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博喻;张冰;林志健;黄胜男;王红坡
目的:检测辣椒碱、姜黄素、银杏叶提取物、茶多酚、青石莲提取物对4HNE(4羟基壬烯醛)诱导的人表皮黑素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比较5种植物提取物保护4羟基壬烯醛损伤黑素细胞作用的强弱.方法:4HNE损伤黑素细胞,WTS法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及细胞凋亡率,ABTS测细胞总的抗氧化能力.结果:50 μmol/L 4 HNE处理后,细胞活性大约下降至对照组50% ~ 60%(P<0.05),筛选佳作用浓度辣椒碱5 μmol/L、姜黄素4μmol/L、银杏叶提取物40 μmol/L、茶多酚50 μg/mL、青石莲提取物40 μg/mL,此5种植物提取物对50 μm 4HNE诱导的黑素细胞损伤都有保护作用.其中,增强黑素细胞活性强的是姜黄素(P<0.05)、降低细胞内活性氧强的是茶多酚(P<0.01)、降低细胞凋亡率强的是银杏叶(P<0.05)、提高黑素细胞总的抗氧化能力辣椒碱的作用强(P<0.05).对4羟基壬烯醛损伤黑素细胞的保护作用由强到弱排序:辣椒碱、银杏叶和茶多酚.结论:此5种植物提取物均可保护4HNE损伤的黑素细胞,提高细胞抗氧化活性,增强黑素细胞活性,这可能为其临床治疗白癜风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李情;林福全;王遂泉;洪为松;许爱娥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眼针运动疗法对脑缺血再灌注(MCAO)模型大鼠大脑缺血半暗带区域脑组织内Ang-1、Tie2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眼针运动疗法对MCAO模型大鼠大脑缺血半暗带区域内新生血管影响的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模型复制组(80只).对模型复制组大鼠采用线栓法进行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复制,再将模型复制成功的大鼠66只(模型复制80只,失败13只,模型评价1只)随机分别为:模型对照组(17只);头针组(17只);眼针组(16只);眼针运动组(16只).分别进行头针、眼针及眼针运动进行干预治疗.头针组取穴百会、曲鬓,眼针组取穴定位参照人体取穴方法,取肝区、上焦区、下焦区、肾区.眼针运动疗法组眼针干预同时,在跑步机上进行训练.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Ang-1含量,采用RT-PCR及western-blot法对各组大鼠脑组织中Ang-1、Tie2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眼针组、头针组、眼针运动组大鼠缺血半暗带区域脑组织中Ang-1、Tie2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和眼针运动组Ang-1、Tie2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眼针组、头针组、眼针运动组大鼠缺血半暗带区域脑组织中Ang-1、Tie2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和眼针运动组Ang-1、Tie2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结论:眼针运动疗法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血清中Ang-1含量,增加Ang-1及其mR-NA表达增加,与受体Tie-2结合,启动Ang/Tie-2信号传导系统,在时间和数量上调节缺血半暗带新生血管和侧支循环的形成,改善缺血半影区的脑血流,从而抑制神经元凋亡,恢复脑血流量,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邵妍;王鹏琴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不同提取工艺对九香虫中脂肪油和氨基酸成分的影响,为九香虫的综合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采用石油醚溶剂回流提取法和超临界流体CO2萃取法提取九香虫脂肪油;经甲酯化处理后,采用GC-MS对脂肪油成分进行分析.并对两种工艺提取后的残渣用盐酸水解后,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其所含氨基酸进行分析.结果:溶剂回流提取脂肪油的得率为43.39%,从中鉴定出14个成分,已鉴定成分含量占总量的58.49%,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39.03%.超临界流体CO2提取脂肪油的得率是42.23%,并从中鉴定出17种成分,已鉴定成分含量占总量的95.26%,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74.58%.超临界流体提取后残渣中的总氨基酸含量为48.7%,粗蛋白含量为56.1%;而溶剂回流提取处理后残渣中的总氨基酸含量是55.5%,粗蛋白是61.1%.结论:不同提取工艺所得九香虫中脂肪油和氨基酸不仅存在量的差异,其内在成分也明显不同,因此还应结合药效学考察确定九香虫的提取工艺.
