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黄芩苷与芍药苷联合用药对TGFβ1诱导HSC-T6的影响

郑婷;付玲珠;屠珏;汤晗霄;盛云杰;鲍逸舒;陈聪聪;张永生

关键词:HSC-T6, TGFβ1, 黄芩苷, 芍药苷
摘要:目的:采用细胞培养的方法,体外观察黄芩苷、芍药苷及其联合用药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肝星状细胞(HSC-T6)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TGFβ1诱导HSC-T6细胞作为活化的肝星状细胞的研究模型,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采用噻唑蓝(MTT)法测定黄芩苷、芍药苷及其联合用药对TGFβ1诱导的HSC-T6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黄芩苷高(0.981±0.081)、低剂量组(1.046±0.073)和芍药苷高(1.019±0.111)、低剂量组(0.983±0.064)对TGFβ1诱导的HSC-T6细胞活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中,高剂量黄芩苷+低剂量芍药苷(0.921±0.076)和高剂量黄芩苷+高剂量芍药苷(0.893±0.087)与模型组(1.108±0.098)相比,OD值明显降低(P<0.05).倒置显微镜显示,各组药物除了引起部分细胞死亡外,对细胞形态无明显影响.结论:黄芩苷、芍药苷对TGFβ1的促诱导HSC-T6细胞活化作用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黄芩苷与芍药苷联合用药可明显提高对TGFβ1诱导HSC-T6细胞增殖抑制作用.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层次分析联合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川芎提取工艺

    目的:通过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川芎的提取工艺.方法:HPLC测定川芎饮片和药液中川芎嗪、阿魏酸、藁本内酯的含量,以川芎嗪、阿魏酸、藁本内酯转移率的多指标综合加权评分(以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系数为0.6∶0.3∶0.1)为指标,通过Box-Behnken试验考察溶剂倍数、提取时间、乙醇浓度等因素的影响,对结果进行二项式方程拟合,利用效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并进行预测分析.结果:川芎的佳提取工艺为饮片浸泡1h,以4倍量5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2h,预测值与验证值偏差较小.结论:该工艺稳定可行,实际值与预测值吻合度高,预测性良好,优选的工艺各成分提取率高,为川芎及其制剂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张琳;汪轩;邢婧;章建华;尹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脑泰方对SD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脑泰方对SD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SPF级72只SD大鼠随机分6组:空白组、模型组、脑泰方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空白组、模型组按0.1 mL/(kg·d)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脑泰方低、中、高剂量组按0.19 g/(kg·d)、0.39 g/(kg·d)、0.77 g/(kg·d)给予脑泰方煎液灌胃,阳性对照组按0.72 g/(kg·d)给予复方血栓通片灌胃,连续灌胃3d.末次给药1h后,开始造模取血,观察颈总动脉血栓形成时间、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及凝血四项.结果:脑泰方各剂量组可使大鼠血栓形成时间明显延长,各剂量组的出血时间、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较模型组明显延长(P<0.05),且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脑泰方具有明显的改善微循环、抑制血栓形成作用.

    作者:周瑜;方锐;王国佐;宋帧彦;苏浩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4种中药复方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球糖蛋白沉积的影响

    目的:观察4种中药复方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球糖蛋白沉积影响.方法:取链脲霉素诱导的SD大鼠DN模型72只,分成6组,模型对照组、益气养阴方(参芪地黄汤20 g·kg-)组、滋补肝肾方(杞菊地黄汤20g·kg-1)组、补气养血方(当归补血汤20 g·kg-1)组、温肾健脾方(附子理中丸20 g·kg-1)组和阳性对照(缬沙坦25 mg· kg-1)组,每组12只;另取12只大鼠为正常对照组.连续经口灌胃给药8周后,进行肾脏组织HE、PAS染色病理切片和电镜肾脏病理形态学分析.结果:各给药组大鼠肾脏重量、肾重/体质量比值均有一定的降低趋势(P>0.05),肾小球截面积和肾小球体积均明显降低(P<0.05,P<0.01),滋补肝肾组、补气养血组和温肾健脾组大鼠肾小球囊腔面积显著降低(P<0.05,P<0.01),各组肾小球囊腔面积/肾小球截面积比值均有降低的趋势(P>0.05),肾小球PAS阳性面积和总光密度均显著降低(P<0.01),肾小球基底膜厚度与模型对照组比有所减轻,电子致密物沉积和足细胞足突融合、变平的现象与模型对照组比有所改善.结论:4种中药复方均能抑制糖尿病大鼠肾小球糖蛋白的沉积,4种中药复方之间比较,当归补血汤对抑制肾小球糖蛋白沉积的效果较佳.

