙醇擦拭后,经乳头管灌注2×1012CFM/mL金黄色葡萄球菌100 μL/侧到大鼠第3、4、5对(双侧)乳腺内.正常对照组注射等容积的生理盐水.24 h后黄荆子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黄荆子混悬液12、6、3 g/kg灌胃,对照组予阿莫西林混悬液含药150 mg/kg灌胃,正常组及模型对照组均予等容量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给予7d.外周血采血,抗凝后上血象检测仪检测.结果:模型组大鼠外周血中血小板总数、平均体积及分布宽度均较正常组明显偏高(P<0.05),同时与模型组比较,黄荆子高、中、低剂量组均可明显降低乳腺炎大鼠血血小扳总数、血小板平均体积及血小板分布宽度水平(P<0.05).结论:黄荆子可降低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大鼠血小板数量、平均体积及分布宽度,提示黄荆子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可能与降低血小板水平有关.

    作者:岳海洋;赵海梅;徐荣;左铮云;刘端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子宫体表温度及艾灸干预作用的研究

    目的:观察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子宫体表投影区红外温度及其艾灸后的变化,探讨艾灸对子宫体表温度的影响及灸局部穴和远部穴的效应差异.方法:将48只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关元组、三阴交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以全身冷冻结合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法造模,关元组和三阴交组于造模结束后分别进行艾灸,3壮/穴.采用红外热成像方法动态监测各组大鼠灸前、灸后即刻、灸后5、10、20、30、40、50、60 min子宫体表投影区温度.结果:①时点温度:四组间不同时点的温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F=243.46,P=0.00<0.05).分组与监测时间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16.21,P=0.00 <0.05).四组间红外温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5,P=0.03 <0.05).其中,正常组各监测时点间温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灸后20~60 min各时点比灸前温度显著降低(P<0.05);灸后30~ 60 min各时点比灸后即刻温度显著降低(P<0.05);三阴交组灸后5 ~60 min各时点比灸前温度显著降低(P<0.05);灸后10 ~60min各时点比即刻温度显著降低(P<0.01);关元组灸后即刻比灸前温度显著升高(P>0.05),灸后5~ 60 min各时点均比灸前及即刻温度显著降低(P<0.05).②时段温差:与正常组、模型组比较,三阴交组和关元组的灸后5~60 min各点与灸前温度差值均显著增大(P<0.05);与三阴交组比较,关元组的灸后即刻与灸前温度差值显著增大(P<0.05).正常组和模型组的各点温度差值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寒凝证类病经大鼠子宫体表投影区存在持续40 min温度降低时段,艾灸可使温度下降时点提前,使该段温度下降幅度显著增加;且灸局部穴和远端穴的即刻效应不同.说明艾灸在一定时间内促进子宫体表红外温度的下降,艾灸对于痛经的治疗作用并非依靠直接提高子宫体表温度,其具体起效机制尚须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伟;杨佳敏;齐丹丹;张梅;刘珍珍;章庆庆;解秸萍;任晓暄;郭孟玮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中医体质的营养学研究方法探讨

    体质由先后天因素决定,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偏颇体质是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调理体质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营养是体质调理的主要方法之一.基于中医体质分类,通过膳食调查、人体成分测量、营养代谢指标检测等方法,评定不同体质类型人群的营养状况,利用食物性味功效、生物活性食物成分、营养基因组学等方法手段进行营养干预.探索营养学与中医体质学的有效结合方式,更好地使营养学研究方法应用于体质调理中,以促进健康.

    作者:陈禹;李玲孺;石劢;王济;李英帅;王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艾灸与推拿对亚健康状态脑力疲劳干预作用的临床对比观察

    目的:对比观察推拿与艾灸两种主要中医非药物疗法对亚健康状态脑力疲劳的干预作用.方法:100例亚健康脑力疲劳状态门诊就诊者被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艾灸组)、对照组(推拿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推拿疗法操作于头面部及腰背部,观察组采用艾条温和灸疗法灸印堂、神阙穴,均为每天1次,5d为1个疗程,疗程与疗程之间休息2d,共调治4个疗程.干预开始当天及完成临床干预当天各评价1次疲劳量表、工作倦怠量表得分及工作效率,并对两组的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0例受试者均完成了临床观察.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其疲劳量表、工作倦怠量表及工作效率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干预后两组间比较,上述3项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艾灸疗法与推拿疗法均能改善亚健康脑力疲劳状态的疲劳与工作倦怠症状,均能提高工作效率,且在改善疲劳与工作倦怠症状、提高工作效率方面二者并无优劣之分.

