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络病学说的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复杂性肺病的理论诠释

李忱;赵强;徐伊晗

关键词:穴位贴敷, 慢性复杂性肺病, 络病, 络脉, 肺络
摘要:穴位贴敷疗法作为“内病外治”之法,其治疗慢性复杂性肺病的临床疗效已经在诸多方面得到肯定.然而,对于其作用机制的阐述仍不够详尽.故试将穴位贴敷、慢性复杂性肺病以及络病三者加以联系,找到三者之间潜在的关联性,并从络病学说角度,试阐释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复杂性肺病的相关理论.以期使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复杂性肺病的疗效得到进一步提高,为中医防治慢性复杂性肺病提供新思路.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菊苣的药理药效研究进展

    目的:通过文献梳理,阐明其国内外研究进展,发现不足,为以后深入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对近年来菊苣药理药效方面的研究的文献进行筛选、梳理和整合,分析研究的进展与不足.结果:菊苣药理药效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菊苣治疗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还涉及其对钙吸收、肠道菌群等方面的影响,研究的涉及范围较广,但不够专.结论:菊苣在治疗代谢性疾病、调节肠道菌群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但其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作者:孙博喻;张冰;林志健;黄胜男;王红坡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冠心病血瘀证病理演变过程的探索

    证不是静止不变而是动态演变的,具有由轻及重的流动性特点.基于此,探索心血瘀阻证动态演变的理论基础,以及符合动态性、多源数据的实验技术方案——基于数据融合技术的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案,为心血瘀证的深入研究提出探索性思路.

    作者:简维雄;袁肇凯;胡志希;李杰;孙贵香;莫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阳虚质肠道菌群与宿主代谢共变化机制研究

    阳虚质是一种常见的偏颇体质,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与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和代谢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前期研究发现,阳虚质存在肠道菌群失衡,及代谢、免疫功能紊乱.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参与宿主代谢,二者有着共变化特征.提出“阳虚质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影响其代谢功能,并存在与代谢相关的特征功能菌群”这一假说,并对研究思路进行了阐述.对于开展基于肠道菌群的个体化诊疗与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英帅;黄腾杰;李玲孺;王济;张惠敏;郑燕飞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中西医研究进展

    目的:为深入实验研究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机制以及运用补肾化痰中药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奠定理论基础.方法:检索近年来有关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西医研究文献,按照该病中西发病机制、治疗进展等进行分类、总结.结论:综述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中西医各种疗法,提示中西药结合治疗有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轻不良反应的优势.肥胖在本病的发病机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与胰岛素抵抗之间存在正相关性.肥胖型本病具有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的特点,临床治疗中有效药物较少,多针对单一症状治疗,疗效有限.因此该病发病机制、中西医疗法的相关机理和作用环节是未来实验研究的重点.

    作者:何蕴良;徐晓娟;李宛静;姚莉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补元通络法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补元通络针灸法对中风患者肩痛的治疗作用,比较补元通络针灸法、肩胛部局部针刺法及康复疗法的疗效差异.方法:108例中风后肩痛患者随机分配到A组补元通络针灸组、B组肩胛部局部取穴针刺组、C组康复组,每组36例,实际过程中脱落17例,终共收集91例偏瘫肩痛患者.A组30例,B组35例,C组26例,3组均采用基础治疗,分别进行补元通络针灸法治疗,肩胛部局部针刺治疗及康复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评价,比较3组疗效.结果:补元通络针灸组(A组)、肩胛部局部取穴针刺组(B组)和康复组(C组)的肩痛强度、上肢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在治疗后均有改善,3组止痛效果比较(VAS分值),A组有效率100%,B组有效率94%,C组有效率96%,3组VAS分值的止痛效果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治疗前后VAS分值、F-M分值、神经功能缺损分值比较,3组治疗前分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组治疗后30天分值均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3组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3组治疗前后VAS分值、F-M分值、神经功能缺损分值比较,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B组具有显著性差异;A组与C组具有显著性差异;B组与C组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补元通络针灸法、肩胛部局部取穴针刺和康复训练都可以改善脑中风患者肩痛强度及关节运动、神经功能,3种疗法止痛效果上无明显差异.3组治疗前后VAS分值、F-M分值、神经功能缺损分值比较,均优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补元通络针灸组优于其它两组(P<0.05),提示补元通络针灸法疗效更佳.

