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当代医家论治多发性硬化经验探析

吴彦青;张玉莲;高颖;康立源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 当代医家, 论治经验
摘要:多发性硬化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现代医学目前对多发性硬化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多发性硬化方面的疗效已初见端倪,尤其是能有效地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使多发性硬化患者摆脱了肢体胀、麻、木、放电感、束带感、瘙痒感等感觉异常,同时降低复发率和致残率.当代各医家大量的论治经验丰富了传统中医理论对多发性硬化的认识.病因辨证上,或从虚而论,或从毒而论,或从瘀而论.脏腑辨证上,肝、脾胃、肾等分而论之.就近年来中医当代医家论治多发性硬化经验做简要总结和探析.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医证候与血清hsCRP、TNF-α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hsCRP、TNF-α的表达水平与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医证候的关系.方法:选取ASO寒湿证8例,血瘀证15例,热毒证12例,健康体检者10例为对照,检测血清hsCRP、TNF-α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SO寒湿证组血清hsCRP、TNF-α水平轻度升高,ASO血瘀证组和热毒证组血清hsCRP、TNF-d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hsCRP、TNF-α参与了ASO的发生发展,血瘀证和热毒证ASO治疗过程中应重视炎性反应的控制.

    作者:李广平;李大勇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补气化瘀通络方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疗效及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目的:研究补气化瘀通络方治疗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将60例S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用补气化瘀通络方治疗,另选30名健康者作为健康组.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健康组和两组SS患者免疫球蛋白含量;并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症状积分、临床疗效、免疫球蛋白等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病情稳定时间短,治疗的副作用小,复发率低,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SS患者免疫球蛋白含量较健康组显著增高(P<0.01),治疗组能显著降低免疫球蛋白含量(P<0.01).结论:补气化瘀通络方治疗SS安全有效,可以减轻病症,降低免疫球蛋白含量,且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孙剑虹;徐串联;严宇仙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参柴调理丸的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建立以参柴调理丸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法对制剂中川芎、牡丹皮、黄芪、人参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测定丹皮酚的含量.结果:薄层鉴别的色谱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丹皮酚在69.5~1112 n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0.30%,RSD=1.29% (n =6).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可行,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参柴调理丸的质量控制.

    作者:穆志明;李慧峰;孟霜;裴妙荣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颅内高压症的中西医结合救治

    颅内高压症和脑疝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中医学认为致病因素种类繁多;病机主要涉及肝阳暴亢,痰热腑实,颅脑水瘀,颅脑水毒.同时,介绍了现代医学对颅内高压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认识,诊断标准和诊断思路,临床分型和分期.中医救治的方法主要包括辨证论治及中成药制剂,现代医学主要有病因治疗和对症降颅压,脑疝治疗强调预防为主、重症监护、降颅压及手术治疗.

    作者:郑国庆;周红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蕨麻正丁醇部位抑制缺氧损伤心肌细胞凋亡及Caspase 3/9表达

    目的:研究蕨麻正丁醇部位对缺氧损伤心肌细胞凋亡及Caspase 3、Caspase 9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原代培养心肌细胞缺氧模型,HE染色观察细胞组织形态,PI-Hochesst3342染色观察细胞凋亡,RT-PCR技术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检测细胞Caspase3、Caspase9 mRNA及其产物蛋白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正丁醇部位各剂量组Caspase3、Caspase 9 mRAN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高剂量组Caspase3、Caspase 9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蕨麻正丁醇部位可能通过减弱缺氧诱导的心肌细胞Caspase级联反应,抑制心肌细胞凋亡.

    作者:李灵芝;韦薇;龚海英;李建宇;郭鹏;张永亮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从“脾”论治儿童异位性皮炎的可行性探讨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儿童异位性皮炎的发病机制,通过对古今文献的分析、归纳,认为由“脾不足”所引起的功能失调是导致儿童异位性皮炎发生的根本原因,提出从“脾”论治儿童异位性皮炎具有一定可行性.

    作者:罗瑞静;柴维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低度炎症病理状态的中医病机分析

    低度炎症是一种非特异性、慢性、持续低度的炎症病理状态,常出现于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代谢综合征、冠心痛、脑梗死、恶性肿瘤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之中,在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损伤特征及诊断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认为其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以气滞、痰瘀、热毒为主,气虚、气滞是低度炎症发生的重要条件,痰饮、瘀血是低度炎症缠绵难愈的致病原因,热毒是低度炎症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者:冯桂贞;曾谷兰;吕崇山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当代医家论治多发性硬化经验探析

    多发性硬化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现代医学目前对多发性硬化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多发性硬化方面的疗效已初见端倪,尤其是能有效地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使多发性硬化患者摆脱了肢体胀、麻、木、放电感、束带感、瘙痒感等感觉异常,同时降低复发率和致残率.当代各医家大量的论治经验丰富了传统中医理论对多发性硬化的认识.病因辨证上,或从虚而论,或从毒而论,或从瘀而论.脏腑辨证上,肝、脾胃、肾等分而论之.就近年来中医当代医家论治多发性硬化经验做简要总结和探析.

