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芪参复康胶囊对焦虑症患者记忆功能的影响

张连强;陈玖;杨来启;邓自和;吴兴曲;李新田;徐樊;付清海

关键词:芪参复康胶囊, 丁螺环酮, 焦虑症, 记忆功能, 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摘要:目的:比较焦虑症患者应用中药芪参复康胶囊和丁螺环酮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记忆功能的变化,探讨芪参复康胶囊改善焦虑症患者记忆功能的疗效.方法:将82例首发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中药芪参复康胶囊治疗组和丁螺环酮治疗组,进行临床随机双盲对照试验,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为疗效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6周末进行韦氏记忆评定患者记忆功能.结果:(1)与治疗前HAMA总分相比,治疗后中药组[(28.3±5.1)分vs (6.0±2.6)分]和西药组[(28.1±7.2)分vs (7.6±3.1)分]显著下降(P<0.01),中药组减分率[(78.8±2.6)%]显著高于西药组[(73.0±3.1)%,P <0.05].(2)与治疗前相比,中药组和西药组治疗后记忆商评分均显著升高[(83.5±14.2)分vs (107.7±22.4)分;(83.0±14.5)分vs (97.4±23.4)分,P<0.05];与对照组记忆商(111.8±21.2)分相比,治疗前两组记忆商评分均减少(P<0.05),治疗后中药组记忆商差异不显著(P>0.05),西药组仍显著降低(P<0.05).结论:芪参复康胶囊与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疗效显著,均能缓解抑郁伴发的记忆功能障碍.短期治疗内,芪参复康胶囊改善记忆疗效优于丁螺环酮.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芪参复康胶囊对焦虑症患者记忆功能的影响

    目的:比较焦虑症患者应用中药芪参复康胶囊和丁螺环酮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记忆功能的变化,探讨芪参复康胶囊改善焦虑症患者记忆功能的疗效.方法:将82例首发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中药芪参复康胶囊治疗组和丁螺环酮治疗组,进行临床随机双盲对照试验,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为疗效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6周末进行韦氏记忆评定患者记忆功能.结果:(1)与治疗前HAMA总分相比,治疗后中药组[(28.3±5.1)分vs (6.0±2.6)分]和西药组[(28.1±7.2)分vs (7.6±3.1)分]显著下降(P<0.01),中药组减分率[(78.8±2.6)%]显著高于西药组[(73.0±3.1)%,P <0.05].(2)与治疗前相比,中药组和西药组治疗后记忆商评分均显著升高[(83.5±14.2)分vs (107.7±22.4)分;(83.0±14.5)分vs (97.4±23.4)分,P<0.05];与对照组记忆商(111.8±21.2)分相比,治疗前两组记忆商评分均减少(P<0.05),治疗后中药组记忆商差异不显著(P>0.05),西药组仍显著降低(P<0.05).结论:芪参复康胶囊与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疗效显著,均能缓解抑郁伴发的记忆功能障碍.短期治疗内,芪参复康胶囊改善记忆疗效优于丁螺环酮.

    作者:张连强;陈玖;杨来启;邓自和;吴兴曲;李新田;徐樊;付清海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响应面法优化海藻多糖的酶法提取工艺

    目的:确定纤维素酶法提取海藻多糖的佳工艺条件.方法:采用蒽酮-硫酸法测定多糖的含量,以海藻多糖得率为指标,考察纤维素酶添加量、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三因素对海藻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工艺条件.结果:影响多糖得率的因素按主次顺序排列为:酶解温度>酶解时间>纤维素酶添加量;多糖的佳提取工艺条件为:纤维素酶添加量1.2%、酶解温度46.5℃、酶解时间100 min.在此条件下多糖得率为4.64%.结论:该法成本低,多糖得率高,比传统水提法提高7.41%.

    作者:杨仙凌;刘鑫;蒋亚奇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参柴调理丸的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建立以参柴调理丸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法对制剂中川芎、牡丹皮、黄芪、人参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测定丹皮酚的含量.结果:薄层鉴别的色谱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丹皮酚在69.5~1112 n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0.30%,RSD=1.29% (n =6).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可行,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参柴调理丸的质量控制.

