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祛湿化瘀方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观察

李红山;冯琴;朱德东;应豪;李德周;傅琪琳

关键词:祛湿化瘀方,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 痰瘀互结型, 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
摘要:目的:评价祛湿化瘀方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痰瘀互结证患者164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祛湿化瘀方组(试验组)82例,多烯磷脂酰胆碱组(对照组)82例,疗程均为24周,以治疗后中医证候、肝功能、血脂变化、B超改善情况评价有效性.结果试验组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为86.11%,对照组为57.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596,P<0.01).两组治疗后脘腹胀满、胁肋胀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血清ALT、AST活性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血清TG、TC、LDL-C含量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治疗后血清TG、TC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试验组B超总改善率为87.50%,对照组B超总改善率为67.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62,P<0.01).随访12周时,试验组B超总改善率为81.94%,优于对照组的64.38%(x2=5.685,P<0.05),与治疗结束时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x2=0.858,P>0.05).结论:祛湿化瘀方对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疗效优于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冠心病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现状

    中医诊断精髓在于“辨证论治”,而中医辨证以“望、闻、问、切”四诊为依据,通过四诊合参,综合各类临床信息,对疾病进行确切诊断.对近10年来冠心病的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情况进行整理,系统地总结归纳了目前中医界专家学者对冠心病病因病机、舌象、脉象、面诊、闻诊和问诊的客观化研究进展,并对冠心病客观化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作者:董梦青;李福凤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参七内金散抗大鼠肝纤维化作用及其抗氧化机制

    目的:观察参七内金散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其影响肝组织过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44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对照组、高剂量组及中剂量组.以CCl4皮下注射造模,首次注射100%CCl45 mL/kg体重,之后40% CCl4-橄榄油溶液3 mL/kg皮下注射,2次/周,连续注射6周.造模成功后分别以0.8 g/kg(高剂量组)、0.4 g/kg(中剂量组)的参七内金散灌胃模型大鼠共2周,正常组与模型对照组则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共2周.生化法测血TBIL、ALT、AST及白蛋白浓度,以盐酸水解法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分别以HE、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的炎症与纤维化病理.试剂盒生化法检测肝组织谷胱甘肽(glutathion,GSH)含量和过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及丙二醇含量(malondialdehyde,MDA).结果:与正常大鼠比较,模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基转移酶(AST)水平与总胆红素(TBIL)含量明显升高,白蛋白(Alb)含量明显降低;肝组织脂肪变性与胶原沉积明显,GST活性增强,MDA含量增加,SOD活性降低.不同剂量参七内金散组均能改善模型大鼠肝组织脂肪变性与胶原病理沉积,降低肝组织Hyp含量,改善血清肝功能(降低ALT、AST,提高血清Alb含量),提高肝组织SOD活性;其中高剂量组疗效更佳.结论:参七内金散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并呈一定的量效关系;抗肝组织氧化损伤是参七内金散抗肝纤维化的重要作用机制.

    作者:谢红东;赵伟;杨亦德;于盈;王凤玲;侯伟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不同半夏炮制品治疗失眠的临床用药规律探析

    目的:对现代半夏治疗失眠的处方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使用半夏治疗失眠提供较为客观的参考.方法:通过数据库查阅近30年有关半夏治疗失眠的中医文献资料,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把符合选择标准的文献102篇录入到Excel,使用SPSS 12.0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半夏不同炮制品出现的频次、频率,剂量大小以及适用证型.结果:临床治疗失眠经常用到6种半夏炮制品,分别是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竹沥半夏和半夏曲,分别占了1.94%、21.36%、16.50%、57.28%、0.97%、1.94%.临床治疗失眠生半夏多用1~19g;清半夏多用1~19 g,大可用到60 g;姜半夏多用1~19 g;法半夏多用10~ 19 g,大可用到60 g;竹沥半夏多用10~19 g;半夏曲多用10~19 g.半夏治疗失眠主要集中在肝火扰心(33次)、痰热扰心(62次)、心脾两虚(27次)、心肾不交(27次)、心胆气虚(26次)、痰湿内阻(8次)和其它(9次)这七大证型上,治疗多用法半夏.结论:辨证后选用安全有效剂量的不同半夏炮制品治疗失眠.

