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霞波;寿旗扬;龚文波;张利棕;周开;周卫民;张业;陈民利
目的:探讨复方甘麦大枣颗粒对利血平致抑郁模型大鼠脑组织5-HT和5-HTR1A的影响.方法:以腹腔注射利血乎制作抑郁模型大鼠,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和5-羟色胺受体(5-HTR1A)的含量,以盐酸氟西汀为对照,观察甘麦大枣颗粒加味对上述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肛温明显降低(P<0.05),脑组织中5-HT、5-HTR1A浓度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盐酸氟西汀组和复方甘麦大枣颗粒组大鼠肛温明显升高(P<0.05),脑组织中5-HT、5-HTR1A浓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复方甘麦大枣颗粒治疗抑郁症与调节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有关.
作者:周琴妹;朱萱萱;张学非;张莹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补元通络针灸法对中风患者肩痛的治疗作用,比较补元通络针灸法、肩胛部局部针刺法及康复疗法的疗效差异.方法:108例中风后肩痛患者随机分配到A组补元通络针灸组、B组肩胛部局部取穴针刺组、C组康复组,每组36例,实际过程中脱落17例,终共收集91例偏瘫肩痛患者.A组30例,B组35例,C组26例,3组均采用基础治疗,分别进行补元通络针灸法治疗,肩胛部局部针刺治疗及康复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评价,比较3组疗效.结果:补元通络针灸组(A组)、肩胛部局部取穴针刺组(B组)和康复组(C组)的肩痛强度、上肢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在治疗后均有改善,3组止痛效果比较(VAS分值),A组有效率100%,B组有效率94%,C组有效率96%,3组VAS分值的止痛效果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治疗前后VAS分值、F-M分值、神经功能缺损分值比较,3组治疗前分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组治疗后30天分值均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3组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3组治疗前后VAS分值、F-M分值、神经功能缺损分值比较,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B组具有显著性差异;A组与C组具有显著性差异;B组与C组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补元通络针灸法、肩胛部局部取穴针刺和康复训练都可以改善脑中风患者肩痛强度及关节运动、神经功能,3种疗法止痛效果上无明显差异.3组治疗前后VAS分值、F-M分值、神经功能缺损分值比较,均优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补元通络针灸组优于其它两组(P<0.05),提示补元通络针灸法疗效更佳.
作者:戴淑青;苏莉;曲宪双;刘波;李晓昱;韩雪梅;孙炜;宋秀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4受体(interleukin-4 receptor,IL-4R)基因多态性与青岛地区汉族成人哮喘患者大鱼际掌纹特应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SNaPshot方法检测研究对象IL-4R基因的rs12925861和rs3024613两个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rs12925861和rs3024613两个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在掌纹阴性组与掌纹阳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4R基因rs12925861和rs3024613多态性与大鱼际掌纹特应征不存在相关性.
作者:梁文华;周兆山;吉中强;王燕青;朱习军;薛卫林;李莉莎;王宁 刊期: 2015年第07期
在脑血管系统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过程中,中医证候亦呈现相关的演变规律.证候的演变与疾病分类、病程进展、客观指标、发病部位、并发症、干预手段、疾病转化等因素相关.对常见的脑血管系统疾病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证候演变规律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与科研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作者:张洋;何建成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不同提取工艺对九香虫中脂肪油和氨基酸成分的影响,为九香虫的综合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采用石油醚溶剂回流提取法和超临界流体CO2萃取法提取九香虫脂肪油;经甲酯化处理后,采用GC-MS对脂肪油成分进行分析.并对两种工艺提取后的残渣用盐酸水解后,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其所含氨基酸进行分析.结果:溶剂回流提取脂肪油的得率为43.39%,从中鉴定出14个成分,已鉴定成分含量占总量的58.49%,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39.03%.超临界流体CO2提取脂肪油的得率是42.23%,并从中鉴定出17种成分,已鉴定成分含量占总量的95.26%,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74.58%.超临界流体提取后残渣中的总氨基酸含量为48.7%,粗蛋白含量为56.1%;而溶剂回流提取处理后残渣中的总氨基酸含量是55.5%,粗蛋白是61.1%.结论:不同提取工艺所得九香虫中脂肪油和氨基酸不仅存在量的差异,其内在成分也明显不同,因此还应结合药效学考察确定九香虫的提取工艺.
作者:李会芳;程生辉;喻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中药肠艾舒对小鼠CT-26结直肠癌抑制作用.方法:用MTT法检测肠艾舒对CT-26细胞增殖的影响,同时用小鼠大肠癌细胞瘤株CT-26对40只BALB/c小鼠接种造模后,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化疗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每两天观察小鼠生活状况,体质量变化,瘤体大小,15天后处死动物,剥离肿瘤组织,比较各组小鼠体质量及肿瘤体积的大小.结果:MTT法检测到肠艾舒对CT-26肠癌细胞的抑制率随着浓度加倍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T法检到肠艾舒对小鼠CT-26肠癌细胞的增值有一定抑制作用,其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并能提高小鼠的生活质量,增加小鼠的体质量.