    作者:穆志明;李慧峰;孟霜;裴妙荣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正交设计优选阳和平喘颗粒的提取工艺

    目的:优选阳和平喘颗粒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以乙醇浓度、乙醇用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为考察因素,以盐酸麻黄碱、五味子醇甲、芥子碱硫氰酸盐含量为考察指标,优选阳和平喘颗粒的提取工艺.结果:佳提取工艺为8倍量的8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1.5h.结论:优选出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作者:汪永忠;桂洁;韩燕全;陈曦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参七内金散抗大鼠肝纤维化作用及其抗氧化机制

    目的:观察参七内金散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其影响肝组织过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44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对照组、高剂量组及中剂量组.以CCl4皮下注射造模,首次注射100%CCl45 mL/kg体重,之后40% CCl4-橄榄油溶液3 mL/kg皮下注射,2次/周,连续注射6周.造模成功后分别以0.8 g/kg(高剂量组)、0.4 g/kg(中剂量组)的参七内金散灌胃模型大鼠共2周,正常组与模型对照组则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共2周.生化法测血TBIL、ALT、AST及白蛋白浓度,以盐酸水解法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分别以HE、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的炎症与纤维化病理.试剂盒生化法检测肝组织谷胱甘肽(glutathion,GSH)含量和过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及丙二醇含量(malondialdehyde,MDA).结果:与正常大鼠比较,模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基转移酶(AST)水平与总胆红素(TBIL)含量明显升高,白蛋白(Alb)含量明显降低;肝组织脂肪变性与胶原沉积明显,GST活性增强,MDA含量增加,SOD活性降低.不同剂量参七内金散组均能改善模型大鼠肝组织脂肪变性与胶原病理沉积,降低肝组织Hyp含量,改善血清肝功能(降低ALT、AST,提高血清Alb含量),提高肝组织SOD活性;其中高剂量组疗效更佳.结论:参七内金散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并呈一定的量效关系;抗肝组织氧化损伤是参七内金散抗肝纤维化的重要作用机制.

    作者:谢红东;赵伟;杨亦德;于盈;王凤玲;侯伟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从“脾”论治儿童异位性皮炎的可行性探讨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儿童异位性皮炎的发病机制,通过对古今文献的分析、归纳,认为由“脾不足”所引起的功能失调是导致儿童异位性皮炎发生的根本原因,提出从“脾”论治儿童异位性皮炎具有一定可行性.

    作者:罗瑞静;柴维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不同半夏炮制品治疗失眠的临床用药规律探析

    目的:对现代半夏治疗失眠的处方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使用半夏治疗失眠提供较为客观的参考.方法:通过数据库查阅近30年有关半夏治疗失眠的中医文献资料,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把符合选择标准的文献102篇录入到Excel,使用SPSS 12.0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半夏不同炮制品出现的频次、频率,剂量大小以及适用证型.结果:临床治疗失眠经常用到6种半夏炮制品,分别是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竹沥半夏和半夏曲,分别占了1.94%、21.36%、16.50%、57.28%、0.97%、1.94%.临床治疗失眠生半夏多用1~19g;清半夏多用1~19 g,大可用到60 g;姜半夏多用1~19 g;法半夏多用10~ 19 g,大可用到60 g;竹沥半夏多用10~19 g;半夏曲多用10~19 g.半夏治疗失眠主要集中在肝火扰心(33次)、痰热扰心(62次)、心脾两虚(27次)、心肾不交(27次)、心胆气虚(26次)、痰湿内阻(8次)和其它(9次)这七大证型上,治疗多用法半夏.结论:辨证后选用安全有效剂量的不同半夏炮制品治疗失眠.

    作者:葛乐品;袁拯忠;徐晓峰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王氏连朴饮加滑石、黄芩;茵达日-4味汤味汤体外抗菌作用及体内解热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中药方剂王氏连朴饮加滑石、黄芩;蒙药方剂茵达日-4味汤的体外抗菌、体内解热作用的药效学试验,观察中药方剂王氏连朴饮加滑石、黄芩;蒙药方剂茵达日-4味汤对金黄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埃希氏杆菌的抑制作用以及对干酵母菌动物发热模型的影响.探讨中蒙药对不同细菌感染的抑制作用及解热作用,为今后的药物研发及临床的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科学的实验依据.方法:(1)采取琼脂稀释法,观察平皿中药物对茵落生长情况的影响.(2)比较王氏连朴饮加滑石、黄芩;茵达日-4味汤与阿司匹林对干酵母茵所致发热模型的影响,测量并记录体温变化.结果:王氏连朴饮加滑石、黄芩的抑菌效果优于茵达日-4味汤;王氏连朴饮加滑石、黄芩;茵达日-4味汤均能模型大鼠体温.尤以王氏连朴饮加滑石、黄芩的高剂量组和茵达日-4味汤的中剂量组效果为理想.结论:王氏连朴饮加滑石、黄芩、茵达日-4味汤对实验3种茵的生长均有不同的抑茵作用.王氏连朴饮加滑石、黄芩;茵达日-4味汤具有显著的解热作用.