    作者:陈霞波;寿旗扬;龚文波;张利棕;周开;周卫民;张业;陈民利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基于频数统计的奔豚气病现代临床个案报道分析

    目的:通过回顾性文献统计分析展现奔豚气病脉诊治概貌,终试图揭示奔豚气病的本质.方法:对半个多世纪以来163篇现代个案报道文献中228例奔豚气病患者,运用频数统计方法,分析奔豚气病与情志性疾病、器质性疾病的相关性,并从奔豚气病所用治疗原则、方剂及其药物倒推出奔豚气病的临床特征.结果:奔豚气病患者具有器质性疾病较少,其脉证治离散程度很大,具有情志性相关疾病的特点;39.04%患者具有情志性疾病的临床表现、47.81%患者具有情志性发病因素、54.63%患者从情志性疾病角度治疗.结论:奔豚气病带有明显的情志性疾病的特征,本质上属于郁证范畴.

    作者:耿琦;崔晨;蒋健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研究五种植物提取对4羟基壬烯醛损伤黑素细胞的保护作用

    目的:检测辣椒碱、姜黄素、银杏叶提取物、茶多酚、青石莲提取物对4HNE(4羟基壬烯醛)诱导的人表皮黑素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比较5种植物提取物保护4羟基壬烯醛损伤黑素细胞作用的强弱.方法:4HNE损伤黑素细胞,WTS法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及细胞凋亡率,ABTS测细胞总的抗氧化能力.结果:50 μmol/L 4 HNE处理后,细胞活性大约下降至对照组50% ~ 60%(P<0.05),筛选佳作用浓度辣椒碱5 μmol/L、姜黄素4μmol/L、银杏叶提取物40 μmol/L、茶多酚50 μg/mL、青石莲提取物40 μg/mL,此5种植物提取物对50 μm 4HNE诱导的黑素细胞损伤都有保护作用.其中,增强黑素细胞活性强的是姜黄素(P<0.05)、降低细胞内活性氧强的是茶多酚(P<0.01)、降低细胞凋亡率强的是银杏叶(P<0.05)、提高黑素细胞总的抗氧化能力辣椒碱的作用强(P<0.05).对4羟基壬烯醛损伤黑素细胞的保护作用由强到弱排序:辣椒碱、银杏叶和茶多酚.结论:此5种植物提取物均可保护4HNE损伤的黑素细胞,提高细胞抗氧化活性,增强黑素细胞活性,这可能为其临床治疗白癜风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李情;林福全;王遂泉;洪为松;许爱娥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逆针灸”理论治疗高血压前期的应用

    逆针灸理论早在东晋便有提及,并且已经被大量应用于各种疾病前期的治疗.而随着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健康”的理念方兴未艾.高血压前期作为高血压病的欲病状态,也被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将“逆针灸”的治疗思想与选穴原则运用于高血压前期的治疗,“欲病救萌,防微杜渐”,为未来高血压前期的实验研究及临床治疗方面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作者:王建波;曲怡;张立德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基于络病学说的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复杂性肺病的理论诠释

    穴位贴敷疗法作为“内病外治”之法,其治疗慢性复杂性肺病的临床疗效已经在诸多方面得到肯定.然而,对于其作用机制的阐述仍不够详尽.故试将穴位贴敷、慢性复杂性肺病以及络病三者加以联系,找到三者之间潜在的关联性,并从络病学说角度,试阐释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复杂性肺病的相关理论.以期使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复杂性肺病的疗效得到进一步提高,为中医防治慢性复杂性肺病提供新思路.

    作者:李忱;赵强;徐伊晗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IL-4R基因rs12925861、rs3024613多态性与哮喘患者大鱼际掌纹特应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4受体(interleukin-4 receptor,IL-4R)基因多态性与青岛地区汉族成人哮喘患者大鱼际掌纹特应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SNaPshot方法检测研究对象IL-4R基因的rs12925861和rs3024613两个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rs12925861和rs3024613两个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在掌纹阴性组与掌纹阳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4R基因rs12925861和rs3024613多态性与大鱼际掌纹特应征不存在相关性.

    作者:梁文华;周兆山;吉中强;王燕青;朱习军;薛卫林;李莉莎;王宁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固本通络法治疗肾络瘀阻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固本通络法治疗肾络瘀阻型RNS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3-2014年收治的120例辨证为肾络瘀阻型RNS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公认的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固本通络方,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总有效率、复发率和实验室指标等.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80.00%,复发率分别为3.33%、13.33%,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1.67%、4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中医临床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提升血ALB及降低24 h尿蛋白定量、血TC、TG、FIB-C、CY-C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对照组均能稳定血BUN、Scr、UA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本通络法可能通过多种调节机制,起到治疗RNS的作用,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全乐;张红霞;谷小丽;鲁晓龙;姚远;黄立冬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补肾助阳中药与合并脑外伤骨折加速愈合分子机制的研究