    作者:吴彦青;张玉莲;高颖;康立源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足三里穴触觉刺激对初级听觉皮质的激活

    目的:观察触觉刺激足三里穴在初级听觉皮质引发的激活效应.方法:共15例受试者接受功能性磁共振成像.采用3.0T磁共振成像系统采集全脑T2*像.以组块方式实施穴位刺激,并采用不同的穴位刺激期时长和重复次数.以SPM5软件包分析数据,分析初级听觉皮质及其亚分区内的激活信号.结果:对于不同的穴位刺激重复次数,都可观察到刺激肢体对侧的初级听觉皮质激活.激活信号主要分布在初级听觉皮质的TE1.1亚分区.结论:在足三里穴进行触觉刺激能够激活肢体对侧的初级感觉皮质.这一脑内触觉信息处理系统对听觉通路的影响,可能具有治疗潜力.

    作者:魏鹏绪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芪参复康胶囊对焦虑症患者记忆功能的影响

    目的:比较焦虑症患者应用中药芪参复康胶囊和丁螺环酮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记忆功能的变化,探讨芪参复康胶囊改善焦虑症患者记忆功能的疗效.方法:将82例首发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中药芪参复康胶囊治疗组和丁螺环酮治疗组,进行临床随机双盲对照试验,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为疗效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6周末进行韦氏记忆评定患者记忆功能.结果:(1)与治疗前HAMA总分相比,治疗后中药组[(28.3±5.1)分vs (6.0±2.6)分]和西药组[(28.1±7.2)分vs (7.6±3.1)分]显著下降(P<0.01),中药组减分率[(78.8±2.6)%]显著高于西药组[(73.0±3.1)%,P <0.05].(2)与治疗前相比,中药组和西药组治疗后记忆商评分均显著升高[(83.5±14.2)分vs (107.7±22.4)分;(83.0±14.5)分vs (97.4±23.4)分,P<0.05];与对照组记忆商(111.8±21.2)分相比,治疗前两组记忆商评分均减少(P<0.05),治疗后中药组记忆商差异不显著(P>0.05),西药组仍显著降低(P<0.05).结论:芪参复康胶囊与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疗效显著,均能缓解抑郁伴发的记忆功能障碍.短期治疗内,芪参复康胶囊改善记忆疗效优于丁螺环酮.

    作者:张连强;陈玖;杨来启;邓自和;吴兴曲;李新田;徐樊;付清海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中医面诊检测仪在慢性肾衰不同肾功能分期面诊信息研究中的应用

    目的:对慢性肾衰患者不同肾功能分期面色特征信息进行了客观化探讨,探讨慢性肾衰不同分期与面诊信息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应用中医面诊检测仪采集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面色特征信息,同步收集其病理生化指标.结果:与肾功能代偿期相比,肾功能失代偿期、尿毒症期面色指数明显降低;与尿毒症期相比,正常组、肾功能代偿期面色指数明显升高.结论:慢性肾衰不同肾功能分期与面色参数变化有一定相关性,提示可通过无创的面色检测对慢性肾衰分期判断提供一定参考.

    作者:郭文良;郑晓燕;李福凤;王忆勤;何建成;李果刚;庄燕鸿;钱鹏;赵洁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多状态Markov模型用于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辨证论治疗效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多状态Markov模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疗效评价中的应用.方法:根据COPD的疗效评价现状,需在评价手段、评价指标两个方面寻求突破和发展的思路,阐述了以多状态Markov模型、圣乔治呼吸问卷作为评价手段、评价指标的辨证论治疗效评价的应用构想及应用步骤.结果:基于多状态Markov模型的辨证论治疗效评价不仅可观察干预措施的近、远期疗效及病人的综合健康状态,并可模拟疾病的动态变化.结论:基于多状态Markov模型的辨证论治疗效评价可望成为切合中医临床疗效评价要求的新模式.