作者:姜毅;佘茁萃;盛丽娜;徐岳;刘颖;李晓琳;李东鸽;刘殿华;姬旭科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采用细胞培养的方法,体外观察黄芩苷、芍药苷及其联合用药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肝星状细胞(HSC-T6)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TGFβ1诱导HSC-T6细胞作为活化的肝星状细胞的研究模型,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采用噻唑蓝(MTT)法测定黄芩苷、芍药苷及其联合用药对TGFβ1诱导的HSC-T6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黄芩苷高(0.981±0.081)、低剂量组(1.046±0.073)和芍药苷高(1.019±0.111)、低剂量组(0.983±0.064)对TGFβ1诱导的HSC-T6细胞活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中,高剂量黄芩苷+低剂量芍药苷(0.921±0.076)和高剂量黄芩苷+高剂量芍药苷(0.893±0.087)与模型组(1.108±0.098)相比,OD值明显降低(P<0.05).倒置显微镜显示,各组药物除了引起部分细胞死亡外,对细胞形态无明显影响.结论:黄芩苷、芍药苷对TGFβ1的促诱导HSC-T6细胞活化作用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黄芩苷与芍药苷联合用药可明显提高对TGFβ1诱导HSC-T6细胞增殖抑制作用.
作者:郑婷;付玲珠;屠珏;汤晗霄;盛云杰;鲍逸舒;陈聪聪;张永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固本通络法治疗肾络瘀阻型RNS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3-2014年收治的120例辨证为肾络瘀阻型RNS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公认的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固本通络方,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总有效率、复发率和实验室指标等.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80.00%,复发率分别为3.33%、13.33%,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1.67%、4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中医临床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提升血ALB及降低24 h尿蛋白定量、血TC、TG、FIB-C、CY-C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对照组均能稳定血BUN、Scr、UA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本通络法可能通过多种调节机制,起到治疗RNS的作用,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全乐;张红霞;谷小丽;鲁晓龙;姚远;黄立冬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清心开窍方抗Aβ1-42纤维聚集的机制.方法:实验分组:对照组、老化组单纯用Aβ1-42液,不同剂量清心开窍方组同时加入清心开窍方汤剂,老化组及不同剂量清心开窍方组均37℃恒温箱孵育7d,对照组Aβ1-42单独孵30 min,利用硫磺素T(Th-T)荧光分析法、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观测Aβ1-42的聚集和纤维化程度.制备小量Affigel-Aβ,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清心开窍方中与Affi-gel-Aβ结合的成分.结果:Th-T荧光分析示清心开窍方低、中、高剂量组对Aβ聚集与纤维形成的抑制率为分别为22.58%、75.51%、83.66%,组间比较P<0.01.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对照组Aβ1-42主要以无定型结构存在,聚集少或无明显聚集,电子密度较低,未见纤维结构形成;老化组Aβ1-42以淀粉样的纤维结构为主,交织成网状,呈针状或晶状聚集,无分枝,直径约10 nm;高、中剂量清心开窍方组Aβ1-42主要表现为无定型结构,未见明显Aβ纤维和Aβ聚集沉积,而低剂量清心开窍方组Aβ1-42主要表现为纤维型和无定型混合结构.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对照组Aβ呈无定型,老化组纤维性结构明显增多,纤维粗,排列不规则,纵横交错,聚集形成片状结构,而清心开窍方与Aβ1-42共同孵育组,随清心开窍方浓度增加,纤维型明显减少,形成纤维束的直径逐渐变细.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显示:清心开窍方与Affigel-Aβ反应后,经甘氨酸(pH 2.5)洗脱的组分中存在能够被HPLC荧光检测仪检测到的物质.结论:清心开窍方具有抑制Aβ聚集和纤维形成的作用,且其中含有与Aβ结合的成分,这些成分不会促进Aβ的毒性,而可能具有抑制Aβ毒性的作用,提示在对于AD有效的中药方剂中探索与Aβ结合的成分,可能是探索AD治疗药物的一种手段.
