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娅男;黄丽君
目的 评价微型钢板内同定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本院自2010年8月至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28例MasonⅡ、Ⅲ型桡骨头骨折患者,均采用微型钢板(T型或L型)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4个月(11~23个月).所有病例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临床愈合时间平均11.8周(9~17周).根据Broberg-Morrey评分:MasonⅡ型,优8例,良2例;MasonⅢ型,优15例,良4例,中1例.术后骨折均得到解剖复位,无一例发生神经损伤、内固定断裂、骨折复位丢失、感染及异位骨化. 结论 微型钢板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头骨折疗效满意,可获得比较满意的肘关节活动度,肌力恢复良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戴利明;刘师良;杨东方;吴可沁;赵增斌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产科分娩中实施全程陪伴的效果. 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拟于医院产科分娩的2000例孕产妇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000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医护和健康教育;观察组于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全程陪伴.分别于干预前、后评价两组不良心理状态,调查两组干预前后孕产知识掌握情况,记录两组分娩方式;调查两组产妇满意度. 结果 两组产妇干预后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观察组干预后SDS、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干预后孕产知识掌握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干预后孕产知识掌握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自然分娩率920.0%(920/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8.0%(880/1000),x2=8.88,P=0.00;观察组产妇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产科实施全程陪伴可有助于改善产妇不良情绪,提高其孕产知识掌握度,促使其合理选择分娩方式,提高产妇满意度.
作者:朱小红;姚姣仙;林海燕;姜亚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目前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现状,分析影响术后切口愈合的相关因素,加强产妇的临床干预,为减少产妇术后不良并发症的发生提供科学的依据. 方法 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选取本院进行的子宫剖宫产术后发热患者96例,收集患者的年龄、孕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有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子宫切口是否撕裂、胎盘早破、羊水是否污染等资料.对于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则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 本次研究共纳入96例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27.8±2.4岁,年龄范围为21~39岁,平均孕周为39±2.5,发现有16例,占16.7%的产妇出现了切口愈合不良的现象.结果显示术中出血、手术时间、胎膜早破、子宫切口、妊娠合并贫血和阴道检查次数都对切口愈合不良的现状有影响. 结论 剖宫产术后发热产妇发生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仍然较高,要加强对于胎膜早破、子宫切口延撕、妊娠合并贫血等产妇的临床干预,避免和减少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现象的发生.
作者:池劲松;赵小芳;王佐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究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时可靠且有效的治疗策略. 方法 收集本院9年内因重型颅脑损伤行去骨瓣减压手术的患者,针对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者,根据病情制定不同的治疗策略,并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 针对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的患者,结合病情分别采用保守治疗、腰大池置管引流、早期颅骨修补或同时行硬膜下腔腹腔分流和颅骨修补术,对于引流无效或颅骨修补后短期内出现脑积水者做出及时处理,所有病人硬膜下积液消失或明显减少,临床症状显著好转. 结论 对于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的,稳定型和消退型患者保守治疗有效,对于进展型及演变型硬膜下积液,腰大池引流和硬膜下腔腹腔分流术疗效确切,同时早期颅骨修补术也不失为一种新的有效选择.
作者:沈罡;王波定;朱光耀;孙成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常压高浓度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 方法 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将6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两组均予脑损伤常规治疗,对照组机械通气时持续给予低浓度氧,治疗组间断给予常压高浓度氧加低浓度给氧.比较两组入院时、入院14天及28天PaO2(动脉血氧分压)变化,以及入院前、入院14天及28天GCS变化,及28天病死率. 结果 两组入院时PaO2无统计学差异,但治疗组入院14天及28天PaO2较对照明显升高,两组入院前、入院14天及28天GCS评分及28天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积极主动间断吸入高氧浓度可提高动脉血氧分压,但患者预后并未能改善.
作者:杨立兰;李亚民;陈彦飞;苏金花;汪大亮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AH)椎管内麻醉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本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82例妊娠合并重度PAH患者的手术情况.根据其不同的麻醉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32),观察组患者采用椎管内麻醉,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情况、血流动力学以及不同妊娠结局.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以及术后总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后,观察组患者平均动脉压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足月妊娠、医源性流产、医源性早产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以及孕妇死亡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妊娠合并重度PAH患者采用椎管内麻醉能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以及术后总住院时间,有效稳定血流动力学状况,但对分娩结局无显著影响.