作者:李会芳;程生辉;喻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固本通络法治疗肾络瘀阻型RNS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3-2014年收治的120例辨证为肾络瘀阻型RNS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公认的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固本通络方,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总有效率、复发率和实验室指标等.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80.00%,复发率分别为3.33%、13.33%,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1.67%、4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中医临床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提升血ALB及降低24 h尿蛋白定量、血TC、TG、FIB-C、CY-C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对照组均能稳定血BUN、Scr、UA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本通络法可能通过多种调节机制,起到治疗RNS的作用,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全乐;张红霞;谷小丽;鲁晓龙;姚远;黄立冬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4种中药复方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球糖蛋白沉积影响.方法:取链脲霉素诱导的SD大鼠DN模型72只,分成6组,模型对照组、益气养阴方(参芪地黄汤20 g·kg-)组、滋补肝肾方(杞菊地黄汤20g·kg-1)组、补气养血方(当归补血汤20 g·kg-1)组、温肾健脾方(附子理中丸20 g·kg-1)组和阳性对照(缬沙坦25 mg· kg-1)组,每组12只;另取12只大鼠为正常对照组.连续经口灌胃给药8周后,进行肾脏组织HE、PAS染色病理切片和电镜肾脏病理形态学分析.结果:各给药组大鼠肾脏重量、肾重/体质量比值均有一定的降低趋势(P>0.05),肾小球截面积和肾小球体积均明显降低(P<0.05,P<0.01),滋补肝肾组、补气养血组和温肾健脾组大鼠肾小球囊腔面积显著降低(P<0.05,P<0.01),各组肾小球囊腔面积/肾小球截面积比值均有降低的趋势(P>0.05),肾小球PAS阳性面积和总光密度均显著降低(P<0.01),肾小球基底膜厚度与模型对照组比有所减轻,电子致密物沉积和足细胞足突融合、变平的现象与模型对照组比有所改善.结论:4种中药复方均能抑制糖尿病大鼠肾小球糖蛋白的沉积,4种中药复方之间比较,当归补血汤对抑制肾小球糖蛋白沉积的效果较佳.
作者:陈霞波;寿旗扬;龚文波;张利棕;周开;周卫民;张业;陈民利 刊期: 2015年第07期
在脑血管系统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过程中,中医证候亦呈现相关的演变规律.证候的演变与疾病分类、病程进展、客观指标、发病部位、并发症、干预手段、疾病转化等因素相关.对常见的脑血管系统疾病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证候演变规律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与科研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作者:张洋;何建成 刊期: 2015年第07期
阳虚质是一种常见的偏颇体质,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与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和代谢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前期研究发现,阳虚质存在肠道菌群失衡,及代谢、免疫功能紊乱.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参与宿主代谢,二者有着共变化特征.提出“阳虚质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影响其代谢功能,并存在与代谢相关的特征功能菌群”这一假说,并对研究思路进行了阐述.对于开展基于肠道菌群的个体化诊疗与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英帅;黄腾杰;李玲孺;王济;张惠敏;郑燕飞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研究中药肠艾舒对小鼠CT-26结直肠癌抑制作用.方法:用MTT法检测肠艾舒对CT-26细胞增殖的影响,同时用小鼠大肠癌细胞瘤株CT-26对40只BALB/c小鼠接种造模后,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化疗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每两天观察小鼠生活状况,体质量变化,瘤体大小,15天后处死动物,剥离肿瘤组织,比较各组小鼠体质量及肿瘤体积的大小.结果:MTT法检测到肠艾舒对CT-26肠癌细胞的抑制率随着浓度加倍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T法检到肠艾舒对小鼠CT-26肠癌细胞的增值有一定抑制作用,其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并能提高小鼠的生活质量,增加小鼠的体质量.
作者:姜毅;佘茁萃;盛丽娜;徐岳;刘颖;李晓琳;李东鸽;刘殿华;姬旭科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糖皮质激素广泛应用于炎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其所导致的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glucocorticoid-induced osteoporosis,GIO)是亟待解决的医学问题.中医药治疗GIO具有疗效确定、不良反应小.等优势,从中医角度对GIO的病因病机、治疗经验、现代客观化研究等方面对中医治疗GIO进行归纳总结,为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规范GIO提供依据.