    作者:葛乐品;袁拯忠;徐晓峰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贯叶金丝桃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贯叶金丝桃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是我国多民族共用的传统药用植物,具有多种药用价值.国内外对贯叶金丝桃的研究日益重视,其药理活性和机制研究也逐渐深入.主要就目前国内外报道的贯叶金丝桃的药理及其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作者:尹兴斌;翟玉静;曹飒丽;申明瑞;付京;倪健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石荠苧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概况

    按照化学结构类型,对石荠芋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综述.该属植物主要含有挥发油、黄酮、木脂素等化合物,具有抗茵、抗病毒、抗氧化、抗炎、镇痛等多种药理活性,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作者:余陈欢;俞文英;钟宇森;戴晓燕;吴晓宁;吴巧凤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知母中知母皂苷BⅡ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目的:建立HPLC-ELSD法检测知母中知母皂苷B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TC-C18(4.6 ×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24∶76);漂移管温度为105℃,载气流速为3.0 L/min.结果:知母皂苷BⅡ进样量在0.7850~19.625 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3.1% (n =6,RSD=1.04%).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无干扰,可用于知母药材的质量控制.

    作者:张玉珠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中医面诊检测仪在慢性肾衰不同肾功能分期面诊信息研究中的应用

    目的:对慢性肾衰患者不同肾功能分期面色特征信息进行了客观化探讨,探讨慢性肾衰不同分期与面诊信息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应用中医面诊检测仪采集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面色特征信息,同步收集其病理生化指标.结果:与肾功能代偿期相比,肾功能失代偿期、尿毒症期面色指数明显降低;与尿毒症期相比,正常组、肾功能代偿期面色指数明显升高.结论:慢性肾衰不同肾功能分期与面色参数变化有一定相关性,提示可通过无创的面色检测对慢性肾衰分期判断提供一定参考.

    作者:郭文良;郑晓燕;李福凤;王忆勤;何建成;李果刚;庄燕鸿;钱鹏;赵洁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冠心合剂活性成分对TNF-α损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VCAM-1、ICAM-1及E-selectin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冠心合剂活性成分对TNF-α损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VCAM-1、ICAM-1及E-selectin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随机把HUVEC分为14组,加入TNF-a刺激6h,再加入四种活性成分继续刺激18 h.通过ELISA法观察VCAM-1、ICAM-1及E-selectin的含量.结果:冠心合剂四种活性成分低剂量组能明显抑制VCAM-1、ICAM-1及E-selectin的分泌,与TNF-a阳性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心合剂活性成分低剂量具有保护内皮细胞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VCAM-1、ICAM-1及E-selectin的分泌有关.

    作者:祝光礼;魏丽萍;刘昭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响应面法优化海藻多糖的酶法提取工艺

    目的:确定纤维素酶法提取海藻多糖的佳工艺条件.方法:采用蒽酮-硫酸法测定多糖的含量,以海藻多糖得率为指标,考察纤维素酶添加量、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三因素对海藻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工艺条件.结果:影响多糖得率的因素按主次顺序排列为:酶解温度>酶解时间>纤维素酶添加量;多糖的佳提取工艺条件为:纤维素酶添加量1.2%、酶解温度46.5℃、酶解时间100 min.在此条件下多糖得率为4.64%.结论:该法成本低,多糖得率高,比传统水提法提高7.41%.