作者:麻国仙;蔡小晖;唐立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120例经额部及顶部钻孔引流治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 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本院接诊的120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钻孔引流位置的不同平均分为两组,额部组和顶部组.额部组患者钻孔位置为患侧冠状缝前、中线旁3.0cm处;顶部组患者位置为顶结节稍前方.根据治疗前和治疗7天后,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和预后情况. 结果 顶部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8.33%,明显低于额部组治疗总有效率(98.3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颅内积气、癫痫和硬膜下积液等并发症.顶部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额部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34%,额部组明显低于顶部组,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顶部组患者住院时间和复发时间均比额部组时间长;顶部组患者血肿复发率明显高于额部组,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肿复发患者再次接受钻孔引流术后均痊愈. 结论 额部钻孔引流在CSDH患者治疗过程中具有更优异的临床疗效,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血肿复发率低,预后效果改善明显.
作者:王小正;沈爱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结肠镜联合治疗结直肠良恶性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医院收治的早期结直肠良恶性肿瘤患者68例,对其实施腹腔镜、结肠镜联合治疗,对患者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观察与统计. 结果 6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结肠镜联合治疗手术,无1例中转开腹手术治疗,手术成功率为100%.手术时间平均为(116.9±4.7)分钟,术中出血量平均(106.4±8.3)ml,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为(2.2±0.6)天,住院时间平均为(7.5±0.7)天.术后无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及肠瘘等并发症发生,仅2例患者出现腹腔感染,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无死亡病例. 结论 对于结直肠良恶性肿瘤患者而言,通过实施腹腔镜、结肠镜联合应用能够使其手术适用范围拓展,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且能够显著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手术创伤及术后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鲁立峰;邹德胜;刘广;边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究老年患者术后急性脑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以及临床防治对策.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以及多发伤失血性休克等患者300例临床治疗情况,分析患者术后急性脑功能脑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对急性脑功能障碍患者采取积极干预措施后运动功能、认知功能以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 300例患者中共65例发生急性脑功能障碍,发生率为21.67%,其中年龄、合并其他疾病、手术时间、术中低血压以及术后并发症均是患者出现急性脑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P<0.05),65例患者在远离高危因素,采取积极干预治疗后,FMA评分、MMSE评分、生理功能、感知功能、情绪功能以及社会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对老年患者治疗治疗前合理评估患者病情,远离高危因素以及采取积极治疗措施措施应对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急性脑功能障碍发生,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
作者:廖培军;王勇刚;李忠勇;金仙珍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应用于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方法 选择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56例青少年口腔正畸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78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支抗口腔正畸法治疗,观察组给予微型种植体支抗口腔正畸法治疗,持续治疗时间为2年.对比两组口腔正畸治疗的成功率、各正畸指标的改善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结束后,对照组治疗成功率为70.51%;观察组治疗成功率97.44%,两组治疗成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磨牙移位显著低于对照组,上中切牙倾斜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8.21%;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41%,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中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治疗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作者:施晓雅;简菲菲;姜本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微创小窗口与常规窗口上颌窦外提升术结合同期种植体植入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在本院行义齿种植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微创组和常规组,各36例.常规组行常规窗口上颌窦外提升术,微创组行小窗口上颌窦外提升术.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的上颌窦底部残余骨厚度;比较两组术后即刻与术后6月的植体矢状面、冠状面宽度;比较两组术后第10天、第30天局部疼痛的VAS评分. 结果 ①经过口腔锥形束CT(CBCT)扫描显示,微创组与常规组术后的上颌窦底部残余骨厚度均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术后即刻与术后6月的种植体矢状面宽度和冠状面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第10天,微创组局部疼痛较常规组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天,两组局部疼痛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微创小窗口行上颌窦外提升术结合人工骨粉同期植入种植体,与常规窗口一样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同时还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不适,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斌科;林孟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对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镇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择期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共计86例,年龄66~77岁,计算机随机软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组(FNB组)和病人静脉自控镇痛组(PCIA组),每组患者各43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小时(T1)、4小时(T2)、12小时(T3)、24小时(T4)静止状态、运动状态下视觉模拟评分(VAS)并检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及血糖(GLU)浓度.记录患者术后24小时内低血压、恶心呕吐、嗜睡、皮肤瘙痒等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活动状态下,FNB组患者各时点VAS评分均显著低于PCI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NB组患者各时点ACTH、Cor浓度显著低于PCI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NB组患者嗜睡发生率显著低于PCI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连续股神经阻滞能够为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抑制机体应激反应,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张亮光;庞如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影响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按照钻孔引流术后血肿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18例和正常组85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人口学特点、血肿影像学特征以及其他临床资料的区别,并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血肿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03名患者,男性84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64.7±13.1岁.复发组术前血肿为混杂密度的患者比例高于正常组(66.7% vs 34.1%,P=0.013),复发组口服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比例也高于正常组(50.0% vs 12.9%,P<0.001).Logistic回归显示混杂密度血肿(OR=8.31,P=0.045)以及口服抗凝、抗血小板药物(OR=5.42,P=-0.005)是慢性硬膜下血肿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术前CT显示混杂密度的血肿以及口服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慢性硬膜下血肿是钻孔引流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姚军;吴崇光;王雷平;胡黎;李道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研究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肾结石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肾结石患者200例,治疗医师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其中A组100例,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B组100例,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治疗.观察比较A、B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后14天结石的清除效果. 结果 对于小于2cm结石患者,A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B组,而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大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结石清除率无明显差异(P>0.05);对于大于或等于2cm结石,A组术后结石清除率、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高于B组,而手术时间显著少于B组(P<0.05). 结论 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对患者创伤更小,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住院时间相对较短,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安全性较高,特别适用于直径小于2cm的肾结石,而对超过2cm直径肾结石亦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经皮肾镜取石术对鹿角形结石治疗效果更好,手术操作时间较短,结石清除更为彻底,总体来说,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治疗方面优势更为明显.
