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医证候与血清hsCRP、TNF-α表达的研究

李广平;李大勇

关键词:动脉硬化闭塞症, 高敏C反应蛋白, 肿瘤坏死因子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hsCRP、TNF-α的表达水平与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医证候的关系.方法:选取ASO寒湿证8例,血瘀证15例,热毒证12例,健康体检者10例为对照,检测血清hsCRP、TNF-α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SO寒湿证组血清hsCRP、TNF-α水平轻度升高,ASO血瘀证组和热毒证组血清hsCRP、TNF-d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hsCRP、TNF-α参与了ASO的发生发展,血瘀证和热毒证ASO治疗过程中应重视炎性反应的控制.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佛手叶挥发性成分的提取鉴定

    目的:分析佛手叶中挥发油的含量及组成,并与佛手鲜果挥发油含量及组成进行比较.方法:采用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挥发油组成.结果:金华、杭州两地佛手叶中挥发油含量分别为0.58%和0.32%,佛手鲜果挥发油含量为1.2%;在金华的佛手叶挥发油中鉴定出30种化学成分,在杭州的佛手叶挥发油中鉴定出40种化学成分,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柠檬烯和α-柠檬醛,金华的佛手叶中两成分含量较高;从金华佛手叶中鉴定出17种与佛手果具有相同的挥发性成分.结论:在佛手叶中含有相当量的烯烃类、醛类和醇类等挥发性成分,其中柠檬烯和α-柠檬醛含量较高,本结果为佛手叶的深入研究及利用提供了基础.

    作者:赵静芳;蒋立勤;钟晓明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祛湿化瘀方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祛湿化瘀方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痰瘀互结证患者164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祛湿化瘀方组(试验组)82例,多烯磷脂酰胆碱组(对照组)82例,疗程均为24周,以治疗后中医证候、肝功能、血脂变化、B超改善情况评价有效性.结果试验组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为86.11%,对照组为57.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596,P<0.01).两组治疗后脘腹胀满、胁肋胀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血清ALT、AST活性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血清TG、TC、LDL-C含量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治疗后血清TG、TC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试验组B超总改善率为87.50%,对照组B超总改善率为67.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62,P<0.01).随访12周时,试验组B超总改善率为81.94%,优于对照组的64.38%(x2=5.685,P<0.05),与治疗结束时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x2=0.858,P>0.05).结论:祛湿化瘀方对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疗效优于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

    作者:李红山;冯琴;朱德东;应豪;李德周;傅琪琳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从“脾”论治儿童异位性皮炎的可行性探讨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儿童异位性皮炎的发病机制,通过对古今文献的分析、归纳,认为由“脾不足”所引起的功能失调是导致儿童异位性皮炎发生的根本原因,提出从“脾”论治儿童异位性皮炎具有一定可行性.

    作者:罗瑞静;柴维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正交设计优选阳和平喘颗粒的提取工艺

    目的:优选阳和平喘颗粒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以乙醇浓度、乙醇用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为考察因素,以盐酸麻黄碱、五味子醇甲、芥子碱硫氰酸盐含量为考察指标,优选阳和平喘颗粒的提取工艺.结果:佳提取工艺为8倍量的8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1.5h.结论:优选出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作者:汪永忠;桂洁;韩燕全;陈曦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知母中知母皂苷BⅡ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目的:建立HPLC-ELSD法检测知母中知母皂苷B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TC-C18(4.6 ×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24∶76);漂移管温度为105℃,载气流速为3.0 L/min.结果:知母皂苷BⅡ进样量在0.7850~19.625 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3.1% (n =6,RSD=1.04%).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无干扰,可用于知母药材的质量控制.

