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雯晖;张婷;裘秀月;方针;庄爱文
任继学教授为首届国医大师、国家“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任继学教授于1945年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可谓学验俱丰;尤其是在应用中医药诊治急危重症方面,任继学教授经验丰富,在其行医的66年中,任继学教授以传承中医、振兴中医药事业为己任,继承以往传统的中医药理论,并勇于对传统理论进行创新,他提出的应用“破血化瘀,泄热醒神,豁痰开窍”治疗出血性中风更是起到了补偏救弊的作用.因此,对其诊治思路进行发掘,无论是对于患者及后世医者都将大有裨益.
作者:王健;兰天野;任吉祥;赵建军 刊期: 2013年第08期
低度炎症是一种非特异性、慢性、持续低度的炎症病理状态,常出现于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代谢综合征、冠心痛、脑梗死、恶性肿瘤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之中,在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损伤特征及诊断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认为其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以气滞、痰瘀、热毒为主,气虚、气滞是低度炎症发生的重要条件,痰饮、瘀血是低度炎症缠绵难愈的致病原因,热毒是低度炎症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者:冯桂贞;曾谷兰;吕崇山 刊期: 2013年第08期
按照化学结构类型,对石荠芋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综述.该属植物主要含有挥发油、黄酮、木脂素等化合物,具有抗茵、抗病毒、抗氧化、抗炎、镇痛等多种药理活性,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作者:余陈欢;俞文英;钟宇森;戴晓燕;吴晓宁;吴巧凤 刊期: 2013年第08期
方剂中药物的配伍与用量会直接影响整个方剂的功效和作用.以《医学衷中参西录》所收录的方剂作为研究对象,从不同配伍角度分析多味药物在不同剂量配比下的使用情况,结合方剂主治病因病机,分析药用配伍剂量与方剂功效变化的可能关系.从配伍药物发挥功效角度发现,多味药物在发挥配比功效时常有一定的剂量范围,随证加减.从药物性质角度发现,同一方剂中,单味药物剂量受与其配伍药味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性质影响.性质相同的药物,剂量与不同药味的主治功效有关;性质不同的药物,剂量受不同药味主治功效及其在制方中发挥的作用影响.同时,单味药物剂量亦关系到其功效的发挥,并与用药安全息息相关.
作者:孟洪宇;谢晴宇;孟庆刚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研究临床常用的解毒活血方(组成:黄连、黄芩、黄柏、当归、川芎、苦参)对糖尿病足常见感染细菌的作用,探讨其临床作用机理.方法:解毒活血方分别采用颗粒剂型和生药饮片两种剂型,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解毒活血方两种剂型的低抑茵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果:解毒活血方对糖尿病足常见的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茵作用,颗粒剂型效果略优于生药饮片剂型,两种剂型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茵效果较佳,在药物浓度为31.25 mg/mL时,颗粒剂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即达100%,在药物浓度为62.50mg/mL时,生药饮片剂型对金黄色葡萄球茵的抑菌率达85%,对大肠杆菌抑茵效果稍差.结论:解毒活血方对糖尿病足常见的细菌均有抑茵作用,其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可能为其临床治疗糖尿病足的作用机理之一.
作者:徐丽梅;温井奎;吴镝;曹晋桂;刘芳;马文杰;张阳阳;刘文君 刊期: 2013年第08期
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评价分析CHD心血瘀阻型与痰浊痹阻型的的分布情况.方法: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纳入文献的有效性,代表性.利用Meta分析专用软件Review Manager 4.2对近10年CHD辨证分型的相关文献中心血瘀阻型与痰浊痹阻型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文献的发表杂志主要是辽宁中医杂志,中国中医急症杂志,省份主要集中在湖南,广东等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CHD心血瘀阻型的证型较痰浊痹阻型临床分布广泛.结论:所纳入的文献主要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另一方面心血瘀阻型是冠心病证型分布的主要证型,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作者:何茜;田松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养阴降糖片联合银杏叶片作为干预药物对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及胰岛素抵抗方面的作用.方法:将139例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基础治疗+养阴降糖片+银杏叶片)104例,对照组(基础治疗)35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糖(FBG、PBG)、空腹胰岛素(FINS)、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变化的情况.结果:实验组MDA、GSH、SOD、FBG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FINS、HOMA-IR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MDA、FBG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GSH、SOD、FINS、HOMA-IR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使用养阴降糖片和银杏叶片可降低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的氧化应激损伤,而对胰岛素抵抗无明显作用.