    作者:屈原明;韩雪梅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解毒活血方对糖尿病足常见感染细菌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临床常用的解毒活血方(组成:黄连、黄芩、黄柏、当归、川芎、苦参)对糖尿病足常见感染细菌的作用,探讨其临床作用机理.方法:解毒活血方分别采用颗粒剂型和生药饮片两种剂型,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解毒活血方两种剂型的低抑茵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果:解毒活血方对糖尿病足常见的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茵作用,颗粒剂型效果略优于生药饮片剂型,两种剂型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茵效果较佳,在药物浓度为31.25 mg/mL时,颗粒剂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即达100%,在药物浓度为62.50mg/mL时,生药饮片剂型对金黄色葡萄球茵的抑菌率达85%,对大肠杆菌抑茵效果稍差.结论:解毒活血方对糖尿病足常见的细菌均有抑茵作用,其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可能为其临床治疗糖尿病足的作用机理之一.

    作者:徐丽梅;温井奎;吴镝;曹晋桂;刘芳;马文杰;张阳阳;刘文君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脓毒症患者不同中医证型T淋巴细胞亚群及活化淋巴细胞的变化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及活化淋巴细胞HLA-DR水平在不同中医证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68例脓毒症患者辨证分为气分组23例、营分组28例、血分组17例,另设对照组26例,运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参数T淋巴细胞亚群CD3+、CD3+ CD4+、CD3+ CD8+百分比,活化淋巴细胞CD3+ HLA-DR+、CD4+ HLA-DR+、CD8+ HLA-DR+水平,计算得CD3+ CD4+/CD3+ CD8+.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气分营分血分证的所有检测参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气分组比较,营分血分证CD3+、CD3+CD8+、CD3+CD4+/CD3+CD8+、CD3+ HLA-DR+、CD8+ HLA-DR+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营分比较,血分证CD3+、CD3+CD4+、CD3+CD8+、CD3+ HLA-DR+、CD4+ HLA-DR+、CD8+ HLA-DR+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CD3+ CD4+/CD3+CD8+无显著差异外(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及活化淋巴细胞水平的表达随着中医证型的变化而不同.动态观察这些参数可作为脓毒症辨证的相关参考指标.

    作者:蔡国龙;杨敏春;严静;陈进;许强宏;颜默磊;余海燕;吕晓春;胡才宝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知母中知母皂苷BⅡ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目的:建立HPLC-ELSD法检测知母中知母皂苷B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TC-C18(4.6 ×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24∶76);漂移管温度为105℃,载气流速为3.0 L/min.结果:知母皂苷BⅡ进样量在0.7850~19.625 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3.1% (n =6,RSD=1.04%).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无干扰,可用于知母药材的质量控制.

    作者:张玉珠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佛手叶挥发性成分的提取鉴定

    目的:分析佛手叶中挥发油的含量及组成,并与佛手鲜果挥发油含量及组成进行比较.方法:采用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挥发油组成.结果:金华、杭州两地佛手叶中挥发油含量分别为0.58%和0.32%,佛手鲜果挥发油含量为1.2%;在金华的佛手叶挥发油中鉴定出30种化学成分,在杭州的佛手叶挥发油中鉴定出40种化学成分,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柠檬烯和α-柠檬醛,金华的佛手叶中两成分含量较高;从金华佛手叶中鉴定出17种与佛手果具有相同的挥发性成分.结论:在佛手叶中含有相当量的烯烃类、醛类和醇类等挥发性成分,其中柠檬烯和α-柠檬醛含量较高,本结果为佛手叶的深入研究及利用提供了基础.

    作者:赵静芳;蒋立勤;钟晓明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七情因素与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证型及性激素水平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七情因素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中医证型及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为PCOS的心身同治提供依据.方法:运用“七情背景量表”对首次确诊的100例PCOS患者(在告知诊断前)进行情志状态测评,并进行中医证型诊断及血清LH、FSH、E2 、T、PRL检测.结果:PCOS患者中51例为肝郁型,占51%;肾虚型28例,占28%;痰湿型12例,占12%;瘀血型9例,占9%.肝郁证组“怒”的评分显著高于肾虚证组和瘀血证组(P<0.05),“悲”、“恐”与肝郁证呈负相关(P <0.05,P<0.01),“怒”与PRL呈正相关(P<0.05).结论:“怒”是PCOS重要的致病因素和影响因素,肝郁证是PCOS基本的病理变化,可以运用“以情胜情”的心理学方法防治PCOS.