    目的:明确补肾助阳中药右归饮与合并脑外伤的骨折在愈合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生长因子;明确心-小肠-骨生理联系机制,获得中医脏腑理论的现代解析;方法:将9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骨折组、脑损伤+骨折组、右归饮+骨折组,每组各30只.术后3d,1,2,3,4周取骨痂及十二指肠标本.通过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有显著差异的基因并通过QPCR进行验证.结果:基因芯片结果显示,模型组与骨折组相比,骨痂及十二指肠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GR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VEGF)基因表达明显上升(R>2),有统计学意义.QPCR结果显示,骨痂与十二指肠中各指标表达趋势基本一致;骨折合并脑外伤及骨折合并右归饮组骨痂及十二指肠中CGRP、VEGF表达与单纯骨折组同一时间点比较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峰值时间明显提前(P<0.05),且峰值维持时间久;骨折合并脑外伤与骨折合并右归饮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GRP、VEGF是骨折合并右归饮及骨折合并颅脑损伤后加速骨痂形成的主要生长因子,并将心(脑)-小肠-骨三者联系在一起.

    作者:季卫锋;杨成贵;肖鲁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药物治疗进展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已发现100余年,发病率也逐渐提高,现已由少见病变成多发病、常见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由不同病因使股骨头的血液供应障碍,造成股骨头骨与软骨坏死的一种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方法很多.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发病机制及主要应用于临床Ficat分期的0期和Ⅰ期的药物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朱双印;谷福顺;王爱国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肾衰饮对TGF-β1诱导的下游因子CTGF及FN的调控作用

    目的:通过观察肾衰饮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肾脏CTGF、FN的表达,探讨肾衰饮抗肾纤维化药效学机制.方法:采用腺嘌呤肾病模型,与尿毒清作对照,观察肾衰饮对CRF大鼠TGF-β1刺激的下游因子CTGF及FN、TNF-a、IL-6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TGF、FN表达明显增强,TNF-a、IL-6、SCr、BUN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肾衰饮组CTGF、FN表达明显减少,TNF-a、IL-6、SCr水平下降,明显优于尿毒清组(P<0.05).结论:肾衰饮抑制TGF-β1诱导的下游因子CTGF表达,降低FN、TNF-a、IL-6含量,有效抑制肾纤维化.

    作者:马晓燕;闫渊;崔峥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复方甘麦大枣颗粒对利血平致抑郁模型大鼠脑组织5-HT和5-HTR1A的影响

    目的:探讨复方甘麦大枣颗粒对利血平致抑郁模型大鼠脑组织5-HT和5-HTR1A的影响.方法:以腹腔注射利血乎制作抑郁模型大鼠,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和5-羟色胺受体(5-HTR1A)的含量,以盐酸氟西汀为对照,观察甘麦大枣颗粒加味对上述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肛温明显降低(P<0.05),脑组织中5-HT、5-HTR1A浓度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盐酸氟西汀组和复方甘麦大枣颗粒组大鼠肛温明显升高(P<0.05),脑组织中5-HT、5-HTR1A浓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复方甘麦大枣颗粒治疗抑郁症与调节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有关.

    作者:周琴妹;朱萱萱;张学非;张莹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酶法协同超声提取紫苏叶总黄酮工艺条件优化

    目的:采用酶法协同超声对紫苏叶总黄酮进行有效提取.方法: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以酶解pH、酶解温度、酶质量浓度、固液比、乙醇浓度、超声提取时间及超声提取温度为考察因素,以总黄酮提取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选紫苏叶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结果:优化得到的工艺参数为:酶解pH 5.0,酶解温度40℃,酶质量浓度0.25 mg·mL-1,固液比1∶20,乙醇浓度70%,超声提取时间30 min,超声提取温度60℃.结论:酶法协同超声应用于紫苏叶总黄酮的提取,优选的工艺合理、可行.

    作者:王柏强;何效平;曾芝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针灸预处理对摔跤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IFN-γmRNA和IL-4 mRNA表达的调节

    目的:通过观察大负荷训练期间男子摔跤运动员IFN-γmRNA和IL-4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针灸预处理方法防治运动性免疫失衡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20例摔跤运动员,随机分为对照组(10例)和实验组(10例),在8周大负荷训练期间进行实验,分别在大负荷运动训练前,大负荷运动训练后、调整训练后采取外周静脉血共5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4(IL-4)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量.结果:摔跤运动员IFN-γmRNA表达变化,对照组W8与同组W2和W5相比明显降低(P<0.05),调整后W9明显高于W8(P <0.01);实验组W9高于同组W2和W5(P <0.05),实验组W8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IL-4 mRNA表达对照组W4、W5、W8、W9均高于同组W2(P <0.05,P<0.01);实验组W5与同组W2、W4相比明显升高(P<0.01),W8、W9与同组W5相比明显恢复(P<0.05),实验组W4、W8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 <0.01、P<0.05).IFN-γmRNA/IL-4mRNA比值变化,对照组W4、W5、W8均低于同组W2(P<0.05,P<0.01);实验组W5明显低于同组W2(P <0.05),W8、W9与W5相比明显恢复(P<0.05),实验组W8和W9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负荷训练期间运动员通过针灸预处理方法调节IFN-γ和IL-4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进而维持运动员Th1/Th2细胞因子的动态平衡,这可能是针灸延缓或防止运动员免疫机能下降或失衡的机制之一.