作者:王敬民;徐青;陈菊仙;杨伟;于占文;钟磊 刊期: 2013年第08期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一直以来是国内外众多学者致力研究的重大课题.根据中医情志学说,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提出心身疾病发病机制—“循环叠加机制”的观点,阐述“内生应激源”,是心身疾病发病、发展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发病环节.强调心理干预改善不良认知评价,对于治疗心身疾病的重要性.提出中医药治疗对策的思路和优越性.
作者:项祖闯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蕨麻正丁醇部位对缺氧损伤心肌细胞凋亡及Caspase 3、Caspase 9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原代培养心肌细胞缺氧模型,HE染色观察细胞组织形态,PI-Hochesst3342染色观察细胞凋亡,RT-PCR技术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检测细胞Caspase3、Caspase9 mRNA及其产物蛋白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正丁醇部位各剂量组Caspase3、Caspase 9 mRAN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高剂量组Caspase3、Caspase 9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蕨麻正丁醇部位可能通过减弱缺氧诱导的心肌细胞Caspase级联反应,抑制心肌细胞凋亡.
作者:李灵芝;韦薇;龚海英;李建宇;郭鹏;张永亮 刊期: 2013年第08期
颅内高压症和脑疝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中医学认为致病因素种类繁多;病机主要涉及肝阳暴亢,痰热腑实,颅脑水瘀,颅脑水毒.同时,介绍了现代医学对颅内高压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认识,诊断标准和诊断思路,临床分型和分期.中医救治的方法主要包括辨证论治及中成药制剂,现代医学主要有病因治疗和对症降颅压,脑疝治疗强调预防为主、重症监护、降颅压及手术治疗.
作者:郑国庆;周红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触觉刺激足三里穴在初级听觉皮质引发的激活效应.方法:共15例受试者接受功能性磁共振成像.采用3.0T磁共振成像系统采集全脑T2*像.以组块方式实施穴位刺激,并采用不同的穴位刺激期时长和重复次数.以SPM5软件包分析数据,分析初级听觉皮质及其亚分区内的激活信号.结果:对于不同的穴位刺激重复次数,都可观察到刺激肢体对侧的初级听觉皮质激活.激活信号主要分布在初级听觉皮质的TE1.1亚分区.结论:在足三里穴进行触觉刺激能够激活肢体对侧的初级感觉皮质.这一脑内触觉信息处理系统对听觉通路的影响,可能具有治疗潜力.
作者:魏鹏绪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七情因素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中医证型及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为PCOS的心身同治提供依据.方法:运用“七情背景量表”对首次确诊的100例PCOS患者(在告知诊断前)进行情志状态测评,并进行中医证型诊断及血清LH、FSH、E2 、T、PRL检测.结果:PCOS患者中51例为肝郁型,占51%;肾虚型28例,占28%;痰湿型12例,占12%;瘀血型9例,占9%.肝郁证组“怒”的评分显著高于肾虚证组和瘀血证组(P<0.05),“悲”、“恐”与肝郁证呈负相关(P <0.05,P<0.01),“怒”与PRL呈正相关(P<0.05).结论:“怒”是PCOS重要的致病因素和影响因素,肝郁证是PCOS基本的病理变化,可以运用“以情胜情”的心理学方法防治PCOS.
作者:肖雯晖;张婷;裘秀月;方针;庄爱文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比较焦虑症患者应用中药芪参复康胶囊和丁螺环酮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记忆功能的变化,探讨芪参复康胶囊改善焦虑症患者记忆功能的疗效.方法:将82例首发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中药芪参复康胶囊治疗组和丁螺环酮治疗组,进行临床随机双盲对照试验,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为疗效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6周末进行韦氏记忆评定患者记忆功能.结果:(1)与治疗前HAMA总分相比,治疗后中药组[(28.3±5.1)分vs (6.0±2.6)分]和西药组[(28.1±7.2)分vs (7.6±3.1)分]显著下降(P<0.01),中药组减分率[(78.8±2.6)%]显著高于西药组[(73.0±3.1)%,P <0.05].(2)与治疗前相比,中药组和西药组治疗后记忆商评分均显著升高[(83.5±14.2)分vs (107.7±22.4)分;(83.0±14.5)分vs (97.4±23.4)分,P<0.05];与对照组记忆商(111.8±21.2)分相比,治疗前两组记忆商评分均减少(P<0.05),治疗后中药组记忆商差异不显著(P>0.05),西药组仍显著降低(P<0.05).结论:芪参复康胶囊与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疗效显著,均能缓解抑郁伴发的记忆功能障碍.短期治疗内,芪参复康胶囊改善记忆疗效优于丁螺环酮.
