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两种微创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对比

叶海超;路磊;冯明录

关键词:骨盆骨折, 微创, 内固定, 疗效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微创螺钉和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2月至2013年6月间收治的32例骨盆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例,其中观察组采用微创螺钉内固定,对照组采用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臂照射次数、术后恢复时间等均低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的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Majeed评分、术后骨折复位及并发症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微创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较微创钢板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能更好地帮助骨盆环快速恢复和提升愈后稳定性,但由于该方法对手术医师的技术要求较高,在术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贝复舒滴眼液联合典必殊滴眼液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水肿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贝复舒滴眼液联合典必殊滴眼液滴眼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水肿临床效果观察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本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且术后出现不同程度角膜水肿的白内障患者128例(213眼),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68例(112眼)、对照组60例(101眼),对照组给予典必殊滴眼液治疗、观察组联合运用贝复舒滴眼液,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0天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角膜水肿消退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10天后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患者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为85.1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角膜水肿消退时间比较,在1级角膜水肿消退时间上,两组患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级、3级角膜水肿患者,观察组消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均未见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贝复舒滴眼液联合典必殊滴眼液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水肿其疗效疗效显著、且用药安全,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王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诊治分析·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AO-C3型Pilon骨折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AO-C3型 Pilon 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52例 AO-C3型 Pilon骨折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术治疗组(观察组)和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组(对照组),对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率、踝关节功能及术后早期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踝关节功能评分及踝关节功能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满意,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少,骨折愈合时间短,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可作为治疗AO-C3型Pilon骨折的理想术式。

    作者:王臻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脑外科急诊手术麻醉药物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丙泊酚及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药物在脑外科急诊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而为临床脑外科手术麻醉方案的改进、完善、提供有效地实验依据。方法本文的研究对象选用的是本院急诊中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共150例,按随机数字评分表将其随机分为3组,即舒芬太尼组、丙泊酚组及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组。所有患者均在常规麻醉药物麻醉的基础上,根据组别不同给予相应麻醉药物进行麻醉诱导。一段时间后,比较3组患者经不同麻醉药物麻醉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以及拔管时间、患者苏醒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进而评价不同药物的麻醉效果。结果3组患者经不同药物麻醉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麻醉前比较时均有明显变化(P<0.05),其中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值较其他两组患者稳定(P<0.05);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组患者麻醉后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舒芬太尼组与丙泊酚组患者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药物在脑外科急诊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显著,可稳定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缩短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及降低麻醉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李洋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B超与卵巢癌相关抗原CA125在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疾病临床特点,并探讨B超及血清CA125诊断价值,从而为临床鉴别和诊断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疾病提供一定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6月到2014年6月期间90例子宫疾病临床病历及诊断资料。结果经分析发现,两种疾病临床表现较为相似,但相比子宫肌瘤来说,子宫腺肌患者痛经症状更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子宫肌瘤采用 B超诊断符合者为37例,诊断符合率为61.7%明显低于CA125诊断56例,占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子宫腺肌瘤采用 B超诊断符合者为19例,诊断符合率为63.3%明显低于CA125诊断28例,占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子宫腺肌者血清CA125水平较子宫肌瘤者升高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可通过检测血清CA125来鉴定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疾病,但需结合两者临床表现特点及B超检查才可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从而避免误诊及漏诊发生。

    作者:王红艳;莫春燕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联合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黄斑水肿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联合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黄斑水肿的临床改善作用,并观察和分析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84例97只眼,均合并黄斑水肿。随机分为研究组(42例49只眼)和对照组(42例48只眼),对照组患者应用激光光凝治疗;研究组患者应用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联合激光光凝治疗。3周后进行评估,主要评估治疗前、后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黄斑水肿的变化及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平均视力(4.69±0.70),高于对照组治疗后(4.37±0.81),两组治疗后不同视力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黄斑中心凹厚度为(292.61±19.36)μm,低于对照组治疗后(338.49±18.53)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水肿减轻91.84%(45/49),高于对照组75.00%(36/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眼部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研究组患者眼底出血8.16%(4/49),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眼部高压24.49%(12/49),高于对照组14.58%(7/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联合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黄斑水肿能够促进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黄斑水肿的吸收,提高患者视力,减少视网膜出血,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周纯;牛佳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研究