    作者:戴淑青;苏莉;曲宪双;刘波;李晓昱;韩雪梅;孙炜;宋秀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基于络病学说的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复杂性肺病的理论诠释

    穴位贴敷疗法作为“内病外治”之法,其治疗慢性复杂性肺病的临床疗效已经在诸多方面得到肯定.然而,对于其作用机制的阐述仍不够详尽.故试将穴位贴敷、慢性复杂性肺病以及络病三者加以联系,找到三者之间潜在的关联性,并从络病学说角度,试阐释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复杂性肺病的相关理论.以期使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复杂性肺病的疗效得到进一步提高,为中医防治慢性复杂性肺病提供新思路.

    作者:李忱;赵强;徐伊晗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针灸预处理对摔跤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IFN-γmRNA和IL-4 mRNA表达的调节

    目的:通过观察大负荷训练期间男子摔跤运动员IFN-γmRNA和IL-4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针灸预处理方法防治运动性免疫失衡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20例摔跤运动员,随机分为对照组(10例)和实验组(10例),在8周大负荷训练期间进行实验,分别在大负荷运动训练前,大负荷运动训练后、调整训练后采取外周静脉血共5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4(IL-4)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量.结果:摔跤运动员IFN-γmRNA表达变化,对照组W8与同组W2和W5相比明显降低(P<0.05),调整后W9明显高于W8(P <0.01);实验组W9高于同组W2和W5(P <0.05),实验组W8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IL-4 mRNA表达对照组W4、W5、W8、W9均高于同组W2(P <0.05,P<0.01);实验组W5与同组W2、W4相比明显升高(P<0.01),W8、W9与同组W5相比明显恢复(P<0.05),实验组W4、W8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 <0.01、P<0.05).IFN-γmRNA/IL-4mRNA比值变化,对照组W4、W5、W8均低于同组W2(P<0.05,P<0.01);实验组W5明显低于同组W2(P <0.05),W8、W9与W5相比明显恢复(P<0.05),实验组W8和W9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负荷训练期间运动员通过针灸预处理方法调节IFN-γ和IL-4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进而维持运动员Th1/Th2细胞因子的动态平衡,这可能是针灸延缓或防止运动员免疫机能下降或失衡的机制之一.

    作者:高明;戴学名;吴瑛;盛泽田;徐刚;唐文超;曹志超;李稚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常见脑血管系统疾病的证候演变规律研究概述

    在脑血管系统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过程中,中医证候亦呈现相关的演变规律.证候的演变与疾病分类、病程进展、客观指标、发病部位、并发症、干预手段、疾病转化等因素相关.对常见的脑血管系统疾病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证候演变规律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与科研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作者:张洋;何建成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清心开窍方抑制Aβ1-42纤维聚集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清心开窍方抗Aβ1-42纤维聚集的机制.方法:实验分组:对照组、老化组单纯用Aβ1-42液,不同剂量清心开窍方组同时加入清心开窍方汤剂,老化组及不同剂量清心开窍方组均37℃恒温箱孵育7d,对照组Aβ1-42单独孵30 min,利用硫磺素T(Th-T)荧光分析法、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观测Aβ1-42的聚集和纤维化程度.制备小量Affigel-Aβ,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清心开窍方中与Affi-gel-Aβ结合的成分.结果:Th-T荧光分析示清心开窍方低、中、高剂量组对Aβ聚集与纤维形成的抑制率为分别为22.58%、75.51%、83.66%,组间比较P<0.01.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对照组Aβ1-42主要以无定型结构存在,聚集少或无明显聚集,电子密度较低,未见纤维结构形成;老化组Aβ1-42以淀粉样的纤维结构为主,交织成网状,呈针状或晶状聚集,无分枝,直径约10 nm;高、中剂量清心开窍方组Aβ1-42主要表现为无定型结构,未见明显Aβ纤维和Aβ聚集沉积,而低剂量清心开窍方组Aβ1-42主要表现为纤维型和无定型混合结构.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对照组Aβ呈无定型,老化组纤维性结构明显增多,纤维粗,排列不规则,纵横交错,聚集形成片状结构,而清心开窍方与Aβ1-42共同孵育组,随清心开窍方浓度增加,纤维型明显减少,形成纤维束的直径逐渐变细.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显示:清心开窍方与Affigel-Aβ反应后,经甘氨酸(pH 2.5)洗脱的组分中存在能够被HPLC荧光检测仪检测到的物质.结论:清心开窍方具有抑制Aβ聚集和纤维形成的作用,且其中含有与Aβ结合的成分,这些成分不会促进Aβ的毒性,而可能具有抑制Aβ毒性的作用,提示在对于AD有效的中药方剂中探索与Aβ结合的成分,可能是探索AD治疗药物的一种手段.