作者:俞加法;邬嘉波;陈炳;张小荣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分析气压仪联合低分子肝素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干预效果.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200例.治疗医师根据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其中联合组100例,行空气气压仪联合肝素进行干预.肝素组100例,行低分子肝素治疗.干预后3、7天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水平:①两组患者全血黏度高切、低切水平指标;②D-二聚体水平;③PT(凝血酶原时间)、FIB(纤组蛋白原)、APT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的指标水平;(④下肢的血流速度. 结果 两组患者于干预后3、7天的全血黏度高切水平、全血粘度低切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组干预后3、7天的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肝素组(P<0.05);联合组患者于干预后3、7天的PT、FIB、APTT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肝素组(P<0.05);联合组于干预后7天的彩色多普勒下肢血流速度明显高于肝素组,且联合组的DVT发生率略低于肝素组(P<0.05). 结论 空气压力治疗仪联合低分子肝素的应用对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更好的预防作用,更有利于患者术后血流状态的改善,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杜新阳;薛丽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微创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方法及对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7年4月本院接诊的6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1例患者,采取微创前外侧肌间隙入路手术全髋关节置换进行治疗.对照组31例患者,采用传统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术后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切口的长度、手术后3天内的引流量、术后输血量、下地时间、并发症情况、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对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年的WOMAC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 研究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1个月WOMAC的僵硬、活动度、总分,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输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炎症因子指标比较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IL-1、IL-6、TNF-α炎性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Harris评分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微创前外侧肌间隙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创伤小,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改善短期的疼痛,加速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翟利锋;马苟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胸腔镜手术治疗外伤所致多发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的疗效及预后. 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本院接诊的86例多发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的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采用胸腔镜手术.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经胸内固定的方式进行固定.对手术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与分析.对两组患者的手术基本情况进行比较与分析.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与分析. 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的优良率(97.6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的优良率(81.4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6.0808,P=0.0 137).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管拔出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管拔出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4.6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8.6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4.0737,P=0.0436). 结论 采用胸腔镜手术治疗外伤所致多发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可显著提高治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海勇;王彬;喻光懋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开颅脑血肿清除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14年9月至2017年1月22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施行显微镜下开颅脑血肿清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15例,开颅血肿清除并去骨瓣减压术7例.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复查脑CT,血肿清除率≤80%2例,81%~95%6例,>95% 14例.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分级(ADL)评定Ⅰ~Ⅱ级8例,Ⅲ级8例,Ⅳ级2例,V级3例. 结论 显微镜下脑血肿清除并直视下止血,对脑组织损伤小,血肿清除率高,止血彻底,神经功能恢复好,疗效满意.
作者:刘雪刚;刘德强;戴诚达;程志彪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改良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与阴式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总结改良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的优点. 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78例择期子宫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研究组采用改良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对照组采用阴式子宫切除术.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术后疼痛情况. 结果 ①研究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术后轻、中度疼痛者较对照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将改良后的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应用于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的治疗,具有微创、安全、恢复较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严珞媛;陈倩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胫骨骨折髓内钉入口处取骨结合闭合复位后微创植骨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36例胫骨干骨折均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髓内钉入口处环钻取骨,采用钻头保护套筒微创植骨入骨折端. 结果 34例随访8~16个月(失访2例),2例延迟愈合,32例在4~7个月时均愈合良好. 结论 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胫骨干骨折的临床应用中,采用胫骨平台环钻取骨后利用钻头导向器微创植骨明显提高骨折的愈合率,减少骨折的延迟愈合及骨不连发生率,术中环钻和钻头保护套筒的应用简单、易行,无需制作特殊的工具.
作者:徐华生;徐来元;刘文军;方高富;张亮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