    作者:郑淑美;崔海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复方儿茶止泻霜剂稳定性研究

    目的:考察复方儿茶止泻霜剂的稳定性,为该制剂的质量标准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该制剂的药效成分儿茶素和表儿茶素含量,考察主要影响因素温度、湿度和光照对其有效物质的影响;采用经典恒温加速法预测该制剂在室温下的稳定性.结果:在60℃、高湿、强光条件下,该制剂的有效成分含量变化明显,当储存温度为25℃时,以儿茶素为指标,t0.9为1.27年;以表几茶素为指标,t0.9为1.11年.结论:复方儿茶止泻霜剂降解反应速率受温度、湿度和光照的影响,应在避光、干燥和阴凉条件下贮藏.

    作者:杨智超;李强;高明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心身疾病发病学机制——“循环叠加机制”及中医治疗对策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一直以来是国内外众多学者致力研究的重大课题.根据中医情志学说,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提出心身疾病发病机制—“循环叠加机制”的观点,阐述“内生应激源”,是心身疾病发病、发展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发病环节.强调心理干预改善不良认知评价,对于治疗心身疾病的重要性.提出中医药治疗对策的思路和优越性.

    作者:项祖闯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冠心合剂活性成分对TNF-α损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VCAM-1、ICAM-1及E-selectin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冠心合剂活性成分对TNF-α损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VCAM-1、ICAM-1及E-selectin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随机把HUVEC分为14组,加入TNF-a刺激6h,再加入四种活性成分继续刺激18 h.通过ELISA法观察VCAM-1、ICAM-1及E-selectin的含量.结果:冠心合剂四种活性成分低剂量组能明显抑制VCAM-1、ICAM-1及E-selectin的分泌,与TNF-a阳性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心合剂活性成分低剂量具有保护内皮细胞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VCAM-1、ICAM-1及E-selectin的分泌有关.

    作者:祝光礼;魏丽萍;刘昭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补肾益智颗粒成型工艺的研究

    目的:筛选出佳的补肾益智颗粒剂的处方及成型工艺.方法:以其成型性、堆密度、休止角、吸湿性为筛选指标,筛选出其处方中加入辅料的品种、配比及其佳的成型工艺.结果:1份补肾益智颗粒的提取物,加入乳糖0.25份,糊精0.25份,50%的乙醇作为黏合剂为佳处方.结论:该处方的抗湿性、成型性均较好.

    作者:王玉壁;王玉秀;郭蕾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我国雄黄及其复方的毒副作用研究进展

    雄黄是常用中药,临床应用广泛,同时也是国务院在《医疗用药毒性药品管理办法》中特别规定的28种毒性中药之一,因其含有砷,使著名/常用中成药(牛黄解毒片,安宫牛黄丸,六神丸等)的安全性问题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质疑,影响了含雄黄中成药的国际声誉.为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及合理性,对雄黄及其复方的毒性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和综述.

    作者:马斌;李彤;姜泓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开拓中药研究开发的新空间

    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是现代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学领域中研究与应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药材资源的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有必要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加强中药的研究与开发.利用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培育中药材新品种,对药用植物进行脱病毒,保存珍稀濒危种质资源、开发新药和活性物质.利用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还可以开拓中药研究与开发的新空间,论述了面向21世纪中药新药研究开发思路与方法.

    作者:吕迪;李伟平;熊明星;潘平;蒋福升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佛手叶挥发性成分的提取鉴定

    目的:分析佛手叶中挥发油的含量及组成,并与佛手鲜果挥发油含量及组成进行比较.方法:采用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挥发油组成.结果:金华、杭州两地佛手叶中挥发油含量分别为0.58%和0.32%,佛手鲜果挥发油含量为1.2%;在金华的佛手叶挥发油中鉴定出30种化学成分,在杭州的佛手叶挥发油中鉴定出40种化学成分,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柠檬烯和α-柠檬醛,金华的佛手叶中两成分含量较高;从金华佛手叶中鉴定出17种与佛手果具有相同的挥发性成分.结论:在佛手叶中含有相当量的烯烃类、醛类和醇类等挥发性成分,其中柠檬烯和α-柠檬醛含量较高,本结果为佛手叶的深入研究及利用提供了基础.

    作者:赵静芳;蒋立勤;钟晓明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知母中知母皂苷BⅡ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目的:建立HPLC-ELSD法检测知母中知母皂苷B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TC-C18(4.6 ×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24∶76);漂移管温度为105℃,载气流速为3.0 L/min.结果:知母皂苷BⅡ进样量在0.7850~19.625 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3.1% (n =6,RSD=1.04%).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无干扰,可用于知母药材的质量控制.

    作者:张玉珠 刊期: 2013年第08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