    作者:张玉珠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冠心康对ApoE基因敲除动脉粥样硬化小鼠心脏时钟基因昼夜节律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制剂冠心康对Apo E基因敲除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血管壁保护及斑块的稳定作用及心脏时钟基因的调节,探讨中药干预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防止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在12h光照/黑暗条件下,54只Apo E-/-小鼠西方膳食饲料饲养至12周龄并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冠心康组以及辛伐他汀组,每组18只.另18只C57BL/6/J小鼠直接分至正常组.正常组及模型组每日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辛伐他汀以及冠心康组每日分别予以相应药物灌胃.观察至19周龄取材.设定昼夜时点(Zeitgeber time,ZT),并根据ZT于ZT0、ZT4、ZT8、ZT12、ZT16与ZT20依次取材;采用HE染色法观察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主动脉壁损伤情况;运用RT-PCR检测技术,检测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动脉粥样硬化小鼠心脏时钟基因Bmal1、Per2 mRNA表达水平.结果:病理研究结果提示冠心康具有一定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ApoE基因敲除动脉粥样硬化小鼠心脏时钟基因昼夜表达节律与正常组比较,显著改变,提示Bmal1、Per2存在昼夜表达异常;冠心康可显著调节Bmal1及Per2基因表达昼夜节律.其中与模型组相比,冠心康组小鼠心脏Per2基因在早上8点、下午16点以及午夜0点表达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在下午16点表达显著升高,而在上午8点及午夜0点表达显著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冠心康组小鼠心脏Bmal1基因在早上8点及午夜0点表达含量均显著升高,P <0.05,其基因表达水平与正常组较为相似.结论:冠心康对ApoE基因敲除动脉粥样硬化小鼠存在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冠心康对ApoE基因敲除动脉粥样硬化小鼠心脏时钟基因Bmal1、Per2基因表达节律存在干预作用,可能是中药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章怡祎;刘萍;励冬斐;胡俊萍;毛美娇;蔡珏峰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补肾益智颗粒成型工艺的研究

    目的:筛选出佳的补肾益智颗粒剂的处方及成型工艺.方法:以其成型性、堆密度、休止角、吸湿性为筛选指标,筛选出其处方中加入辅料的品种、配比及其佳的成型工艺.结果:1份补肾益智颗粒的提取物,加入乳糖0.25份,糊精0.25份,50%的乙醇作为黏合剂为佳处方.结论:该处方的抗湿性、成型性均较好.

    作者:王玉壁;王玉秀;郭蕾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临证思路初探

    任继学教授为首届国医大师、国家“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任继学教授于1945年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可谓学验俱丰;尤其是在应用中医药诊治急危重症方面,任继学教授经验丰富,在其行医的66年中,任继学教授以传承中医、振兴中医药事业为己任,继承以往传统的中医药理论,并勇于对传统理论进行创新,他提出的应用“破血化瘀,泄热醒神,豁痰开窍”治疗出血性中风更是起到了补偏救弊的作用.因此,对其诊治思路进行发掘,无论是对于患者及后世医者都将大有裨益.

    作者:王健;兰天野;任吉祥;赵建军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多状态Markov模型用于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辨证论治疗效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多状态Markov模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疗效评价中的应用.方法:根据COPD的疗效评价现状,需在评价手段、评价指标两个方面寻求突破和发展的思路,阐述了以多状态Markov模型、圣乔治呼吸问卷作为评价手段、评价指标的辨证论治疗效评价的应用构想及应用步骤.结果:基于多状态Markov模型的辨证论治疗效评价不仅可观察干预措施的近、远期疗效及病人的综合健康状态,并可模拟疾病的动态变化.结论:基于多状态Markov模型的辨证论治疗效评价可望成为切合中医临床疗效评价要求的新模式.

    作者:郑淑美;崔海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甘露消毒丹抗病毒作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现状

    综述了近20年来甘露消毒丹抗病毒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显示临床运用甘露消毒丹治疗病毒性肝炎、手足口病、带状疱疹等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确有效验,但关于该方抗病毒作用及机制的动物体内、体外实验研究并不多,暂未能全面阐释甘露消毒丹的抗病毒机理.

    作者:艾碧琛;贺又舜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王氏连朴饮加滑石、黄芩;茵达日-4味汤味汤体外抗菌作用及体内解热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中药方剂王氏连朴饮加滑石、黄芩;蒙药方剂茵达日-4味汤的体外抗菌、体内解热作用的药效学试验,观察中药方剂王氏连朴饮加滑石、黄芩;蒙药方剂茵达日-4味汤对金黄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埃希氏杆菌的抑制作用以及对干酵母菌动物发热模型的影响.探讨中蒙药对不同细菌感染的抑制作用及解热作用,为今后的药物研发及临床的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科学的实验依据.方法:(1)采取琼脂稀释法,观察平皿中药物对茵落生长情况的影响.(2)比较王氏连朴饮加滑石、黄芩;茵达日-4味汤与阿司匹林对干酵母茵所致发热模型的影响,测量并记录体温变化.结果:王氏连朴饮加滑石、黄芩的抑菌效果优于茵达日-4味汤;王氏连朴饮加滑石、黄芩;茵达日-4味汤均能模型大鼠体温.尤以王氏连朴饮加滑石、黄芩的高剂量组和茵达日-4味汤的中剂量组效果为理想.结论:王氏连朴饮加滑石、黄芩、茵达日-4味汤对实验3种茵的生长均有不同的抑茵作用.王氏连朴饮加滑石、黄芩;茵达日-4味汤具有显著的解热作用.