    作者:肖雯晖;张婷;裘秀月;方针;庄爱文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从新鲜长春花中提取长春碱、长春质碱和文多林的工艺研究

    目的:研究从新鲜长春花提取长春碱、长春质碱和文多林的佳工艺.方法:采用L.(34)正交设计进行新鲜长春花浸提工艺筛选,同时采用RP-HPLC法测定长春碱、长春质碱和文多林的含量.结果:佳新鲜长春花浸提工艺为液料比1∶10,浸提时间为14 h,浸提液的pH值为0.5.结论:从新鲜长春花中提取长春碱、长春质碱和文多林具有较高的提取率,且该提取方法简单,适合工业生产.

    作者:何际婵;董志超;王建荣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养阴降糖片联合银杏叶片对早期2型糖尿病氧化应激与胰岛素抵抗的干预

    目的:观察养阴降糖片联合银杏叶片作为干预药物对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及胰岛素抵抗方面的作用.方法:将139例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基础治疗+养阴降糖片+银杏叶片)104例,对照组(基础治疗)35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糖(FBG、PBG)、空腹胰岛素(FINS)、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变化的情况.结果:实验组MDA、GSH、SOD、FBG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FINS、HOMA-IR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MDA、FBG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GSH、SOD、FINS、HOMA-IR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使用养阴降糖片和银杏叶片可降低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的氧化应激损伤,而对胰岛素抵抗无明显作用.

    作者:王敬民;徐青;陈菊仙;杨伟;于占文;钟磊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药用配伍剂量与方剂功效变化关系初探

    方剂中药物的配伍与用量会直接影响整个方剂的功效和作用.以《医学衷中参西录》所收录的方剂作为研究对象,从不同配伍角度分析多味药物在不同剂量配比下的使用情况,结合方剂主治病因病机,分析药用配伍剂量与方剂功效变化的可能关系.从配伍药物发挥功效角度发现,多味药物在发挥配比功效时常有一定的剂量范围,随证加减.从药物性质角度发现,同一方剂中,单味药物剂量受与其配伍药味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性质影响.性质相同的药物,剂量与不同药味的主治功效有关;性质不同的药物,剂量受不同药味主治功效及其在制方中发挥的作用影响.同时,单味药物剂量亦关系到其功效的发挥,并与用药安全息息相关.

    作者:孟洪宇;谢晴宇;孟庆刚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补肾益智颗粒成型工艺的研究

    目的:筛选出佳的补肾益智颗粒剂的处方及成型工艺.方法:以其成型性、堆密度、休止角、吸湿性为筛选指标,筛选出其处方中加入辅料的品种、配比及其佳的成型工艺.结果:1份补肾益智颗粒的提取物,加入乳糖0.25份,糊精0.25份,50%的乙醇作为黏合剂为佳处方.结论:该处方的抗湿性、成型性均较好.

    作者:王玉壁;王玉秀;郭蕾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足三里穴触觉刺激对初级听觉皮质的激活

    目的:观察触觉刺激足三里穴在初级听觉皮质引发的激活效应.方法:共15例受试者接受功能性磁共振成像.采用3.0T磁共振成像系统采集全脑T2*像.以组块方式实施穴位刺激,并采用不同的穴位刺激期时长和重复次数.以SPM5软件包分析数据,分析初级听觉皮质及其亚分区内的激活信号.结果:对于不同的穴位刺激重复次数,都可观察到刺激肢体对侧的初级听觉皮质激活.激活信号主要分布在初级听觉皮质的TE1.1亚分区.结论:在足三里穴进行触觉刺激能够激活肢体对侧的初级感觉皮质.这一脑内触觉信息处理系统对听觉通路的影响,可能具有治疗潜力.

    作者:魏鹏绪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蕨麻正丁醇部位抑制缺氧损伤心肌细胞凋亡及Caspase 3/9表达

    目的:研究蕨麻正丁醇部位对缺氧损伤心肌细胞凋亡及Caspase 3、Caspase 9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原代培养心肌细胞缺氧模型,HE染色观察细胞组织形态,PI-Hochesst3342染色观察细胞凋亡,RT-PCR技术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检测细胞Caspase3、Caspase9 mRNA及其产物蛋白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正丁醇部位各剂量组Caspase3、Caspase 9 mRAN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高剂量组Caspase3、Caspase 9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蕨麻正丁醇部位可能通过减弱缺氧诱导的心肌细胞Caspase级联反应,抑制心肌细胞凋亡.

    作者:李灵芝;韦薇;龚海英;李建宇;郭鹏;张永亮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初病在络”和“久病入络”中的“治未病”思想

    “治未病”理论是未来医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是医学发展的高境界.中医经络学说认为,疾病的发展是由浅表之络到经再入脏腑之络的过程,提示“初病在络”和“久病入络”中包含着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强调在疾病的防治中应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发挥防重于治,防治结合,尤其对以络病病机变化为主的多种慢性难治性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卞镝;隋月皎;田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