    目的:探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以探究其临床疗效和优势。方法将本院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间收治的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患者共72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对照组, n=35)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实验组,n=37)进行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术后疼痛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肠鸣音、排气、排便恢复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术后住院天数,术后疼痛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肠鸣音、排气、排便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41%。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2.86%。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41%vs 22.86%,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良好,临床优势明显,值得推广。

    作者:徐啸;叶成刚;陈立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早期乳腺癌行保乳手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行保乳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本院收治的128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所行术式,分为保乳组和根治组,随访患者术后5年的生存状况,观察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死亡率。结果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保乳组术中出血量(186.04±9.22)ml、手术时间(168.44±26.37)分钟、住院时间(6.16±0.796)天明显少于根治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4%(2/45)、远处转移率2.2%(1/45)明显低于根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的总生存率及局部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手术方式,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应严格、充分掌握保乳手术的适应征情况下采用,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作者:陈小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双钢板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双钢板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的临床效果,以提高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纳入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确诊为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192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双钢板组96例,术中采用双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锁定钢板组96例,手术采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分别于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指标,包括手术用时、术中的出血量、切口长度、下地负重的时间、术后膝关节功能、骨折愈合时间等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均进行了1年随访,锁定钢板组的住院时间及负重时间短于双钢板组,组间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双钢板组的骨折延迟愈合、关节强直、针道感染等并发症多于锁定钢板组,组间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膝关节不稳、切口感染、固定松动断裂、皮肤坏死、骨坏死等并发症,组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1年,对两组患者进行Rasmussen分级,双钢板组优于锁定钢板组,但组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种内固定治疗方法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均取得良好的疗效,锁定钢板内固定的临床疗效较优于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生物力学稳定性更好。

    作者:赵尹松;刘云海;黄伟;籍剑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车祸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对车祸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车祸引发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根据实施一体化护理模式前后将其分为对照组(n=28)与观察组(n=32)。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模式,观察组给予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院前急救时间与院内救治时间均明显缩短,而转送中意外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在救治总有效率及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方面,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车祸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既能够缩短院前急救时间与院内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总有效率,同时能够提升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桂琴;宋建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右美托咪定应用于小儿心脏手术麻醉对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应用于小儿心脏手术麻醉对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的影响研究。方法抽取2014年4月至2015年7月期间来本院治疗的小儿心脏病患儿64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麻醉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另一组为对照组,静脉泵注生理盐水。对比两组患儿静脉置管后(T1)、切皮后(T2)、体外循环前(T3)、体外循环后(T4)、拔管时(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糖、皮质醇及醛固酮水平。结果实验组T1、 T2、T3、T4、T5的MAP、HR、血糖、皮质醇及醛固酮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明显有意义。结论在小儿心脏麻醉中使用右美托咪定,使循环更加稳定,可抑制应激反应,适合临床推广。

    作者:叶松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374例甲状腺手术抗生素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本院甲状腺手术的抗生素使用情况及其合理性。方法回顾调查本院2012年、2013年两年内共374例甲状腺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其使用的合理性。结果374例甲状腺手术病例,均为气管插管全麻,未使用抗生素有272例,包括高龄(>70岁)患者6例,伴发糖尿病患者18例,未发生切口感染;使用抗生素的有102例,发生切口感染1例。102例中,不合理应用的有77例,不合理之处有:无适应症使用72例,药物选择不当69例,给药时机及次数不当25例,无超剂量或联合使用等违规行为。结论甲状腺手术原则上无需使用抗生素。如有使用指征,需在品种选择、用药时机及次数上严格把关。