作者:张连强;陈玖;杨来启;邓自和;吴兴曲;李新田;徐樊;付清海 刊期: 2013年第08期
多发性硬化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现代医学目前对多发性硬化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多发性硬化方面的疗效已初见端倪,尤其是能有效地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使多发性硬化患者摆脱了肢体胀、麻、木、放电感、束带感、瘙痒感等感觉异常,同时降低复发率和致残率.当代各医家大量的论治经验丰富了传统中医理论对多发性硬化的认识.病因辨证上,或从虚而论,或从毒而论,或从瘀而论.脏腑辨证上,肝、脾胃、肾等分而论之.就近年来中医当代医家论治多发性硬化经验做简要总结和探析.
作者:吴彦青;张玉莲;高颖;康立源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血清hsCRP、TNF-α的表达水平与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医证候的关系.方法:选取ASO寒湿证8例,血瘀证15例,热毒证12例,健康体检者10例为对照,检测血清hsCRP、TNF-α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SO寒湿证组血清hsCRP、TNF-α水平轻度升高,ASO血瘀证组和热毒证组血清hsCRP、TNF-d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hsCRP、TNF-α参与了ASO的发生发展,血瘀证和热毒证ASO治疗过程中应重视炎性反应的控制.
作者:李广平;李大勇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补气化瘀通络方治疗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将60例S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用补气化瘀通络方治疗,另选30名健康者作为健康组.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健康组和两组SS患者免疫球蛋白含量;并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症状积分、临床疗效、免疫球蛋白等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病情稳定时间短,治疗的副作用小,复发率低,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SS患者免疫球蛋白含量较健康组显著增高(P<0.01),治疗组能显著降低免疫球蛋白含量(P<0.01).结论:补气化瘀通络方治疗SS安全有效,可以减轻病症,降低免疫球蛋白含量,且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孙剑虹;徐串联;严宇仙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及活化淋巴细胞HLA-DR水平在不同中医证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68例脓毒症患者辨证分为气分组23例、营分组28例、血分组17例,另设对照组26例,运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参数T淋巴细胞亚群CD3+、CD3+ CD4+、CD3+ CD8+百分比,活化淋巴细胞CD3+ HLA-DR+、CD4+ HLA-DR+、CD8+ HLA-DR+水平,计算得CD3+ CD4+/CD3+ CD8+.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气分营分血分证的所有检测参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气分组比较,营分血分证CD3+、CD3+CD8+、CD3+CD4+/CD3+CD8+、CD3+ HLA-DR+、CD8+ HLA-DR+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营分比较,血分证CD3+、CD3+CD4+、CD3+CD8+、CD3+ HLA-DR+、CD4+ HLA-DR+、CD8+ HLA-DR+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CD3+ CD4+/CD3+CD8+无显著差异外(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及活化淋巴细胞水平的表达随着中医证型的变化而不同.动态观察这些参数可作为脓毒症辨证的相关参考指标.
作者:蔡国龙;杨敏春;严静;陈进;许强宏;颜默磊;余海燕;吕晓春;胡才宝 刊期: 2013年第08期
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是现代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学领域中研究与应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药材资源的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有必要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加强中药的研究与开发.利用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培育中药材新品种,对药用植物进行脱病毒,保存珍稀濒危种质资源、开发新药和活性物质.利用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还可以开拓中药研究与开发的新空间,论述了面向21世纪中药新药研究开发思路与方法.
作者:吕迪;李伟平;熊明星;潘平;蒋福升 刊期: 2013年第08期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儿童异位性皮炎的发病机制,通过对古今文献的分析、归纳,认为由“脾不足”所引起的功能失调是导致儿童异位性皮炎发生的根本原因,提出从“脾”论治儿童异位性皮炎具有一定可行性.
作者:罗瑞静;柴维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筛选出佳的补肾益智颗粒剂的处方及成型工艺.方法:以其成型性、堆密度、休止角、吸湿性为筛选指标,筛选出其处方中加入辅料的品种、配比及其佳的成型工艺.结果:1份补肾益智颗粒的提取物,加入乳糖0.25份,糊精0.25份,50%的乙醇作为黏合剂为佳处方.结论:该处方的抗湿性、成型性均较好.
作者:王玉壁;王玉秀;郭蕾 刊期: 201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