    作者:屈原明;韩雪梅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开拓中药研究开发的新空间

    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是现代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学领域中研究与应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药材资源的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有必要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加强中药的研究与开发.利用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培育中药材新品种,对药用植物进行脱病毒,保存珍稀濒危种质资源、开发新药和活性物质.利用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还可以开拓中药研究与开发的新空间,论述了面向21世纪中药新药研究开发思路与方法.

    作者:吕迪;李伟平;熊明星;潘平;蒋福升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石荠苧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概况

    按照化学结构类型,对石荠芋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综述.该属植物主要含有挥发油、黄酮、木脂素等化合物,具有抗茵、抗病毒、抗氧化、抗炎、镇痛等多种药理活性,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作者:余陈欢;俞文英;钟宇森;戴晓燕;吴晓宁;吴巧凤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当代医家论治多发性硬化经验探析

    多发性硬化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现代医学目前对多发性硬化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多发性硬化方面的疗效已初见端倪,尤其是能有效地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使多发性硬化患者摆脱了肢体胀、麻、木、放电感、束带感、瘙痒感等感觉异常,同时降低复发率和致残率.当代各医家大量的论治经验丰富了传统中医理论对多发性硬化的认识.病因辨证上,或从虚而论,或从毒而论,或从瘀而论.脏腑辨证上,肝、脾胃、肾等分而论之.就近年来中医当代医家论治多发性硬化经验做简要总结和探析.

    作者:吴彦青;张玉莲;高颖;康立源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中医面诊检测仪在慢性肾衰不同肾功能分期面诊信息研究中的应用

    目的:对慢性肾衰患者不同肾功能分期面色特征信息进行了客观化探讨,探讨慢性肾衰不同分期与面诊信息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应用中医面诊检测仪采集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面色特征信息,同步收集其病理生化指标.结果:与肾功能代偿期相比,肾功能失代偿期、尿毒症期面色指数明显降低;与尿毒症期相比,正常组、肾功能代偿期面色指数明显升高.结论:慢性肾衰不同肾功能分期与面色参数变化有一定相关性,提示可通过无创的面色检测对慢性肾衰分期判断提供一定参考.

    作者:郭文良;郑晓燕;李福凤;王忆勤;何建成;李果刚;庄燕鸿;钱鹏;赵洁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养阴降糖片联合银杏叶片对早期2型糖尿病氧化应激与胰岛素抵抗的干预

    目的:观察养阴降糖片联合银杏叶片作为干预药物对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及胰岛素抵抗方面的作用.方法:将139例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基础治疗+养阴降糖片+银杏叶片)104例,对照组(基础治疗)35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糖(FBG、PBG)、空腹胰岛素(FINS)、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变化的情况.结果:实验组MDA、GSH、SOD、FBG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FINS、HOMA-IR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MDA、FBG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GSH、SOD、FINS、HOMA-IR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使用养阴降糖片和银杏叶片可降低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的氧化应激损伤,而对胰岛素抵抗无明显作用.

    作者:王敬民;徐青;陈菊仙;杨伟;于占文;钟磊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脓毒症患者不同中医证型T淋巴细胞亚群及活化淋巴细胞的变化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及活化淋巴细胞HLA-DR水平在不同中医证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68例脓毒症患者辨证分为气分组23例、营分组28例、血分组17例,另设对照组26例,运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参数T淋巴细胞亚群CD3+、CD3+ CD4+、CD3+ CD8+百分比,活化淋巴细胞CD3+ HLA-DR+、CD4+ HLA-DR+、CD8+ HLA-DR+水平,计算得CD3+ CD4+/CD3+ CD8+.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气分营分血分证的所有检测参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气分组比较,营分血分证CD3+、CD3+CD8+、CD3+CD4+/CD3+CD8+、CD3+ HLA-DR+、CD8+ HLA-DR+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营分比较,血分证CD3+、CD3+CD4+、CD3+CD8+、CD3+ HLA-DR+、CD4+ HLA-DR+、CD8+ HLA-DR+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CD3+ CD4+/CD3+CD8+无显著差异外(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及活化淋巴细胞水平的表达随着中医证型的变化而不同.动态观察这些参数可作为脓毒症辨证的相关参考指标.