    作者:施书强;徐贤绸;陈秀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不同会阴切开术在阴道分娩产妇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目的:探讨及比较不同会阴切开术在阴道分娩产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3月于本院进行阴道分娩且进行会阴切开术的86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会阴侧切术组)43例和B组(会阴正中切开术组)43例,然后将两组手术后不同时间的水肿程度、疼痛程度、手术前和手术后不同时间的细胞因子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后B组不同时间的水肿程度、疼痛程度及细胞因子指标均明显好于A组,P均<0.05,两组手术后不同时间的评估指标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会阴正中切开术在阴道分娩产妇中的应用价值相对更高,患者术后的不适感及炎性状态控制相对更好。

    作者:罗卫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拉力螺钉联合微型钛板在成人髁突囊内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拉力螺钉联合微型钛板在成人髁突囊内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对26例成人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应用拉力螺钉联合微型钛板进行内固定手术,术后辅以适当的颌间牵引及张口训练。结果90%以上的患者6个月内即能恢复正常的咬合关系,开口度达35mm以上;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永久性面瘫和关节强直。结论拉力螺钉联合微型钛板能对成人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进行较好的内固定,并能提高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咬合功能的早期恢复。

    作者:王凡;杨庆福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微创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

    目的:研究分析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保胆取石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胆囊结石患者78例。治疗医师根据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分为双镜组和单镜组,双镜组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单镜组行纤维胆道镜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6、12个月的胆囊壁厚度平均值、胆囊收缩功能及FACT-G生活质量评估;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医师通过门诊方式对所有患者行12~24个月随访,平均(15.39±3.85)个月。根据结果显示,双镜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单镜组,而双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却明显少于单镜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镜组术后1、6、12个月的胆囊壁厚度平均值显著低于单镜组,双镜组术后1、6、12个月的胆囊收缩功能明显优于单镜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前FACT-G生活质量评分无显著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镜组术后1、6、12个月的FACT-G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单镜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治疗胆囊结石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可有效保存胆囊完整、逐渐恢复胆囊功能、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等优点,适合临床医师在严格遵循其适应症和禁忌症的条件下广泛应用。

    作者:杨一唯;鲁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腰椎棘板螺钉动态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探讨棘板螺钉内固定系统(Laminar screw dynamic system,LS)对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9具新鲜成人的尸体标本,取腰椎(L1~L5节段)作为研究对象。将标本固定于生物力学试验机。手术节段为L4-5,两个椎体植入金属标记体,记录运动范围。根据标本的先后的不同处理方法分为完整组(NS组:保留关节突及韧带)、失稳组(IS组:切除双侧黄韧带及小关节内侧1/2部分)、棘板螺钉固定组(LS组:即L4双侧下关节突内侧1/2切除,黄韧带切除+L4、L5棘板螺钉固定)、Coflex固定组(CS组:L4双侧下关节突内侧1/2切除,黄韧带切除+Coflex植入)和坚强固定组(PS组:L4双侧下关节突内侧1/2切除,黄韧带切除+椎弓根螺钉植入)等5组,各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6个方向加载生理载荷,测试椎体(或椎间盘)的刚度、强度以及各个方向的运动范围。结果 LS组和CS组的椎体(或椎间盘)强度无显著差异(P>0.05),两者均高于IS组(P<0.05)。 LS、CS、NS组垂直位移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NS相比,LS和CS组的轴向和剪切刚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PS组刚度显著增高(P<0.05)。结论棘板螺钉内固定和Coflex能够良好的恢复腰椎的即刻稳定性并保留活动度。

    作者:林军;钟玉平;胡正平;吴云刚;袁健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

    目的:研究分析3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2月到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30例,治疗医师根据手术治疗方法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B组、C组。其中 A组36例,行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B组62例,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内固定治疗,C组32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在对患者随访期间的的第1、4、8、12个月进行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治疗医通过门诊或上门方式对所有患者进行8~16个月随访,平均(13.94±3.27)个月。结果记录显示,A组(DHS)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显著多于B组(PFN)、C组(关节置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PFN)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显著多于C组(关节置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DHS)术后1个月、4个月、8个月的 Harris评分明显小于B组(PFN)、C组(关节置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PFN)术后1个月、4个月、8个月的 Harris评分明显小于 C组(关节置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内固定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均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因此需要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应用。而对于大于75岁且伴有严重骨折疏松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关节置换术可更有效的缩短患者卧床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疗效更好。