    作者:高明;戴学名;吴瑛;盛泽田;徐刚;唐文超;曹志超;李稚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基于复杂网络技术分析刘焯教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方药配伍规律研究

    目的: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技术,挖掘刘焯教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方药配伍规律.方法:利用临床科研一体化信息平台收集刘焯教授治疗多发性抽动症患儿272份病例,提取可分析数据,利用复杂网络技术分析处方的核心药物、方药配伍关系.结果:复杂网络技术能够得出抽动症病例的核心药物处方及药物配伍特点的复杂网络图,边权值较大的白芍、茯苓、钩藤、玄参、等中药为节点形成网络中心,形成网络的核心处方.另外通过复杂网络可以分析出治疗高频抽动特征的方药配伍规律,且符合刘焯教授治疗经验.结论:本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理总结名老中医用药经验更具有客观性,便于经验传承.

    作者:白晓红;孙婷婷;魏巍;康蓓蓓;刘焯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从消渴并有头疽论治糖尿病合并痈

    系统总结治疗糖尿病合并痈的临床经验.认为糖尿病合并痈相当于中医的消渴并有头疽,对其进行分期辨证论治,内外合治,防治结合,尤其注重扶正托毒,调补气血在整个病情发展中的应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王东;陈宏伟;李敬林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冠心病血瘀证病理演变过程的探索

    证不是静止不变而是动态演变的,具有由轻及重的流动性特点.基于此,探索心血瘀阻证动态演变的理论基础,以及符合动态性、多源数据的实验技术方案——基于数据融合技术的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案,为心血瘀证的深入研究提出探索性思路.

    作者:简维雄;袁肇凯;胡志希;李杰;孙贵香;莫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翳风穴红外热像图研究

    目的:研究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翳风穴及非穴对照点红外热像图改变.方法:采用高性能非致冷焦平面红外热像仪M7800 Thermal Imager(LumaSense美国)检测了80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与75名正常人翳风穴及非穴对照点体表温度,并用分析软件处理相关温度数值,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人左右翳风穴及非穴对照点体表皮肤温度分布基本对称;而特发性面神经炎患者左右翳风穴体表温度分布呈高度不对称,且其失衡性与正常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非穴对照点却不存在上述现象.结论:特发性面神经炎患者翳风穴红外热像图存在改变,而非穴对照点却不存在上述现象,从红外角度提示了经穴诊断学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作者:陈雷;冯鑫鑫;张奕;应荐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补元通络法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补元通络针灸法对中风患者肩痛的治疗作用,比较补元通络针灸法、肩胛部局部针刺法及康复疗法的疗效差异.方法:108例中风后肩痛患者随机分配到A组补元通络针灸组、B组肩胛部局部取穴针刺组、C组康复组,每组36例,实际过程中脱落17例,终共收集91例偏瘫肩痛患者.A组30例,B组35例,C组26例,3组均采用基础治疗,分别进行补元通络针灸法治疗,肩胛部局部针刺治疗及康复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评价,比较3组疗效.结果:补元通络针灸组(A组)、肩胛部局部取穴针刺组(B组)和康复组(C组)的肩痛强度、上肢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在治疗后均有改善,3组止痛效果比较(VAS分值),A组有效率100%,B组有效率94%,C组有效率96%,3组VAS分值的止痛效果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治疗前后VAS分值、F-M分值、神经功能缺损分值比较,3组治疗前分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组治疗后30天分值均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3组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3组治疗前后VAS分值、F-M分值、神经功能缺损分值比较,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B组具有显著性差异;A组与C组具有显著性差异;B组与C组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补元通络针灸法、肩胛部局部取穴针刺和康复训练都可以改善脑中风患者肩痛强度及关节运动、神经功能,3种疗法止痛效果上无明显差异.3组治疗前后VAS分值、F-M分值、神经功能缺损分值比较,均优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补元通络针灸组优于其它两组(P<0.05),提示补元通络针灸法疗效更佳.

    作者:戴淑青;苏莉;曲宪双;刘波;李晓昱;韩雪梅;孙炜;宋秀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