    作者:胡海燕;张益慧;陈志裕;席东泽;王逸如;徐冬梅;王文花;陈翔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脑卒中后肌痉挛的治疗进展

    目的:通过探讨脑梗死后肌痉挛的治疗进展,以期总结合理的综合康复优化治疗方案.方法:查阅相关文献,从临床医学、康复医学、中医药及民族医药及其他这4个方面对肌痉挛的治疗概况进行说明,并总结现阶段已进行的肌痉挛的综合康复研究.结论:肌痉挛的治疗在脑卒中后得到广泛的关注和治疗研究,西药、康复训练、中医中药民族医药、针灸等治疗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关于肌痉挛的综合康复治疗的优化方案仍未能制定、推广并实施,还需要临床的进一步研究.

    作者:马震震;胡军;徐亭亭;陶然;李扬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研究五种植物提取对4羟基壬烯醛损伤黑素细胞的保护作用

    目的:检测辣椒碱、姜黄素、银杏叶提取物、茶多酚、青石莲提取物对4HNE(4羟基壬烯醛)诱导的人表皮黑素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比较5种植物提取物保护4羟基壬烯醛损伤黑素细胞作用的强弱.方法:4HNE损伤黑素细胞,WTS法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及细胞凋亡率,ABTS测细胞总的抗氧化能力.结果:50 μmol/L 4 HNE处理后,细胞活性大约下降至对照组50% ~ 60%(P<0.05),筛选佳作用浓度辣椒碱5 μmol/L、姜黄素4μmol/L、银杏叶提取物40 μmol/L、茶多酚50 μg/mL、青石莲提取物40 μg/mL,此5种植物提取物对50 μm 4HNE诱导的黑素细胞损伤都有保护作用.其中,增强黑素细胞活性强的是姜黄素(P<0.05)、降低细胞内活性氧强的是茶多酚(P<0.01)、降低细胞凋亡率强的是银杏叶(P<0.05)、提高黑素细胞总的抗氧化能力辣椒碱的作用强(P<0.05).对4羟基壬烯醛损伤黑素细胞的保护作用由强到弱排序:辣椒碱、银杏叶和茶多酚.结论:此5种植物提取物均可保护4HNE损伤的黑素细胞,提高细胞抗氧化活性,增强黑素细胞活性,这可能为其临床治疗白癜风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李情;林福全;王遂泉;洪为松;许爱娥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及相关问题分析

    胃癌前病变是正常胃黏膜向胃癌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胃癌的二级预防中起重要作用.近几年,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也日趋一致.临床治疗本病多采用辨证论治,基本方加减,中成药,中医外治法.中医药治疗本病优势明显,但同样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中医药优势得到发挥.

    作者:谢晶日;孙涛;张杨;李贺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眼针运动疗法对MCAO模型大鼠缺血半暗带区域脑组织Ang-1、Tie2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眼针运动疗法对脑缺血再灌注(MCAO)模型大鼠大脑缺血半暗带区域脑组织内Ang-1、Tie2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眼针运动疗法对MCAO模型大鼠大脑缺血半暗带区域内新生血管影响的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模型复制组(80只).对模型复制组大鼠采用线栓法进行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复制,再将模型复制成功的大鼠66只(模型复制80只,失败13只,模型评价1只)随机分别为:模型对照组(17只);头针组(17只);眼针组(16只);眼针运动组(16只).分别进行头针、眼针及眼针运动进行干预治疗.头针组取穴百会、曲鬓,眼针组取穴定位参照人体取穴方法,取肝区、上焦区、下焦区、肾区.眼针运动疗法组眼针干预同时,在跑步机上进行训练.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Ang-1含量,采用RT-PCR及western-blot法对各组大鼠脑组织中Ang-1、Tie2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眼针组、头针组、眼针运动组大鼠缺血半暗带区域脑组织中Ang-1、Tie2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和眼针运动组Ang-1、Tie2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眼针组、头针组、眼针运动组大鼠缺血半暗带区域脑组织中Ang-1、Tie2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和眼针运动组Ang-1、Tie2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结论:眼针运动疗法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血清中Ang-1含量,增加Ang-1及其mR-NA表达增加,与受体Tie-2结合,启动Ang/Tie-2信号传导系统,在时间和数量上调节缺血半暗带新生血管和侧支循环的形成,改善缺血半影区的脑血流,从而抑制神经元凋亡,恢复脑血流量,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邵妍;王鹏琴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固本通络法治疗肾络瘀阻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固本通络法治疗肾络瘀阻型RNS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3-2014年收治的120例辨证为肾络瘀阻型RNS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公认的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固本通络方,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总有效率、复发率和实验室指标等.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80.00%,复发率分别为3.33%、13.33%,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1.67%、4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中医临床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提升血ALB及降低24 h尿蛋白定量、血TC、TG、FIB-C、CY-C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对照组均能稳定血BUN、Scr、UA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本通络法可能通过多种调节机制,起到治疗RNS的作用,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全乐;张红霞;谷小丽;鲁晓龙;姚远;黄立冬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翳风穴红外热像图研究