作者:胡海燕;张益慧;陈志裕;席东泽;王逸如;徐冬梅;王文花;陈翔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翳风穴及非穴对照点红外热像图改变.方法:采用高性能非致冷焦平面红外热像仪M7800 Thermal Imager(LumaSense美国)检测了80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与75名正常人翳风穴及非穴对照点体表温度,并用分析软件处理相关温度数值,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人左右翳风穴及非穴对照点体表皮肤温度分布基本对称;而特发性面神经炎患者左右翳风穴体表温度分布呈高度不对称,且其失衡性与正常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非穴对照点却不存在上述现象.结论:特发性面神经炎患者翳风穴红外热像图存在改变,而非穴对照点却不存在上述现象,从红外角度提示了经穴诊断学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作者:陈雷;冯鑫鑫;张奕;应荐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对腹膜透析营养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营养不良的腹膜透析患者随机分成针灸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者患者应用穴位电针灸十次,并口服复方α-酮酸片,对照组患者口服复方α-酮酸片,半年后评估各种营养参数.结果:针灸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饮食总热卡及蛋白质摄入量明显提高,上臂握力及血浆白蛋白水乎明显提高.结论:穴位针灸可提高腹透患者的热卡摄入和营养水平.
作者:童孟立;倪军;翁宁;鲍烨华;楚佳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分析《伤寒论》方药升降浮沉的运用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查阅大量文献、古籍中关于中药药性升降浮沉理论的内容.收集《伤寒论》中113个处方,通过对处方的六经辨证和八法属性的归纳和分析,判断处方升浮或沉降的性质,详细具体的阐述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是如何运用方药升降浮沉的药性的.结果:《伤寒论》中升浮方的比重较大占47.8%40.7%的经方为沉降方,11.5%为中性方.结论:《伤寒论》中方药升降浮沉的运用规律可以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张田;翟华强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眼针运动疗法对脑缺血再灌注(MCAO)模型大鼠大脑缺血半暗带区域脑组织内Ang-1、Tie2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眼针运动疗法对MCAO模型大鼠大脑缺血半暗带区域内新生血管影响的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模型复制组(80只).对模型复制组大鼠采用线栓法进行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复制,再将模型复制成功的大鼠66只(模型复制80只,失败13只,模型评价1只)随机分别为:模型对照组(17只);头针组(17只);眼针组(16只);眼针运动组(16只).分别进行头针、眼针及眼针运动进行干预治疗.头针组取穴百会、曲鬓,眼针组取穴定位参照人体取穴方法,取肝区、上焦区、下焦区、肾区.眼针运动疗法组眼针干预同时,在跑步机上进行训练.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Ang-1含量,采用RT-PCR及western-blot法对各组大鼠脑组织中Ang-1、Tie2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眼针组、头针组、眼针运动组大鼠缺血半暗带区域脑组织中Ang-1、Tie2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和眼针运动组Ang-1、Tie2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眼针组、头针组、眼针运动组大鼠缺血半暗带区域脑组织中Ang-1、Tie2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和眼针运动组Ang-1、Tie2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结论:眼针运动疗法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血清中Ang-1含量,增加Ang-1及其mR-NA表达增加,与受体Tie-2结合,启动Ang/Tie-2信号传导系统,在时间和数量上调节缺血半暗带新生血管和侧支循环的形成,改善缺血半影区的脑血流,从而抑制神经元凋亡,恢复脑血流量,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邵妍;王鹏琴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脑泰方对SD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SPF级72只SD大鼠随机分6组:空白组、模型组、脑泰方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空白组、模型组按0.1 mL/(kg·d)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脑泰方低、中、高剂量组按0.19 g/(kg·d)、0.39 g/(kg·d)、0.77 g/(kg·d)给予脑泰方煎液灌胃,阳性对照组按0.72 g/(kg·d)给予复方血栓通片灌胃,连续灌胃3d.末次给药1h后,开始造模取血,观察颈总动脉血栓形成时间、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及凝血四项.结果:脑泰方各剂量组可使大鼠血栓形成时间明显延长,各剂量组的出血时间、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较模型组明显延长(P<0.05),且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脑泰方具有明显的改善微循环、抑制血栓形成作用.
作者:周瑜;方锐;王国佐;宋帧彦;苏浩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技术,挖掘刘焯教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方药配伍规律.方法:利用临床科研一体化信息平台收集刘焯教授治疗多发性抽动症患儿272份病例,提取可分析数据,利用复杂网络技术分析处方的核心药物、方药配伍关系.结果:复杂网络技术能够得出抽动症病例的核心药物处方及药物配伍特点的复杂网络图,边权值较大的白芍、茯苓、钩藤、玄参、等中药为节点形成网络中心,形成网络的核心处方.另外通过复杂网络可以分析出治疗高频抽动特征的方药配伍规律,且符合刘焯教授治疗经验.结论:本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理总结名老中医用药经验更具有客观性,便于经验传承.