    作者:杨仙凌;刘鑫;蒋亚奇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气质联用法分析香茶菜不同部位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目的:研究香茶菜不同部位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利用GC-MS计算机联用仪定性分析,按峰面积归一化法求出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百分含量.结果:香茶菜挥发油主要成分以烷烃、醇、酸、酯为主,香茶菜茎鉴定出8个化合物,香茶菜叶鉴定出24个化合物,香荼菜花序鉴定出17个化合物,香茶菜根鉴定出8个化合物,香茶菜根茎挥发油中鉴定出32个化合物.结论: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香茶菜提供依据.

    作者:许可;朱冬青;王贤亲;林崇良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解毒活血方对糖尿病足常见感染细菌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临床常用的解毒活血方(组成:黄连、黄芩、黄柏、当归、川芎、苦参)对糖尿病足常见感染细菌的作用,探讨其临床作用机理.方法:解毒活血方分别采用颗粒剂型和生药饮片两种剂型,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解毒活血方两种剂型的低抑茵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果:解毒活血方对糖尿病足常见的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茵作用,颗粒剂型效果略优于生药饮片剂型,两种剂型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茵效果较佳,在药物浓度为31.25 mg/mL时,颗粒剂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即达100%,在药物浓度为62.50mg/mL时,生药饮片剂型对金黄色葡萄球茵的抑菌率达85%,对大肠杆菌抑茵效果稍差.结论:解毒活血方对糖尿病足常见的细菌均有抑茵作用,其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可能为其临床治疗糖尿病足的作用机理之一.

    作者:徐丽梅;温井奎;吴镝;曹晋桂;刘芳;马文杰;张阳阳;刘文君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临证思路初探

    任继学教授为首届国医大师、国家“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任继学教授于1945年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可谓学验俱丰;尤其是在应用中医药诊治急危重症方面,任继学教授经验丰富,在其行医的66年中,任继学教授以传承中医、振兴中医药事业为己任,继承以往传统的中医药理论,并勇于对传统理论进行创新,他提出的应用“破血化瘀,泄热醒神,豁痰开窍”治疗出血性中风更是起到了补偏救弊的作用.因此,对其诊治思路进行发掘,无论是对于患者及后世医者都将大有裨益.

    作者:王健;兰天野;任吉祥;赵建军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初病在络”和“久病入络”中的“治未病”思想

    “治未病”理论是未来医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是医学发展的高境界.中医经络学说认为,疾病的发展是由浅表之络到经再入脏腑之络的过程,提示“初病在络”和“久病入络”中包含着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强调在疾病的防治中应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发挥防重于治,防治结合,尤其对以络病病机变化为主的多种慢性难治性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卞镝;隋月皎;田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佛手叶挥发性成分的提取鉴定

    目的:分析佛手叶中挥发油的含量及组成,并与佛手鲜果挥发油含量及组成进行比较.方法:采用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挥发油组成.结果:金华、杭州两地佛手叶中挥发油含量分别为0.58%和0.32%,佛手鲜果挥发油含量为1.2%;在金华的佛手叶挥发油中鉴定出30种化学成分,在杭州的佛手叶挥发油中鉴定出40种化学成分,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柠檬烯和α-柠檬醛,金华的佛手叶中两成分含量较高;从金华佛手叶中鉴定出17种与佛手果具有相同的挥发性成分.结论:在佛手叶中含有相当量的烯烃类、醛类和醇类等挥发性成分,其中柠檬烯和α-柠檬醛含量较高,本结果为佛手叶的深入研究及利用提供了基础.

    作者:赵静芳;蒋立勤;钟晓明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补肾益智颗粒成型工艺的研究

    目的:筛选出佳的补肾益智颗粒剂的处方及成型工艺.方法:以其成型性、堆密度、休止角、吸湿性为筛选指标,筛选出其处方中加入辅料的品种、配比及其佳的成型工艺.结果:1份补肾益智颗粒的提取物,加入乳糖0.25份,糊精0.25份,50%的乙醇作为黏合剂为佳处方.结论:该处方的抗湿性、成型性均较好.