    目的:研究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翳风穴及非穴对照点红外热像图改变.方法:采用高性能非致冷焦平面红外热像仪M7800 Thermal Imager(LumaSense美国)检测了80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与75名正常人翳风穴及非穴对照点体表温度,并用分析软件处理相关温度数值,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人左右翳风穴及非穴对照点体表皮肤温度分布基本对称;而特发性面神经炎患者左右翳风穴体表温度分布呈高度不对称,且其失衡性与正常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非穴对照点却不存在上述现象.结论:特发性面神经炎患者翳风穴红外热像图存在改变,而非穴对照点却不存在上述现象,从红外角度提示了经穴诊断学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作者:陈雷;冯鑫鑫;张奕;应荐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补肾助阳中药与合并脑外伤骨折加速愈合分子机制的研究

    目的:明确补肾助阳中药右归饮与合并脑外伤的骨折在愈合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生长因子;明确心-小肠-骨生理联系机制,获得中医脏腑理论的现代解析;方法:将9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骨折组、脑损伤+骨折组、右归饮+骨折组,每组各30只.术后3d,1,2,3,4周取骨痂及十二指肠标本.通过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有显著差异的基因并通过QPCR进行验证.结果:基因芯片结果显示,模型组与骨折组相比,骨痂及十二指肠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GR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VEGF)基因表达明显上升(R>2),有统计学意义.QPCR结果显示,骨痂与十二指肠中各指标表达趋势基本一致;骨折合并脑外伤及骨折合并右归饮组骨痂及十二指肠中CGRP、VEGF表达与单纯骨折组同一时间点比较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峰值时间明显提前(P<0.05),且峰值维持时间久;骨折合并脑外伤与骨折合并右归饮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GRP、VEGF是骨折合并右归饮及骨折合并颅脑损伤后加速骨痂形成的主要生长因子,并将心(脑)-小肠-骨三者联系在一起.

    作者:季卫锋;杨成贵;肖鲁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药物治疗进展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已发现100余年,发病率也逐渐提高,现已由少见病变成多发病、常见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由不同病因使股骨头的血液供应障碍,造成股骨头骨与软骨坏死的一种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方法很多.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发病机制及主要应用于临床Ficat分期的0期和Ⅰ期的药物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朱双印;谷福顺;王爱国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肺心标2号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热痰证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肺心标2号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热痰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肺心标2号,疗程为1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检测C反应蛋白、PCT、血气分析指标.结果:①治疗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治疗后CRP、PCT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CRP、PCT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气分析:两组治疗后PH、SaO2、PaO2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PaCO2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pH、SaO2、PaO2水平升高,PaCO2水平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心标2号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可以更好地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热痰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动脉血液气体分压.

    作者:郝琳;康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基于频数统计的奔豚气病现代临床个案报道分析

    目的:通过回顾性文献统计分析展现奔豚气病脉诊治概貌,终试图揭示奔豚气病的本质.方法:对半个多世纪以来163篇现代个案报道文献中228例奔豚气病患者,运用频数统计方法,分析奔豚气病与情志性疾病、器质性疾病的相关性,并从奔豚气病所用治疗原则、方剂及其药物倒推出奔豚气病的临床特征.结果:奔豚气病患者具有器质性疾病较少,其脉证治离散程度很大,具有情志性相关疾病的特点;39.04%患者具有情志性疾病的临床表现、47.81%患者具有情志性发病因素、54.63%患者从情志性疾病角度治疗.结论:奔豚气病带有明显的情志性疾病的特征,本质上属于郁证范畴.

    作者:耿琦;崔晨;蒋健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基于复杂网络技术分析刘焯教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方药配伍规律研究

    目的: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技术,挖掘刘焯教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方药配伍规律.方法:利用临床科研一体化信息平台收集刘焯教授治疗多发性抽动症患儿272份病例,提取可分析数据,利用复杂网络技术分析处方的核心药物、方药配伍关系.结果:复杂网络技术能够得出抽动症病例的核心药物处方及药物配伍特点的复杂网络图,边权值较大的白芍、茯苓、钩藤、玄参、等中药为节点形成网络中心,形成网络的核心处方.另外通过复杂网络可以分析出治疗高频抽动特征的方药配伍规律,且符合刘焯教授治疗经验.结论:本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理总结名老中医用药经验更具有客观性,便于经验传承.

    作者:白晓红;孙婷婷;魏巍;康蓓蓓;刘焯 刊期: 2015年第07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