作者:白晓红;孙婷婷;魏巍;康蓓蓓;刘焯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消渴平合剂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肾病(DN)大鼠TGF-β1/Smad7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对DN的防治作用及机制.方法:复制DN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10只、尼贝沙坦组10只和消渴平合剂组10只.12周时处死大鼠,观察各组大鼠24 h尿蛋白变化情况,检测血清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甘油三酯(TG)、一氧化氮(NO),大鼠肾组织行HE染色,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TGF-β1及Smad7蛋白.结果:消渴平合剂可以改善DN大鼠的一般状况,明显降低24 h尿蛋白定量(P<0.01),减轻肾组织病理性损害.与模型组比较,消渴平合剂组BUN、Scr、TG含量显著降低(P<0.01),NO含量明显升高(P<0.01);肾组织TGF-β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Smad7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消渴平合剂可用于治疗糖尿病肾病,其机制可能与抑制DN大鼠肾脏TGF-β1/Smad7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有关.
作者:辛传伟;杨秀丽;田云龙;李功华;林蒙蒙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通过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川芎的提取工艺.方法:HPLC测定川芎饮片和药液中川芎嗪、阿魏酸、藁本内酯的含量,以川芎嗪、阿魏酸、藁本内酯转移率的多指标综合加权评分(以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系数为0.6∶0.3∶0.1)为指标,通过Box-Behnken试验考察溶剂倍数、提取时间、乙醇浓度等因素的影响,对结果进行二项式方程拟合,利用效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并进行预测分析.结果:川芎的佳提取工艺为饮片浸泡1h,以4倍量5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2h,预测值与验证值偏差较小.结论:该工艺稳定可行,实际值与预测值吻合度高,预测性良好,优选的工艺各成分提取率高,为川芎及其制剂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张琳;汪轩;邢婧;章建华;尹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中药防治心肺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3年10月心肺复苏成功的42例心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8例)行常规心肺复苏救治,观察组(24例)在此基础上联合参附针静滴及中药汤药救治,观察记录两组救治前后的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变化,检测两组的心肌肌钙蛋白Ⅰ、B型钠尿肽和血乳酸含量,应用APACHE-Ⅱ评分系统对两组患者进行生理健康评分.结果:两组救治后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显著改善,观察组治疗5天后的上述两项指标均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救治后的心肌肌钙蛋白Ⅰ、B型钠尿肽和血乳酸水平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救治后的APACHE-Ⅱ评分(21.6±2.6)分,明显好于对照组(23.8±3.2)分.结论:中药可对心肺复苏过程中心肌功能形成有效的保护,以预防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的发生.
作者:沈涌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通过观察肾衰饮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肾脏CTGF、FN的表达,探讨肾衰饮抗肾纤维化药效学机制.方法:采用腺嘌呤肾病模型,与尿毒清作对照,观察肾衰饮对CRF大鼠TGF-β1刺激的下游因子CTGF及FN、TNF-a、IL-6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TGF、FN表达明显增强,TNF-a、IL-6、SCr、BUN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肾衰饮组CTGF、FN表达明显减少,TNF-a、IL-6、SCr水平下降,明显优于尿毒清组(P<0.05).结论:肾衰饮抑制TGF-β1诱导的下游因子CTGF表达,降低FN、TNF-a、IL-6含量,有效抑制肾纤维化.
作者:马晓燕;闫渊;崔峥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通过观察大负荷训练期间男子摔跤运动员IFN-γmRNA和IL-4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针灸预处理方法防治运动性免疫失衡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20例摔跤运动员,随机分为对照组(10例)和实验组(10例),在8周大负荷训练期间进行实验,分别在大负荷运动训练前,大负荷运动训练后、调整训练后采取外周静脉血共5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4(IL-4)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量.结果:摔跤运动员IFN-γmRNA表达变化,对照组W8与同组W2和W5相比明显降低(P<0.05),调整后W9明显高于W8(P <0.01);实验组W9高于同组W2和W5(P <0.05),实验组W8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IL-4 mRNA表达对照组W4、W5、W8、W9均高于同组W2(P <0.05,P<0.01);实验组W5与同组W2、W4相比明显升高(P<0.01),W8、W9与同组W5相比明显恢复(P<0.05),实验组W4、W8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 <0.01、P<0.05).IFN-γmRNA/IL-4mRNA比值变化,对照组W4、W5、W8均低于同组W2(P<0.05,P<0.01);实验组W5明显低于同组W2(P <0.05),W8、W9与W5相比明显恢复(P<0.05),实验组W8和W9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负荷训练期间运动员通过针灸预处理方法调节IFN-γ和IL-4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进而维持运动员Th1/Th2细胞因子的动态平衡,这可能是针灸延缓或防止运动员免疫机能下降或失衡的机制之一.
作者:高明;戴学名;吴瑛;盛泽田;徐刚;唐文超;曹志超;李稚 刊期: 201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