    作者:蔡国龙;杨敏春;严静;陈进;许强宏;颜默磊;余海燕;吕晓春;胡才宝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榄香烯乳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细胞株HECV功能影响的体外研究

    目的:研究榄香烯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细胞株HECV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榄香烯乳作用于HECV细胞作为处理组,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结晶紫实验检测不同浓度榄香烯乳作用下的细胞生长速率,ECIS实验检测细胞黏附功能及侵袭功能,新生血管形成实验检测血管生成能力,细胞聚集实验检测细胞聚集能力.结果:低浓度的榄香烯乳可以促进HECV细胞的生长速率(=20 μg/mL时,P<0.05)、黏附能力(=10μg/mL时,P<0.05)、迁徙能力(=10μg/mL时,P<0.05)及新生血管形成能力(=20μg/mL时,P<0.05);而高浓度的榄香烯乳则抑制其生长速率(≥80μg/mL时,P<0.05)、黏附能力(≥80μg/mL时,P<0.05)、迁徙能力(≥80μg/mL时,P<0.05)、新生血管形成能力(≥80μg/mL时,P<0.05)及细胞聚集能力(=160μg/mL,90 min时,P<0.05).结论:低浓度的榄香烯乳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功能具有促进作用,而高浓度的榄香烯乳则表现为抑制作用.

    作者:丁立祥;殷玉琨;宋爱莉;孙子渊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我国雄黄及其复方的毒副作用研究进展

    雄黄是常用中药,临床应用广泛,同时也是国务院在《医疗用药毒性药品管理办法》中特别规定的28种毒性中药之一,因其含有砷,使著名/常用中成药(牛黄解毒片,安宫牛黄丸,六神丸等)的安全性问题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质疑,影响了含雄黄中成药的国际声誉.为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及合理性,对雄黄及其复方的毒性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和综述.

    作者:马斌;李彤;姜泓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SP-A在急性肠损伤大鼠大肠和肺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动态观测急性肠损伤(Acute intestinal injury,AⅡ)肺和大肠等组织中肺表面活性蛋白A(pulmonary surfactant protein A,SP-A)含量的变化,寻找其表达的规律及各组织的相关性.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六组: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normal saline group,NS组)、急性肠损伤12h组(AⅡ12h组)、急性肠损伤24h组(AⅡ24h组)、急性肠损伤36h组(AⅡ36h组)、急性肠损伤48h组(AⅡ48h组).采用结肠内注入醋酸(Acetic acid)法制备AⅡ大鼠模型,NS组注入等量NS,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分别于注入醋酸后12、24、36、48 h及注入NS后48 h采集标本,空白对照组亦于48 h后采集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大鼠BALF及各种组织中SP-A的含量.结果:①各组大鼠BALF中SP-A的含量明显高于肺、大肠、皮肤、肝组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肺组织SP-A含量其次,与其他组织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小肠组织中无SP-A表达.②NS组、空白对照组BALF、肺、大肠、肝中SP-A的含量较AII36h组高,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③AⅡ时间延长,AⅡ各组BALF、肺组织、大肠组织中SP-A的含量下降,至AⅡ36h时含量降至低;随后有回升趋势.④大肠组织与BALF、肺、皮肤、肝组织中SP-A含量的相关性比较,相关系数r分别为0.292,0.378,0.137,0.518.结论:①大鼠SP-A的合成与分泌具有一定特异性;②BALF、肺、大肠、肝组织中SP-A含量的变化与AⅡ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③大鼠大肠组织中SP-A表达的变化与肝、肺组织中SP-A表达的变化一致性较好.

    作者:郑继生;李志军;沈延飞;董雷;李敏静;丁志山;蔡宛如 刊期: 2013年第08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