    作者:唐农;邬桂芬;雷龙鸣;粟胜勇;王开龙;唐宏亮;伦轼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芪贞降脂溶栓胶囊抗血栓、改善微循环及耐缺氧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芪贞降脂溶栓胶囊对大鼠血栓形成和小鼠微循环、耐缺氧的影响.方法:SD大鼠,用电刺激法刺激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观察血流阻塞时间(OT值);采用直接给药法,在给药后10、20、30 min等不同时间,观察小鼠耳廓微动脉、微静脉口径的变化及其耳廓毛细血管开放量的变化;记录小鼠缺氧死亡时间.结果:芪贞降脂溶栓胶囊明显延长大鼠体内电刺激引起的血栓形成时间;增大小鼠耳廓微动脉、静脉口径,增加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延长缺氧小鼠存活时间.结论:芪贞降脂溶栓胶囊有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作用及增强耐缺氧的能力.

    作者:蒋莲秀;谢邦和;徐庆;谭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地龙提取物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地龙提取物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增殖的影响.方法: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BMSCs,用流式细胞术鉴定P3代BMSCs.将地龙配制成终浓度为500、50、5、0.5 mg/mL的提取物溶液作为药物干预组,以0 mg/mL组为空白对照组,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通过比较OD值判断地龙提取物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比较增殖率.结果:全骨髓贴壁法培养的P3代BMSCs表现为集落生长,经流式细胞术检测,CD90呈阳性表达,CD45呈阴性表达;CCK-8法检测结果为,剂量为0.5-50 mg/mL的药物干预组OD值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地龙浓度为5 mg/mL组OD值出现大值,继续提高浓度OD值逐渐减小,当提取物浓度达到500 mg/mL时表现为细胞生长受到抑制.结论: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在形态和表型上具备BMSCs的特性.地龙提取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促进BMSCs增殖.浓度为5mg/mL时促进BMSCs增殖作用为明显,浓度为500 mg/mL时会抑制BMSCs的增殖.

    作者:李欣芮;宋小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黄芪桂枝五物汤与依帕司他联用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性探究

    目的:观察并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与依帕司他(Epalrestat,Epa)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价值.方法:选择自2013年4月-2015年6月在医院治疗的DPN患者96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将96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长春西汀注射液联合Epa;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治疗前后监测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和感觉传导速度(SCv)指标,并在治疗后评价两组中医证候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FPG、2hPG、HbA1c、正中神经MCV、腓总神经MCV、正中神经SCV和腓总神经SCV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PG、2hPG、和HbA1c水平分别为(6.4±0.7) mmol/L、(9.3±2.2) mmol/L和(6.8±1.2)%,对照组为(7.6±1.2) mmol/L、(12.4±2.4)mmol/L和(7.4±1.4)%,观察组FPG、2hPG、和HbA1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正中神经MCV、腓总神经MCV、正中神经SCV和腓总神经SCV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6%(43/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32/48),观察组有效率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Epa治疗能明显降低DPN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疗效显著,是DPN安全有效的疗法.

    作者:杨晓琴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补肾活血中药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皮层血流值影响的观察

    目的:应用激光散斑成像技术观察补肾活血中药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皮层血流值的影响.方法:将高糖高脂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诱导的实验性糖尿病大鼠20只,按血糖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分别予生理盐水(10 mL/kg)、补肾活血中药煎剂(6.7 mL/kg),另取10只正常大鼠为正常组(生理盐水10 mL/kg).连续灌胃8周后,观察各组大鼠肾脏皮层血流值.结果:模型组大鼠肾脏皮层血流值(338.55±28.55)明显高于正常组(239.27±33.27)(P<0.01);补肾活血中药组大鼠肾脏皮层血流值(247.63±11.49)明显低于模型组(338.55±28.55) (P <0.01);补肾活血中药组大鼠肾脏皮层血流值(247.63±11.49)较正常组(239.27±33.27)比较没有差异(P>0.05).结论: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损害的早期表现可能为肾脏皮层血流值增加,补肾活血中药能降低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皮层血流值,其防治糖尿病肾病的机制可能与降低肾脏皮层血流值从而改善肾脏微循环有关.

    作者:周陈陈;石玉婷;于世家;王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针刀方案结合中药内服外敷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顽固性肿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针刀联合中药内服外敷对类风湿关节炎(RA)顽固性肿痛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35例伴顽固性肿痛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治疗时间分成针刀组(A组,n=45)、联合组(B组,n =45)和对照组(C组,n=45)3组.C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方案,A组予以针刀+常规治疗方案,B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联合中药内服外敷疗法.行为期6个月随访,比对3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记录其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改善情况,分析其晨僵时间、消肿时间、止痛时间、疼痛评分、睡眠质量评分等指标差异,记录其治疗前后关节肿胀数量/指数、关节疼痛数量/指数、关节压痛数量/指数等治疗指标变化情况.结果:①C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2.2%,显著低于A组的80.0%,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3组高,达到95.6%,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3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及关节肿胀、疼痛、压痛的数量、指数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其中B组降幅>A组>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B组患者晨僵时间、消肿时间、止痛时间、疼痛评分、睡眠质量评分等治疗指标均显著低于A、C两组(P<0.05);A组各治疗指标显著低于C组患者(P<0.05).结论:对伴有顽固性肿痛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予以针刀联合中药内服外敷疗法,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其晨僵、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及压痛症状,对促进患者病情转归、提高其预后质量具有积极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方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新安王氏内科流派论治带下病经验

    经过文献梳理和医案回顾性整理,探讨新安王氏内科流派论治带下病经验:重视奇经论治;重视健脾化湿;重视清肝调营.同时临证中善用对药,每获佳效:山药、白果、芡实;乌贼骨,白鸡冠花;龙骨、牡蛎;石决明、龟版;杜仲、续断;白蔹、椿樗白皮、败酱草等.