作者:姚曼;林玩福;程彬彬 刊期: 2015年第07期
逆针灸理论早在东晋便有提及,并且已经被大量应用于各种疾病前期的治疗.而随着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健康”的理念方兴未艾.高血压前期作为高血压病的欲病状态,也被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将“逆针灸”的治疗思想与选穴原则运用于高血压前期的治疗,“欲病救萌,防微杜渐”,为未来高血压前期的实验研究及临床治疗方面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作者:王建波;曲怡;张立德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补肾益髓中药血清对骨质疏松症大鼠BMSC骨向分化的调控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实验随机分为6组即空白组、血清组、血清+TGF组、血清+BMP组、TGF+ BMP组、综合诱导组,检测补肾中药含药血清对BMP-2、TGF-β1、Smad4、Cbfal mRNA表达,探讨补肾益髓中药含药血清在诱导BMSC骨向分化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综合诱导组能明显促进ALP、Coll、BGP、TGF-β1、、BMP-2的表达量;血清+TGF、TGF+ BMP、血清+BMP联合使用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各诱导在促进BMSC向OB分化过程中,通过上调TGF-β超家族/Smads信号传导通路中Smad4以及Cbfa1 mRNA水平,对骨向分化起到了启动和促进作用.结论:各诱导组在诱导BMSC骨向分化的过程中,上调Smad4、Cbfa1 mRNA水平可能是诱导各组促进BMSC骨向分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邓悦宁;周达岸;陈丹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通过探讨脑梗死后肌痉挛的治疗进展,以期总结合理的综合康复优化治疗方案.方法:查阅相关文献,从临床医学、康复医学、中医药及民族医药及其他这4个方面对肌痉挛的治疗概况进行说明,并总结现阶段已进行的肌痉挛的综合康复研究.结论:肌痉挛的治疗在脑卒中后得到广泛的关注和治疗研究,西药、康复训练、中医中药民族医药、针灸等治疗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关于肌痉挛的综合康复治疗的优化方案仍未能制定、推广并实施,还需要临床的进一步研究.
作者:马震震;胡军;徐亭亭;陶然;李扬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分析《伤寒论》方药升降浮沉的运用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查阅大量文献、古籍中关于中药药性升降浮沉理论的内容.收集《伤寒论》中113个处方,通过对处方的六经辨证和八法属性的归纳和分析,判断处方升浮或沉降的性质,详细具体的阐述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是如何运用方药升降浮沉的药性的.结果:《伤寒论》中升浮方的比重较大占47.8%40.7%的经方为沉降方,11.5%为中性方.结论:《伤寒论》中方药升降浮沉的运用规律可以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张田;翟华强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明确补肾助阳中药右归饮与合并脑外伤的骨折在愈合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生长因子;明确心-小肠-骨生理联系机制,获得中医脏腑理论的现代解析;方法:将9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骨折组、脑损伤+骨折组、右归饮+骨折组,每组各30只.术后3d,1,2,3,4周取骨痂及十二指肠标本.通过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有显著差异的基因并通过QPCR进行验证.结果:基因芯片结果显示,模型组与骨折组相比,骨痂及十二指肠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GR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VEGF)基因表达明显上升(R>2),有统计学意义.QPCR结果显示,骨痂与十二指肠中各指标表达趋势基本一致;骨折合并脑外伤及骨折合并右归饮组骨痂及十二指肠中CGRP、VEGF表达与单纯骨折组同一时间点比较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峰值时间明显提前(P<0.05),且峰值维持时间久;骨折合并脑外伤与骨折合并右归饮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GRP、VEGF是骨折合并右归饮及骨折合并颅脑损伤后加速骨痂形成的主要生长因子,并将心(脑)-小肠-骨三者联系在一起.
作者:季卫锋;杨成贵;肖鲁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穴位贴敷疗法作为“内病外治”之法,其治疗慢性复杂性肺病的临床疗效已经在诸多方面得到肯定.然而,对于其作用机制的阐述仍不够详尽.故试将穴位贴敷、慢性复杂性肺病以及络病三者加以联系,找到三者之间潜在的关联性,并从络病学说角度,试阐释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复杂性肺病的相关理论.以期使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复杂性肺病的疗效得到进一步提高,为中医防治慢性复杂性肺病提供新思路.