    作者:王玉壁;王玉秀;郭蕾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参柴调理丸的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建立以参柴调理丸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法对制剂中川芎、牡丹皮、黄芪、人参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测定丹皮酚的含量.结果:薄层鉴别的色谱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丹皮酚在69.5~1112 n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0.30%,RSD=1.29% (n =6).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可行,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参柴调理丸的质量控制.

    作者:穆志明;李慧峰;孟霜;裴妙荣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从新鲜长春花中提取长春碱、长春质碱和文多林的工艺研究

    目的:研究从新鲜长春花提取长春碱、长春质碱和文多林的佳工艺.方法:采用L.(34)正交设计进行新鲜长春花浸提工艺筛选,同时采用RP-HPLC法测定长春碱、长春质碱和文多林的含量.结果:佳新鲜长春花浸提工艺为液料比1∶10,浸提时间为14 h,浸提液的pH值为0.5.结论:从新鲜长春花中提取长春碱、长春质碱和文多林具有较高的提取率,且该提取方法简单,适合工业生产.

    作者:何际婵;董志超;王建荣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SP-A在急性肠损伤大鼠大肠和肺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动态观测急性肠损伤(Acute intestinal injury,AⅡ)肺和大肠等组织中肺表面活性蛋白A(pulmonary surfactant protein A,SP-A)含量的变化,寻找其表达的规律及各组织的相关性.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六组: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normal saline group,NS组)、急性肠损伤12h组(AⅡ12h组)、急性肠损伤24h组(AⅡ24h组)、急性肠损伤36h组(AⅡ36h组)、急性肠损伤48h组(AⅡ48h组).采用结肠内注入醋酸(Acetic acid)法制备AⅡ大鼠模型,NS组注入等量NS,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分别于注入醋酸后12、24、36、48 h及注入NS后48 h采集标本,空白对照组亦于48 h后采集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大鼠BALF及各种组织中SP-A的含量.结果:①各组大鼠BALF中SP-A的含量明显高于肺、大肠、皮肤、肝组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肺组织SP-A含量其次,与其他组织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小肠组织中无SP-A表达.②NS组、空白对照组BALF、肺、大肠、肝中SP-A的含量较AII36h组高,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③AⅡ时间延长,AⅡ各组BALF、肺组织、大肠组织中SP-A的含量下降,至AⅡ36h时含量降至低;随后有回升趋势.④大肠组织与BALF、肺、皮肤、肝组织中SP-A含量的相关性比较,相关系数r分别为0.292,0.378,0.137,0.518.结论:①大鼠SP-A的合成与分泌具有一定特异性;②BALF、肺、大肠、肝组织中SP-A含量的变化与AⅡ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③大鼠大肠组织中SP-A表达的变化与肝、肺组织中SP-A表达的变化一致性较好.

    作者:郑继生;李志军;沈延飞;董雷;李敏静;丁志山;蔡宛如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李振华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探讨

    国医大师李振华经多年实践提出了脾胃学术思想: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脾虚是气虚,甚则阳虚,脾无阴虚而胃有阴虚:脾病多湿,健脾要祛湿,利湿即所以健脾;治脾胃必须紧密联系肝;治脾兼治胃,治胃亦必兼治脾,脾胃病不可单治一方;重视湿热互结,湿热缠绵,病理是阴阳寒热矛盾交错;脾胃病胃阴虚证治,用药宜轻灵甘凉;通过长期脾胃病临床和调查统计,各种慢性胃病脾胃气虚者占90%以上,胃阴不足者不到10%,及脾统四脏等.同时阐述了李老脾胃病治疗用药经验并附有医案.

    作者:王海军;李郑生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从“脾”论治儿童异位性皮炎的可行性探讨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儿童异位性皮炎的发病机制,通过对古今文献的分析、归纳,认为由“脾不足”所引起的功能失调是导致儿童异位性皮炎发生的根本原因,提出从“脾”论治儿童异位性皮炎具有一定可行性.

    作者:罗瑞静;柴维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