    作者:郜峦;王又闻;王键;吴若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中药复方对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

    艾滋病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受损的传染性疾病,免疫功能的逐渐降低甚至丧失是艾滋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典型特征.我国自从1987年尝试用中药治疗艾滋病以来,无论是单味中药的研究还是中药复方的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具有中医特色.主要论述近年来中药复方用于治疗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的临床研究.

    作者:孙金凤;马建萍;马秀兰;张颖;曾琳;李静茹;艾合买提·阿不都热依木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HPLC/DAD/MS的降压复方决明提取物入血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复方决明提取物(由决明子、野菊花、夏枯草组成)的入血成分,为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为实验对象,以40 g(生药)/kg剂量灌胃给予复方决明提取物及单味药材.给药血浆首先采用直接蛋白沉淀法考察复方决明提取物入血成分及存在形式;后对其进行盐酸水解,并在280 nm和360 nm下分析吸收入血的主要苷元,进行来源归属和定性研究.结果:直接沉淀法制备的给药血浆与空白血浆比,新增成分主要为葡萄糖醛酸结合产物.酸解后,在280 nm波长下有11个入血成分,此类成分多来源于决明子,其中3号峰为橙黄决明素,7为黄决明素,10为大黄素,11号为大黄酚.360 nm下新增4个峰,主要来源于野菊花,其中12号峰为木犀草素,13为芹菜素,15为合金欢素.结论:本研究主要对复方决明提取物的入血成分进行了初探,并对其来源进行归属.此研究的开展有利于阐明复方决明提取物的药效物质基础,为其临床用药及后续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作者:颜美秋;楼招欢;杨露萍;俞静静;吕圭源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芪参脑脉通胶囊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干预及血管内皮保护研究

    目的:研究芪参脑脉通胶囊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干预及血管内皮保护作用.方法:将26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证属气血亏虚、痰瘀阻络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实际研究治疗组128例、对照组127例),治疗组在基本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芪参脑脉通胶囊口服,两组疗程为2月,检测治疗前后血栓前状态标志物FIB、t-PA、PAI-l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FMD、vWF、ADMA、VE-Ca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栓前状态标志物FIB、t-PA、PAI-l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FMD、vWF、ADMA、VE-Ca水平等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于对照组(P <0.05;P <0.01).结论:芪参脑脉通胶囊能有效干预气血亏虚、痰瘀阻络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血栓前状态,并有效保护其血管内功能.

    作者:陈龙霏;焦静;高磊;牟善茂;徐延俊;张宪忠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回神颗粒对中度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神经行为学及体重的影响

    目的:通过神经损伤评分(NSS)评分和体重测量,探讨回神颗粒减轻TBI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液压性脑损伤装置建立中度TBI模型,创伤压力为(170±10)kPa,作用时间为(20±2)ms,随机将大鼠分为6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3d组、模型7d组、治疗3d组、治疗7d组.治疗3d组和治疗7d组于创伤后即刻用2 mL药液(含回神颗粒0.27 g)灌胃一次,此后再分别于每日早晚各灌胃一次,每次2 mL药液.分别于创伤后1d、3d、7d对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7d组和治疗7d组进行NSS量表评分;分别于创伤后1d、3d对模型3d组和治疗3d组进行NSS评分.分别于造模前和取材前称取每只动物的体重.观察NSS评分和体重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3d组、模型7d组、治疗3d组、治疗7d组各时间点NSS评分明显降低(P<0.01).但与模型3d组和模型7d组的NSS评分相比较,治疗3d组和治疗7d组的NSS评分明显提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正常组体重比较,模型组动物体重下降,具有明显差异(P<0.01);治疗组动物体重无明显下降(P>0.05).比较每组动物造模前和取材前体重,发现模型组体重下降,具有明显差异(P<0.01);治疗组体重有所增加,具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回神颗粒能明显改善TBI大鼠NSS评分,改善神经功能;促进大鼠的生长发育,减轻脑损伤.

    作者:崔俊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中药口服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述评

    目的:系统总结帕金森病的口服中药治疗的研究进展.方法:检索CNKI中文期刊网近5年来有关帕金森病中药口服治疗的相关文献50余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对中药治疗帕金森的疗效做综合分析和评述,阐述治疗帕金森病中医症型进展.结论:中药治疗帕金森病有疗效,可以明显改善帕金森病的运动及非运动症状.

    作者:于磊;李绍旦;刘毅;徐睿鑫;杨明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