作者:李忱;赵强;徐伊晗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清心开窍方抗Aβ1-42纤维聚集的机制.方法:实验分组:对照组、老化组单纯用Aβ1-42液,不同剂量清心开窍方组同时加入清心开窍方汤剂,老化组及不同剂量清心开窍方组均37℃恒温箱孵育7d,对照组Aβ1-42单独孵30 min,利用硫磺素T(Th-T)荧光分析法、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观测Aβ1-42的聚集和纤维化程度.制备小量Affigel-Aβ,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清心开窍方中与Affi-gel-Aβ结合的成分.结果:Th-T荧光分析示清心开窍方低、中、高剂量组对Aβ聚集与纤维形成的抑制率为分别为22.58%、75.51%、83.66%,组间比较P<0.01.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对照组Aβ1-42主要以无定型结构存在,聚集少或无明显聚集,电子密度较低,未见纤维结构形成;老化组Aβ1-42以淀粉样的纤维结构为主,交织成网状,呈针状或晶状聚集,无分枝,直径约10 nm;高、中剂量清心开窍方组Aβ1-42主要表现为无定型结构,未见明显Aβ纤维和Aβ聚集沉积,而低剂量清心开窍方组Aβ1-42主要表现为纤维型和无定型混合结构.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对照组Aβ呈无定型,老化组纤维性结构明显增多,纤维粗,排列不规则,纵横交错,聚集形成片状结构,而清心开窍方与Aβ1-42共同孵育组,随清心开窍方浓度增加,纤维型明显减少,形成纤维束的直径逐渐变细.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显示:清心开窍方与Affigel-Aβ反应后,经甘氨酸(pH 2.5)洗脱的组分中存在能够被HPLC荧光检测仪检测到的物质.结论:清心开窍方具有抑制Aβ聚集和纤维形成的作用,且其中含有与Aβ结合的成分,这些成分不会促进Aβ的毒性,而可能具有抑制Aβ毒性的作用,提示在对于AD有效的中药方剂中探索与Aβ结合的成分,可能是探索AD治疗药物的一种手段.
作者:胡海燕;张益慧;陈志裕;席东泽;王逸如;徐冬梅;王文花;陈翔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为深入实验研究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机制以及运用补肾化痰中药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奠定理论基础.方法:检索近年来有关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西医研究文献,按照该病中西发病机制、治疗进展等进行分类、总结.结论:综述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中西医各种疗法,提示中西药结合治疗有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轻不良反应的优势.肥胖在本病的发病机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与胰岛素抵抗之间存在正相关性.肥胖型本病具有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的特点,临床治疗中有效药物较少,多针对单一症状治疗,疗效有限.因此该病发病机制、中西医疗法的相关机理和作用环节是未来实验研究的重点.
作者:何蕴良;徐晓娟;李宛静;姚莉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复方甘麦大枣颗粒对利血平致抑郁模型大鼠脑组织5-HT和5-HTR1A的影响.方法:以腹腔注射利血乎制作抑郁模型大鼠,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和5-羟色胺受体(5-HTR1A)的含量,以盐酸氟西汀为对照,观察甘麦大枣颗粒加味对上述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肛温明显降低(P<0.05),脑组织中5-HT、5-HTR1A浓度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盐酸氟西汀组和复方甘麦大枣颗粒组大鼠肛温明显升高(P<0.05),脑组织中5-HT、5-HTR1A浓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复方甘麦大枣颗粒治疗抑郁症与调节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有关.
作者:周琴妹;朱萱萱;张学非;张莹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采用细胞培养的方法,体外观察黄芩苷、芍药苷及其联合用药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肝星状细胞(HSC-T6)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TGFβ1诱导HSC-T6细胞作为活化的肝星状细胞的研究模型,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采用噻唑蓝(MTT)法测定黄芩苷、芍药苷及其联合用药对TGFβ1诱导的HSC-T6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黄芩苷高(0.981±0.081)、低剂量组(1.046±0.073)和芍药苷高(1.019±0.111)、低剂量组(0.983±0.064)对TGFβ1诱导的HSC-T6细胞活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中,高剂量黄芩苷+低剂量芍药苷(0.921±0.076)和高剂量黄芩苷+高剂量芍药苷(0.893±0.087)与模型组(1.108±0.098)相比,OD值明显降低(P<0.05).倒置显微镜显示,各组药物除了引起部分细胞死亡外,对细胞形态无明显影响.结论:黄芩苷、芍药苷对TGFβ1的促诱导HSC-T6细胞活化作用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黄芩苷与芍药苷联合用药可明显提高对TGFβ1诱导HSC-T6细胞增殖抑制作用.
作者:郑婷;付玲珠;屠珏;汤晗霄;盛云杰;鲍逸舒;陈聪聪;张永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对腹膜透析营养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营养不良的腹膜透析患者随机分成针灸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者患者应用穴位电针灸十次,并口服复方α-酮酸片,对照组患者口服复方α-酮酸片,半年后评估各种营养参数.结果:针灸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饮食总热卡及蛋白质摄入量明显提高,上臂握力及血浆白蛋白水乎明显提高.结论:穴位针灸可提高腹透患者的热卡摄入和营养水平.
作者:童孟立;倪军;翁宁;鲍烨华;楚佳美 刊期: 201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