    作者:郑建平;付格深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超声乳化与囊外摘除术治疗年龄相关性硬核白内障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乳化术和囊外摘除术治疗年龄相关性硬核白内障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其临床治疗方式的合理选择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选取年龄相关性硬核白内障患者49例,随机两组:囊外组(24例,38眼)采用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超声组(25例,36眼)采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进行治疗。对比分析其术后视力、散光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ECD)、六角形细胞比例(HCP)、平均细胞面积(MGCA)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的裸眼视力不受手术方式的影响(P 组别>0.05),而受到时间的影响(P 时间<0.05),组别和时间因素无交互作用(P 交互>0.05)。患者的角膜散光度即受到手术方式的影响(P 组别<0.05),也受到检测时间的影响(P 时间<0.05),组别和时间因素无交互作用(P 交互>0.05)。患者的HCP不受手术方式的影响(P 组别>0.05),CECD与MGCA受手术方式的影响(P 组别<0.05);CECD、HCP及 MGCA均受到时间的影响(P 时间<0.05);组别和时间因素无交互作用(P 交互>0.05)。两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31.6%vs 25.0%,P>0.05),但囊外组角膜水肿发生率明显低于超声组(2.63%vs 16.7%,P<0.05)。结论对于年龄相关性硬核白内障而言,囊外摘除术能够更好的保护患者角膜组织,比超声乳化术适用性更高。

    作者:蒋伟鹏;金益;卢珊珊;蒋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比较两种麻醉方式对老年髋关节骨折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复合全身麻醉对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行髋关节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术中骚动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中输液量、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及总住院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呼吸恢复时间(5.9±2.17)分钟、睁眼时间(13.2±2.91)分钟、拔管时间(14.9±3.28)分钟及定向力恢复时间(20.6±5.91)分钟明显更短,术中骚动发生率(1.7%(1/60))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3/60))明显更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复合全身麻醉用于髋关节骨折患者麻醉效果可靠,安全性高,预后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朱正宁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牙周脓肿采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疗效及对牙周指标改善效果的影响

    目的:观察牙周脓肿应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临床疗效及对牙周各项指标的改善效果,为临床牙周疾病患者规范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截选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60例牙周脓肿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传统切开术+碘甘油)与观察组(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1、2周牙周袋深度(PD)和出血指数(BI)及附着丧失(AL)值,同时统计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2周时BI和PD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然观察组第1周时 BI、PD值与对照组比较,P<0.05;而第2周时BI与对照组比较,P>0.05;PD值与对照组比较,P<0.05。两组患者于治疗后第1周时AL值较治疗前比较,P>0.05,且组间比较,P>0.05;治疗后第2周,对照组AL值与治疗前比较,P>0.05;观察组与治疗前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3.3%,P<0.05;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应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辅助治疗牙周脓肿疗效显著且安全。

    作者:张媛媛;王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药物流产后加用雌激素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究药物流产后加用雌激素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接收药物流产者200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前1000例作为对照组,给予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进行治疗;后1000例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雌激素。记录两组阴道出血时间、排除胚胎时间、月经恢复时间及阴道流血量,并且记录流产成功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阴道出血时间、排除胚胎时间、月经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而阴道流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流产成功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流产成功率70.0%。观察组出现感染、子宫粘连、其他并发症的患者例数要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对照组为8.3%,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用药安全可靠。结论药物流产后加用雌激素能够缩短阴道出血时间、排除胚胎时间及月经恢复时间,减少阴道流血,可明显减少患者的痛苦,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黄伟燕;应光红;蒋丽华;严美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